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物業環境管理基本原則

7749

一、環境具有價值的原則

環境是資源,環境以各種形式直接向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我們所呼吸的新鮮空氣,我們觀賞自然景色所得到的享受等。因此,環境管理屬于資源管理,這就表明了環境管理具有經濟屬性,環境管理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生產力方面的問題。經濟學家說過,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免費的午餐,保護環境必須付出代價。這條準則表明環境資源有限,要求環境管理者實施誰開發誰保護、誰損害誰負擔、受益與使用者付費、保護與建設者得利的原則。這條原則指出了環境應當遵循價值規律,利用經濟手段把環境管起來,促使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時,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問題,自覺地制止資源浪費、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并不能總是產生有利的社會與環境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市場價格體系沒有考慮到環境問題,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無償使用。特別是不加調控的市場,更不能產生正確的信息和信息量。他們不僅對有害健康的生產環境不予重視,而且常常采取欺騙手法,生產有害于環境、有損于公眾安全和利益的商品。他們常常在表面上治理污染,暗地里卻進行排污或制造假的監測數據。特別是“為公論”,聲稱造成環境污染并不是為了謀私利,而是為了完成國家生產任務或維護集體利益。在這種論調的掩蓋下,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致使許多環保政策難以落實,污染事故難以得到處理。因此,在物業環境管理過程中,應該利用價值規律來搞好物業環境管理,通過加強經濟核算等方法,來調節生產效益與環境效益,從經濟利益上使人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環境具有價值這一原則,有助于建立各種指標體系,把環境管理工作定量化、科學化,有助于把環境管理通過物業環境管理真正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否則環境保護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只能是一種愿望而已??傊?環境具有價值原則是物業環境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二、全局和整體效益最優的原則

物業環境管理要遵循全局和整體效益最優的原則。這條原則表明了物業環境管理的生態屬性,物業環境管理必須遵循生態規律,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既要把物業環境問題作為城市和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要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從物業環境本身固有的各個方面、各種聯系上去認識和研究,進而揭示環境總體發展趨勢和運動規律,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取得最大的全局和整體效益。
(二)在制定物業環境方案和組織實施方案時,要對物業區域內的各組成要素或功能性群體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不同層次與不同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機聯系和協調起來,避免決策失誤和管理不善等情況的發生,促進環境管理的整體效益與全面效益不斷提高。
(三)加強物業環境規劃和物業區域內的綜合治理工作,要綜合研究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經濟結構、自然條件、環境污染和破壞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區域內的生產、建設、商業、生活等活動,制定物業區域內的環境規劃,統籌解決環境問題,運用多種管理手段來加強對環境的管理,實現物業環境管理的最佳整體效益。

三、綜合平衡的原則

環境問題始終是關于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協調性問題。環境管理具有生態經濟屬性,環境管理必須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力求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和平衡。在物業環境管理中,遵循綜合平衡原則的具體表現為:
(一)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控制污染是整個城市、乃至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應該把物業區域內的生態保護和環境管理納入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來協調和綜合平衡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整個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搞好物業區域內的環境管理。
(二)物業環境管理要有預見性和長遠性,要密切注視物業所在區域的生產、經營、消費等,以整個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動向可能對物業區域的環境保護帶來的影響,及時提出環境保護對策,防患于未然;同時,還要開展物業環境評價和環境預測工作,尤其要開展經濟建設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和規范化。
(三)要制定和實施綜合有效的制度、條例和規范,強化物業環境管理。為此就必須改變過去物業管理各個部門封閉地、獨

篇2:物業知識教材:物業水環境管理

  物業知識教材:物業水環境管理

  一、物業水環境的監測

  物業水污染的監測主要是對物業所在區域的陸地水體污染、物業使用水質、物業排放水質等進行監測。對物業水污染進行監測時,首先要對水的外觀、透明度、色度、濁度、水溫、氣味、pH值、電導率、苯氯、亞硫酸根以及氧、CO2、H2S、游離氯等可溶氣體進行監測,一般現場采樣后立即測定;其次,物業水體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是它含有致病病原生物,因此要重視對物業水體致病病原生物的監測。這些致病病原生物主要有傷寒菌、霍亂菌、A型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質炎病毒、大腸桿菌等,此外,還包括了原生物,如犁形鞭毛蟲,它可引起胃腸功能失調。

  雖然現代水消費技術的發展,已很大程度地削減了水載流行病污染物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并沒有完全解除。水中存在的大腸桿菌群表明水有受病原體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盡管這些寄生在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糞便中的細菌本身一般不致病。雖然大腸桿菌類并不是糞便污染的確切指示物,但是仍被廣泛地使用,因為它是一項檢驗物業水體水質各種致病生物體存在的常規基礎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對不能現場測定的水樣,則需妥善保存或進行預先處理,以防止變質、被污染或造成吸附損失。一般除對儲存容器質量嚴格要求以外,有時還要加入適當的保存藥劑,調節保存溫度和pH值,并限制測試期限。

  二、物業水環境質量評價

  三、物業水環境質量的管理

  (一)控制污染源

  在水域、水系或水體污染源調查、監測及污染現狀評價的基礎上,明確環境目標,采用總量控制的方法,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進行控制。

  (二)保護水體,防止污染

  在國外通過規定水域等級,把水域劃分為以下6種污染控制等級:

  1.特殊保護級(S級)

  特殊保護級是指完全禁止廢水排入、只允許P級水域的水流入,如飲用水源、天然公園內的水域。

  2.保護級(P級)

  保護級是指排入的廢水要經過處理、達到BOT≤20mg/L,總懸浮固體SS≤30mg/L、pH=6.6~3.5、大腸桿菌數≤200個/毫升,其他有害物也必須控制在規定的排放標準之內的水域。

  3.控制級(C級)

  控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其BOT、SS、pH與P級相同,但其他污染物濃度如若超過P級標準,必須經過充分稀釋后方允許排入的水域。

  4.受限制級(R級)

  受限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中除大腸桿菌數不超過1000個/100毫升外,其他污染物要求與C級相同的水域。

  5.河口級(O級)

  河口級是指廢水經過低度處理后方準排入的水域。

  6.地下水保護級(U級)

  地下水保護級是指地下水域范圍。

  在我國,水體保護特別重視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并把水源地劃分為一級、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指以取水口為圓心,半徑為100米的區域;二級保護區是指以一級保護區的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1000米的范圍。對設置一、二級保護區仍不能滿足要求的,可增設準保護區,即以二級保護區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50米的區域。上述各級保護區均應設有明顯標志,并嚴格執行《飲用水資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Ⅱ類標準,并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Ⅲ類標準。

篇3:物業知識教材:物業大氣環境管理

  物業知識教材:物業大氣環境管理

  一、物業大氣污染監測

  對物業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進行監測時,應根據污染物排放時間的變化規律,結合氣象周期的變化規律以及監測目的要求的時間分辨率(如確定污染物對人體的慢性危害時,需測定污染物的日平均、月平均或某一時段的平均濃度,急性危害則要求3分鐘的分辨率,光化學煙霧危害要求10分鐘的分辨率等),來確定大氣污染監測的采樣周期。

  為了顯示出污染物的空間分布情況,要注意正確選擇監測點。不同污染物和污染源所造成的大氣污染范圍是不同的。由點源和線源引起的小范圍的污染,污染濃度分布主要取決于大氣擴散過程。應根據大氣擴散模型計算出地面濃度分布最大點,此點即為最佳采樣監測點。由面源引起的一定區域的污染,由于這類污染的地面污染濃度分布相當均勻,主要受地形和當時氣象條件的影響,且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規律。因此,可按均勻區的范圍、用地類型和均勻氣象區特性,在預計的最高濃度點設置監測采樣點。

  關于大氣污染監測點的密度的確定,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監測范圍。由于高大建筑物和熱島效應的影響,其中各局部的污染物濃度差異可能很顯著,但考慮經濟性,又不能在每個均勻區都設監測點,而只能折衷選定能達到一定置信水平的點數,有的直接按人口密度來確定監測點數;有的采用方格法,即將每個均勻區分成若干小格,求出每個小格的污染物通量,再綜合考慮區域具體情況確定區域監測點數;二是采樣周期的長短。監測結果的平均時間越長,其代表區域空氣質量的合理性也越顯著,監測點也可適當少一些;三是污染物的化學活性。有的污染物惰性很強,如CO,可在空氣中停留幾十天甚至幾年,除公路兩側外其濃度變化較小;而SO2在空氣中很易氧化,僅能停留幾小時到幾天,變化較大。因此,確定監測點密度還要考慮污染物的化學活性。

  最后,是關于大氣污染物采樣的問題,大氣污染物采樣可分為氣態污染物采樣和粒狀污染物采樣兩方面。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有直接采樣和濃縮采樣兩種。直接采樣適用于污染物濃度較高或測定方法靈敏性較好的情形;濃縮采樣則適用于污染物濃度較低、毒性較大又無足夠靈敏的儀器進行測定的情形。粒狀污染物的采樣也有降塵和飄塵兩種。降塵實行定期采樣,采樣器放在四周開闊的建筑物頂上,以避免地面灰塵和風沙的影響,最好放在距地面1.2米以上,靠近污染源處。同時,為防止塵樣長藻,可在采樣器中加少許CuSO4溶液,在磨口瓶中加入異丙醇以防冬季結冰。飄塵的測定有專門的采樣器,如安德森采樣器。它是使空氣以一定流量通過濾料,把飄塵捕集下來稱重來確定的。

  二、物業大氣環境質量評價

  為了掌握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現狀,定期向上級主管部門或居民報告大氣環境質量狀況,預測、分析大氣環境質量變化的趨勢,均需要對物業大氣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一)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標準、范圍和內容

  1.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標準

  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國家和地區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大氣中各種污染物的容許濃度值,大都是根據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來制定的,以此作大氣質量標準,便于統一對比。在評價工作中,除了需注意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含量水平,還需注意接觸時間的長短。因為污染持續時間不同,即使大氣污染濃度相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是大不相同的。在評價大氣質量時,對不同污染物常按不同時段找出相應的標準濃度,如小時、日或年的平均容許濃度以及瞬時或某一時段內的最大容許濃度等。

  2.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范圍

  大氣環境質量評價范圍,主要在人口眾多、大氣污染顯著的物業區域進行,它是城市環境質量評價、制定城市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物業環境管理工作中,有時對廠區的大氣質量、污染嚴重的車間也要進行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以便為污染源控制提供依據。

  3.物業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內容

  物業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主要是大氣污染的評價。由于選用的評價參數主要是化學污染物,根據當地的環境要求和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含量水平來評價大氣的污染程度,所以它實質上是以化學環境質量評價為主,并不是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

  (二)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程序

  1.選定評價參數

  物業住用人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雖然種類很多,但帶有普遍性的主要污染物卻只有5~6種,即總懸浮微粒(TSP)、飄塵(IP)、SO2、NO*、CO、光氧化劑(O3)等。在進行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時,首先要根據本地區環境特征和污染現狀,選擇量大面廣、對本地區大氣環境污染有決定性影響的污染物作為評價參數。我國城市物業大氣污染主要是煤煙型污染,所以大都選用TSP和SO2兩個評價參數。如果物業區域機動車較多,燃煤且低空排放的污染源較多時,可選擇TSP、SO2、NO*、CO、O3等幾個評價參數。

  2.采集代表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

  根據選定的評價參數、污染源分布、地形、氣象條件等確定相應的布點、采樣方法,設計監測網絡系統,以獲取能代表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和同步的氣象數據。

  3.選定評價方法

  我們常選用環境質量指數EQI(簡單平均法或加權平均法)來對物業大氣環境進行評價。用于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的綜合指數有不同種類,如用于評價大氣質量逐日變化情況的有格林大氣污染綜合指數、安大略大氣污染指數、污染物標準指數等;可兼用于評價大氣質量長期變化和逐日變化的指數,有白勃考大氣污染指數、橡樹嶺大氣質量指數等;只用于評價大氣質量長期變化的指數,有密特大氣質量指數、極值指數、加拿大大氣質量指數等。

  4.物業大氣環境質量分級

  物業大氣環境質量分級是根據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的。選作評價參數的主要污染物,如果它在大氣含量中的實測濃度達到一級標準,則其評分為最高分。根據這種指導思想,可把大氣環境質量劃分為五個等級,按標準評分。這種評價分級方法的特點是簡明而標準統一,便于各區域對比。

  三、物業大氣環境質量的管理

  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的功能分區,實施大氣環境質量的分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管理。對嚴重污染區實行重點控制,逐步建立煙囪控制區,并對功能區實行環境目標管理。具體采取的對策是:

  (1)實施主要污染物分區總量控制,按污染源的排污分擔率逐年分配污染削減指標,并與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統一考慮,建立環境責任制,實施獎懲制度;

  (2)制定有利于控制大氣污染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和措施,降低生產和生活所形成的污染物對大氣環境的破壞;

  (3)加強對大氣污染特別是消煙除塵的監督管理,分區選擇控制點和控制時段,根據環保目標和規章制度實施監督,對達不到要求和違反規定的,按處罰制度規定的辦法,采取諸如教育、警告、罰款、停止使用等措施及時處理。同時加強大氣監測,及時準確地掌握排污單位的情況,運用經濟手段征收排污費和罰款。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