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商業地產項目開發中要避免10大錯誤

4538

  商業地產項目開發中要避免的10大錯誤

  一、產品形態規劃與盈利模式相矛盾

  很多開發商在項目盈利模式與產品形態規劃上不統一,項目本來要打算出售的卻規劃成了不適合銷售的大面積、集中式商業產品形態,本來是要自己持有經營的卻規劃成了不適合引進大型品牌主力商家使用的產品形態。目前大部分開發商由于資金實力等原因,開發理念還是不愿意持有,而是最快最貴的賣掉商鋪快速回籠資金,這種盈利模式的產品形態最好是易分隔、獨立門面、獨立交通組織的商業。在這一點上,萬達目前做的最好,他們在產品形態規劃時把持有型和銷售型分離,持有型部分規劃為大面積集中式商業,銷售型部分規劃為小面積沿街商業。

  二、先蓋樓后招商

  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開發商的通病,他們習慣于先把房子蓋好然后再考慮招商的問題。這些開發商在住宅開發的時候就是這么做的,先蓋房子再賣房,也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就認為這種做法是理所當然的。住宅開發轉向商業地產開發,整個游戲規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變化,開發商面對的客戶不再是個體為主的自然人,而是一家家商業機構,商業地產是為下游的商業機構提供一個經營場所的,開發商蓋的房子要靠商家來使用的,商家對選址的要求,要考慮地段、商圈、業態、建筑結構和功能、成本等多重因素,當這些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商家是不會進駐的。開發商前期規劃的時候不考慮下游商家的需求,等蓋完房再招商,其結果自然就是商業物業的長期閑置。萬達提出"訂單式開發",核心思想是先與下游商業機構形成戰略聯盟,按照下游商家的需求去拿地、去做規劃、去蓋房子,蓋好房子租給這些戰略聯盟伙伴。而我們很多開發商對商業地產的開發思路還停留在史前階段,給招商造成了巨大的困難,成為商業物業閑置的一個關鍵原因。

  三、盲目追求大體量

  商業項目的大體量是住宅市場大盤的一個翻版,土地成本的市場化要求開發商必然追求大盤的規?;越档统杀?,而且大盤也能塑造開發商的品牌,同樣在商業地產市場追求大體量。大體量對住宅開發來講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對商業地產來講,脫離市場需求的大體量就是找死!目前在北京以及很多城市的商業地產市場,許多商業物業招商空難,當開發商蓋的大量商業物業處于閑置狀態的時候,很多商家也為找不到理想的經營場所而頭疼,供與求之間矛盾非常尖銳,人們在感慨缺少有效需求的時候實際是缺乏有效供給。

  四、不切合實際,市場定位為高檔次

  大多數開發商對自己所開發項目的預期都很高,不管項目的位置在那里,動不動就要做成當地最高檔商業中心,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這就好比每位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一樣。商業定位不像住宅,商業是非常理性的,一定要在市場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項目的區位,研究目標消費群的規模和消費特點再做定位。比如有些項目位于普通居住區中,由于與目標消費群錯位,就不可能做成高檔商業。再比如接觸過很多鄂爾多斯開發商,他們想把自己項目做成像北京新光天地或燕莎那樣,理由是鄂爾多斯人很有錢。雖然鄂爾多斯是很有錢,但由于城市規模小,有錢人數量肯定比不上北京、上海等這樣的一線大城市,而且由于鄂爾多斯有錢人消費觀念的原因,這些人一般都會去大城市消費高檔商品,那樣才顯得更有身份。所以商業市場定位是"最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業態組合中要選國際大品牌

  有一部分開發商從萬達那里取經學習訂單式開發模式,最熱衷的就是捆綁世界商業巨頭,所以沃爾瑪等國際商業巨頭變得份外吃香。萬達綁架沃爾瑪,目的在于拿沃爾瑪們當"托兒",利用他們的招牌提升萬達商業物業的價值,同時利用沃爾瑪們的示范效應,解決招商的問題,以及產權商鋪的銷售問題,最終實現"堤內損失堤外補",這是典型的經濟學中外部性的效應。但沃爾瑪們可不是廉價的"托兒",開發商要想利用世界商業巨頭當"托兒",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那就是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租金!某些開發商,為了招這些商業巨頭進駐,甚至是不惜血本,山西某開發商,開發了一個二十多萬平米的SHOPPING MALL,房子蓋完招不來主力店,竟然不惜免十年租金招沃爾瑪進駐!北京的某商業項目,為了招LV進駐,也是開出了八年免租金的條件!如此一來,開發商面臨巨大的收回投資的壓力,只能尋求"堤內損失堤外補",一是大幅度提高非主力店小商戶的租金,小商戶缺少品牌號召力,在開發商面前只能任人宰割,當他們無力承擔高額租金的時候,只能是不斷地關門撤店!在開發商與零售商的博奕中,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另外一種"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措施,就是利用產權式商鋪,將商業物業分割出售,利用世界商業巨頭的號召力,通過媒體進行瘋狂炒作,最后把商鋪賣出天價,以此收回大部分前期投資。萬達的一代、二代商業廣場,就是這么玩的,但這種做法無疑為后期的商業經營埋下了隱患。當我們看到引入這些商業巨頭對商業地產開發的價值的同時,也要警惕由于引入這些商業巨頭給我們帶來的巨大風險。

  六、重銷售、輕招商和后期運營,只顧眼前利益

  開發商做商業地產,重銷售、輕招商、輕運營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們的金融體系對開發商的支持是只提供項目開發貸款,要求開發商以銷售回款做為還款保障,以不動產做為抵押和擔保,開發商迫于資金壓力不得不走以銷售為主的路子;二是過去做住宅開發時形成的習慣和思維定勢也是以賣為主,一賣了之;三是以運營為主的商業地產開發模式已經超出了一般開發商的經營范圍和核心能力,開發商不能也不想靠長期運營獲得收益。但以賣為主的商業地產開發模式與商業地產本身的運作規律存在著巨大的沖突,除了商業街、住宅寫字樓酒店底商以外,多數綜合性商業物業體量規模都非常大,遠非一般個人投資者所能承受,而商家,出于財務上現金流、資產流動性、資金利用效率等層面的考慮,基本都是采取租房經營的方式,而基本不會買房經營,所以開發商靠出售變現的方式走不通了。前兩年開發商熱衷將大型商業物業分割產權進行出售,但實踐中幾乎所有的產權式商鋪都遇到了招商和經營的困境,實踐證明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目前,國際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導致大量境外資本進入中國的房地產領域,其中商業地產也是這些境外資本關注的一個領域,國際資本的介入為商業地產的變現提供了一種退出渠道,但即便想走通這條路,也要求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具有專業的市場定位和前期規劃、成功的招商和專業化的后期運營管理。這都對那些只重銷售、不重招商、不重后期運營管理的開發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七、售價和租金定價嚴重透支行業利益,只想殺豬不想養魚

  商業地產是一個商業與地產行業對接的復合領域,開發商是要靠商家來買單的,這在客觀上就要求開發商一定要了解商業領域的基本運作規律,有幾點我覺得是需要開發商認真思考的:第一,是商圈的成長周期問題。一個商家進駐商業物業,其收入的增長曲線是一條生命周期曲線,既包括培育期,成長期和穩定期和衰退期。在商家經營的前3年,尤其是大型商家,需要3-5年的市場培育期,如果商圈相對成熟,培育期相應會縮短,至少需要2-3年

才能進入穩定經營階段,如果是屬于新社區,則商圈的成熟需要5-8年時間,這種商圈的成長規律客觀上要求地產商要奉行養魚政策;第二,就是商業流通業和其它服務業大多屬于競爭很充分的行業,進入壁壘低、信息透明化程度高、競爭非常激烈,行業收益率趨于平均化,比如大型零售業的凈利潤只有3-4%,這樣就決定了商家對成本的承受是有底線的。沒有一家不對成本精打細算的,商業企業對成本的敏感要比地產商高得多;第三,不同行業的競爭狀況決定了不同的收益率,也決定了不同行業經營者對利潤的期望值有巨大差距。與商業行業相比,地產行業在土地和資金兩個環節都有很高的進入壁壘,導致地產行業的競爭充分性遠遠不夠,地產商對利潤的期望值至少也是在30%以上的,絕對數額都是以億為單位的,而商業經營者對收益的期望值要比地產商低得多;地產企業賺錢是以萬元為單位的,商業企業賺錢是以元為單位的;第四,商業機構不同于自然人,其在商業選址環節具有專業化程度高、掌握信息全面、討價還價能力強、決策理性等特點。這就要求開發商不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要對招商問題提起高度重視,而且一定要研究商業運作規律、尊重商業規律,在租金定價上要考慮商家的承受能力,要降低自己的過高的期望值,要考慮商圈培育的規律,在培育期要給商家喘息的機會,要奉行養魚政策。

  八、營銷推廣主要靠忽悠和概念包裝

  科特勒的市場營銷強調企業的營銷行動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要認真做好STP(市場細分、選擇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和4P(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德魯克說:好的營銷工作就是使銷售變得不必要。這些美國管理大師的營銷思想在中國的充分競爭行業都已得到了廣泛傳播和實踐,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還遠沒有真正重視科特勒們的營銷思想,中國的開發商,生活在一個進入壁壘比較高因此競爭不充分、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的市場,在這種環境下,開發商最關心的只是銷售,不會對前期規劃提起真正的重視。開發商最熱衷的就是市場推廣,而且通常把市場推廣就認為是營銷工作的全部或大部,并且因此總結出一套概念營銷的市場推廣手段,所謂概念營銷,就是不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是什么,也不管產品的真實屬性是什么,只要通過一個特定的概念對產品進行包裝并通過媒體進行廣泛轟炸的市場推廣手段,本質就是利用中國消費者的不成熟、不理性進行忽悠。目前開發商正在把忽悠營銷導入商業地產領域,第一個重災區就是產權式商鋪,第二個就是招商。概念包裝的目的就是把商鋪賣出去,或者把小商戶忽悠進來。與住宅市場不同,住宅市場的消費者被忽悠完之后最多大呼上當,大不了自己??!但商業地產領域,買了商鋪如果租不出去就沒有一點投資價值。

  九、只要銷售、招商成功就萬事大吉了

  開發商做商業地產,多數情況是為了賣鋪回收資金,賣完了事。對招商的心態大都是被逼無奈,賣不成了只能招商,招商完了,開發商也就覺得可解脫了!其實,對于商業地產來講,真正的價值來自于后期的長期的運營管理,對此,開發商就鞭長莫及了。所以多數開發商對后期運營管理普遍不夠重視,即便在招商時做了許諾,無非就是個"幌兒",就是做給你看的。我接觸的很多商業地產項目,有的開發商自己成立個物業管理公司,用物業管理代理后期的商業運營管理,實際上根本沒有專業的商業運營管理;有的國有開發商成立一個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代替商業管理公司,對國有資產增值保值嘛,其實完全是扯淡!還有的開發商根本不知道后期的商業運營管理具體應該干什么,干脆用商貿公司來代替商業管理公司;極少數開發商成立了商業管理公司,負責后期運營管理,但這種隸屬于開發商的商業管理公司,本身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營主體,往往缺少自己的經營思想和經營動力,多數都是照本宣科例行公事,起不到一個商業管理公司應有的作用。真正的商業管理公司,必須是不隸屬于開發商的、通過獨立經營提供專業管理服務創造價值的第三方機構。

  十、不重視專業服務機構

  一些開發商對專業服務機構的刻薄態度感觸非常深,往往是項目建好賣不出去或租不出去了才來找你,你要幫他銷售、招商他還開出極端苛刻的條件,事實上讓你根本無法做。房地產這個行業,本質還是權力和資本掌握著最終的話語權,也掌握著最終的剩余價值索取權,專業服務機構在這個行業還遠沒得到足夠的尊重,專業服務機構在商業地產的產業鏈中,扮演著不是合作伙伴的角色而是謀士的角色,必須要看開發商的臉色吃飯。整個產業的利益,主要被開發商拿走了,專業機構只能喝點湯,專業服務機構創造的價值與其收益之間是不對等的。所有為開發商服務的專業機構,包括做市場調查的、做營銷顧問的、做銷售代理的、招商代理的、做廣告的,都處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

  由于專業服務機構在做業務中又得不到與價值貢獻相匹配的收益,難以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因此中國以人才為中心的依賴專業知識提供服務的機構普遍都長不大,除了少數專業機構能達到幾百人的規模外,多數都是只有幾十人或幾個人的小公司,個別能力極強但又不愿被招安的人才,則選擇了獨行俠的道路。與大規模的專業服務機構相比,獨行俠的劣勢在于缺少一個支撐平臺,但獨行俠能生存,必然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往往是大型服務機構不具備的,大型專業服務機構,主要靠體系、靠平臺進行專業服務的復制,在這種公司中,除少數高管水平尚可外,多數人的水平都不甚了了,給開發商做項目的往往是一幫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離開專業平臺的支撐,這些咨詢顧問就很難生存。

  專業服務機構是靠人才支撐的,專業服務機構的處境反映的是人才在這個產業價值鏈中的處境,多數優秀人才不愿意在小型專業服務機構工作,一旦有機會就會被開發商招安。開發商不重視專業服務機構的結果就會走彎路甚至走錯路,不愿意花顧問費可能就要向市場交學費,無數忽視專業服務價值的開發商正在前赴后繼的向市場交學費,這種現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都會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這就是市場內在的游戲規則。只有來自市場的教訓才能讓他們真正明白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哲學的價值、才會真正重視前期規劃和策劃、才會真正重視專業服務、才會真正尊重外腦的價值。所以不懷疑擁有專業知識和商業智慧的專業服務機構在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開發商走過一次彎路后,自然會認識到專業服務機構的價值。只有專業服務機構在整個產業的價值真正得到尊重,才能吸收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專業服務機構,整個行業才能更快的走向規范、理性,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對于開發商,按照認知的模式和學習能力我基本可以把他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先知先覺型的,這種企業具備很強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往往扮演市場領導者角色;第二種是后知后覺型的,他們會犯錯誤,會失敗,但還有一定的反省能力和學習能力,大部分處于第二梯隊的開發商都屬于這種;第三種,不知不覺型的,這樣的企業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還能混飯,隨著行業的逐步規范,最終必然被淘汰。

  絕大多數專業機構,扮演的都是先向先知先覺者學習,然后教育后知后覺者的角色,因為大多數開發商都在忙著做項目,沒時間去學習,專業機構可以利用自己在學習上的優勢打個時間差。真正的高手,不僅具備學習能力,而且具備知識創新能力,從而高屋建瓴引導整個行業的發展方

向,比如王志綱,當大家還在搞房地產營銷的時候,人家早就去玩城市經營了,這樣的高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而大師,永遠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復制的。

篇2:北方縣級城市房地產開發十大錯誤方式批判

隨著我國大中型城市房地產開發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小房地產企業把目光放到本省范圍內的縣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上,這類公司在拿地的位置選擇上多是二、三級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邊緣城市,最好城市拆遷改造力度較大的城市,原因在于可以享受周邊城市地產價格上漲的帶動效應,享受經濟發展的輻射效應,當地開發商實力較弱,競爭強度較弱,我方運作理念、設計理念、建筑理念領先于當地企業;當地運作規范程度較低,制度縫隙較大;當地政府官員有招商引資的政績壓力。但是由于以往開發此類區域的成功經驗并不多,因此在拿地方式、開發規模、外聯內聚,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諸多誤區,筆者根據自身工作經歷把這些誤區逐一分析,希望能夠對有志于這方面開發的企業有所借鑒。

批判一:拿地方式的過程過于單一,缺乏科學細致的調研機制。

很多大中型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往往認為現在的縣級城市是個尚未開發的聚寶盆,存在較大的開發空間和樓盤升值潛力,因此憑借中間人的介紹或者拍賣的方式,不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就殺進這個陌生的市場。對于這樣的地方,政府領導意識往往很濃,不依常規做事,有些政府為鼓勵企業投資,會許諾很多空頭支票,也就是所謂的“招商優惠政策”,但是一但要上升為政府文件的高度,就很難。我有個朋友曾負責一個3000畝的大盤的策劃工作,就碰到這種情況;他們企業剛當初進入市場的時候,市政府允諾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可是當他們把這些有利于企業推廣的政策(實際上多是政府會議紀要)推向社會的時候,政府不干了,說“絕對不允許以政府的任何名義來運作項目”。也有的企業把市場調研敷衍了事,很多對企業樓盤開發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沒有很好的了解到,比如房產征收的稅費,戶型設計格局等,把錯誤的信息反饋給規劃設計院,當項目一但報批獲準,更改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批判二: 外地開發企業喜歡拍賣拿地

在縣級城市以招牌掛方式拿地風險很多,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僅舉二個例子:

1、過國企改制獲取土地。

此類土地多為劃撥工業用地,需要經土地儲備整理中心收回進行招拍掛(注意其中的風險,當地企業不懂規則或蓄意欺騙,往往在重組中把此類土地按照市場價格作價,其實還要收回經過公開市場),我方通過操作可以控制土地進入公開市場的時機,另外可以在該國企將收到的土地出讓金返還上打主意;

2、不摸潮水胡亂應拍

應拍風險不僅僅體現在在價格的變化上,又表現為有的單位為了擊退競爭對手請有關方面的關鍵人物出面,勸退招牌掛對手或恐嚇招牌掛對手,必要時以天價成交排除競爭對手,然后使此次招拍掛無效(有人可能認為這是二敗具傷他們可能要犧牲保證金,但是如果他們能做好政府關系,保證金是可以退還的);有的單位充分利用時間差,說服土地儲備整理中心縮短信息公開到招標截至之間的時間間隔,設置苛刻條款使對手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如繳納巨額保證金等(在實際操作中降低地價首付比例,延長繳納時間能拖則拖。),政府的標桿工程或形象工程在拍賣的過程中,這種情況體現的有其明顯。

批判三:外地企業喜歡拿新城區的凈地

外地企業喜歡到新區拿地是有其很深的開發思路根源的,不僅僅是地價低廉,地價升值空間大的優點,還包括:

1、現在政府對于老城區的拆遷很“怕出事”,所以往往讓企業自己拆遷,你想政府都怕拆遷,企業能有多大力度,如果在碰上一些地痞無賴式的釘子戶,假設企業此時不找黑道,估計房地產開發基本就要黃了。

2、倘若企業能夠拿到處于中心區域土地或者城市擴張的黃金地帶的已經完成拆遷的凈地,或者開發可以享受土地出讓金減免的舊城改造和經濟適用房項目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但是這類招商引資中往往出現大型市政項目(一般要賠錢,賠多少彈性很大),或者和周邊土地的捆綁招標,因此不為開發商所青睞!

3、現在舊城區改造地塊往往比較小,不符合外地公司的開發公司獲得高額利潤的開發戰略,因此往往喜歡跟著政府規劃走,到新城區去拿大地。但是到新城區去拿地也有很大的風險,大凡新城區打配套往往是不全的,房地產公司要化很大的精力來籌備這些事,還有就是政府規劃的其它共建項目什么時候能夠落實往往不是企業所能左右的,政府規劃調整頻率快,有些政府為了出政績往往要求開發企業做大量公建,最頭疼的應該屬于三星級以上標準酒店的開發;因此要到新區拿地一定要慎重:

A、借政府搬遷之勢。區政府,市政府不論那個如果你能夠確信他們一定要搬遷,大體的日程表可以了解的到(有政府文件作證),你可以拿地做土地儲備,不要急于開發;

B、如果政府已經搬遷要盡快去拿地,借政府的勢去運作房產;做為招商引資項目最好有政府的文件,不要過于相信政府有關領導的口頭承諾和會議紀要的作用。

C、可以適當做一些給政府添彩出政績的事,企業只有滿足了政府“的形象工程”,政府才會盡力維護企業的利益;否則懸!

&nb

sp;批判四:外地企業喜歡孤芳自賞,獨立開發。

因為能夠引入縣級城市的外地房地產開發企業,多數屬于項目公司,(為了規避開發風險多數會宣稱是全資資公司,但是對內基本上就是項目公司,也就是說有了開發利潤上交,出了問題砍掉!),因此不喜歡其它勢力介入到項目里去,認為我在大城市有高于本地縣太爺的政府關系,有先進的技術,有超前的開發理念,自己干就行了,確往往忽略了越是縣級城市的消費者排外情緒和不信任因素,以及外地勢力很難撼動的交錯復雜的地方利益集團競爭的殘酷性。一般來說都是合作開發,常見方式是,對方土地、我方資金方式組建合資公司,對方溢價部分放入負債(不知能不能放入資本公積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合作就有摩擦。最好解決方法是把對方清除出管理隊伍,讓對方只享有部分房屋的收益權,作甩手掌柜。合作方最好選擇國企,因國企很少算細帳,我方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且磨擦容易解決。最好的國企是由原先舊城改造辦公室、統建辦公室等分離出來的地產公司,這類公司土地資源豐富,有利于我方在當地的長期持續發展。

批判五:外地企業喜歡只拿大塊土地,低于100畝的基本不予考慮。

喜歡這種拿地方式的公司出發點各不一樣,有的是為土地儲備,有的是為了變相圈錢,有的是為了通過大盤的開發形式一舉占領當地中高端市場,有的則是為了其它目的,不管出發點如何,最終當然都是為了求財??墒遣⒉皇撬械目h級城市什么時候都適合大規模拿地的,這里面差別大者呢!在房地產剛剛啟動的市場,當地房屋均價在1200元/平方米以下的時候不要去購買超過100畝的土地;當地房屋均價在1800元/平方米以內的時候不要一次性去購買超過300畝的土地。根據一個公式:城市白領階層每月的工資可以購買市中心一般樓盤的一平方米來推導,就可以估算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通常區域房屋均價在1300元左右的時候,當地的主力客戶群的總的房款支付能力也就在10-15萬/套之間,工薪階層的消費的房產支付的總房款也多數在8-12萬/套之間。這個階段城市規劃應該說是非?;靵y的,用沒有城市規劃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土地供應毫無節制,整個城市各種名義的房地產開發遍地開花,什么聯建、舊村改造、單位職工宿舍變相出售…….因此這個時候用開發大盤的思路運作風險非常的大,你既要考慮當地能不能消化得掉,又要考慮非正規軍的區域客戶競爭,還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維護大盤高檔形象,所以綜合考慮拿幾十畝的老城區繁華地段的地做短平快的項目開發,一年賺個1000-2000萬何樂而不為!

批判六:只開發高檔物業

也許是見多識廣,很多外地開發商進入縣級城市往往喜歡用沿用大城市的開發思維開發高檔物業占領當地的消費高端,期待獲得高額利潤。這也是一個開發誤區,開發高端物業是有四前提的,只有滿足了這四個前提才可以,它們是:

A、由于前期的工作不到位,你的開發成本比當地的開發商高許多,表現在土地出讓成本、外聯攻關成本、讓消費者認可的宣傳成本,因此倘若開發中低檔物業只能賠錢。

B、高端物業的開發是個空白,當地市場沒有幾家像樣的開發公司,外地開發企業在本地的開發項目對自己夠不成競爭威脅。

C、當地的高端客戶的置業激情及待釋放,消費群體數量較為可觀,能夠接受新鮮事物。

D、開發的區域要在當地消費者傳統觀念中是個風水寶地,是個高檔物業的區域。

批判七:外聯方式冒險系數過大,不是依靠中間人就是自己單練。

很多外地開發企業認為我在大城市有非常深的開發背景,到小地方搞開發我自己就能玩的轉,走走高層路線就可以了,用不著下很多功夫, 其實不然。俗語說的好:“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天高皇帝遠,在它這一畝三分地縣官不如現管”單一的依靠自己公司運作除非該公司領導深得“舍得”二字的真諦,否則只會四處碰的一鼻子灰自尋煩惱;倘若公司沒有人跟進只是找一個吃社會飯的人跟進,那么也存在人事管理和資源整合的問題,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就是在當地找一家根基很深的單位合作,由他們出面打點大部分外聯事宜,自己專心去做好施工監督和銷售。

批判八:天高皇帝遠,集團公司對異地公司監督乏力;福利待遇方式設置不合理,異地開發企業的員工缺乏對集團公司的缺乏歸屬感;一線銷售人員全部本地化

如果外地公司和集團公司在一個地區,那么監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倘若二個公司相隔數百公里或者數千公里的外地市,乃至國外,管理恐怕是每一個集團公司無法回避的難題。用“天高皇帝遠”來形容這些遠離集團管轄的開發公司非常貼切,這類公司常犯的毛病通常有:

A、任人唯親,來自五湖四海的親屬、朋友、同學統統殺到自己負責的公司;

B、貪污受賄數額巨大,公司領導往往指使財務做數個假帳簿,貪污金錢多在數十百萬;

C、感情用事膽大妄為,因為有“將

在外,王命有所不受”的思想,外地公司往往有特事特辦的職權,因此領導可謂是大全在手,“生殺由我”!

D、福利待遇方式設置不合理,異地開發企業的員工缺乏對集團公司的缺乏歸屬感。對于異地開發項目集團總部所給予的多是出差補貼和統一免費安排食宿,但不要忘了房地產公司的人員多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人,他們追求的恐怕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個人學業的深造,親人之間的團聚感受,社會接觸面的延深等等,日久生怨炒掉公司走人那是在所難免的了,因此僅有津貼補助的是難以解決員工對集團的歸屬感。

批判九:亂用大中型城市“有成功先例”的營銷推廣方式,盲目引導市場。

在縣級城市外地開發企業完全可以拋開你在大城市的成功操作流程做事思維,要有入鄉隨俗的觀念。學習當地開發商的成功經驗,找準項目定位和盈利點。比如:在開工之前就拿到預售許可證,與銀行打好關系不必等到住宅封頂就可以做按揭,多層住宅開盤價格要低于造價;施工企業不找牌子最響的,只招最適合自己的(一般來說當地建筑企業一定要有一家);銷售隊伍不要太職業化,要學會打親情牌利用口碑效應擴大宣傳………

批判十:物業管理賠本賺吆喝

在縣級城市,物業管理公司往往不過十幾家而已,資質多在4級,3三級屬于鳳毛麟角。物業公司收費多在0.15元-0.3元之間,收繳率在50-90%之間,更有部分縣市他們的物業管理費不是按照平方米來收的而是按照套/戶固定收取的;這么低廉的費用很難讓本地的物業管理公司發展壯大,且當地的居民綜合素質也非常差,因而只好進行粗放式管理,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保安是老大爺,保潔是大媽,設備維修拖拖拉拉,水電費樓上到樓下逐一來交納”。

鑒于這種現狀,開發商要么自己四處挖人組建管理隊伍,要么請外地的品牌物業管理公司做顧問培訓自己組建的物業管理隊伍,要么找當地的物業管理公司做管理,實際上不論那種形式都不好操作,原因自不用一一細說,圈子內的人都明白的很。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一些觀點,拿出來與諸君共勉希望能夠在做進一步細化。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