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冀教版)
一、學情分析
通過了解接觸,感覺五年級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為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材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綜合性。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于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性的。
2、開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識羅列的清單,知識教學的資源之一。
3、情感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潑。增強了可讀性、趣味性,力求活潑、富有童趣。
三、教學目標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會欣賞、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心胸寬廣、分享快樂的個性品質。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重視農村兒童的體驗、感受、向往和追求,幫助他們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了解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有的地區間還存在著文化差異。要從認識區域的差異,尊重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出發,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中祖國,增進對祖國的親近感,增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5、了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教學措施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并添加進新的意義。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叭珕T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游離于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系,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第一周 我們共同進步 2
第二周 將心比心心更寬 2
第三周 尊重是最好的禮物 2
第四周 快樂其實很簡單 2
第五周 誰說了算 2
第六周 國慶假 2
第七周 我們自己做主 2
第八周 勇于“說”和善于“聽” 2
第九周 我做合格小公民 2
第十周 喜迎院士到田頭 2
第十一周 秋季田徑運動會 2
第十二周 人人有本致富經 2
第十三周 斤斤計較選村官 2
第十四周 這一方水土 2
第十五周 我們在這里生活 2
第十六周 同一個名字叫中國 2
第十七周 從遠古走來 2
第十八周 站在長城上 2
第十九周 古老的絲綢之路 2
第二十周 質量檢測 1
第二十一周
篇2: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社會教學計劃
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最后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ㄒ唬W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ǘ┙滩膬热莸木C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ㄈ娬{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ㄋ模┲匾暿返貎热莸膶W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ㄎ澹┳⒁馀囵B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知識: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1生活中的快樂
2擁有好心情
3嘗嘗苦滋味
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1吃穿住話古今(一)
2吃穿住話古今(二)
3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
4漢字和書的故事
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偉大的先人
2我國的國寶
3我們的國粹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
1蔚藍色的地球
2我們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
篇3: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社會》課程教學計劃
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第六冊教材是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板塊內容要求編寫的。本冊內容是在學生認識自我、認識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家鄉(社區)的基礎上,將視野進一步擴大到對祖國和社會生活的認識,并且讓學生走近世界——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村中去發現、去了解。通過對有關祖國歷史文化、民族、國情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也是多方面地認識和了解祖國的過去和現在,增進對祖國的親近感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通過對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及新問題的了解,提高辨析能力,增強道德行為的自覺性;通過對“地球村”的了解,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視野,感知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趨勢和作用,以增強自己作為地球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冊教材由4個單元共11篇課文組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發展”的編寫主線
2、“厚今薄古”的內容呈現
3、“情理交融”的價值取向
4、“開放學習”的思辨空間
二、學習目標:
第一單元文明古國的榮辱
本單元由《從四大發明說起》《圓明園在哭泣》《悲憤的吼聲》3篇課文組成。單元導語:“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為古代中國有著眾多領先于世界的發明創造和聞名于世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我們為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蹂躪而憤慨,我們為中華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歌唱;我們更為現在中國的崛起而感奮……”是本單元編寫的思路和主要內容。第1課《從四大發明說起》,通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京杭大運河、趙州橋、都江堰、地動儀等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與創造,重點是認識我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對世界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第2課《圓明園在哭泣》和第3課《悲憤的吼聲》意在讓學生了解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不忘屈辱。重點應了解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給中華人民帶來的屈辱。教材選用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典型的事例——八國聯軍掠奪、焚燒圓明園和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暴行。同時,教材中也穿插了中華人民不屈抗爭的內容,有助于學生比較全面、正確地了解我國的近代歷史。
第二單元富國強民之路
本單元由《中華人民站起來了》《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3篇課文組成。第1課《中華人民站起來了》,主要向我們講述了新中國建立的來之不易,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第2課《春天的故事》,向我們介紹了黨的gg開放政策使我國的人民生活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第3課《走進新時代》則進一步告訴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持續騰飛,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總之,這3篇課文,概要地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三個歷史轉折點以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學生了解這一發展變化的過程,體會其中的發展變化的原因,必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黨的感情。
第三單元巨龍騰飛
本單元由《高峽出平湖》《西部大開發》《日新月異的交通》3篇課文組成。第1課《高峽出平湖》,通過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說明目前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同時,通過對長江——母親河的回顧與展望,說明了三峽工程造福于人類的偉大意義。第2課《西部大開發》重在讓學生了解西部地區,認識開發西部地區的重要意義,懂得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實現全中國共同富裕的偉大舉措。第3課《日新月異的交通》則告訴我們,交通有著悠久的歷史,又是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讓學生認識身邊交通的發展并將交通的學習進一步向更多樣的交通工具以及古今交通變化等方面拓展,從而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理解交通與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關系。
第四單元生活在地球村
本單元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際組織》2課組成。第1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學生從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從國外進口的產品和我國的許多產品出口到國外的現象中,體會到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同時,從對“絲綢之路”的回顧和我國gg開放以來所產生的巨大變化中,體會到“對外開放”的曲折路程和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第2課《國際組織》,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一些比較重要的國際組織,初步了解它們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的作用,了解我國加入了這些國際組織后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初步培養學生開放的國際意識。
三、教學進度:
時間 內容
第一、二周
第一單元
文明古國的榮辱
《從四大發明說起》
第二、三周
《圓明園在哭泣》
第四周
《悲憤的吼聲》
第五、六周
第二單元
富國強民之路
《中華人民站起來了》
第六、七周
《春天的故事》
第八周
《走進新時代》
第九、十周
第三單元
巨龍騰飛
《高峽出平湖》
第十一、十二周
《西部大開發》
第十四周
《日新月異的交通》
第十五、十六周
第四單元
生活在地球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十七、十八周
《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