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通過評價公司的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方針、環境目標和指標的適宜性和有效性,使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有效地滿足體系標準、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確保環境管理體系適合于實現公司的環境方針以及環境目標、環境指標。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環境體系管理評審工作的組織和實施。
3職責
3.1總經理負責審批管理評審計劃,主持管理評審會議。
3.2總經理負責審批管理評審報告。
3.3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對評審計劃的審核。
3.4品質部負責組織籌備管理評審會議。
3.3 品質部負責組織編寫管理評審計劃、整理評審報告,并負責整改措施的
跟蹤驗證,收集、保存管理評審記錄。
3.5公司其它部門負責按本部門所負責的過程、職能、業務系統匯總、編制管理評審所需的輸入材料,并負責管理評審所決定事項在所負責過程、業務系統的貫徹落實。
4工作程序
4.1評審策劃
4.1.1在每次管理評審會議召開之前一個月,由品質部向管理者代表上報本次評審計劃,每年召開兩次管理評審會議。
4.1.2評審計劃包括以下內容:評審目的、依據、內容、重點、方法、時間安排、參加人員及評審的準備工作等。
A.評審的目的:是指本次評審會議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B.評審的依據:主要針對評審的輸入,包括以下內容:
a.內容和外部環境體系審核的結果;
b.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
c.上次管理評審結果和改進措施的執行結果;
d.各過程和服務的特性和趨勢,企業對重大環境因素的控制情況;
e.相關方的投訴、抱怨和非常關心的問題;
f.企業經營發展戰略、規劃及經營策略的要求;
g.有關法律、規章、標準等要求。
C.評審內容:
a.企業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對相關方的要求及相應法律法規的適應性。
b.環境管理體系對實施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的有效性;
c.組織機構包括人員和資源的適宜性,是否滿足環境體系的要求;
d.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是否符合規定要求和符合企業的實際,其實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修訂和換版;
e.糾正措施實施后的有效性及其效果;
f.對相關方(包括顧客)的投訴、抱怨和非常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做出采取相應措施的決定;
g.內外部環境體系審核結果,包括資源配置的適宜性和完備性;環境管理體系組織結構與環境管理的適應性;環境管理體系文件與標準的符合性;環境管理信息的收集和傳遞渠道是否暢通;環境管理體系在服務提供中的實施情況及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來的重大問題。
4.1.3品質部征求各部門需經過管理評審解決的議題后,編制評審計劃,并將經管理者代表審核后的評審計劃上報總經理審批。
4.1.4品質部負責將已評審計劃提前發給參加評審的各部門,各部門準備好相關的匯報材料。
4.2召開管理評審會議
4.2.1管理評審會議由總經理主持,參加評審的人員為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覆蓋的公司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及必要參加的其他人員。與會人員在《會議簽到表》上簽到。
4.2.2管理評審會議議程
A.管理者代表匯報環境體系運行的總體概況。
B.與會人員根據評審計劃,逐步逐項進行研討、評價和確認。
C.總經理對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的適宜性,環境管理體系與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的適宜性,環境管理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需要業務部門抓的具體工作要求等作評審講話,并形成決議。
4.3編寫評審報告
4.3.1品質部根據評審計劃、會議記錄,特別是總經理的評審講話編制成評審報告,經總經理審批后發布。
4.3.2評審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A.評審的目的、依據、內容、方法、日期、主要參加人員;
B.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對企業內外部環境或法律、法規變化后的適應性;
C.環境管理體系對實施環境方針、目標和環境指標的有效性結論性意見;
D.每一個評審項目的簡短描述和結論;
E.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有效性、適應性、服務是否不斷改進進行總結與需求,為保持體系有效運行其資源的需求;
F.若需要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修正,應明確責任部門和采取的措施,限定完成和實施的日期。
4.4評審后的改進和驗證
4.4.1管理評審的結果可能會導致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的更改和補充、組織機構的調整、職能的完善、過程的改進和優化、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充實等。這些調整和改進大多數是影響較大的事項,對實施過程和結果應跟蹤驗證,以防止負效應及實施不到位。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的修改工作由品質部組織落實。
4.4.2公司各部門負責落實涉及本業務系統的具體事項。
4.4.3驗證工作由品質部負責,并將驗證結果向管理者代表和總經理匯報。
5相關文件
《記錄管理程序》
6形成的文件和記錄
《管理評審計劃》
《會議簽到表》
篇2:物業公司環境評審調查清單作業指導書
物業公司環境評審調查清單作業指導書
1.0氣排放問題
1.1場向大氣排放哪些污染物?(粉塵、煙塵、碳氧化物、碳化物、碳氫化合物、鹵化合物等)
1.2大氣排放,該組織有無監測手段,有無監測制度,有無監測記錄?
1.3氣排放的各項指標有無超標?達到國家幾級排放標準?
1.4氣排放的污染源是什么?
1.5大氣排放前對污染物和污染源有無防治措施?
1.6該組織大氣排放對社會公眾和社區的影響?
1.7該組織大氣排放有無引發事故?有無記錄?
1.8有無公眾和各相關方的投訴記錄?
1.9有無政府環保部門對該組織大氣排放的許可、超標警告、整改警告、罰款通知等?
1.10潛在重大事故和泄漏對大氣可能造成什么影響?
2.0水體排放問題
2.1現場向水體排放哪些污染物?
2.2規劃圖是否顯示現場所有的排水管系統和污水管系統(包括地表漫流、地下污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管道系統)?
2.3廢水和污水排放該組織有無監測手段,有無監測制度,有無監測記錄?
2.4向水體排放各項污染物的濃度是多少?查過去12個月的記錄:最大值、平均值等有無超標?達到國家幾級排放標準?
2.5水體排放的污染源是什么?
2.6污染物向水體排放前有無采取任何防治手段和措施?
2.7該組織現場水體污染、排放有無引發事故?有無記錄?
2.8有無公眾和各相關方的投訴記錄?
2.9有無政府環保部門對該組織水體排放的許可,超標警告、整改警告、罰款通知等?
2.10該組織水體排放對社會公眾和社區的影響?
3.0土地污染
3.1該組織的現場用地有無政府有關部門的許可?政府有關部門對現場用土地保護上有何要求?
3.2對恢復和后期保護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
3.3現場地貌環境有無重大改變?造成影響如何?
3.4現場有哪些物質會對土地造成污染(如油、化學品、煤、廢棄物等)?
3.5土地污染物的種類有哪些?危害程度如何?(如重金屬、非金屬、放射性元素、農藥、化工產品、石油產品、有毒物質、一般有機物、有害微生物等)?
3.6污染土地的潛在環境危害有哪些?對水體,對大氣,對土壤植物等。
3.7組織現場的過去使用者有無留下被污染的土地?污染物是什么?采取過什么治理措施?
4.0固體廢棄物處理
4.1現場有哪些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的分類、來源和主要組成物?
4.2各類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對水體,對大氣,對土壤。
4.3對各類固體廢棄物處置方法?
4.4了解各類固體廢棄物在現場占用空間位置的情況?
4.5對各類固體廢棄物有無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實際中有無回收再利用?
4.6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外觀、衛生的影響?
5.0原材料使用和自然資源的利用
5.1組織的生活、活動、服務和產品中使用哪些原材料?
5.2各類原材料的利用率有多高?在國內外同行業所處的水平如何?
5.3組織的生產活動、服務和產品中使用了哪些自然資源?(除材料外)如用水、用電、用燃料(煤、油)占地、占空間等
5.4單位產出的用水量、用能源量(電。煤、油)為多少?在國內外同行業中所處于什么水平?
5.5各類物品、設備、工具的空間利用率如何?有無改進的可能?
5.6組織有無實施一些節能降耗的措施?效果如何?
5.7一些相關方(如政府股東、員工、管理者)對組織的材料和自然資源利用情況以及其經濟效益表現的滿意程度?
6.0危險材料、物品的貯存和管理
6.1燃料、溶劑、化學物品或經其他危險的物品被存放在現場或辦公室或實驗室(包括由承包方和出租方存放的物質)?
6.2物品的貯存場所有無防火、防暴、防泄漏的措施和設備?這些措施和設備是否符合有關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6.3評估現場存放的燃料、溶劑、化學物和其它危險品對環境的潛在危險?
各種存放容器的隔離、密封、標識是否符合規定要求?
6.4現場貯存物品的搬運、裝卸、啟用、分罐等作業是否有嚴格的操作規程?評估其重要性?
6.5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是否制定了應急措施?是否可行?
7.0產品生命周期的若干問題
7.1產品選用的原材料有哪些種類?這些材料的大量采取對環境有何影響?如木材的大量使用會造成森林砍伐
7.2產品設計上或工程設計、服務規范設計上是否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出現自然資源的浪費?
7.3產品設計上是否影響到顧客使用產品或服務時,造成對環境的影響?
7.4產品的包裝材料是否易于再回收、易于處理?
7.5使用壽命期過后,報廢產品中各種材料是否易于再回收、利用、易于處理?可回收利用
材料比例占多少?
7.6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該產品的環境指標是否有法規要求?(如排放指標、噪聲指標等)該組織產品是否達到要求?
7.7該組織產品的相關國際市場的有關國家和地區對產品有無環境指標的法規要求,有無產品環境標志和要求?這些要求對該組織的重要性?
8.0材料供應方和承包方的環境問題
8.1材料供應方有無重大環境問題?供應方的環境問題是否會對組織的EMS和組織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8.2對材料供應方是否需要提出環境要求?
8.3組織現場有哪些作業和工程是分包給承
包方的?8.4承包方的這些作業和工程有哪些環境問題?嚴重程度如何?
8.5分包合同中是否明確了承包方的環境職責?
8.6對承包方的環境行為如何監控?對承包方的作業是否進行環境評審?是否有記錄?
8.7當承包方未按已簽合同履行,有何措施和程序處理?
9.0局部地區或社會有影響的環境問題
9.1噪聲:
9.1.1現場的噪聲有無超標?相鄰社區有無投訴和抱怨?
9.1.2現場的噪聲源有哪些?
9.1.3現場采取了哪些隔音、消聲、改造噪聲源等防治措施?效果如何?
9.1.4對噪聲是否有監測手段?是否有監測記錄?
9.2電磁:
9.2.1組織現場的設備是否產生有害電磁輻射、電磁干擾等問題?評估其危害程度?
9.2.2對電磁輻射、干擾是否采取了屏蔽防護等措施?效果如何?
9.3放射線:
9.3.1組織現場的排放、廢棄物和產品中有無出現或可能出現放射性物質?評估其危害程度?
9.3.2對放射性物質有無預防措施?效果如何?
9.4衛生外觀:
9.4.1組織現場的環境衛生如何?相關方的評價如何?
9.4.2組織現場的環境綠化如何?相關方的評價如何?
9.4.3組織現場的房屋、設備、區域布置、物品堆放是否合理?是否有礙外觀?相關方的評價如何?
編制:審核:批準:日期:
篇3:建筑公司環境管理評審控制工作程序
建筑集團公司環境管理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名稱:管理評審控制程序
1.目的
對集團公司管理體系進行評審,確保體系持續的適宜(適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適用范圍
適用于集團公司管理體系的評審工作,包括對方針、目標(指標)的評審。
3.職責
3.1 最高管理者對評審工作負領導責任。
3.2管理者代表協助最高管理者搞好管理評審工作,并負責向其報告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
3.3企管部負責管理評審的準備工作,收集并提供管理評審所需的資料,負責對改進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和驗證。
3.4各單位負責提供本單位與評審有關的資料,參加評審會議,并負責落實評審提出的決議或改進措施。
4.控制程序
4.1評審時間
管理評審時間間隔不超過一年,一般在內審之后進行。但遇特殊情況時,可由最高管理者決定增加評審次數(例如公司的組織機構發生重大改變,連續出現重大質量、環境事故或相關方投訴等情況時)。
4.2評審準備
4.2.1根據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由企管部編制《管理評審會議通知》,報最高管理者批準后,提前一周下發至參加評審會議的所有人員。
4.2.2根據《管理評審會議通知》的要求,各單位按4.2.3評審輸入的內容準備評審會議的有關資料。
4.2.3評審輸入內容
序號 輸入內容 責任部門
1管理體系運行情況報告管理者代表
2a.工程項目質量狀況的綜合分析和質量方針、目標實施情況報告;
b.施工現場環境目標、指標、方案實施情況報告;
c.施工現場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情況報告;
d..顧客對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反饋信息。工 程 部
3相關方對公司環境管理體系關注的問題經 營 部
4集團公司辦公區域環境目標、指標、方案實施情況報告行政部
5a.管理評審改進措施實施情況報告;
b.管理體系要素的分配變更及相應文件修改的信息。企 管 部
6本單位管理體系運行自查情況況報告和對公司管理體系運行的意見和建議各部門分公司
4.3 評審會議
4.3.1 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評審會議。
4.3.2參加管理評審會議的人員按本程序4.2.2條款要求的內容進行匯報,并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a.有無質量、環境問題,如何攻克和解決;
b.組織機構、人員安排等是否進行變動;
c.方針、目標(指標)是否適宜;
d.管理體系是否適宜(適用);
e.各單位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4.3.3企管部做好會議記錄。
4.3.4評審結論
最高管理者對4.3.2中涉及的管理評審內容作出結論,并對評審后改進體系的活動提出明確要求(包括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與顧客要求有關的產品的改進,與相關方要求有關的環境的改進、資源要求等)。
4.4評審報告
由企管部對管理評審的內容進行整理,將會議決議形成《管理評審報告》。
4.5評審后的改進工作
4.5.1各單位根據《管理評審報告》,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填寫《改進措施表》(EMS/14-1)并組織實施。完成后將實施結果報企管部。
4.5.2 企管部負責對改進措施的實施結果進行跟蹤驗證。
4.6企管部按《記錄控制程序》的要求保存管理評審記錄。
5.相關文件
W*/EMSC/A-20**《環境管理手冊》
W*/EMS/C*/A/12-20**《記錄控制程序》
6.標準表格
EMS/14-1 《 改進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