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庫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蘭鹿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作并當過記者。1968-1972年轉行學建筑,就讀于倫敦一所頗具前衛意識的建筑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從那時起,他對當代文化環境下的建筑現象就開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1972年,Harkness研究獎學金使他得以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紐約城市規劃/建筑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1975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建了OMA事務所,試圖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境下現代建筑發展的新思路。
冉·庫哈斯的許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說他是當今最富有浪漫及烏托邦色彩的建筑師,是建筑師中的藝術家。他之所以引起許多青年學生或建筑師莫名的崇拜,無疑與他旗幟鮮明地維護現代主義精神,具有無限創造激情有很大的關系。
早在1978年,庫哈斯就將關于"紐約"這個城市的研究,納入《癲瘋的紐約--曼哈斯的宣言》一書中。在這本書里,他設計了一系列虛構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福利宮殿大廈(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證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細節,它所展現的永久性和大都會不斷變更的不穩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這場沖突中,大都會無疑是勝利者。在這個事實不斷滲透的現實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過是歷史和記憶幻影的裝飾載體。在曼哈頓,這個沖突用一種聰明的方法解決了:一座變化發展的建筑都應具備紀念性的氛圍和內在(表現)操作的不穩定性這樣的雙重關系。它的室內是不同計劃和活動的動態組合,不斷改變,但又獨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頓的"天才"之處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內部表現之間的簡單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這才是曼哈頓真正的迷人之處。這個觀點所展現的大都會"擁擠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遺憾和不可原諒的,而是充滿機會和所有潛在可能性的令人興奮的文化現象。
這本書透視出冉·庫哈斯樂觀的現代主義精神,以及對當今一切文化現象寬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庫哈斯作業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夢想建筑師地位,也改變了我們這一代青年建筑師對城市、對建筑的傳統理念,如果說二十年代的前輩建筑大師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寫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紀初工業社會的建筑宣言,那么《癲瘋的紐約》則是本世紀末消費社會的建筑與都市宣言,帶來的是與前者同樣的社會震撼力。
《癲瘋的紐約》之后,庫哈斯幾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實現或證實他早年在書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別是外表與內在行為簡單分裂論。
在外表上,庫哈斯試圖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輕松的感覺,并沒有對內部發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實際上,他卻對其內部展示的"空"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建筑與都市內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給你一切的可能性,調動你的激情,幻想"虛無"。他要創造一種讓你有無限欲望,要進去窺視的"空",在建筑和大都會的空間里去創造一種擁擠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馬塞爾·杜尚曾經給后人設下的無數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樣,庫哈斯這位天才建筑師也給我們這代人設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無疑問,冉·庫哈斯對希望生活在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們產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這種好奇心貫穿于整個漫長的建筑構造過程中的一種故事性的積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國,1996年第一階段完成)
無修飾的木夾板、鍍鋅鐵皮、未作表面處理的混凝土、裸露的熒光管,這一切均無嬌造作之感。庫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對于細節大樣或多或少顯得輕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這些很便宜的材料,只是"淡淡"地流露出對建筑的關注,庫哈斯自認是一個沒有風格的建筑師,不像當今紅透半天Richard Meier或Frank Gehry。他認為沒有風格并不是件壞事。他對形體"視而不見",只對"形體"內的擁擠現象有興趣。
3. Parcde Lillette (巴黎,1982競賽方案)
這是冉·庫哈斯"沒有物質的擁擠"論點的代表作。在這里他只是簡單地復制一個"自然",用最少的,沒有特色的建筑語言(或設備、或具體形式)加上不確定的計劃去創造一片"布滿社會工具的密集森林去橫跨這塊地形"。 1996年,冉·庫哈斯更把這種低調處理建筑都市的風格與個性的觀點,推向一個登峰造極的層次,這一年他提出了"普通城市"的觀點。他認為個性的堅持給當代的城市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縛,與當今消費社會所制造的東西毫無關聯。這也是大量"普通城市"存在的思想根基。只有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存在便是合理"。
;這種近似頹廢荒誕的觀點,卻掩飾不住他性格中嚴肅的一面。從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他在哈佛的研究課題轉向全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把深圳、東莞、廣州、珠海、澳門和香港等地作為他的研究場所,采訪了當地的規劃師、建筑師、官員、教授、學者和學生,并重新把"新的都市條件"整理編成《珠江三角洲》的小冊子展示于當年德國卡塞爾藝術文獻展。
正如他的前輩建筑大師,多才多藝的勒·柯布西埃,所有影響當今建筑/都市發展的主題--社會、經濟、文化、地理變遷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化的動態影響,才是真正令他感到興奮的事情。
與前半個世紀提倡"國際風格"、"方盒子",把自己的一套主觀臆想無情的滲透到全世界的勒·柯布西埃不同,庫哈斯認為雖然每一個建筑師都有機會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作品,但更應把自己的興趣與每個國家的文化相互滲透,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庫哈斯自己便是這樣的建筑師,人住在倫敦,事務所在鹿特丹,教書哈佛,而作品則散落在世界各地。
雖然全球化的趨勢已成為當今建筑最重要的特色,畢竟像勒·柯布西埃大師們的英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提倡沒有主流,沒有個性的時代,冉·庫哈斯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多元、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性才是建筑在每一個時代的永恒主題,也是建筑得以不被歷史淘汰的根本所在。他本人一開始便是這種浪漫的實有主義者,更是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和時代觀念的創造者。
(作者:霍英東基金有限公司南沙處建筑師)
篇2:房地產產品建筑風格策劃
規劃設計
一.引領市場潮流的樓盤規劃理念
理念一:“均好性”理念
強調景觀的均享,弱化組團,強化半私秘空間,強化窗前的視覺效果,強調日照、朝向均好。人車盡可能分流,以停車不破壞景觀為主。
理念二:“新街坊”理念
新街坊包括“城市街坊”和“小區內的街坊”
理念三:“價值定位”理念
規劃過程中,不單追求平面構圖,更重要的是確定價值區域,依確定的價值區域確定每棟住宅中每戶的戶型,而不是現確定戶型比。重視草地、樹林、水面、硬質景觀的價值。
理念四:樓市布局方式應不拘一格
1、影響小區布局的因素
項目規模:大規模多層項目多用行列式或混合式
項目層高:高層項目在布局方式上更靈活,在朝向上不拘
項目性質:高檔多采用圍合式或其他方式,低檔多采用行列式
周邊環境:如項目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布局時應盡量朝向這一景觀。如周邊無自然景觀,常采取圍合式,圍合造景,形成中心庭園。
地塊特征: 如果地形極不規則,或起伏不定,則布局較為混合、散漫。
2、行列式合圍合式各有利弊
3、新理念:從組團式到開放式住宅小區
對于規模較大的項目來說,現在一般都采用組團式布局的開發方式,現在又出現了一種開放式的小區布局方式,即樓宇布局既不是嚴格的行列式、圍合式也不是完全的組團,而是散落分布在小區周邊,但空間仍是有序而不零亂。
理念五:考慮七大環境滿足人的七個要求
1、空間環境滿足人的活動要求
健身文化必不可少
2、生態環境要有益于人的生理需求
3、視覺環境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4、文化環境要達到陶冶人的要求
5、人文環境要照顧人的交往要求
6、智能環境要預計人的信息需求
7、管理環境要符合人的方便需求
理念六:方便、舒適、安全
理念七:突出自身特色
理念八:注重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
多種樹
理念九:交通道路應該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區影響
居住區停車設計:(1)半地下停車場與綠化組合(2)全地下車庫(3)架空平臺下停車庫(4)在綠化搭棚架停車。
理念十:以耐久適用為標尺
理念十一:提倡本土文化
建筑風格策劃
一.建筑風格主要類別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筑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筑風格、別墅建筑風格、寫字樓建筑風格、商業建筑風格、宗教建筑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筑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古希臘建筑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羅馬建筑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筑風格正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重要淵源
(3)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5)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后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征。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并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筑,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后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后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
; 風格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4.按建筑方式來分
(1)哥特式建筑風格。
盛行于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筑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巴洛克建筑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筑風格,即使過于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后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木條式建筑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并圍繞建筑營造園林景觀。
(6)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筑,它更多的來余人的想象,力求擺脫對建筑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筑風格。
當今中國建筑風格分類解析
1.歐陸風格
“粉紅色外墻,白色線條,通花欄桿,外飄窗臺,綠色玻璃窗”,這種所謂歐陸風格的建筑類型,主要以粘貼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符號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較多的出現山花尖頂、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石膏線腳飾窗等處理,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悶的暗粉色及灰色線腳相結合,另外,這一類建筑繼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結合裙樓、標準層及頂層、女兒墻加以不同的裝飾處理。
2.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墻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后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目前國內這種建筑風格較多,屬于主導型的建筑風格。
3.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4.異域風格。
這類建筑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筑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5.普通風格。
這類建筑很難就其建筑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墻面的材料義務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6.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篇3: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二、西式建筑風格特點:
1、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興起于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是歐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羅馬式建筑線條簡單明確,造型重厚、敦實,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開教堂,它的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聳立高大的塔樓3座。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色彩對比鮮明。堂內為三通廊式,內墻彩繪壁畫,裝飾華麗。
2、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也是歐洲中世紀的主要建筑風格之一。哥特式建筑與羅馬式建筑造型穩重、線條圓渾的風格恰恰相反,它以動式取勝,統貫全身、直刺蒼穹的垂直線條,鋒利的尖頂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勝的宗教情緒的集中表現。如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南崗尼古拉教堂,為哥特式全木結構的建筑,它的外表是兩根交叉曲線復雜結合,線條輕快的尖拱形拱門,內部具有龐大的空間,頂上是巨大的蒼隆,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窗射入,變作血紅、紫石英和黃玉的華彩,造成一種向上的、天國的神秘幻覺,從而突出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3、復興時期的建筑
此類建筑是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流行歐洲的建筑風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以人體美的對稱、和諧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灘的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大理石外墻,古典式圓柱、半圓形拱穹,以拱穹為中心的對稱的建筑形式,顯示出莊重、華貴、典雅的審美趣味。建筑物的內頂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人文***。
4、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式建筑,著意追求在建筑空間組合中產生復雜變化的效果。如上海和平飯店,就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它圓形屋頂,柱子很多,在不同的光線下產生各種明暗變幻。色彩運用也十分大膽,以紅色和白色為主調。更值得注意的是窗子,不僅式樣多,而且呈現波浪式曲線,使整個建筑物充滿了活力。
5、西式現代建筑
以新型的高層摩天大廈為代表。這些高樓大廈以鋼筋混凝土、鋼材、玻璃、塑料、預制構件為材料,采取與基本結構體系無關的建筑物內部空間分割法,強調材料本身的質感和比例的美。如深圳的國際貿易大樓,它高160米,有53層樓面。外形線條簡潔、明快、挺拔流暢,象征著這座新型城市的開拓精神。大廈設有觀光電梯,即使是在乘坐電梯的片刻也能欣賞到室外風光。
6、庭院式建筑
是指運用幾何圖形,把古代傳統的建筑藝術與現代化的最新技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造成各種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的庭院式建筑物。如北京香山飯店是庭院式建筑物的代表。這座擁有325房間的大飯店,因山就勢,由5座式樣不同的斜頂樓群構成,最低的一層樓高,最高的只有4層。屋頂采用中國式的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墻面上的窗子仿照中國江南的花窗、漏窗建造?;彝甙讐?,色彩淡雅別致,多走廊,擁有精巧的庭園,充滿了江南書卷氣息。它的內部設施卻很現代化,如溢香廳,上用透明玻璃頂,充分運用電腦、空調、光感應等新技術。走進飯店,江南秀氣撲面而來;踏入房間,又能得到最現代化的享受。
三、中西合璧
把西式建筑風格和中式建筑風格揉和在一起所建造的建筑物,如坐落在上海西區的龍柏飯店就是典型。它的外形運用參差不齊的幾何圖形組成。主樓周圍是一片綠色的大草坪,上面有數只白色的躺椅,供旅客休憩。主樓旁還建有水池、靜中有動,生機盎然。大樓的北側,有一幽靜小道通向“小村”。在“小村”中,有許多棟小巧別致的日本式鄉村別墅,充滿了東方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