活動設計思路:
每當學生在面無表情的說著我愛爸爸媽媽的時候,或是嘻皮笑臉的時候,我心里就會想到底愛是什么?一直以來都在向別人索求愛,并在愛與不愛之間,一份感情就凋零了,一直都在尋找愛是什么的答案,卻也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在這份朦朧中,受班中小友之約去參加了她的生日聚會。生日宴的地點在市區豪華飯店。一走進飯店總覺得關是飯店里的那些設施都夠琳瑯滿目的,再看那生日宴的場面、氣派都非同尋常。被坐擁著的小壽星簡直成了公主。因為與大人不是很熟,自然而然地我就跟小朋友坐同一桌。用餐期間,我突然想起問一下小朋友有沒有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有沒有跟爸爸媽媽表示感謝的。有小朋友馬上向我吐了吐舌頭“那么惡心的。”又有笑嘻嘻的聲音“是不是要說我愛你們啊?”于是滿桌都是笑聲,我卻一下子不知食為何味了……
回到校后給學生們讀了自己學校編寫的校本課程的《全息經典誦讀》中的一首小詩:“愛是什么?愛就在我們身邊。草地上的兩只小貓,親親熱熱抱成一團,快樂地打滾。黑熊媽媽把不敢游泳的小黑熊推下河去,又沖進急流把它托起。蜜蜂飛呀飛,找到一棵開滿白花的槐樹,又匆匆飛回家,喊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一起去采集花蜜。一片小樹葉看見兩只小螞蟻掉進了河里,趕快掙脫樹媽媽的手,飄下河去,托起螞蟻漂向岸邊。……這就是愛,愛,就是心里呀,裝著別人。”學生聽完若有所思,反應卻不怎么大,于是筆者也關注了一下有關感恩方面的最近新聞:《西寧晚報》上刊出的《哭泣的媽媽哭泣的爸爸》一文,文中提到那些向報刊傾吐心聲的孩子父母雖然都在盡量克制著自己的感情,但說到傷心處,還是忍不住會哽咽起來……讓父母他失望、甚至絕望的是,孩子大一點后,竟變得越來越不懂事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很少會考慮父母的感受……此報道出來后引起了許多父母的共鳴,自然也引起了身為教育者的我們!于是也有了為了在《東陽日報》上刊出《將做過的好事記錄在冊吳寧二校推行“道德銀行”》等系列活動。
筆者認為自己也該為學生做些什么了,正好人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一組課文,主題都是感恩父母,是不是可以結合這組課文,來設計一個心理活動的方案呢?面對著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群小朋友,是不是可用《可貴的沉默》等文章及課前所收集到的一些資源,來點燃小朋友對爸爸媽媽的那份沒被挖掘開的懷著感恩的愛!
學校資源、社會資源、家庭資源都能有對課堂教學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我們要基于學生起點,選擇有用資源,并有效利用資源,可以采用“善用啟發策略、資源重組整合策略、資源拓展延伸策略、資源放大利用策略……教師應該有對即時生成資源的把握能力,及重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出現的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回答,進行及時引導及引用。
一、活動伊始引用生活資源
幾十個學生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獨特的生活體驗。這些生生不息的資源,都可以為活動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顒右潦?,我就播放小朋友過生日時的影像資料。影像資料一放,由于接近學生的現時生活,很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頓時每個小朋友的臉上掛著怎么也掩飾不了的開心。這與《可貴的沉默》所描繪的開心的場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很快就融入活動中。討論異常激烈,每個學生都入情入境!可見,學生已有的生活資源是此次活動中非常寶貴的資源。
二、活動中把握瞬間資源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時,絕不能無視學生呈現的生命信息,而應及時采擷。在活動前據了解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不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伺機給出示《可貴的沉默》中兩幅插圖:自己過生日時熱鬧的開心圖,自己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日時的沉默圖。那三分之一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小朋友臉色也漸漸羞愧了起來。如有些孩子抓抓頭發就像猴子一樣;些小朋友都躲起來成縮頭烏龜了。充分利用活動中的細節變化這一隱形的資源,加以引導、點撥,深化了學生的認識,讓活動更能體現其意義。
三、困惑時借助家庭資源
陶行知曾說:“教育猶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藝術家的塑像常由一位美術家來完成,而活人之塑像則由家長和一群教師來完成,倘若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是處處是傷痕,而難成真善美之塑像,在刀法之交響曲中,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會有損整體的和諧。”自然而然家庭氛圍,親情關系都直接影響著孩子。一封來自家長肺腑之言的信,一個感人至深的電話都能作為資源,都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小朋友不明白為什么再稚拙的禮物對爸媽都是一份寶貴的財產時,我就在活動前特地聯系孩子有給爸爸媽媽生日祝福的家長,請他們談談感受,并錄了音,在活動中播放給孩子們聽,經了解正好活動當日,是小鵬媽媽的生日,活動中就設計一個環節,請小鵬給媽媽打個電話,通過電話給媽媽一個生日祝福,相信每個父母在生日時,收到子女的祝福都是很激動的,更何況是懵懵懂懂小孩子,那份激動是怎么都掩藏不了的,我們可以想象小鵬一定會因開心而落淚。而小鵬也會因為媽媽的激動而感動的流淚……此時無聲勝有聲,把極其微妙的情感體現了出來。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孩子們自然體會到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種,即便是一個電話也暖了彼此的心窩。
四、尾聲時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信息時代,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勃勃生機,也給新一輪的課改注入了新的活力?,F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與研究,不單純是教育技術的引進,而且還是教學藝術的發揮?;顒又?,網絡信息的巧妙運用,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悟性,及發揮學生的個性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是小朋友不愿表達自己的愛,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愛!在這次活動讓每位小朋友都沉默了。他們在沉默中懂得了,被爸爸媽媽愛著是幸福的,能有一顆感恩的心那是偉大的!于是,在設計此次活動時,筆者認為在學生有所悟后,如果再加上一些有感染力的詩歌,學生會記憶更加深刻。于是我上網尋找資源,找到了一首詩,加以改編,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間的蘊味:
于是知道/那個有雨的下午/在路的盡頭/等待遲歸孩子的/是母親/于是知道/把所有的愛/寫在心底的人/是母親
于是知道/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孩子面前/不流淚的人/是父親/于是知道那個最偉大最平凡/肩負著最艱苦最沉重使命的人/是父親
把感恩的心/埋藏在心底/面對默默奉獻的父母/就讓我們/讓我們——/面對天下的父母說聲——我愛你們
同時為了不讓活動只是成為“紙上談兵”,不讓活動只為了活動而開展,筆者更注意到要讓活動在生活中延伸,就不能忽視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能在假期中也能延續,特設計了一份《親子活動》,以期以來源于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而設計的活動,能帶著一些人生哲理伴孩子們越行越遠!
活動設計背景:
現實生活:
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們的十歲大生日不可不過的。這似乎是一種流行風了!上周六受班里一個小朋友之約,來到市區豪華飯店吃生日宴。那場面,那氣派都非同尋常,生日的孩子簡直成了公主。因為與大人不是很熟,自然而然地我就跟小朋友坐同一桌。用餐期間,我突然想起問一下小朋友有沒有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有沒有跟爸爸媽媽表示感謝的。有小朋友馬上向我吐了吐舌頭“那么惡心的。”又有笑嘻嘻的聲音“是不是要說我愛你們啊?”于是滿桌都是笑聲,我卻一下子不知食為何味了……
報紙新聞:
1.****年4月5日,《西寧晚報》上刊出了《哭泣的媽媽哭泣的爸爸》一文,文中提到那些向報刊傾吐心聲的孩子父母雖然都在盡量克制著自己的感情,但說到傷心處,還是忍不住會哽咽起來……他們對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其實并不指望孩子會如何報答他們,給他們養老,他們只求孩子能夠理解天下為人父、為人母的苦心,能夠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至少在離開父母后能有口飯吃。但讓父母失望、甚至絕望的是,孩子大一點后,竟變得越來越不懂事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很少會考慮父母的感受……
2.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感恩的快樂,****年11月30日,《東陽日報》上刊出《將做過的好事記錄在冊吳寧二校推行“道德銀行”》,文中提到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將能將感恩銘記于心。
問題分析:
天下的母親都能聽懂不會說話的孩子的語言;天底下的父母親都愿為孩子付出無私的愛,從孩子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成了爸爸媽媽另一個夢的開始,也是爸爸媽媽夢的延續。從咿呀學語,蹣跚走路,到哭哭啼啼地進入幼兒園,到進入小學,爸爸媽媽的眼中記錄著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這份愛,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認為爸爸媽媽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孩子們愛是“享之不盡”了,可對于爸爸媽媽呢?對說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嫌太不好意思了;給爸爸媽媽倒杯水,那是愛得不夠;幫爸爸媽媽做點家務那不是“愛”……
當然能造成這個原因的也不能全怪孩子,畢竟這么小的他們對世界觀的認識是淺薄。熊春錦(歐洲)中國道德文化研究會第一主席通過將國內與歐洲國家家庭教育的對比。指出,我們目前在孩子的幼年教育階段就已經開始失敗了——孩子在學走路時頭碰到桌角,哭了,歐洲的大人會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用頭碰到桌角,受痛的是自己,以后避開它!”國內幾乎是所有的大人會讓孩子將情緒轉移:他們邊哄孩子別哭,邊用手拍打桌角替孩子“報仇”,責怪的是無辜的桌子!像這種在遇事時尋找外在原因,推卸自身責任的家庭教育,注定我們家庭教育的部分失敗——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后,不僅不敢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還會自然而然地將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在這個把孩子當成寶的時代,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足為怪了。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群小朋友,人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一組課文:《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等送來了及時雨,我想借用《可貴的沉默》及課前所收集到的一些資源,來點燃小朋友對爸爸媽媽的那份沒被挖掘開的那份懷著感恩的愛!
《喚醒沉睡已久的感恩心》活動設計
【適用年級】三、四年級
【活動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人發展;
2.為了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素質、情感的全面、和諧發展;
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懂得人文關懷;
4.活動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
【活動目的】
1.通過整組課文的串聯,加以知恩、感恩、報恩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品行,教育學生牢記父母的恩情,孝順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體諒父母的辛勞,懂得做人的責任,最終學會施恩。
2.“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從父母、從親人、從老師、從他人、從社會那里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通過感恩教育,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尤為重要的。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遠在他鄉家長電話、收到孩子禮物時家長的感受錄音
3.生準備制作賀卡的工具、材料等。
【活動過程】
一、感受父母的愛
1.播放影像資料
小紅過生日,因為她家經濟條件豐厚,她爸爸給她安排了整整一天的生日活動。早上就把小紅的同學們都接到家里,并一起去公園玩,下午又另換了一家游樂園。到了晚餐時間,又把這些小朋友接到酒店高級包廂內。所訂的生日蛋糕是質量考究的,而小朋友卻用質量考究的蛋糕當作“武器”,涂滿其他人的臉為樂!
2.學生自主討論
看影像資料期間,學生議論紛紛,也有很多小朋友的做法是異曲同工的:請很多小朋友去大酒店吃飯,吃完了去好樂多玩,去唱歌,去義烏玩,去公園玩,很刺激也很開心!本班胡斐斐過生日時,跟影像資料幾近相似!學生自是驕傲、神氣十足!
3.教師伺機引導
光看你們的表情就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有多么地愛你們了。爸爸媽媽的愛像一杯濃茶,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爸爸媽媽的愛又是偉大的,無私的。曾有位媽媽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值得你哭,但這個人卻永遠不會讓你因為他哭!大愛無聲,那我們給予爸爸媽媽的愛呢?
二、探尋父母的生日
1.誰知父母生日
據了解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不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伺機給出示《可貴的沉默》中兩幅插圖:自己過生日時熱鬧的開心圖,自己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日時的沉默圖。那三分之一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小朋友臉色也漸漸羞愧了起來。
2.何知父母生日
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小朋友介紹經驗??梢杂靡韵路椒ㄖ腊职謰寢尩纳眨簡柊职謰寢尡救?問旁人,如問姐姐、外婆等;自己查爸爸媽媽的身份證!
三、報答父母的愛
1.小組討論:知道父母生日,那我們又該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呢?
2.交流討論,小組匯報
(1)賀卡稚拙卻珍貴
做一張載滿自己愛心的賀卡加上自己誠摯的心送給一直以來都為自己默默付出的父母親!
我們班金銘楷的爸爸在他生日的時候收到了金銘楷送的賀卡,感概萬分,播放錄音:
銘楷,你知道嗎?當你在我生日的那天,雙手捧著你自己精心制作的生日賀卡,對爸爸說:“爸爸,祝你生日快樂!身體健康!”爸爸的心頭如沐春風,像蜜一樣甜,眼眶不禁濕潤了,在心里說:我們的銘楷開始懂得關愛大人了!
孩子啊,其實天下父母的要求都不高,只要你一句體貼的話語,幫父母做一點你力所能及的家務就已足夠,比如在父母為你過生日的時候,你也能想到在父母生日時送上一聲祝福,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
聽畢,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大家都熱淚盈眶。
(2)電話短信暖心頭
胡斐斐:父親是山,母親是河,山的偉岸為我們遮擋嚴寒,用河的溫柔,滋潤著生命!山水相連,幸福美滿,我們是幸福的一家,女兒祝你們永遠健康快樂!
方宣凱: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莢里的豆子。
呂興鑫:爸爸,是你使我擁有了更廣闊的天空,是你給我注入無限的精神力量,是您讓我看得更高更遠!
許雅妮:媽媽,您是母親,您是知已,您是朋友,您是心中至高無上的陽光!
……
正在此時班里同學吳曉鵬記起,剛好今天是媽媽的生日,全班建議曉鵬馬上給媽媽打個電話,祝她生日快樂!
電話接通了,整個活動現場寂然無聲,都期待著,都屏住呼吸,就怕自己呼吸聲太大把送給媽媽的祝福給破壞了。“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樂,天天開心!”當曉鵬笑瞇瞇地把祝福送上時,他媽媽先是一呆,繼而開心地哭出聲來,“謝謝,我們的曉鵬長大了,懂事了!”
頓時,全班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音樂《懂你》適時響起!
(3)詩意濃濃表心意
詩歌朗誦《于是——》
于是知道/那個有雨的下午/在路的盡頭/等待遲歸孩子的/是母親/于是知道/把所有的愛/寫在心底的人/是母親
于是知道/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孩子面前/不流淚的人/是父親/于是知道那個最偉大最平凡/肩負著最艱苦最沉重使命的人/是父親
把感恩的心/埋藏在心底/面對默默奉獻的父母/就讓我們/讓我們——/面對天下的父母說聲——我愛你們
(4)歌聲陣陣謝恩人
合唱《感恩的心》
(5)感恩存款孕心意
設計一份“感恩存折”,孩子每天回家幫助父母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讓父母記錄在感恩存折上。感恩存折記滿之后孩子就可以拿到學校換取一張“嘉獎令”,孩子集滿五張嘉獎令就可以獲得“家庭禮儀小標兵”一星級榮譽稱號并頒發榮譽證書。
3.教師小結
金銘楷爸爸說的一點都不錯,天下父母的要求真的不高,一杯水,一句貼心的話,一張考試進步的試卷,都能讓爸爸媽媽感到欣慰!天天的問候,時常的關心,微笑的忍讓,快樂的游戲,甜蜜的擁抱……勝過一切??墒俏覀兡?我們對這么愛我們的父母又付出了什么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父母做點什么呢?心動不如行動,就讓我們也趕快行動起來吧!
四、活動總結
因為愛,世界從未孤獨。感恩不在時間,不是非到父親節才記起父親最愛的茶葉;不是等到母親節才送上一枝鮮花;不是到了感恩節才明白,有些事我需要去感恩。感恩不在形式,一張證書、一次聊天、飯后的散步、一個電話……哪怕只是一個健康、活潑、孝順的你,都足以讓父母感到快樂!
感恩不需要理由。端上一杯茶,幫助洗洗碗;多交流,少拌嘴;一份出色的學業;這些我想我們的孩子就可以做到,我們的孩子就可以這樣感恩父母……感恩,愛的回報。
【后記】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有人說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真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我們就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美好未來!為了能讓活動精神不會曇花一現,還設計了一份“我愛我家——親子活動”在寒假中延續。
(附表1)
【參考資料】
1、《西寧晚報》****-04-05《哭泣的媽媽哭泣的爸爸》
2、《東陽日報》****-11-30《將做過的好事記錄在冊吳寧二校推行“道德銀行”》
篇2:第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第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一、認真貫徹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精神,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德育工作中去。
二、教師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
三、班主任工作要扎實,要成為學生發展健康心理的啟迪者和榜樣,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指導班集體和團隊工作中,要發展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自主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心理輔導室輪值人員要熱情接待學生和家長來訪,進行個別輔導,隨時保密,并做好記錄。
五、切實開展好咨詢信箱心理熱線,接受不愿當面咨詢的學生的咨詢,并做好記錄。
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提高認識,全面促進心理素質。
七、搞好宣傳板報,用黑板報集中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八、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并做好家長學校心理教育工作。
九、建設好校園環境,使學生有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
篇3:世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條例
世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第三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
(二)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其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三)關注個別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積極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助人與自助相結合。
第四條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心理科學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引導學生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第五條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實行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輔導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和體系。
第六條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心理學、教育學為理論基礎,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
第七條 心理輔導教師應符合如下條件:
(一)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熱愛并樂意從事學生心理工作,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有奉獻精神和協作精神,有開拓進取和創新意識;
(三)具有一定教學、科研能力和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四)無條件尊重求詢者;有較強的自我分析、調節能力;
(五)具有一定的接談、測量、指導和矯治能力。
第八條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形式有:
(一)個別心理輔導與團體心理健康教育課;
(二)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心理健康檔案等;
(三)幫助學生在能力、性格、氣質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方面了解自己、發展自己。
第九條 心理輔導教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適應能力;
(二)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排解、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三)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了解個人能力、興趣、人格、氣質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咨詢服務,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團體輔導以及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供資料和依據;
(四)為廣大教師的生活、工作提供心理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