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應對校園危機主題班會活動設計

944

  應對校園危機主題班會活動設計

  案例:博士殺女友

  20**年1月21日晚間發生于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華人血案。校警發言人表示,周三(1.21)晚間7點6分,校警接獲報案,指一位亞裔女性在Graduate Life Center宿舍一樓的Au Bon Pain咖啡店受到攻擊。大約4分鐘后,校警到達現場,發現涉嫌行兇的朱海洋以及涉案的一把沾有血跡的水果刀(kitchen knife)。當時楊馨已無生命跡象,朱海洋則被當場逮捕。

  維吉尼亞地區檢察官芬克詳細描述了殺人經過,稱楊欣在試圖自衛時臂部和手部受了多處刀傷,她最終不敵倒地,朱海洋將其頭顱割下。警方趕到時,朱海洋手中還拿著楊欣的頭。檢察官芬克稱案發現場的情景十分恐怖。

  當時在場的7名證人告訴警方說,朱海洋攻擊楊欣前,兩人沒有爭吵。當時在咖啡廳工作的考克斯說,朱海洋撲向楊欣,砍掉她的頭,考克斯說朱海洋看起來并不憤怒,但是用“空洞和堅定的眼神”注視楊欣。

  朱海洋

  22日中午,校方發言人Larry Hincker對多維記者表示,校方已于昨晚緊急聯絡死者在中國的母親。

  目前已確認死者名為楊馨(*in Yang,音譯),22歲,來自北京,09年1月8日入學,生前為該校商學院研究生,主修會計。

  嫌犯朱海洋(Haiyang Zhu,音譯),25歲,來自寧波,博士研究生,08年秋天入學,主修農業及應用經濟。

  據悉兩人認識不久。朱海洋曾幫助楊欣適應維州理工的生活。朱海洋在維州理工攻讀農業和經濟學博士學位。死者楊欣遇害當月的8號才剛從北京抵達該大學,是會計系研究生。

  校方發言人表示,這件謀殺案讓許多師生聯想起去年4月韓裔學生趙承熙的槍殺事件,鑒于此,校警立刻啟動電子通訊警報系統,對全校師生發出約4萬封電子郵件及手機簡訊。大約40分鐘后,才再度發出短訊解除警報。

  楊欣

 ?。ū尘百Y料:20**年4月16日當地時間7點15分(北京時間19點15分),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校園槍擊案,槍擊造成33人死亡,槍手本人開槍飲彈自盡,槍擊案疑犯為23歲的韓籍青年趙承熙。有關當局至今還無法確定到底是什么使得趙承熙爆發并制造了16日的校園槍擊慘劇。

  與他相識多年的人都說,趙承熙不管是憤怒、沮喪或是心煩,都從來沒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輕聲說話,并且完全拒絕對老師和同學敞開心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言人拉里·辛克爾說,趙承熙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學校很難找到關于他的信息。)

  朱海洋目前被拘留于Montgomery監獄,并被控以一級謀殺,不得交保。

  警方對表示,根據已訪問的現場7位目擊證人,事發之前,兩人并無口角。警方已搜索嫌犯住處,但暫時不能公開結果。嫌犯并無任何犯罪紀錄。根據校方紀錄,朱海洋是楊馨登記的緊急聯絡人之一,因此證實兩人相識。目前,警方正進一步調查行兇動機。

  為了平息恐慌,校長已對全體師生宣布這是單獨事件,是件個人悲劇。一切課程今早已恢復正常,命案現場仍封鎖中,但學生已能自由進出該棟建筑。校方目前鼓勵目擊學生,以及對謀殺事件感到恐懼的師生,可以尋校方的心理輔導系統接受諮詢。

  朋友言論:

  對主犯的評論:

  根據多維記者了解,朱海洋也是該校農業及應用經濟系助教,教授大學部每周二、四上午的的農產品行銷課程。負責該課程的助理教授Denise Mainville對多維表示,她對此事件感到驚訝與哀傷,但不愿對當事人進一步評論。

  與朱海洋同系的唯一一位華裔教授游雯(Wen You),接到多維記者電話,同樣對此事感到難過。雖與朱海洋相識,但她不愿多談。

  與朱海洋在同一個博士課程的尼漢(Bob Needham)則說,朱海洋“彬彬有禮”,“除了抱怨博士班壓力太大以外,從未發表任何負面言論”。兩人的關系密切到尼漢邀請朱海洋參加他20**年12月舉行的婚禮,“他過得很愉快,而且很會交際,和任何人都談得來”。

  “朱海洋平時溫和友善,待人熱情,他做出這樣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時沖動?!币晃蛔苑Q其好友的網民在網上發言。

  “在今年《福布斯》富豪榜排94位,身家達92億美元的德國商人默克勒(Adolf Merckle),前天被火車撞中死亡。警方估計默克勒可能自殺,料和銀行談不攏借貸有關。我的股票也虧損很多,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可能要吃咸菜3年了?,F在有點后悔莫及,農業經濟學這個專業很沒有前途。而她,也讓我的煩惱雪上加霜!”這篇網路大量轉載的留言,據說是朱海洋個人博客的最后一篇文章,標題為《股票大蝕,最近很煩,都想殺人或自殺......》。

  ─────朱海洋博客

  對受害者的評論:

  男朋友多被稱為“插座”

  昨天有網友自稱與被害人楊欣(或楊馨,*in Yang音譯)在加拿大一起上過幾門課,回憶道:“這個女生我認識,在加拿大的時候還同上過幾節課,就這樣被殺真是很震驚。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拿了BBA,后來在Subway做了一段時間經理助理,同時考GMAT。學習很用功,每學期都上6門課,是個很激進而且有目的的人。以前在Library的時候跟她聊天,她說她很喜歡奮斗里的文章,還記得她曾經說“不在國外混出個名堂就不回國”。跟她說話覺得人不錯,但外界名聲很不好,還有人說她的綽號叫“插座”。雖然這種說法很過分,但可能也是因為她交的男朋友太多了。在加拿大4年左右,公開的至少有4個,出國前在北京也有男友,每個都是對她有經濟支持的。北京的男友都負擔她在加拿大回國探親的機票的,在加拿大的某位男朋友因為要供養她也跟別人借過好幾千塊錢,至于美國這個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不過她做事的確很努力,2年多就把大學上完了,后來還工作了1年多。工作的同時考GMAT,申請學校,還去爭取了“省提名”的移民計劃,聽說在加拿大的移民也已經下來了。以前就聽她說要進grad school學會計,也是因為本科在商學院的原因。今天看到這則新聞才知道她如愿以償來美國了,沒想到居然就是這樣的結局?!?/p>

  一個聲音:

  在海洋的事上,我真愧疚!

  朱海洋的朋友論壇透露: 在海洋的事上,我真愧疚! 使人對這一對冤家路窄的男女留學生為何相遇短短十幾天時間就釀成殺頭之禍有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但目前只是一種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證據才能下結論。

  全文如下:

  這幾天上論壇里看了很多關于朱海洋的貼子,作為熟悉他的人,忍不住也想說些話.也算是讓大家更了解朱海洋事件的真相.

  我和朱海洋認識得很早,因為我和他是差不多時間到VT的,他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善良,上進,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朋友也很熱情,平時的時候也經常和他吃飯, 買菜.

  說到那個受害者如何和他認識的,我也不是很清楚,當初我知道這個女的,我也是偶然到朱海洋住的地方去的時候見到楊小姐,第一次的印象是不錯的,人長得挺好也很善于和人打交道,八面玲瓏的.后來朱海洋和我說,楊在他那會住上幾天.我就和他打趣讓他把握住機會,抱得美人歸.他當時不置可否,只是笑得挺開心的.

  大概十幾號的樣子吧,我在路上又看見了朱海洋,就開玩笑問他進了幾壘了? 當時他的臉色很尷尬,我也就沒客氣問他發生啥事了? 他很猶豫,吞吞吐吐地才說出點事,總結一下就是他和那個女的本壘了,他也沒有想到這么快,但更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女的事后卻說當時她不是自愿的,要他拿出錢來補償她,不然的話,她就去警察局和學校去舉報他.我聽了幾乎要昏過去了,我就和朱海洋說"現在都啥時代了,又是在美國,你們的事根本不算事,隨便讓她去告".朱海洋當時說,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他也一直是好學生,萬一被那個女的告了,自己和家里人都會沒有面子的,所以很糾結.談了一會兒,因為我倆都有事,就各自走了.沒想到,我再知道朱海洋的消息是在電視上.

  現在想想,我真是不應該啊,如果當時再多陪朱海洋一會,再勸解他幾句,說不定他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不要這么過激.

  公共輿論:

  求愛不成動殺機 手段殘忍令人震驚

  地區檢察官芬克表示,對法官給這個“極其殘暴的謀殺”判處最重的刑罰感到滿意。根據維州法律,朱海洋的認罪令他可免于一死。

  美國《星島日報》報道指出,檢察官芬克說,朱海洋是因為愛上楊欣,對她展開追求,但是楊欣已有男朋友并計劃結婚,因而拒絕他的求愛。朱海洋從而由愛生恨動了殺機。在20**年12月的一個認罪聆訊中,芬克引用朱海洋在獄中所寫的信件。信中說,楊欣的拒絕“迫使自己殺死她”,因為自己“太愛她了”。

  可能一直有憂郁癥 曾向家人提出想自殺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穆瑞(Daniel Murrie),在朱海洋被捕后,曾對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進行多次訪談?!妒澜缛請蟆贩Q,穆瑞斷定根據法律標準,朱海洋神智清醒,可以接受審判,但本案可能與精神病有關。

  穆瑞說,朱海洋的母親和外婆都有精神病,而且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癥。他表示朱海洋可能一直都有憂郁癥,而20**年秋天到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留學后,接連碰到各種問題使他終于承受不了而崩潰。

  穆瑞指出朱海洋在中國上學時成績很好,可是他雄心萬丈的到美國攻讀農經博士學位,第一學期成績卻不理想。學期結束他沒有回家度假,卻向父親表示他想休學,還提到他想自殺。家人叫他留在學校并尋求輔導。

  穆瑞說:“他可能誤解了輔導的用意,表示輔導員只是聽他說話,讓他事后心情更惡劣?!?/p>

  Discussion:

  感情與心理因素做到和諧?

  怎樣建立成年人的健康的愛情觀?

  心理問題分析

  西北地區大學生的精神行為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占50%左右。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誘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高校體制改革后,不少大學生感到生活、學習的壓力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貧困生,學習之余還要為學費、生活費擔憂。調查表明,貧困生是心理問題高發群體。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過學習的壓力,但如學不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量個案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對他們教育不當而造成的后遺癥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還會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間,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F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等。

  就業壓力。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蘭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牛芳告訴記者,不久前,蘭州大學學生處對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測試分析,結果表明:想輕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總分大于或等于25(說明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多達30 人,占1.57%,對"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做出肯定選擇的有218人,占到11.9%。

  網絡性心理障礙:不可避免的大學流行???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即熱衷于把網絡當成排譴的對象。但這種虛擬的排泄方式同時也帶來了包括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種種副癥狀,醫學診斷稱之為"網絡性心理障礙"。面對似乎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王國,大學生真的難逃此劫嗎?

  西北師范大學BBS論壇校方管理員呂欣告訴記者,網絡作為新興媒介,已成為新一代大學生越來越推崇的一種溝通和排譴方式。但由于網絡特有的隱秘性和虛擬性,某些時候網絡也會成為誘發心理問題的"惡之花"。

  呂欣通過對學校論壇的監管發現,不少大學生會表現出現實生活中難以察覺的心理問題,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去年學校還有一位同學因現實生活不如意,就在網絡里為自己重造性格與身份,最后患上了"網絡依賴癥",整天沉湎于自我想象出來的虛幻世界中,一會兒不上網就坐立不安,甚至出現了幻覺。

  近年來,上網已經成為多數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的“最愛”,但過于沉迷網絡卻容易產生一種心理疾病--“網絡性障礙癥”。

  對此,蘭州醫學院心理學專家王方榮指出:網絡作為心理排泄的一種方式,具有其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不能否認網絡可以帶給人們更為坦率和開放的交流與溝通,也不能忽視因網絡存在種種角色虛擬而帶來的弊端。許多大學生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就是因為網絡淡化了現實中自己的種種弱勢,但卻不明白自己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樣的學生會感到,在虛擬的世界中一切都沒問題,回到現實中各種問題卻越來越難解開。"王方榮說,"所以完全依賴于網絡進行心理壓力釋放,或單一采用網上心理咨詢和救助的措施并不是很可取。"

  王方榮指出,雖然網絡性心理障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不必因此過分擔心,或對網絡采取完全的禁忌。其實,只要掌握合適的上網時間及頻率,端正上網的目的和心態,正確處理現實與虛擬的關系,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一些壓力和不良情緒甚至還能因此得到釋放,使人獲得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

  大一新學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

  據媒體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其中著重體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和恐懼等癥狀上。

  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通過調查也發現,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6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等3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招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調查中21%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咨詢員李衛兵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其次是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后,突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一種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

  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后,他們一時無所適從。有些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郁、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最后是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于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對此現象,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咨詢員李衛兵建議,各高校應盡快認識到對新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時、有效的引導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變化是正常的,從而科學地解決這些心理問題,以良好的心態走過大學生必經的"心理斷乳期"。

  大學生自殺的心理過程

  自殺是指主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自殺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自殺,其背后都有心理機制在推波助瀾。社 會因素、生物學因素、病理學因素等均須通過影響人的心理因素才能發揮作用。

  不可忽視的是,大學生的自殺行為雖受制于一般的自殺心理規 律,但也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

  自殺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殺動機的形成。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調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 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個案例反映:自殺者借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親, 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該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該生便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

  第二階段,心理矛盾沖突。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 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

  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 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第三階段,自殺者平靜階段。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好 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 預。

  大學生的自殺同樣也符合以上的心理過程。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長沙某高校一名大學三年級學生李××,在中學時是班上的“尖子”,進了 大學后,他總認為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學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立生活能力差,以致進大學后生活難以自理,身體狀況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療。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絕接受治療。他曾對護士和前來探望的同學談論過自殺的一些問 題,并說過諸如“我沒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類的話。醫生、老師和同學并未對此加以足夠重視,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來一段時間,該生的心情逐漸 好起來了,甚至還和前來探望的同學開玩笑。大家都以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來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圍無人,悄悄溜出病房,在醫院后山的一棵樹上用一根粗麻繩結束了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從這例自殺案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殺動機的原因有三個:成績不盡如人意,生活適應能力差以及身體患病。這三種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在該同學身上,使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感。之后他又試圖通過拒絕治療、談論自殺渴求得到他人的幫助,但這種嘗試又遭失敗,因而堅定了他自殺 的決心,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的身心處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腦力勞動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用腦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影響著他們心理的變化和發 展。此外,他們的內心世界也相對較為復雜,他們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等,不同一般。這些特征使得大學生的自殺行為表現出與一般個體不同的規律性。因此,我們研究大學生的自殺問題,應當從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入手。

  應對措施: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更為"貼心"的服務。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要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方式結合進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方便、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建立朋友式的關系,可以談心。

篇2:小學&尊師重教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小學"尊師重教"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一、指導思想

  熱情謳歌教師工作的崇高和偉大,介紹歷史上聞名的尊師重教的例子,說明尊師重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怎樣做才是尊師,大力表揚同學們尊師的行為,同時也指出一些有違尊師的現象,從而激發同學們對老師的熱愛之情,搞好師生關系,使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二、主要內容

  1、讓學生講述尊師的例子;

  2、頌揚教師工作的崇高和偉大;

  3、讓老師表彰尊師的行為。

  三、主要形式

  整個活動采取演講、朗誦、講故事、合唱、獨唱等多種形式。

  四、準備過程

  1、全面發動。動員全班同學查找資料,搜集素材并集中交班主任。2、對收到的各種形式的稿子,進行認真審閱、批改和去舍。

  3、在班主任和有關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排練。

  4、班會開始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寫上"尊師重教"主題班會的彩色美術字。

  5、屆時請有關任課老師參加。

  五、主要過程

  1、先放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

  2、由主持人宣布班會開始,引出主題。

  3、先演講、朗讀、講故事、后合唱,中間穿插獨唱等。

  4、結束前請任課老師講話,最后,班主任總結,主持人宣布班會結束。

  六、注意事項

  1、時間一節課。

  2、事前須認真準備,發動全班參加。

  3、請有關老師指導。

  4、班會結束后,擬一期"尊師重教"的黑板報???。

篇3:讓世界充滿愛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讓世界充滿愛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班會,讓同學們學習殘疾人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

  2. 通過參與,培養學生關愛弱勢群體,熱心公益事業,樹立良好社會公德的意識。

  3. 進一步營造關心殘疾人工作的社會氛圍。

  二、教學準備:

  1.首先在全班通知主題班會事宜,全面動員學生參與;召開班委會議商議班會主題和形式。

  2.動員全班同學查閱收集有關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跡和圖片。

  3. 同學們交流如何更好的幫助身邊的殘疾人,每人總結一條建議,準備小組競賽。

  4. 設計體驗殘疾人艱辛的體驗活動,并準備好體驗的相關道具。

  5. 排演反映如何正確對待和關愛殘疾人的小品;排練手語歌曲《感恩的心》。

  三、班會過程:

  開場白:愛是世界上最純潔的,是最親近的。愛是不朽的,愛是無限的,愛是無法用語言形用的,在世界上千萬種愛中,有親情的愛,

  有父愛,有母愛,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社會的愛。當一個人需要關懷,需要別人伸出援助之手時,那就是體現大愛的時候。我們不圖回報,我們的世界需要愛,讓世界充滿愛吧!

  第一部分: 感動殘疾人的堅強,體驗殘疾人的艱辛。

  1.多媒體圖片展示:殘奧會開幕式演唱的盲人歌手楊海濤、汶川地震中不幸致殘的芭蕾舞女孩李月、舞蹈《千手觀音》、殘奧運上的中外優秀運動員。

  2.配樂介紹北京殘奧會,學習運動員身殘志堅,永不服輸的精神。

  3.組織同學參加體驗活動:①單手穿衣—體驗肢體殘疾人的生活上的不便。②閉眼行走—體驗盲人生活中的困難③二人配合,一名同學指揮另一名蒙上雙眼的同學繞過障礙—體驗殘疾人接受幫助的感受和正常人如何更好的幫助殘疾人。

  4.學生發言講述我們知道的殘疾人的感人事例并發出我們要熱心關愛殘疾人的倡議。

  第二部分: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

  1.向全班同學介紹全國助殘日的由來。

  2.全班以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提出如何更好的幫助殘疾人的建議和在幫助殘疾人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小品表演—表現如何保護殘疾人的自尊心和如何幫助殘疾人重拾自信融入集體。

  4.手語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總結:愛,可以改變一切。因為有愛,我們擁有了希望和夢想,生命的前程灑滿陽光;因為有愛,我們擁有了勇氣和力量,一切的困難和挫折都不能阻擋;因為有愛,讓我們不再膽怯、懦弱和彷徨。是因為有愛,才可以改變一切,這個世界才充滿陽光。

  愛是一種崇高的情感形式,她是愛心、良知和無私;愛是一場及時的春雨,滋潤著田地,豐富著河流;愛是一顆閃閃的新星,照亮你照亮了我,照亮了他,照亮了我們每一個人!愛是給與,愛是奉獻,正是因為愛構建了和諧,讓我們共同去珍惜和擁有!

  因為改變,才使愛更具有恒久的力量!‘

  讓我們關愛的陽光,溫暖每個殘疾人的心靈!

  讓世界充滿愛吧!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