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浙教版)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1、學會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養成正確的交友習慣;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從小養成“誠信”的習慣;體會誠信的重要性;樹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觀念,相信科學。
3、靈活處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能自覺地采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五、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篇2:小學四年級品德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冀教版)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冀教版)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26人,男生14人,女生12人,學生分別來自周圍六個村莊,有一名是新轉學來的。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捌返屡c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教材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為主線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教育。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并由此拓展到不同家鄉的認識和了解,講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提升到更加科學和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以家鄉人的生活為中心,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從而產生熱愛家鄉、 愿為家鄉的明天做出貢獻的積極態度。
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的文化、 民俗為中心,在前兩單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開展認識和了解家鄉歷史與文化的學習活動;進一部了解家鄉人的智慧、家鄉傳統與進步的變革和家鄉人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知道家鄉中還存在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和習俗,學會批判的看待這些問題;進而產生作為家鄉人的自豪及熱愛家鄉和家鄉人的積極情感態度。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篇3:嶺南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社會教學計劃(5)
嶺南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五)
一、四年級思品學科現狀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孩子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活動課程,課本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等相關學科有機的結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四年級的孩子已具備自己的認知、情感和體驗,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四年級的孩子是喜歡上思品課的,有的孩子認為有少許課本話題無法調動學習興趣,有的孩子則認為教師上課的形式可更為多變,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的社會責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下期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線的歷史演變、未來交通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感受祖國的迅速發展,并時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還要向周圍的人宣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課本每單元的話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深化其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將學習延展到生活中
3、通過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4、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5、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切實的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觀
6、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誠信是金》3課時
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3課時
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8課時
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3課時
第五單元:《祖國真大》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