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冀教版)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26人,男生14人,女生12人,學生分別來自周圍六個村莊,有一名是新轉學來的。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捌返屡c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教材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為主線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教育。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并由此拓展到不同家鄉的認識和了解,講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提升到更加科學和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以家鄉人的生活為中心,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從而產生熱愛家鄉、 愿為家鄉的明天做出貢獻的積極態度。
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的文化、 民俗為中心,在前兩單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開展認識和了解家鄉歷史與文化的學習活動;進一部了解家鄉人的智慧、家鄉傳統與進步的變革和家鄉人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知道家鄉中還存在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和習俗,學會批判的看待這些問題;進而產生作為家鄉人的自豪及熱愛家鄉和家鄉人的積極情感態度。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篇2:科學品德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課堂研究月活動方案
“科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課堂研究月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現代化迎評工作為契機,深入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化課程改革,積極貫徹落實市教研室提出的“有效課堂”教學研究實施的具體要求,我校擬在11月份深入開展“科學、品德與社會(生活)、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課堂研究月”活動。這次活動旨在通過相關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學習,解讀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什么是有效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專業水平的提高,力爭打造一支合格、高效的教師隊伍。
二、學科評審小組成員:
品德與社會(生活):z
科學:z
綜合實踐 動:z
三、活動安排:
1.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組織教師學習姜堰市小學常規,解讀相關學科課程標準,學習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習、理解什么是有效課堂教學,懂得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本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原則,將研究貫穿于教學始終,堅持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領悟,在領悟中升華。
2.檢查備課,隨機聽課。學校將組織人員隨機聽課,及時交流,檢查督促科學教師充分利用教學器材,認真指導學生實驗,填寫好實驗報告,收集整理好教學成果,同時對隨堂課進行等級評價。
3.撰寫教學反思。
對有效教學教研月中新穎的有效教研形式、有效教學方法、教師共性的收獲與問題、磨課中最受啟發的課例等感受進行反思,形成有質量的反思心得,并將其作為自己今后發展提升的又一新起點。鼓勵教師互通有無,將高質量的反思交流、投稿,由教學型向教研型轉變。
四、具體工作:
第10周:
1.組織教師學習姜堰市小學常規。
2.解讀學科課程標準。
3.學習課程改革要求。
第11周:
1.組織學習什么是有效課堂教學。
2.舉行優m.airporthotelslisboa.com質課比賽活動。
3.組織聽課。
第12周:
1.檢查備課。
2.檢查資料的收集整理情況。
3.隨機聽課。
第13周:
1.了解學生實驗操作、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資料收集情況。
2.上傳教學反思。
3.組織交流有效課堂研究月活動心得。
4.組織教學反思論文評比活動。
姜堰市淤溪中心小學
篇3:小學六年級品德社會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課程總目標。
1、強化德育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和生活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學期課程總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系,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為祖國自豪、為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孩子們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了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5、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并鼓勵他們為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教的這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欲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于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四.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分析.
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開放性。
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情感性。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形式活潑。
教材版式新穎,富于流動感;圖文并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采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
?。?)、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在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2.注意整體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將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盡可能地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朋友。
減負提質措施。
為了讓孩子們輕松而又愉快的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我在課堂中盡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地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來讓學生m.airporthotelslisboa.com自己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
不布置呆板的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讀報、上網查資料、做社會小調查等,來增長孩子們的見識,鍛煉他們的能力。
潛能生轉化措施。
針對部分潛能生,本學期需對他們注以更多的愛心和關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督促和指導,讓他們自信而健康地成長。另外我將多注意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情況,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正確地引導。
評價措施。
本學期將采取平時評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結合,而不是靠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重在平時的學習情況及完成作業、處理問題的情況。再結合家長及同學們的評價情況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評價。
環境教育。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行為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