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慣了喧囂的城市,習慣了奔波忙碌,習慣了行色匆匆?;蛟S我們需要將腳步暫時停下,重拾漸漸遙遠的寧靜,在武漢這個美麗的城市細細游覽,你會發現一個與你每天所見的不一樣的城市……
關鍵詞:武漢 古建筑
建筑歷史尋覓楚漢建筑
古建筑,一個城市滄桑的見證、文化的薈萃。它將歷史,科學,藝術完美融為了一體。來到武漢,又怎能不在武漢的古建筑中去體會一下其中的濃厚的文化氣息?
黃鶴樓—天下第一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干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長江邊的蛇山之頂。原建于武昌黃鶴磯頭,被贊為“千古名勝, 天下絕景”, 與岳陽樓、藤王閣并稱江南三大樓。浩浩長江與漢水在此匯合,隔江與龜山對望。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運用現代建筑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與之交相輝映的白云閣,坐落在蛇山之顛,共4層,高29.7米。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個傳說,有一位名叫費韋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
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后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了開篇的千古流傳的名作,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晴川閣—楚國晴川第一樓
又名南樓,白云閣。坐落在漢陽龜山東麓功磯山上依山面水,景觀奇特,與黃鶴樓隔岸相對。各領風騷。始建于晉,明崇禎九年重建。閣名取自“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痹瓨菤в陲L災,明清兩代多次重建?,F為1983年所建。晴川閣按原樣重建,規制略有擴大,高臺砌筑,二層石木傳統結構,,重檐歇山,屋頂前方仍設一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凌空卷曲,神采飛動;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斗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登閣憑欄,400年前的武漢三鎮風貌與現代江城美景盡收眼底,歷史與現實的在此交融。
歸元寺
位于漢陽翠微橫路西端,殿閣巍峨,林木蔥郁,始建于清順治。歸元寺以弘揚佛法聞名于世,以建筑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并具有園林特色而聲震佛門。寺廟由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體建筑組成。藏經閣存有貝葉真經、象牙、玉石雕和銅鑄造像等珍貴文物。羅漢堂內有五百羅漢,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這些羅漢各具形態、栩栩如生。
歸元寺開山祖是白光、主峰兩位俗家同胞兄弟,祖籍浙江。他們游方到漢陽興國寺研究藏經,同時行醫,行善三載。漢陽富商孫耀光、戴天成等人深受感 動,故此民間出錢修建歸元禪寺?!皻w元”二字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意指萬法歸一,方便于人的門道多得很?!岸U”是“思 維”、“靜慮”、“棄惡”等意,禪宗是佛教大乘教與儒學相結合的派別之一。數羅漢:“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據說我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后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寶通寺
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南宋端年年間,由隨州大洪山遷此。原名“崇寧萬壽禪寺”,至明成化二十年易名為“寶通禪寺”,為湖北名剎,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F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緒五年所重建,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寺內有放生池,圣僧橋,彌勒殿,東西花廳,普同塔院,大雄寶殿,祖師殿,藏經樓,禪堂,宋鑄鐵鐘,明雕獅等。山上有洪山寶塔,法界宮,華嚴洞,輝映于蒼松翠梢之間,益顯其莊嚴雄偉,古樸典雅。
長春觀
武漢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位于武昌大東門,蛇山尾部雙峰山麓,創建于元代,譽為“江楚名區道子云集之處,黃冠皈依之所”?,F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
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依山而筑,層層遞進,錯落有致。中為五重大殿,現存四重,依次為靈宮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東西四院原為乾坤兩道清修之所。古琴臺
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為紀念春秋時期,伯牙遇子期成知音而建。琴臺始建于北宋,門額上的“琴臺”二字,據說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米芾所題。后來屢毀屢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重建?,F在的琴臺建筑群占地15畝,主體殿堂前的漢白玉方型石臺相傳就是伯牙撫琴處,園內布局精巧,三面環水,遙對龜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傳說伯牙知道子期逝世。邊彈邊唱"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歌畢,伯牙于衣夾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鐘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p>
湖北省博物館
地處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1953年籌建,1963年3月定為現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和研究機構。館舍占地6.4公頃,現有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新建編鐘陳列館已于1999年2月對外開放。是我國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在近20萬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崛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400余件,主要有: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的戰國時期的越王勾劍。還有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磬, 青銅尊盤,鹿角立鶴,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銅鼓,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
“八七”會議會址
位于漢口鄱陽街13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的汪精衛發動*叛變。*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F舊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為紀念館。1980年,*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門匾。二樓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辟為陳列室,展出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的復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
紅樓—辛亥革命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城內閱馬場,背靠蛇山。因整幢建筑采用紅磚紅瓦,故稱"紅樓".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后,在此成立湖北軍政府(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頒布了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的布告,通電號召各省起義。舊址原是清末湖北咨議局所在地,建于1909年。占地1.87公頃。主體建筑為兩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其上層頂端正中有望樓。主樓后方也是一座兩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平房,與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的大門連接,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立有孫中山銅像。"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系由宋慶齡題寫。1981年10月被辟為紀念館,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學、照片資料。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xxx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盤龍城遺址
商代前期城市遺址。位于湖北省黃陂縣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面積約1.1平方公里。城址興建于公元前15世紀前后。據發掘資料,此地最遲在商代二里岡下層時已有居民,二里岡上層時發展迅速,修筑上、下兩層宮殿,并與上層宮殿同時修筑城墻,到商代后期急劇衰落。對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質、宮殿的形制和建筑技術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偟膩碚f,盤龍城城內僅有宮殿,居民區和手工業區都在城外,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態。在城墻的夯筑技術、埋葬習俗、陶器特征、青銅工藝、玉器風格等方面,均與黃河中游的二里岡上層文化有明顯的一致性;而宮殿的營建手法則同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安陽小屯宮殿基址的建筑技術屬于同一個傳統,這證明商代中期時商文化確已分到此地。但這里紅陶缸的比例遠遠大于黃河中游,說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同處長江中游的湖南石門皂市、江西清江吳城等同時期的遺存,雖曾直接或間接受到二里岡上層文化的強烈影響,但皂市遺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吳城遺址中的大量印紋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繼續。而盤龍城遺址的內涵,則基本為二里岡上層文化因素,屬商文化系統。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長江之濱建立的一個重要方國,是中原文化向南影響的前進基地。
;中山艦
以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艦,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廠?,F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廠。曾記載著孫中山先生歷經磨難、矢志報國的坎坷歷程和豐功偉績。中山艦歷經中國近代史的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及武漢保衛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并于1938年10月24日在武漢金口長江段與日機激戰被炸沉。1997年元月28日中山艦被打撈出水,2月19日運至湖北造船廠修復。中山艦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心目中的一座歷史豐碑,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極好素材?,F基地有修復中的中山艦、中山艦紀念廣場、紀念碑、忠魂壁、中山艦史料館、中外海軍艦模展覽等參觀游覽項目。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南洋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漢口中山大道712號,系1920年建成的愛國華僑簡氏兄弟創辦的南洋煙廠漢口分公司的辦公樓所在地,1926年12月至1927年夏武漢國民政府在此辦公。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軍攻占武漢后,為適應革命形式發展的需要,國民黨中央決定自廣州遷都武漢。同年十二月,到漢的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成立"臨時聯席會議",行使中央最高職權。一九二七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正式在這里辦公。
國民政府在此期間,領導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舉行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等重要會議。國共兩黨的重要領導人汪精衛、徐謙、譚延闿、宋慶齡、鄧演達、陳友仁、*、董必武、惲代英、吳玉章等曾在這里活動。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衛集團公開背叛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九月二十日,寧漢合流,武漢國民政府結束。
一九八八年在三樓復原了部分辦公室和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會場,舉辦了武漢國民政府史跡展覽并對外開放。
江漢路—建筑博物館
1210米的江漢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開各種建筑:歐陸風格、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現代派……難怪人們都說,江漢路是武漢二十世紀建筑的博物館。
近代武漢標志性的建筑——江漢關矗立路口。它高46米,1924年建成,文藝復興式風格,凝重莊嚴,它樓頂敲響的鐘聲曾隨風飄蕩三鎮夜空達半世紀之久。日清洋行和日信洋行與江漢關隔街相望,文藝復興式風格。日清洋行大樓建于1913年,拐角處角塔為拜占庭風格。日信洋行則壁柱分格、線條豐富。信步向前,是永利銀行(現為民生銀行),它建于1946年,是武漢解放前最后一棟大型現代派建筑。對面的臺灣銀行則交融東西古典主義 ,由武漢第一個房屋設計所景明洋行設計,解放前最大的建筑商漢協盛營造。樓頂兩側各有四個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儀的大雕塑,風姿綽約。分別建成于1935、1936年的中國實業銀行和四明銀行,皆出自建筑大師盧鏞標之手。它是武漢現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義。前者底層黑色大理石外墻、中上層褚紅色外墻直通尖頂,以48.5米的“高度”在數十年里領高樓之最。穿過中山大道,大清銀行和中國銀行漢口分行擾守江漢路與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大清銀行大樓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氣宇軒昂,古典風格突出。再往前走,國貨公司大樓(今璇宮飯店、中心百貨)一派歐陸風格。它1928年開工,造型奇特,呈L型。 江漢路上共有13棟列為歷史優秀建筑,其中省級1座、市一級6座、市二級6座。值得一游。
武漢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然而讓武漢人值得驕傲與自豪的是:武漢在歷史上曾經是楚國的要地。因此,現、當代舉凡涉及文化淵源時,人們就一定會津津樂道“楚文化”的影響。歷史悠久的楚國文化,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人熱情浪漫的性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都對今天追求成為開放型國際大都市的武漢,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以筆者之愚見, 在武漢的建筑風格上,卻很少體現出楚人的自然崇拜與原始信仰。我們很少看到先民“拜日、祭火、尊鳳”的遺跡。這不能不說是作為楚之后裔的遺憾,同時也引發了筆者對武漢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一、“漢派建筑風格”安在?
武漢的建筑文化是否已形成自己的流派?是否存在“漢派建筑風格”?應該說,我國一些地域的建筑風格是相當明顯的,而且已形成自家的流派。如建筑界公認的“京派”、“海派”、“嶺南派”等,它們實際上都代表了本地域的風格和特色,但并不是所有地域都已經形成自己的建筑風格和流派了。
有學者曾對“海派建筑風格”作過這樣的評說:“海派”就是海納百川,就是無派。海派建筑常常是相對于“京派”和“嶺南派”而言。與代表正統中式建筑的“京派”和注重融合自然的 “嶺南派”建筑不同,海派建筑除了常常體現出時代之新和構造精致外,說不出太多的特點,只是感覺上有點洋氣。
學者們對“海派”的評價尚且如此,不知對“漢派”(如果存在的話)應作如何評論?筆者只是依稀感覺到“漢派”比較貼近“海派”一些。無論是上海還是武漢,他們都從未成為歷史上的古都,他們沒有如北京、西安、南京那樣留下深厚傳統文化的積淀。但他們卻有著相類似的近代發展史,其地域文化的形成都與他們特有的地理位置、暢達
的交通、口岸的開放、租界的建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繁盛的商業息息相關。近代上海的主體是從開辟租界之后發展起來的。各國洋人以及來自江浙、山東、廣東、福建的移民,大量涌入上海灘,開拓了這片黃金寶地,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習俗,并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在這里,中西文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造就了上海具有標志性的外灘、繁榮的南京路、以及豐富多彩的里弄建筑,形成了今天的海派建筑文化和風格。
位于長江中游的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明成化年間,因漢水改道使漢口與漢陽分離,形成三鎮鼎足之勢。漢口成邑最遲, 而發展最快,顯然是與長江、漢水、自然水系有機共生之優勢分不開的。從沿河到沿江一線的建筑發展史,基本顯現了漢派建筑文化的脈絡。
“九省通衢”的武漢,歷史上并未留下太多古跡,聞名全國的恐怕也只有黃鶴樓、古琴臺、歸元禪寺等。古黃鶴樓曾為中國歷史上三大名樓之一,因《南齊書》載:“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而得名,并有眾多詩人名士在此留下佳篇。該樓曾因戰亂、災害、屢遭毀壞。1981年,市政府參照清代同治年黃鶴樓之原型進行重建,才使這一名樓重現光輝。
從明嘉靖年沿河及漢正街一線漸成小肆并逐步形成市鎮,到清咸豐年沿江租界地的興起與里弄住宅的伴生,代表了武漢建筑的發展里程,也培育了漢派風格的形成。當年,沿河自西而東有宗三廟、楊家河、老官廟、集家嘴等碼頭已初具規模。明崇禎八年,漢口筑長堤,漢正街得以迅速發展。此街早年,寺廟、商鋪、會館,比比皆是。上八行商號行棧,下八行手工作坊,已形成省內外商賈云集的繁華市場?!疤┥讲蛔屚寥?河海不擇細流”,漢正街之所以數百年商業繁盛不衰,是因為武漢商界的寬松環境。武漢很少“排他”性和“狹隘”性,是屬于那種“海納百川”的城市。因此,歷史上漢正街就有了川幫的“協記”、浙幫的“五和”、徽幫的“汪玉霞”、贛幫的“景德鎮細瓷”、齊魯幫的“謙祥益”等外埠大商家在此營商,促進了漢正街的商業繁榮。他們帶來了各地域文化的影響,必然會反映到其居所、商鋪的建筑風格之上。頗具代表的是會館建筑,如山陜會館,其規模宏大,建筑巍峨,占地5500M2,分東、中、西、三院落,以山西民居經常采用的狹長巷道相聯系,獨具風采。漢正街的商鋪兼容了南、北、中、西各種傳統建筑之風格,多為前店后廠,底層經商,二層住家,并有院落串聯的典型中國民間建筑式樣。白墻黑瓦,麻石筑門,梁上雕龍飾鳳,極富民族特色。那時的漢正街還出現了一些教堂、醫院等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筑。
《天津條約》簽訂后,漢口被迫辟為通商口岸。英、俄、法,德、日等國先后在江漢路到劉家祺路、麻陽街之間,中山大道東南側設立了租界,開辦了一批近代金融機關和工廠。舊租界地的建筑大體反映出各國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藝術風格,如上海路具有羅馬風格的圣約瑟天主教堂、大智門具有法國四堡式建筑風格的火車站、天津路的俄國東正教堂、還有俄國領事館巡捕房、漢口新市場、海關大樓、英商匯豐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印度禮拜堂等,一大批西方古典建筑。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早期的“摩登”建筑,景明洋行和四明銀行等。隨著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租界還成片開發了大量石庫門聯排式里弄住宅。這種住宅一般多為2~3層,設有小天井,是以南方傳統庭院建筑形式,來適應武漢炎夏悶熱氣候特點而采用的。這種具有漢味的里弄住宅呈現出中西合璧之韻,系把中國天井式民居,按西方近代城市用聯排方式建設成的。這類住宅層高較高,適應了武漢夏日的氣候,且多為2~3層磚木結構并帶有一個鋼骨水泥的小露臺。有的街面是店鋪,街后則是石庫門的住宅,造成了一種雜揉的形式。由此可見,武漢近代建筑的生成與發展和上海頗有相似之處。
武漢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的交通優勢,造就了其商業的繁榮,又使得商場上的沉浮變換無窮。南來北往的人群川流不息地來到這里,帶來了他們的文化或垃圾,然后又匆匆離去。就如著名作家劉醒龍寫到:“地理上的武漢處在五湖四海中央,三教九流渦底。天設地造時,就已經命中注定要為東邊的太陽、西邊的月亮、去北的鴻鵠、往南的鷗雁們充當中間站”。這決定了漢派文化是一種“兼容并蓄、雜揉南北,追新重利的商業文化”。漢派建筑文化也必定會受到其影響。因為沒有傳統形式的比照,才可以自由發揮,因為沒有各種清規戒律,才可能兼容并蓄、雜揉南北。所以,“漢派風格”應該屬于一種善于吸納外來文化而與時俱進的風格,又因為常?!案L”的結果,而使它帶有一些“趕時髦”的弊端。就如武漢的一些時髦女孩,憑借著東、西、南、北的風都要從這里吹過,她們總可以追逐時裝的潮流,而從不落伍。武漢的建筑亦有“跟風”之嫌,如“玻璃幕墻”、“不銹鋼包柱”、“歐陸風情”等大潮,我們都曾追逐過。一陣“無煙灶臺”的風吹來,又一陣窗楣加雨蓬的風吹來,于是各種五顏六色的雜牌產品應運而生;接著是家家戶戶開墻打洞,把一個個好端端的立面變得面目全非,不堪一顧。這一切都顯得如此盲目,風過即逝?!皾h派風格”也很有點這樣,顯得浮躁而不夠穩重。
筆者認為:對所謂“漢派建筑風格”,也同樣很難歸納出非常明顯的特色,也許還未形成穩定的“漢派建筑風格”的框架與體系,也許已有雛形,尚處在似有似無的混沌狀態之中??傊?真正的“漢派建筑風格”要靠一代一代的建筑師們去探索、培育、總結、并逐步自然生成。
二、尋覓“漢派建筑”特征
建筑形態的生成是以地域的交通、氣候、文化、習俗等為背景的。如果存在“漢派建筑”的話,那必然也是這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記得建國初期,沿
河一帶尚存有大量一、二層磚木結構的民宅,多以小青瓦或機瓦為屋面。在屋頂上常設有一出入洞口,人們可以從那里爬到由杉木搭建的小露臺上。其看似簡陋卻很適用,炎夏納涼、冬季曬物、或養花植草、或童兒嬉戲,那確實是一片貼近自然的小天地。筆者以為,這可能就是由市民們創造出來的“漢派建筑”之雛型。在以后一些里弄住宅中,許多都保留有這種露臺的形式,不過已改用鋼骨水泥建造了。這種露臺適應了該地域的氣候特點,確是武漢炎夏夜晚納涼的最佳場所??梢哉f,露臺形式是“漢派建筑”的一個特征?,F在,隨著城市居民的增長,大量多層單元式住宅出現,私家露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陽臺和平屋頂。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平屋頂實際成為公用的露臺,它曾經為住戶提供很多方便,是他們實際生活的需要。雖然現在空調已大量進入家庭,夏季露天納涼的意義已漸消失,但從充分開拓城市綠化,為高樓層的住戶提供活動休閑空間來看,無疑還是十分符合國情的。從露臺的演變我們可以認識到,任何地域的建筑也應與時俱進,從而形成適應于本地域的建筑形態。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在舊城改造中掀起了一股“平改坡”的熱潮,武漢亦然。筆者認為:對此必須持慎重態度,絕不能搞“一刀切”。一些低層建筑或無上人要求的建筑,可以做一些坡頂的形式,有利于城市景觀多樣化。但對大量性的民用住宅,則應以可上人活動的平屋面為主;有條件的盡可能做成種植屋面,既可滿足人們休閑活動的需求,又具備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這適應了武漢地域特點并傳承了漢派建筑特征。
在武漢的建筑中,還曾大量出現過天井和院落的形式??v覽我國傳統民間住宅實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顆印、蘇州的二層三合院、河南的毗連式獨院、浙江民居等,多為以院落或天井為中心圍合的平面形式。四面是封閉的高墻足以防盜,院內則是環境安靜舒適的空間。將一片天地留給自己,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及“四水歸中”的聚財理念。我想這多少與封建時代長期閉關鎖國,所造成的國民之封閉心態有關。當然,它也必定能廣泛適應于不同的地域才能得以發展和流傳。如武漢當時的很多建筑,商鋪、會館、民宅等,均采用過這種平面形式,以至成為漢派建筑的另一個特征。這種形式方便聯排建設,可節約用地。利用天井或院落,可通風采光;夏季能防炎日直射,降低暑氣;冬季可減少散熱,利于保溫,故特別適應于武漢的氣溫特點。一種傳統建筑形式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必定有其內在的理由,同時它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以更趨合理??梢哉f:天井、院落、露臺,都曾經是漢派建筑的一種特征,在漢派建筑中延續下來,至今仍在變化和發展之中。
其實,“漢派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傳承了漢派文化的那種“兼容并蓄”“雜揉南北”的特點。他是實用主義的,不論東西南北,凡適我者均為我所用,并無顧忌。故此,對“漢派建筑”特征的尋覓、提煉、總結、發揚,并形成自己固有的文化內涵與脈絡,這是當代武漢建筑師們的職責與任務。
三、留住“漢宮春”
五十年代,由崔嵬導演過一部弘揚漢派藝術的記錄片“留住漢宮春”,其中由著名漢劇藝術家陳伯華主演的一曲折子戲“二度梅”曾使漢劇藝術享譽全國。對武漢建筑文化的保護和發揚是同樣需要這份熱情的。武漢的古跡和歷史性建筑本來不多,而歷年來因各種原因毀掉和失去的不少。對傳統老街和歷史性建筑的恢復與保護、改造與利用,不僅表現其物質價值上,更重要是體現在建筑人文價值的延續,及城市文脈的保持與發展之上。
武漢市有歷經400年歷史的漢正街、有一批租界地的西式建筑,有老商鋪、會館、行棧、里弄老宅等,這些都鐫刻著歷史的印記,記載著城市發展的文脈。隨著舊城的改造與更新,城市的發展是必然的,但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不可偏廢的。這兩者不應是矛盾的對立面,而應該是相得益彰的協調關系。
在這里應該特別談到漢正街的改造。gg開放給漢正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小商品批發市場的日益興旺曾使漢正街名聲大振,至今不衰。來此采購商品的客商,分別來自省內60多個縣和鄰省250多個縣。沿漢正街百余里巷均因此得以繁榮,每年經濟效益頗豐。這得益于歷史給我們留下的這條“漢正街”,以及后人對這一品牌的“充分”開發和“無限”利用?,F在的“漢正街”已經膨脹了,到處都爭打這一“金字招牌”,搞得真偽難辯。時隔數年,如果我們再去那里逛一逛,也許我們已經無法再找到這條老街。有著400年歷史的漢正街歷史的印記已被無情抹去,曾經的滄桑亦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在這里,柏油路面取代了以前的條石路面,現代商廈取代了從前的舊商號和作坊,高層住宅樓取代了舊時的磚木小宅,新世紀的商業繁榮已使得這里的過去暗淡無光。在漢正街的改造中,映證了我們“追新重利”的秉性。如果不善于保護一個品牌的文化,而總是出于純功利的目的去“無限”利用它,這無異于竭澤而漁,最后終將會使這一品牌逐漸走向衰亡。就如同武漢的“蔡林記”、“老通城”、“四季美”等老字號一樣,他們都曾經風光一時,但現在卻風彩不再!
據說寸土寸金的漢正街要向“小香港”的模式推進,無情的推土機將要把僅存的文脈掩埋……,我的腦海里忽然閃現這樣的疑問:“難道不能保留一點老漢正街的歷史印記嗎?”。試想,如果漢正街的改造不是這么匆忙,不是這么浮躁,那么,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精心策劃,去保留一段漢正老街。從集家嘴開始,有三、五百米足矣。在入口處建牌坊,樹碑立傳,記載漢正街的發展史;恢復條石路面,恢復一批八大行商鋪與行棧的古舊風貌;恢復一批老字號,掛出金字招牌;用以重塑商賈云集的老街之原始風情。在這段保留的漢正老街之外,即便以后真正發展成為“小香港”了,這一段老
街依然是它的“根”。他代表了“小香港”歷史的起點,它會引起人們的遐想與追懷。這樣,商貿與旅游并存,一如上海的城皇廟,能帶來雙重意義上的繁盛,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這不是“復古”而是“重建”,是用現代材料和科技手段重塑老街之神韻。就如重建黃鶴樓一樣,主要的意義是重現歷史文化。老百姓并不在乎那是“明式”還是“清式”風格,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在這塊熱土上曾經有過的文化輝煌?!爸亟ā钡氖乱话闶窃谔绞⑹啦拍茏龅降?只有在太平盛世人們才會不忘記祖宗和歷史。楚地哲學的杰出代表老子與其信徒莊子都是極力推崇最自然的宇宙,講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對以人為的方式扭曲,主張體法自然。筆者以為這也正是在歷史、環境、文化,諸多因素合力影響下逐漸形成所謂的“漢派建筑風格”的必由之路?;蛟S漢派風格已有雛形,或許漢派風格還處在混沌之中,其實,這些都并不重要。先哲莊子有言:“不刻意為高……無功名而治”。人們應在這種領悟中知道:烏鴉不是被染黑的,白鷺也不是被洗白的,它們是由自然自在生成的。建筑雖然是由人為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風格都是要順應自然法則,在生活的長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武漢現代建筑的發展
隨著現代主義思潮在全球的廣泛傳播,中國在解放后走的其實也是這樣一條道路,尤其是城市的規劃與建筑設計,很大程度受到蘇聯的影響,完全背棄了中國傳統的建筑元素,有的僅是像大坡屋頂這樣膚淺的建筑形式,武漢這座城市也不外乎如此,放眼望去,在早一批的建筑中,完全是簡單的方盒形的國際主義風格,僅僅滿足了建筑是居住的機器,沒有任何中國特色可言。在這幾年中隨著發展,以及建筑技術的進步,一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并且在功能上不斷完善,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進來,如武漢青少年宮,可是我在一絲的驚喜之余后,看到這些建筑樣式的變異,依然還是沒看到中國自己的東西,有的僅是對國外風格的描摹,但我認為今后世界建筑的發展應該是建筑的地域性與人文,而這正是現今武漢冷冰冰的建筑所缺少的。
建銀大廈位于建設大道和新華路交叉口處,處于漢口繁華地帶,是一座多功能綜合性的超高層大樓。該大廈主樓高約260米,是目前武漢市最雄偉、挺撥的大廈之一。根據地形、地貌條件和建筑性質要求,大廈由50層高的長方形辦公 大樓和28層高半園形酒店組成,1-5層為綜合性服務裙房,地下之層為停車庫和設備用房,整個大廈功能齊全,分區明確,互不干擾,進出交通各行其道,便于管理。 整座大廈由灰綠色鍍膜玻璃和白色的金屬幕墻形成基本色調,酒店的屋頂采用平頂和挑出的環形構件裝飾如帶上皇冠一樣,西辦公大樓的屋頂如金字塔殷高聳人云,建筑造型新穎,錯落有致,不僅滿足其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豐富了城市街景。
江漢區政府辦公大樓位于漢口新華下路。作為江漢區政府各部門辦公場所,大樓由兩棟完全對稱高層建筑及裙房組合而成。大樓樓高83.2米,共21層 ,總建筑面積42500平方米。該建筑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主體建筑臨街布置,底層視線開暢通透,表現政府與市民溶為一片,并歡迎市民的參與和監督。
對稱布局逐漸收分的手法;精致的垂直線條無不表現建筑的莊重挺拔及使用者力求不斷向上的決心。
粗礦的花崗巖飾面與豎向玻璃幕墻相結合,反映出既堅實又明快的建筑風格。智能化的建筑體現了辦公和管理的高效率。
新鴻基花園地處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街和京漢大道交匯處,依地形平面設計成三角形?;▓@裙房為商場、車庫和開放式公共娛樂花園,每層建筑面積1473平方米,共4層。主樓為高級公寓,每層16戶,29-30層為復式公寓, 標準層建筑面積1473平方米,大樓地下1層,地上30層,總建筑面積45928平方米,地面高度91.2米,立面造型以裙房水平體量烘托主樓莊重挺撥的體型,外挑式窗具有現代風格,連接梁具有韻律的變化以及屋頂的處理給大廈增添生動、活潑的氣氛,四層花草垂落,花園式公寓的特點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塔頂上明珠網架起到標志性作用。結構為框筒結構形式,廳采用了無梁設計。
武漢市商業銀行大廈位于漢口建設大道與香港路交匯處,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座以金融為主體業務的大型綜合性建筑,主樓28層,建筑高度100米;附樓18層,建筑高度63米。 武漢市商業銀行大廈由兩部分組成,西側一棟為28層金融業務樓,采用鋼筋混凝土中筒外框架結構形式,地下層為機電設備用房,頂層為多功能會議廳。東側是一組由18層和15層組成的公寓樓,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型式。1-2層為應行營業廳連成整體。7層以上為商務公寓,地下層及3-6層布置停車庫,可停放70輛車位。
武漢市商業銀行大廈立面由銀白色鋁幕墻與銀蘭色玻璃幕墻構成,通過水平帶形窗的設計將主樓與附樓交接處的鏤空和主樓入口處弧形體量的窗插等現代建筑造型手法,強化了金融的個性特征,豐富了城市干道的街景。
武漢圖書館新館是市“九五”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之一,設計方案從全國招標選定,總建筑面積近3.2萬平方米, 藏書350萬冊。共有閱覽座2157位(含報告廳572位),主樓14層,1-5層為中庭目錄廳、外借、出納廳、報告廳、展覽廳。 各種圖書室和業務用房。6-14層為各類書庫和黨政辦公室,地下室為人防和設備用房。館內直徑30米的圓形人廳為圖書館的多功能中心,各閱覽室為現代開架式,靈活高效,館外造型對稱退臺式,整個
建筑高低錯落,體量豐富、又和諧統一。湖北建設大廈坐落在武漢市中南路14號即湖北省建筑展覽管原址上,總建筑面積76633.60平方米, 建筑高度88米,地上22層,地下2層。建筑力求代表和體現湖北省建設行業的城市形象:穩重雄偉,簡潔大方。大廈主體呈凹字形布局直接落地,使三面較低層面連貫形成的主題氣勢宏大,形象非凡。整面的方形點窗形成的 實體外觀加上主體頂部富有荊楚特色的金色輪廓,更使大廈在中南路金融一條街上顯現出其獨特的風貌。
結束語
其實所謂好,確實是相對的,有人不愛武漢,來了走了,抱怨這里天氣熱生活不方便,這就如同瑞士的風景再好,一樣有人說美得太假。但對于熱愛武漢的人來說,武漢便是他們最美的家園,甚或可以說,長江流過此處,哺育的文明,帶動的民俗,流經的時尚,形成的是漢味的文明,它亦是整個人類家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它是那么的俗氣。建筑雖然是由人為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風格都是要順應自然法則,在生活的長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篇2:建筑工程設計項目合同
建筑工程設計項目合同
建設單位:__________,以下簡稱甲方;
設計單位:__________,以下簡稱乙方。
根據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的規定,鑒于乙方具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質等級來承攬建設工程設計業務,經友好協商,特簽訂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工程名稱
甲方委托乙方承擔_________工程的設計項目,建筑安裝面積為_________平方米,建設地點在__________。
二、甲方義務
1.在工程開工前,甲方應組織施工單位,與乙方進行設計技術交底;工程俊工后,甲方應通知乙方參加竣工驗收。
2.在設計人員進入施工現場進行工作時,甲方應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3.甲方必須維護乙方的設計文件,不得擅自修改;未經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復制,重復使用或擅自擴大建設范圍。甲方有義務保護乙方的設計版權,不得轉讓給第三方重復使用。
三、乙方義務
1.乙方必須按照國家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國家規定的建設工程設計深度要求進行設計,并在____年9月12日以前,向甲方交付設計文件;其中,設計文件一式____份,技術設計文件一式____份,施工圖設計文件一式____份。
2. 乙方編制的設計文件,應當滿足編制施工招標文件、主要設備材料訂貨和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的需要;同時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應當滿足設備材料采購、非標準設備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并注明建設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3.乙方對所承擔設計任務的建設項目應配合施工單位進行施工前技術交底,解決施工中的有關設計問題,負責設計變更,參加隱蔽工程驗收和工程竣工驗收。
四、設計費
甲方將乙方提供的設計文件交由3-5家工程公司報價,若上述公司作出的報價均在甲方要求的基礎造價范圍內,甲方一次性付給乙方設計費人民幣35,000元。
五、違約責任
1.甲?a href=http://m.airporthotelslisboa.com/wygw/jhf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xtkey>講話湊蘸賢娑ㄏ蛞曳街Ц渡杓品眩Ω菀泄賾諮悠詬犢畹墓娑ǎ蛞曳匠ジ段ピ冀稹?/p>
2.由于乙方的原因,延誤設計文件的交付時間,每延誤____天,乙方應向甲方償付相當于設計費的____%的違約金(甲方可在設計費中扣除)。
5.因乙方設計質量低劣引起返工,應由乙方繼續完善設計任務,并視造成的損失浪費大小退還設計費。對于因乙方設計錯誤造成工程質量事故者,乙方應承擔賠償金。
六、其它
本合同自____年____月____日雙方簽章后生效。本合同如有未盡事宜,需經雙方共同協商,作出補充協定,補充協定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未盡事項,按我國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處理。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建設單位(甲方):______p;&nbs; 設計單位(乙方):________
代表人: ______p;&nbs; 代表人:________
篇3:房產建筑工程結構圖設計檢查要點
精品源自 物業管理條例
房產開發公司建筑工程結構圖設計檢查要點
1.目的
確保結構設計安全、經濟、合理,對結構施工圖的設計質量進行有效控制。
2.范圍
適用于***有限公司開發的建筑工程結構設計圖審查。
3.職責
結構施工圖設計的審查主要由工程部歸口管理,相關部門協助工作;施工圖紙會審及技術交底由工程部組織,其它相關部門人員參與。
4.內容
4.1.檢查依據
4.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9-87
4.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及1993年局部修訂GBJ10-89
4.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
4.1.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多層磚房抗震技術規程》JGJ/T13-94
4.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及1999年局部修訂條文JGJ3-91
4.1.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
4.2.檢查要點
4.2.1總則
4.2.1.1建筑物的穩定性、安全性審查,包括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是否安全可靠。單位工程最終沉降量計算值是否滿足有關規定。
4.2.1.2檢查工程設計是否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規范、規程、規定。
4.2.1.3檢查地震設防是否明確: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基本烈度、設防烈度、近震與遠震、場地土類型、結構抗震等級。
4.2.1.4施工中可操作性如何,有無設計上的功能隱患,設計是否經濟。
4.2.2地基、基礎及地下室
4.2.2.1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在需做地基處理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地質特點,參考周邊同類建筑的地基處理模式,參考專家意見選擇經濟可靠的地基處理方案,對于軟土地基需作地基沉降、變形計算及提出變形控制措施、建議。
4.2.2.2樁基選型
4.2.2.2.1可根據詳勘報告并結合各類樁基的工程特性、經濟性,確定可選用的樁基類型,提出意見;
4.2.2.2.2組織技術討論會或研討會,對各類可以使用的樁基類型進行技術交流,充分吸收專家和其他技術單位的意見(公司各有關部門均可參加);
4.2.2.2.3根據建筑物四周環境條件、建筑物層高、基坑支護等條件綜合考慮,最終審核樁基形式;
4.2.2.2.4樁基的承載力取值是否合理,對預制樁可通過提前試樁來確定,對人工挖孔樁、沖磚孔樁可通過現場施工取樣和地質報告相互對應來確定,持力層的確定應經濟合理,施工參數的取值應合理,且施工時可操作性強。
4.2.2.3地下室部分。
4.2.2.3.1地下室的留洞。
4.2.2.3.1.1管道穿越地下室的外墻必須預留防水套管;
4.2.2.3.1.2管道穿越地下室的頂板,如位置在室外時必須預留防水套管;
4.2.2.3.1.3地下室防排煙洞口、柴油發電機排煙洞口應特別注意,這些洞口較大且在結構圖上容易遺漏。
4.2.2.3.1.4地下室的留洞在施工前,各專業應匯總校對,檢查是否有會簽,以防遺漏;
4.2.2.3.1.5干管穿越地下室梁的留洞在水平方向應考慮留有較大的富裕,以避免施工誤差,使管道安裝困難。管道穿梁的位置是否對梁的受力不利,是否有加強處理措施。
4.2.2.3.2地下室設備房
4.2.2.3.2.1變配電房、水泵房、柴油發電機房不宜放在較低的位置,以免被水淹;
4.2.2.3.2.2變配電房如在地下室應考慮局部的抬高。
4.2.2.3.2.3發電機房應考慮給排水,一般應設置排水地漏,設置環保除塵的給排水,洗手池,排水應首先考慮能自然排到地下室的排水集坑內,但不能排到電梯集坑內。
4.2.2.3.2.4配電房的電纜溝由于多種原因容易進水,應考慮增設排水集坑采用水泵進行排水。
4.2.2.3.3人防
4.2.2.3.3.1人防的洗消間應設置防暴地漏,施工時應特別注意,應委托專業公司預埋或指導;
4.2.2.3.3.2人防的洗消間等通道應設置放暴門鈴,施工時應注意;
4.2.2.3.3.3穿越人防外墻的管道,在人防一側必須安裝放暴閥門,穿越人防分區墻的管道應在兩側增加防暴閥門;
4.2.2.3.3.4穿越人防分區的電纜橋架應進行封堵處理,電纜周遍應用防火棉封堵,穿越人防外墻的電纜應案規范進行處理;
4.2.2.3.3.5人防工程的防暴電井不應遺漏。
4.2.2.3.3.6DN100以上的管道不應穿越人防頂板,如必須穿越時,應在穿越處做變徑處理;
4.2.2.3.3.7排水PVC管道不得穿越人防頂板和外墻;應注意人防門與結構水電的關系,避免相碰,使人防門打不開。
4.2.3鋼筋混凝土結構
4.2.3.1合理確定建筑物抗震設防烈度、場地類別、抗震等級。
4.2.3
.2結構高度應滿足規范要求。
4.2.3.3結構體系布置正確合理。
4.2.3.4合理設置結構變形縫。
4.2.3.5后澆帶的設置應避開水池、凸窗、衛生間等防水要求高的部位。后澆帶是否有防砼開裂措施;
4.2.3.6設計說明與規范規定、施工圖與計算結構應相符。
4.2.3.7結構構造應滿足規范要求。
4.2.3.8正確選用現行標準圖。
4.2.3.8.1突出墻體外側的懸挑構件如窗臺板、窗式空調機盒及其他裝飾挑檐應現澆;
4.2.3.8.2樓層梁布置要考慮到客廳的方正,梁的突出部位應盡量在廚房、衛生間或小臥室內;
4.2.3.8.3框架梁應滿足梁底距本層建筑標高不小于2300;樓梯間的凈高尺寸不應小于2200,如有可能則盡量設采光窗;
4.2.3.8.4現澆板跨度超過規范的相應要求時應有其他構造或施工措施;
4.2.3.8.5在溫度影響較大的部位是否提高了配筋率;
4.2.3.8.6內隔墻盡可能采用合適的輕質材料,內隔墻選用的材料應減少后期收縮變形較大而引起墻面裂縫的可能;
4.2.3.8.7上部結構有大體積砼時,應有對水泥品種的選用,如轉換大梁(可見地下室及外墻防水部分)
4.2.3.8.8地面荷載應滿足裝飾要求;
4.2.3.8.9樓板厚度的確定應考慮,板中預留的穿線管是否有大量集中的地方及相互交差超過2層的情況;
4.2.3.8.10樓層轉角是否設置了加強鋼筋的配置;
4.2.3.8.11部分裝飾構件如玻璃幕墻、大面積通長窗等與主體結構的連接一般要在主體結構中留預埋件來連接。
4.2.3.9.房屋的開間、進深、層高、平面布局等是否滿足《設計任務書》的要求。
4.2.3.10.校對上電梯機房和上屋面的標高尺寸;上屋面處的平臺標高要略高于屋面最上層面層標高,防止雨水倒泛;標準層以上電梯機房或屋面注意橫梁是否碰頭,標高要核準。
4.2.3.11.樓梯踏步的高寬、平臺寬度不宜小于梯段寬度;封閉式剪刀樓梯兩面開門;如利用剪刀樓梯間作為排煙時,必須有對外的窗戶等。
4.2.3.12.面工程防水、隔熱、泛水等設計是否符合規范或《設計任務書》的要求。
4.2.3.13.電梯井內埋件、牛腿、緩沖器及機房的設計是否符合制造廠提供的電梯資料。
4.2.3.13.構件尺寸、鋼筋用料、混凝土強度等級比計算需要值超過太多時,要提出合理化建議;反之用料不足的要提出增補。
4.2.4砌體結構
4.2.4.1房屋的總高度和層數、層高、長度、最大高寬比應滿足規范要求。
4.2.4.2結構體系正確合理。
4.2.4.3抗震橫墻的間距應滿足規范要求。
4.2.4.4按兩個主軸方向分別進行抗震驗算。
4.2.4.5正確進行砌體承載力驗算及構件設計。
4.2.4.6構造柱設置應符合要求。
4.2.4.7荷載傳遞計算準確,加強上部結構整體性,提高剛度。
4.2.5底層框架磚房
4.2.5.1底層框架磚房總高度、總層數應滿足規范要求。
4.2.5.2底層框架磚房抗震墻設置應滿足規范要求。
4.2.5.3框架柱的軸力應考慮地震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