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底審查工作總結范本兩篇合集

3939

20**年底審查工作總結范本兩篇合集

審查工作總結范本(1)

眨眼間,20**年即將結束,回首這一年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這一年里,我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業務技能。為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技能,迅速適應新時期金融工作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對待同志以誠相見,共同搞好工作,在堅持經常不斷學習政治的同時,我還始終不忘加強業務知識學習,作為支行信貸部的審查崗,20**年我通過競選繼續著審查崗這個崗位,對于此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崗位,說熟悉,是因為我之前也是從事的審查工作,說陌生,是因為信貸各項制度均在不斷地健全完善,很多新的規定對我來說十分陌生。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我虛心求教,向身邊的同志們學習,積極參加縣行和市行組織的相關業務知識培訓,我認為不懂不要緊,只要我肯學,只要我努力,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通過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認真履行職責,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作為一名審查崗,我深知身上的重擔。我堅持貸款的“三查”制度和行里制定的一系列信貸管理制度,不繼拓寬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放過對**信貸資產有風險的審查,合理地提出自己的審查意見,把握貸款發放的合法性、合規性!堅決杜絕信貸員的一些人情做法,按信貸規范操作程序辦理,努力使信貸工作上規范化。同時,我也幫助信貸員整理信貸檔案(一些基礎資料)。我深知,審查這項工作即繁瑣又重要,需要經常加班加點來完成,但我堅持做到了及時完成任務,今天的事今天做,絕不拖拉到明天。

三、積極做好其他工作。除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本人服從領導的安排,積極主動的做好各項工作,為**經營目標的順利完成而同心同德,盡心盡力。在營銷工作中,我繼續著自己對定活期存款的兼職客戶經理工作,并把它作為一項義務對待,為**的儲蓄余額增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始終能夠遵守行里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勞動紀律,平時有事很少請假,堅持小病小事不請假,并經常加班加點,從無怨言,樹立良好的形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

四、自我評價: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基本能勝任此崗位,但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政治水平和業務技能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二是開拓進取,創新意識不足。三是對我行新的信貸業務及知識向信貸員傳達的深度不夠,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加強政治和業務的不斷學習,團結同志,勇于創新,發揚成績,吸取教訓,向身邊的同志學習,取長補短,增強工作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員工,當好**的資產的看門人。

審查工作總結范本(2)

一、加強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業務技能。為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技能,迅速適應新時期金融工作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對待同志以誠相見,共同搞好工作,在堅持經常不斷學習政治的同時,我還始終不忘加強業務知識學習,作為##信用社信貸管理崗,

20**年我通過競選走上了該崗位,對于此我以前未接觸的崗位,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我虛心求教,向身邊的同志們學習,積極參加雙休日聯社組織的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并能夠經常找一些新形勢下的農村信用社雜志、書籍進行不懈鉆研學習,我認為不懂不要緊,只要我肯學,自己年紀輕,更應不繼進取,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通過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認真履行職責,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作為信用社信貸管理崗,我深知身上的重擔:我堅持貸款的“三查”制度和聯社信貸科制定的信貸管理制度,不繼拓寬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放過對信用社信貸資產有風險的審查,合理地提出自己的審查意見,把握貸款發放的合法性、合規性!堅決杜絕信貸員的一些人情做法,按信貸規范操作程序辦理,努力使信貸工作上規范化。同時完善信貸檔案(一些基礎資料)。在20**年信貸微機操作系統多次更新,我總是要求自己必須先掌握,再輔導信貸員,確保信貸業務的正常運行。在常規業務中,協助主任嘗試票據貼現新業務的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對貸款資料進行長效管理,尤其貸款四、五級分類認定表及匯總,這項工作即繁瑣又重要,需要經常加班加點來完成,我堅持做到了及時完成任務。

三、積極做好其他工作。除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本人服從領導的安排,積極主動的做好各項工作,為全社經營目標的順利完成而同心同德,盡心盡力。今年聯社推出圓鼎信用卡業務,在營銷工作中,我大力宣傳,并把它作為一項義務對待,在全社全體人員努力下,取得了全區聯社第二名的好成績。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始終能夠遵守社里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勞動紀律,平時有事很少請假,堅持小病小事不請假,并經常加班加點,從無怨言,樹立良好的形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

四、自我評價: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基本能勝任此崗位,但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政治水平和業務技能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二是開拓進取,創新意識不足。三是對聯社新的信貸業務及知識向信貸員傳達的深度不夠,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加強政治和業務的不斷學習,團結同志,勇于創新,發揚成績,吸取教訓,向身邊的同志學習,取長補短,增強工作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信合員工,

我始終堅信一句話“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點燃一堆火柴,則會熊熊燃燒”。我希望用我亮麗的青春,去點燃周圍每個人的激情,感召激勵著同事們為全區聯社奉獻、進取、立功、建業!

篇2:X隧道項目工程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意見

  某隧道項目工程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意見

  20**年4月15日,**市勘察設計協會組織召開**隧道工程(**連接線及**)項目工程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會。會議邀請了五名專家組成專家組,**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參加了會議。在聽取相關單位對本工程初步設計情況介紹的基礎上,經研究,形成專家審查意見如下:

  專家組經過認真討論認為該工程初步設計資料基本齊全,設計文件基本滿足國家及我市規定初步設計深度要求,執行的國家及我市工程建設規范、標準基本正確,該工程初步設計審查結論為“修改通過”,設計單位應對以下審查意見內容進行修改后報經協會確認:

  一、道橋專業

  1、設計說明中應將采用的技術標準如設計車速、匝道車速等,包括道路性質均表達清楚。

  2、綠地率41%是如何計算的,是否超越了道路紅線。

  3、路面結構主線和匝道不統一,橋面上的鋪裝又與匝道相同,請核實。

  4、公交車港處未設過街人行設施。

  5、道路缺少管網布置,無綜合管網設計部分,建議補充完善。

  6、**河大橋應調整布跨,將**河水中墩移至岸邊,橋型方案應作連續梁的方案比較,跨鐵路處可采用預制掛孔也可解決。

  7、不宜選用圓弧角梁箱,景觀效果不明顯。

  8、同意*隧立交推薦方案,但人行過街系統應進一步優化。

  *9、**立交推薦方案C匝道與主線合流段不足40米,存在安全隱患且不滿足規范要求,應采取相應對策,拓寬洞口段或調整匝道接口。

  10、立交橋應注重美觀,結構可考慮墩梁固結方式,減少支座。

  11、C匝道的縱坡較大,凹曲線半徑較小,宜作優化并加寬車道寬度。立交匝道凈寬僅6米,應進一步核實。

  12、*隧立交、A、B匝道交織距離太短,下階段應進一步優化。

  13、立交橋墩型大量采用雙柱墩加橫系梁方式,美觀性較差,可考慮調整墩型及尺寸(橫向尺寸),以增加橫向剛度,避免加太多的橫系梁的方式。

  14、對立交匝道橋跨徑小于30米的橋梁,可采用牛腿方式連接,避免設置粗大的分聯墩而影響美觀。

  15、**河大橋:采用T梁結構型式,橋面行車舒適性差,下一步設計應考慮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處理方案。

  起點端2、3號墩已占用現有道路,現有道路如何處理,應明確。

  7#墩至12號墩段未考慮路堤方案,全部設置成橋梁,是何原因,應明確。

  應補充有關**河水文情況方面資料。

  二、排水專業

  1、設計說明中應增加上階段設計審查意見及執行情況的說明,對設計范圍和主要設計內容應表述清楚。本冊設計文件中未見隧道防排水相關內容。增加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網相關設計內容。

  2、完善水力計算,應反映主要管段的服務面積、流量、斷面、長度、充滿度、坡度、流速、轉輸流量等主要參數。

  3、應補充排水總圖和區位圖,說明現狀及規劃排水系統的概況,整體介紹與上下游排水系統的交接關系。本工程的修建對原有排水體系可能造成的影響應有所論述。

  4、雨水口應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第4.7條有關要求進行計算和布置,完全平均按30米間距布置不盡合理,規范4.7.3條要求“道路縱坡大于0.02時,雨水口的間距可大于50米”,而在Y1-4、Y16-27、Y40-43、Y56-66等處縱坡均大于0.02,可適當減少雨水口。另應說明低洼地段增加多少雨水口以及相應的布置間距等。

  5、立交道路排水重現期不宜與一般道路段一樣僅取3年,應單獨進行水力計算和專案說明,立交范圍徑流系數φ取0.5違反規范4.10.2條規定(徑流系數宜為0.8~1.0)。*人行地通的排水應設立獨立的排水系統。

  6、圖中所有排出口均未交待排向何處以及是否需設出水口,如需設則出水口應按規范4.9條的要求設置并計算工程量。

  *7、設計文件中未見對地質情況的描述,應說明對地基松軟或不均勻沉降地段采取何種基礎加固措施。(規范4.3.3條)

  三、電氣專業

  1、說明應列出所采用的規范標準等設計依據,說明書第1頁中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常規路段亮度1.5cd/㎡,而互通立交為1.0cd/㎡不符合CJJ45-20**第5.2.6條之規定。說明書第2頁供電系統應有用電負荷計算指標,列出路燈變壓器的負荷率。

  2、本工程道路設計時速為60km/h, 按JTJ026.1-1999第10.10.2條要求距隧道口部95m宜納入隧道照明設計,同時減小供電半徑。

  3、設計應明確道路照明燈具的截光類型。

  4、C7-5#圖中*遂立交及C7-7#圖中**立交區高桿燈布置宜通過照度(或亮度)計算合理控制高桿燈距高比,尤其是雙碑立交區高桿燈間距太密,適當減少高桿燈數量,節省投資。

  5、照明節能措施中應列出道路照明功率密度值。

  四、工程造價專業

  本項目概算編制依據正確,編制深度滿足初設設計要求。概算編制依據正確,編制內容齊全、詳細,定額使用正確,總投資基本合理。概算文件總體編制質量較好。

  1、人行道綠化22.25元/㎡太低,人行道綠化包括行道樹,該綜合單價太低。

  2、橋梁∮2000深12米內的人工挖孔樁,各個橋梁單價經換算后,單價較亂,有綜合單價4564、3389、3403等不同的單價,建議定額可直接套用,或統一換算標準。

  3、主線加固防護工程中的噴播植草,補-1定額綜合單價7.7元/㎡,洞口及明洞工程中的補-1綜合單價188.2元/㎡,僅隧道洞口噴播植草57萬元,有誤,請核實調整。

  4、照明工程,本工程除了隧道以外,兩端主線總長1.715+0.403=2.12km,兩座大型立交,總道路燈桿數342套,實際概算中道路燈桿266套,高桿燈25套,庭院燈80套,數量是否正確,因立交匝道較多,可以以高桿燈照一片,也可按匝道長布道路燈桿,但二者一般不重復,數量請核實一下。按照市政照明每燈桿綜合單價,本概算的綜合單價偏低(綜合電纜后),特別是包含高桿燈的綜合單價。但因數量偏多,總價不低,建議核實一下數量后,可調整一下單價。

  5、建設單位管理費計算有誤,計算基數應該是投資總概算(渝財建247號原文第22條),**市的概算編制規定21頁說明增加了一句(以建安費為計算基數)是錯誤的。最早的市政工程編制規定是96年628號文,一直以建安費

為基數計算,但費率從2.4%開始分段實行累進費率,但全國都反映管理費低了,在20**年國家財政部20**349號文修正了管理費,起點費率改為2%,但基數變成了總投資額,實際總費是增加了,**市的247號文是轉發的財政部文件,計算基數為總投資,費率起點從2.4%調減為2.0%,如果現在再以建安費為基數,則比原來96年以前的還低,是不對的。本概算應調整。

  6、從設計概算控制的工程總投資的角度,本概算投資是考慮的非常充分的,無論是施工措施還是綜合單價,都很充足橋梁綜合單價每平方在5000左右,隧道每延米20.4萬,概算都不低,本概算中的橋梁工程,施工措施考慮得較全面,對橋梁中的商品混凝土,計算大多經過換算,如:C20,325元調整為385元;C30,340元調整為400元;C40,375元調整為435元;C50,435元調整為495元;增加幅度較大。建議橋梁計算中,商品混凝土材料價不要上調,如設計要求添加劑的,可增加添加劑費用。

  注:違反國家強制性標準和存在安全隱患的意見加注*號

  專家組長:

  項目負責人 :

  20**年4月15日

篇3:建筑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中常見問題(2)

  建筑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中的常見問題(2)

  4.上部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

  4.1超限問題:高層建筑應根據建設部建質[20**]46號文規定審查是否屬于超限建筑工程,尤其文中的特別不規則超限經常被忽視,計算結果某些參數超限雖然不違反強條,但屬于超限工程,超限建筑工程應進行抗震專項審查。

  4.2基本風壓值的取值:《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中對基本風壓值未明確的地區較多,50年一遇基本風壓值不應小于30年一遇基本風壓值的1.1倍,對于山區的建筑物,風壓高度變化系數應考慮地形條件的修正。對于特別重要或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其基本風壓應按100年重現期的風壓值采用。

  4.3地震動參數取值問題:凡福建省境內的建筑工程應按福建省建設廳、地震局文件《關于貫徹執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的通知》(閩建設〔20**〕37號)執行。該文附件2中,特征周期為0.35s、0.40s的地區,屬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0.45s屬設計地震分組第二組。設計采用的特征周期值Tg不應直接按《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取值,應根據設計地震分組和建筑場地類別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第5.1.4條表5.1.4.2確定。

  4.4豎向不規則問題:施工圖審查中常見框架結構底層層高很大,二層層高較小的情況,且底層作為車庫或者架空花園使用,隔墻很少或者無任何隔墻,側向剛度突變(高層建筑中還常見設備層層高較小,相鄰下一層層高較大的情況),對抗震極為不利,應采取加強措施處理,計算時應強制按薄弱層處理。底層層高很大且設有夾層,二層層高較小,軟件計算未反映出該位置的側向剛度變化,應進行必要的補充計算(宜按不帶夾層的模型復核),并按豎向不規則處理(地震剪力系數放大1.15倍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對于底層無隔墻,上部樓層有較多隔墻的框架結構設計方案,如何考慮隔墻剛度的影響進行計算是個難點,現有計算軟件未解決這個問題,要算清楚很麻煩,所以建議底層盡量予以加強。對于底層側向剛度遠小于相鄰上一層的框架結構,必要時可在底層加設剪力墻或者斜向支撐予以加強。

  4.5底層嵌固端問題:無地下室且基礎埋深較大、基礎梁標高與基礎不一至時,對于嵌固端的選擇、底層計算高度取值及采取的相關措施,各設計院做法不一,有的基礎梁以下按一層地下室計算,有的加強基礎梁與基礎或承臺間的構造(基礎梁與基礎連成整體,基礎梁與基礎間不存在柱段)、把底層嵌固端設在基礎梁面,這兩種方法應該是可行的。

  4.6半地下室設計的問題:建在山坡上的建筑,經常設置一側開口的半地下室,土層側壓力直接作用在主體結構上,當建筑物層數不多時,存在抗傾覆和抗滑移的問題,應進行驗算。尚應考慮土壓力對主體結構計算的影響。建議擋土墻與主體分開設計,以簡化主體結構設計。擋土墻與主體未分開時,由于墻體不對稱布置造成嚴重扭轉,應該避免采用該方案。

  4.7地面錯層問題:高層建筑底層室內外高差較大時,作為嵌固端的地面層室內外板面標高變化處不應形成錯層(高差變化超過梁高范圍),超過時應采取措施處理(如梁加腋以增強高差處傳遞水平剪力的能力)。

  4.8地面層兩端層高不一樣問題:由于場地標高變化或者特殊使用要求,建筑物底層兩端層高一端很大、一端很小,層高大的一端抗側剛度小、層高小的一端抗側剛度大,存在嚴重扭轉不規則的問題,應在層高大的一端提高抗側剛度,可加大梁柱斷面尺寸、加設短肢剪力墻或者斜向支撐。

  4.9大跨度空曠結構的扭轉問題:如體育館、影劇院、禮堂等,當與附屬用房連在一起未設縫斷開,且剛度較大的附屬用房在一側布置時,扭轉嚴重,對抗震十分不利,應加大大跨度結構的抗側剛度(在框架中加設斜撐等措施),或在兩者間設縫斷開,減小扭轉影響。

  4.10托柱轉換梁:經常發現托柱轉換梁的設計方案,轉換梁作為上一層柱的傳力轉換構件參與抗側力作用,不管該梁是否與下一層柱相連,均應按框架梁要求設計,轉換位置柱底應在兩個方向布梁,否則轉換梁在上一層柱底彎矩作用下扭轉嚴重,極為不利。托柱轉換梁主要承受集中力作用,箍筋應通長加密,并配置不小于 16-200的腰筋。

  4.11計算荷載和計算模型問題:樓面計算荷載偏小或者局部隔墻計算荷載遺漏、構件設計截面尺寸或材料強度等級與計算不符,幾乎是每個工程都有發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建筑、結構專業配合不密切,以及設計和審核把關不嚴引起的。對該問題進行整改時往往要重新電算,修改時打印計算書的工作量很大。

  4.12關于實配鋼筋與計算書的一致性問題:施工圖審查時核對構件實際配筋是否滿足計算要求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由于審查周期很短,審查師不可能對所有構件一一核對,只能對主要構件進行抽查。但是設計人員整改時往往只針對審查師指明的某一構件問題進行修改,未指明的其余構件的實配鋼筋比電算值少就沒有自行認真核對整改。

  4.13超配筋問題:對于一級框架結構,抗震規范和高規均規定應根據梁的實際配筋面積進行強柱弱梁驗算,SATWE軟件計算時可輸入梁超配筋參數,梁實際配筋時應與此相符,即實配鋼筋不應大于計算值與梁超配筋參數的乘積。有的工程框架梁支座負筋實配鋼筋面積比電算值多出很多,而梁的箍筋與柱子的配筋按電算配筋,其結果形成強梁弱柱、強彎弱剪,與抗震設計原則相違背,對抗震極為不利。且由于支座負筋面積增大之后,又使得梁支座負筋配筋率超過2.5%,或超過2%而箍筋直徑又未增大2mm,反而違反強制性條文規定

  4.14連梁問題:剪力墻交叉位置、一端為剪力墻另一端為框架柱位置的梁,當跨高比不小于5時應按連梁設計,連梁與剪力墻正交位置計算時宜按鉸接處理,如下圖所示:

  4.15一字形剪力墻:規范中的“一字形剪力墻”可參照下圖所示確定:

  4.16約束邊緣構件配筋范圍:框架柱、剪力墻邊緣構造體積配箍率計算時,箍筋配筋量應去掉重疊部分,斷面尺寸應去掉保護層。剪力墻由多個墻段組成時,約束邊緣構件配筋范圍lc的計算方法可參照下圖所示確定(計算時hw應取各墻段總長,中間位置約束邊緣構件配筋范圍不應與兩端頭相同):

  4.17頂層空曠房間:高規規定結構頂層取消部分墻、柱形成空曠房間時,應進行彈性動力時程分析計算并采取有效構造措施,其中有效構造措施應包括柱箍筋全高加密。

  4.18平面不規則問題:抗震規范和高規對建筑物的平面不規則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和限制。其中凹凸不規則定義為結構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樓板局部不連續定義為樓板的尺寸和平面剛度急劇變化,例如有效樓板寬度小于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層樓面面積的30%,并規定不應采用某項不規則程度超過規定很多的設計方案。在實際工程中,入口門廳、越層會議室和餐廳、立面開洞等設計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規則和樓板局部不連續應理解為大部分樓層不規則,局部樓層可不受該條文限制,但應采取有效加強措施(如加密開洞四周梁板配筋構造,開洞很大時尚宜加強相鄰樓層梁板配筋構造)。

  4.19框剪結構最大適用高度問題:高規規定,框架-剪力墻結構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采用,其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可比框架結構適當增加。其中放寬要求后的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ρ — 框剪結構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占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百分比;

  H、λ — 框剪結構當ρ>50%時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H1、λ1 — 框架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H2、λ2 — 剪力墻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最大高寬比。

  4.20短肢剪力墻問題:高規對短肢剪力墻較多時高層建筑的抗震措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短肢剪力墻較少時(局部短肢剪力墻)不必滿足該規定的全部要求,只需對其軸壓比、配筋率進行控制即可,不必提高抗震等級。較常見短肢剪力墻截面的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偏小的問題,短肢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

  4.21板的計算模型問題:有的工程樓屋面板電算配筋時,對邊梁的截面尺寸、相鄰板塊的布置與跨度大小不加區分約束條件進行分析,一律按嵌固邊支座約束條件計算(如大跨度板,板厚較大,相鄰板厚相對小很多,不應為固定支座),其結果有的板面支座負筋配的很多鋼筋,而板跨中和內跨支座板面負筋配筋不夠,一般大、小跨板相鄰時大跨度板底配筋均宜加強。

  4.22懸挑板問題:有的工程設置跨度較大的懸挑板(最大時達1.5~2.0m),所在的邊梁和內跨板設計時應考慮挑板傳來的彎矩作用。常見的問題是:①挑板所在的內跨板厚遠小于挑板厚度不合理,②懸挑

板配筋與內跨板配筋分開畫,未考慮兩者間的平衡,懸挑板支座負筋伸入相鄰內的板的長度偏小,內跨板支座負筋不足,③邊梁未考慮扭轉影響,④懸臂板未按二a類環境控制裂縫寬度,⑤懸臂板在可能積水位置計算時未計入積水荷載,⑥二a類環境懸臂板上表面未按砼規范9.2.4條要求采取有效保護措施,懸挑板配筋直徑小,開裂后容易銹蝕,因耐久性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較多,應予重視。

  4.23大跨度板配筋問題:大跨度板支座負筋伸入相鄰較小跨度板的長度,應根據彎跨包絡圖確定,常見的問題是:大小跨度板支座負筋長度均取本板跨的1/4,即大跨度板支座負筋伸入相鄰較小跨度板的長度偏小不合理。有的大小跨度板間有30mm左右的高差,小跨度不考慮大跨度傳來的負彎矩影響,我個人以為不合理。

  4.24箍筋不足問題:有多根次梁集中力作用的框架梁,經常出現梁端在箍筋加密區以外,支座與集中力間配筋不夠。

  4.25剪力墻端柱:應滿足框架柱的有關要求,常見剪力墻端柱未設箍筋加密區,緊靠抗震墻洞口的端柱未按要求全高加密箍筋。

  4.26短柱問題:常見短柱體積配箍率不足1.2%。常見由于通長窗臺填充墻約束形成凈高不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區范圍未取全高。

  4.27越層柱(連層柱)的縱筋、箍筋特殊要求未在圖中注明(縱筋應拉通布置,箍筋加密區高度應根據連層高度確定)。

  4.28地面層作為嵌固端時,地下層框架柱配筋量小于或等級地面層,未加大。

  4.29附加橫向鋼筋:地下室頂、底板次梁集中力很大,常見附加橫向鋼筋僅按總說明要求配置偏小。

  4.30屋頂水箱套用以舊規范編制的標準圖,未按現行規范要求(配筋率、保護層厚度等)進行復核。

  4.31二a類環境砼強度等級問題:現在大多工程設計總說明均直接套用省里統一編制的樣本,其中內容不一定很全面,如對露天雨蓬、檐溝、女兒墻等結構砼強度等級未作規定,這些構件處于二a類環境,不應低于C25、并滿足相應最小配筋率要求。

  4.32非結構構件設計的問題:非結構構件的抗風、抗震設計普遍被忽視。有的工程建筑因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磚砌筑較高的女兒墻,有的工程甚至局部女兒墻有4m多高,僅在墻體內設置鋼筋砼構造柱與壓頂梁,也不進行抗風與抗震的驗算,在臺風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壞屋面板的可能,雖然是非結構構件,但是結構設計未采取可靠措施,將給工程留下安全隱患。屋頂高大女兒墻采用鋼筋砼結構按懸臂結構設計時,作為嵌固端的邊梁未考慮女兒墻傳來的扭矩作用,相鄰的屋面板也未加強,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5.結構整體電算分析:

  5.1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強制性條文),但規范未對“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作出明確的定義,根據福建省建設廳〔20**〕24號文規定,樓層的最大位移與該樓層兩端位移平均值的比值為1.3 ~1.5時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

  5.2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度時,未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也是常見的問題。

  5.3彈性樓板假設不當。平面不規則的結構,未選用合適的計算軟件進行結構計算。有的工程僅將某一板塊假定為彈性樓板,或者僅在洞口四周部分范圍內假定為彈性樓板,彈性樓板未在某一區段貫通,實際不起作用。

  5.4對于框架結構,底層無填充墻的架空層計算時無法反映抗側剛度較弱的實際情況,底層地震力宜放大。

  5.5電算時某些框架柱按小墻段輸入,導致剪力調整錯誤,抗震時框架柱底層彎矩未按要求放大,并且導致框架梁剛度按連梁折減引起配筋不足等錯誤。

  5.6復雜平面的建筑通過設置防震縫分為多塊后,各塊未分開單獨計算或者按多塔模型進行計算,造成各塊間變形一致,計算結果錯誤。

  5.7多層鋼筋砼框架結構住宅,有的工程周期折減系數取0.8~1.0計算,地震作用計算偏小,應當參照"高規" JGJ3-20**有關條文規定,框架結構考慮填充墻因素,周期折減系數需按0.6~0.7范圍取值。高規規定框架結構可取0.6~0.7、框剪結構可取0.7~0.8、剪力墻結構可取0.9~1.0,實際應用時應注意填充墻較多時應取小位、填充墻較少時應取大值,框筒結構可按框剪結構取值,剪力墻結構一般不應折減,當剪力墻結構中的短肢剪力墻較多時可取0.9。

  5.8結構整體計算時振型數的取值,應保證最終時算結果的振型質量滿足規范要求。

  5.9高規規定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9,B級高度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及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85,超過時視為超限高層建筑。對于多塔結構,目前的計算軟件輸出結果中各塔樓的扭轉周期無法判斷,應把多塔結構切分開,按單塔結構控制扭轉周期。

  5.10框架結構采用PKPM -SATWE軟件計算時,柱較普遍按單偏壓輸入電算,按"高規" JGJ3-20**第6.2.4條規定,抗震設計時,框架角柱應按雙偏壓計算。對跨度與柱距都比較大的多層框架結構,除了角柱應按雙偏壓計算復核外,其邊柱也建議按雙偏壓計算復核。

  5.11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和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未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三維空間分析軟件進行整體內力位移計算,未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計算。

  5.12部分樓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未按有關規定進行彈塑性變形分析。

  5.13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壓比控制,未進行截面組合的最大剪壓比驗算。

  5.14風荷載計算時,軟件自動生成的結構基本周期與實際周期相差很大,應作人工干預,而且按實際周期復核后經常會有某些構件配筋量增加。

  5.15常見住宅陽臺外側另設較大挑板的做法,計算時僅考慮挑板傳未的豎向荷載作用,未考慮挑板傳來的附加彎矩,挑梁配筋偏小,復核計算后挑梁的配筋量甚至會增加一倍以上。

  5.16常見住宅陽臺活荷載取2.0 kN/m2,應為2.5 kN/m2。常見走廊、門廳、樓梯活荷載取值偏小,違反強條。

  5.17常見儲藏間活荷載取值偏小常見花園荷載未計入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偏小。

  5.18常見檐溝(包括積水)和水箱荷載遺漏,外挑結構非上人位置可能積水時未考慮積水等荷載。

  5.19頂層網架支承于柱上時,計算時未按鉸接處理。

  5.20大跨度空曠位結構(體育館、影劇院、禮堂等)應按平面框架對抗側力體系進行補充計算。

  5.21對于結構轉換梁,未另行進行有限元分析?,F在大部分軟件都可以進行有限元計算,對于轉換大梁配筋計算結果均小于整體計算結果,但其上部的抗震墻經常會出現配筋計算結果大于整體計算結果的現象,未引起注意。

  6.其它構造問題:

  6.1施工圖審查時最經常發現的違反強制性條文的構造問題主要有:

  普通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值偏?。ㄈ鏑20板保護層厚度按15mm);

  板配筋不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人防墻、板配筋不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框架柱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偏??;

  截面長寬比較大的框架柱縱向鋼筋單側配筋率小于0.20%;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現有大部分計算軟件未提供剪跨比計算結果,現仍按框架柱的凈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斷)未全高加密箍筋;

  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5%;

  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未按要求增大2mm;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偏??;

  框架梁高小于400時加密區箍筋間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1/4);

  連梁按框架梁設計,沿連梁全長箍筋的構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區箍筋的構造要求采用;

  與剪力墻相連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未按連梁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剪力墻連梁抗震等級應與剪力墻一致,當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一級時,連梁箍筋直徑采用φ8偏??;

  外框筒梁和內筒連梁箍筋直徑小于10mm;

  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未要求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

的縱向構造鋼筋的直徑小于10mm;對跨高比不大于2.5的連梁,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小于0.3%;

  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直徑不小于16mm的腰筋;

  樓梯圖中,與休息平臺梁相連的兩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該休息平臺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構造要求配筋。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