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為保證公司環境目標、指標的建立,以確保環境方針的實施及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
2. 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總經理或管理者代表對公司環境體系目標和指標及環境管理方案的控制。
3. 引用文件及術語和定義
3.1 本程序引用ISO14001:1996中的術語。
3.2 本程序引用《環境管理手冊》中術語。
3.3 各部門:公司所有部門
4. 職責
4.1 總經理負責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批準,負責環境管理方案的批準。
4.2 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制定環境目標與指標,審核環境管理方案。
4.3 品質部負責組織環境管理方案的編制,負責環境管理方案的實施。
4.4 品質部負責目標和指標完成情況的檢查,環境管理方案執行情況檢查。
4.5 各部門經理負責本部門環境指標的實施及實施過程的檢查和控制。
5. 工作程序
5.1 環境目標與指標的制定
5.1.1 管理者代表組織相關部門人員制定環境目標、指標,經管理者代表審核后,報總經理批準。制定時充分考慮以下因素:
5.1.1.1 目標、指標應符合環境方針,并包括對持續改進和污染預防的承諾。
5.1.1.2 法律、法規的要求。
5.1.1.3 重要環境因素及其影響。
5.1.1.4 可選擇的技術方案、財務、運行和經營要求。
5.1.1.5 相關方及其它要求。
5.1.1.6 制訂環境目標、指標應針對組織的每一有關職能和層次。
5.1.2 目標與指標的檢查和更改。
5.1.2.1 品質部組織相關部門每季度對環境目標、指標進行一次檢查。
5.1.2.2 各部門在指標實施過程中如發現與指標不符時,由責任部門進行糾正,按《糾正和
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5.1.2.3 當重要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時,管理者代表及時修訂目標和指標并文件化。
5.1.3 目標與指標的管理
5.1.3.1 人事部以文件、內部會議、培訓等方式對公司各職能部門和管理處經理進行傳達,
確保目標和指標的實施,按《能力、意識及培訓控制程序》執行。
5.1.3.2 各職能部門和管理處經理以文件、內部會議、培訓等方式對本部門員工進行傳達,
以確保目標和指標的實施,并結合部門特點對目標進行分解。
5.2 環境管理方案
5.2.1 環境管理方案制定
5.2.1.1 每年年初品質部組織各部門針對環境目標與指標編制公司環境管理方案,經管理者
代表審核后,報公司總經理批準生效。
5.2.2 環境管理方案內容應涉及實現環境目標和指標有關的部門、資源及具體措施,并確
保目標、指標的實現。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5.2.2.1 依據環境目標與指標、責任人。
5.2.2.2 方法措施、技術手段、負責人、預計所需資金。
5.2.2.3 啟動日期與完成期限等。
5.2.3 環境管理方案的更改
5.2.3.1 環境目標和指標發生重大變化時,品質部組織有關部門對環境管理方案進行修正或
補充。
5.2.3.2 如方案不能如期完成,方案負責人應及時提出申請,報管理者代表審批后進行修改。
5.2.4 環境管理方案的實施與監督驗證
5.2.4.1 環境管理方案以文件形式發至各部門具體實施,管理者代表每季度負責組織品質部
等部門對方案實施的進度與效果等進行監督驗證.
5.2.4.2 為保證環境管理方案的實施,公司總經理要保證所需物資的落實。
6. 相關文件
6.1 《能力、意識及培訓控制程序》
6.2 《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7. 記錄
7.1 《環境目標、指標管理方案》
篇2:企業環境改造是預算控制的前提
企業環境改造是預算控制的前提
互反應,從而演繹出同一預算思想和系統在不同企業的不同成長過程和結果。預算從思想到行為狀態的過渡,是企業“內生長”的行為,不是外接入的硬件,是企業以行動對管理和控制思想的選擇。
預算的思想與企業環境的交互關系表現為:企業奉行的管理哲學決定著預算系統的定位;預算系統的定位,直接影響系統的運行與效率;如何協調預算系統與環境的關系,決定著預算系統的操作策略和操作技術。
企業的經營過程是在有序管理和系統控制環境下的運作行為;現代企業管理強調以委托--受托關系及受托責任為基礎的會計控制;實現和實施會計控制,則以預算系統為主要手段。所以,在實現企業目標的運動過程中,預算系統是企業價值控制(會計控制)的主干,是在系統化的、制度體系的協同中執行其功能。這就是預算系統在企業管理和控制范疇中的定位。
對預算系統的定位,不是光從預算的性質特征進行邏輯推理,就能讓其對號入座,并使人心悅誠服,還必須對企業各階層的全體成員(尤其是高級管理層及核心業務部門管理者),進行如何正確認識控制與業務之間關系的教育與培訓;必須從理念上澄清管理與控制行為的認識誤區,掃除橫在控制活動中的人為障礙。唯如此,預算控制作為思想的種子,才不致在企業的土壤里窒息或變異。
在大多數企業里,長期流行并身體力行的是業務至上、技術至上、生產至上的“純軍事觀點”,盡管管理者鮮有在口頭上公然否認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不是沒有),但在實際操作中,或當控制與業務發生沖突時,被忽略、被犧牲,或靠邊站的、屈從的、非管理和控制莫屬。
把財務會計功能簡單地定義為是對業務部門提供“優質服務”,武斷地理解成是為業務部門和業務活動“提供方便”的次等、另類,完全不懂或不顧財務會計的管理和控制性質(如預算控制),是很多企業風行一時和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誤解。對會計控制功能和地位的蓄意貶低的偏見和誤解主要表現為:
1.混淆會計與簿記、會計之觀念總結與會計之過程控制的不同功能,把會計籠統理解為實際上的簿記。這可從不少企業對會計工作性質的理解(如把會計理解為發發工資,報銷費用的事務處理),以及企業招攬的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低下,知識結構狹隘得到證明。這是典型的外行對專業行為在概念上的無知和霸道。專業行為自有專業定義和定位,容不得外界隨意篡改或規定,當專業成為可以被人信手涂鴉的黑板,專業也就不成其為專業和學科。市場條件下的企業從事的是商業行為,當專業能夠為商業的利潤目標服務時,專業就獲得了獨立和自由,反之專業就會被閹割,被壓縮到最小生存空間,直至被清除出門。預算控制作為專業行為,只有兩種情況下才會不自由或干脆失去生存空間:控制無益于商業目標;商業目標蛻變。
2.既然會計專業被無知地理解為只是記賬的簿記,那么用來完成簿記功能的專業人員也就無須懂得和掌握其他業務知識和管理技能,自然無權過問或無能過問業務作業過程,控制也就失去基礎和對象。小會計們埋頭于仔細核對出租車票的日期和簽名,兢兢業業地根據一堆單據扒拉算盤算算賬,再高級一點,也僅是按照業務部門的需要提供數字,供其決策而已。會計不是業務的附庸還能是什么呢?
3.把會計當作玩弄數字的魔術和投機取巧的奇技淫巧。不少企業在三個方面十分尊重和仰仗會計專業,認為這些雕蟲小技應當是每個會計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當企業想從稅收中謀求利潤時,會計人員會被奉為上賓,被推心置腹地擠出他的“專業避稅”知識,為企業作貢獻;當企業缺錢想去銀行化緣,卻又擔心銀行嫌貧愛富,瞧不上企業那套襤褸的衣衫(財務狀況不良),會計人員則必須沖鋒陷陣,操起“專業”的裁剪刀,為企業縫制出一套能吸引銀行家眼球的漂亮行頭(蒙騙貸款的財務報表);當企業領導為自己的政績和業績而輾轉難眠時,會計人員突然備受器重,成為心腹師爺,要求與領導和企業同舟共濟,于是,他們眼花繚亂地舞起魔杖,編織出一幅錦繡河山,為企業和自己鋪就一條美好“錢”程。
把會計定位在三流“伺服”檔次,無非就是想扼殺會計的控制功能,把企業會計擺弄成經濟活動中麻木盲從的低能兒,遠離行為過程和行為實質的“圈外人”,從而突破控制的重圍,殺出一條捷徑,明目張膽地,名正言順地實現其將企業資產向個人財富轉移的“豐功偉業”。不少企業奉行的“會計丫環”文化,已經把會計折騰得對企業財產既當不了家,更作不了主。
如果企業的管理文化已經先驗為企業行為建立了上下、高低、主仆、甚至尊卑的森嚴等級,試想,會計以及預算控制怎么可能挺起腰桿,理直氣壯對業務活動說三道四呢?如果服務企業目標成為企業內部一切工作的行為準則,預算控制服務企業目標的核心地位將是無可置疑的,其功能履行的前途,必定是可讓其縱橫馳騁的一馬平川。
篇3:電器公司設施和工作環境控制程序
電器公司設施和工作環境控制程序
1目的
識別并提供和維護為實現產品所需的設施,識別并管理為實現產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環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適用范圍
適用于為實現產品所需的設施,工作場所:如硬件和軟件、工具、設備;支持性服務:如通訊、運輸設施等的控制,對工作環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進行控制。
3職責
3.1總經理應配備產品實現活動中的基礎設施。
3.2生產部負責對實現產品所需的設施進行控制。
3.3其他部門協助生產部對實現產品所需的工作環境進行控制。
4程序
4.1生產設施的識別、提供和維護
4.1.1設施的識別
本企業為實現產品符合性活動所需的設施包括:工作場所(車間、辦公場所等)、設備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軟件(計算機網絡)、服務(水、電、氣供應)、通訊設施、運輸設施等。
4.1.2設施的提供
a.)生產部根據使用部門的要求及本企業發展的需要,填寫《生產設施配置申請單》,注明設施名稱、用途、型號規格、技術參數、單價、數量等,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綜合部負責組織安排采購的有關事宜,并具體實施采購;
b.)需要自制的設施由使用部門提出,由技質部設計,經生產部進行審核,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技質部組織加工制造。
4.3.3設施的驗收
a.)采購可自制完成的設施,生產部、技質部組織使用部門進行安裝調試,確認滿足要求后,由生產部和使用部門在《設施驗收單》上簽字驗收,并記錄設施名稱、型號規格、技術參數、單價、數量、隨機附件及資料等內容?!对O施驗收單》由生產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門自行驗收;
b.)驗收不合格的設施,屬于外購的由綜合部與供方協商解決,屬于自制的由生產部與技質部協商解決,并在《設施驗收單》上記錄處理結果;
c.)對經驗收合格的設施進行編號,建立《生產設施臺帳》;
d.)生產部根據合格的設施驗收單辦理登記和建檔手續;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倉庫憑"設施驗收單"辦理入庫手續。
4.3.4設施的使用、維護和保養
a.)根據生產需要技質部組織編寫設施的操作規程,發放給使用部門。對于大型、精密設備或關鍵、特殊過程所用的設施必須有操作規程,相關操作人員應由生產部負責人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
b.)生產部制定《設施日常保養項目表》,規定保養項目,頻次,發給使用部門執行,各崗位負責人監督檢查執行情況。生產部每季度收集《設施日常保養項目表》,整理歸檔并作為制定年度檢修計劃的依據;
c.)生產部每年12月制定下年度的《設施檢修計劃》,發至各部門執行;
d.)日常生產中車間無法排除的故障,應填寫《設施檢修單》報生產部檢修。檢修中的設施應掛檢修牌,檢修好的設施應有使用部門負責人簽字驗收方可使用。生產部應將檢修情況記錄相應的《設施維修/保養記錄》上;
e.)現場使用的設施應有統一的編號,以便于維護保養。
4.3.5設施的報廢
a.)對無法修復或無使用價值的設施,由生產部填寫《設施報廢單》,經總經理批準后報廢,生產部在《生產設施臺帳》中注明情況;
b.)對低值易耗的工裝、夾具、輔具等,由使用部門填寫《設施報廢單》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即可報廢;
c.)報廢的設施應掛報廢牌。
4.4工作環境
其他部門應協助生產部識別并管理為實現產品所需的工作環境因素,根據生產作業需要,負責確定并提供作業場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并檢查,把檢查結果填寫在《環境檢查記錄表》上,包括:
a.)配置適宜的廠房并根據生產需要適當維護,防止暴曬、雨淋;
b.)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勞保設施,以保證生產安全;
c.)生產部對車間設施實行定置管理,并對每臺機床的操作者進行考評,以提高工作效率;
d.)確保員工生產符合勞動法規的要求。
5相關文件
5.1《實現過程的策劃程序》
6 記錄
6.1 QR-6201 生產設施配置申請單
6.2 QR-6202 設施驗收單
6.3 QR-6203 設施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6.4 QR-6204 生產設施臺帳
6.5 QR-6205 設施報廢單
1.6 QR-6206 設施日常保養項目表
1.7 QR-6207 設施檢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