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代理問題和公司理論讀后感

5412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讀后感

本文是EUGENE

FAMA

1980發表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一篇論文,是自1936年科思以來又一篇論述公司性質的革命性文章。本篇論文的中心觀點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由各種合同組成的經濟組織的有效形式,傳統的企業家或“雇傭者”有雙重責任,即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但現代的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已或多或少地從公司股東分離開來了,也就是說在公司內部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分離,公司在與外部其他企業競爭的同時也面臨著對內部管理者及員工的有效監督。并提出外部經理勞動市場的存在,管理者內部的自我監督及董事會的存在等均可產生對管理者行為的有效制約,通過工資調整,控制管理層行為可有效解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產生的代理問題。

本文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為文獻綜述,引出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是對公司所有權概念的再次明晰;第三部分明確了公司管理與風險承擔的概念;第四部分是對公司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文章給出了一個數學模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一、文獻綜述:

1、Baumol(1959)、Simo(1959)、Lyert&March(1963)、Willianson(1946)等提出“行為理論”和“管理者理論”,反對傳統的企業家(集所有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利潤最大化模型,主要研究了關于那些控制并管理但并不擁有企業的管理者(這些人并不完全同于傳統的“經濟人”)的行為動機及其激勵問題的理論。

2、Coase

(

1937,1960

)

、Alchian

&

Demsetz

(

1972

)

、

Jensen

&

Meckling

(

1976

)

:反對傳統的公司模型,認為公司是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合同集,各要素均以自己的利益為行為動機,因為他們強調合同規定的各自權力的重要性,因此也稱他們為“產權”理論。

作者認為以上把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集于一人的理論,無法解釋現代大型企業中的那些與公司所有權分離的管理者控制公司的現象,因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企業組織的有效形式,傳統的企業家或“雇傭者”有雙重責任,即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但現代的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已或多或少地從公司股東分離開來了,也就是說在公司內部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分離,公司在與外部其他企業競爭的同時也面臨著對內部管理者及員工的有效監督。

二、對公司所有權概念的明晰

在此前的文獻中對公司所有權的論述已非常多,但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即所有權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對公司進行直接的控制和管理。

公司是一系列的合同組合,要理解公司所有權概念,首先要明確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的概念。

管理者

:

一種擁有特殊作用的“勞動者”——決策者

風險承擔者:

公司所有不確定性和可能虧損的承擔者——所有者(債權、股權)

為規避風險,當生產要在生產末期被支付時,公司外在化財富:購買資金和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風險承擔功能與資本、技術的所有權結合在一起,此外公司的風險承擔功能與所有權結合在一起還體現在不同的投資者上,如債權與股權所有者往往承擔的風險不一樣,前者大于后者。

區分資本所有者與公司所有權是非常重要的:公司是一組合同組合,公司每一要素均有自己的所有者,合同的作用是把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的組織在一起,并進行生產,得到產出,并按不同的投入分配產出所有,消除公司是券商所有的觀念,是更好理解所有者(債權所有者、股權所有)沒有必要控制整個公司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把固有的企業家的觀念放在一邊。

三、公司管理與風險承擔

在傳統的公司理論中,企業家(既是管理者又是風險承擔者)是他們分析的中心,認為傳統的公司本質可以從6個方面進行概括:1、投入生產要素;2、少數投入要素所有者;3、代表機構;4、獨立與投入要素所有者進行協商權;5、剩余申明權;6、剩余買賣權。

其實在現代公司中,3~4即為管理者,5~6即為風險承擔者。

應用風險組合理論,管理者的退路:經理人市場(勞動市場)

風險承擔:投資者為分散投資風險,會投資于多個企業,使股權分散化,這直接導致權益所有者不可能也不會直接對每個公司進行經營管理,他必然會選擇一個代理人(管理者)而權益所有者對管理者的選擇,通過其以前業績,在經理人市場中進行。

通過以上分析,作者解釋了在現代公司中管理與所有權分離的現象的存在,因此剩下的問題就是解釋分離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要解釋公司所有者為什么會放心讓管理者去管理公司,即代理問題的解決。

四、公司經營管理與所有權分離的可行性

公司經營管理與所有權分離的可行性其實質就是代理問題的解決,也就是管理者的激勵問題,在本文作者看來,由于有外部經理人市場的存在以及現代企業內部的組織的特殊形式,可以使得我們無需刻意做什么,激勵問題便會自行解決,也就是說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及所有權分離的形式是合理且有效的,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A、

外部市場的存在對經理人的直接壓力。外部經理人市場的存在,使得所有者對管理者的選擇范圍變大,新的經理人的競爭時刻存在,同時自身的回報與業績直接相關,這些都致使管理者不得不努力工作。

B、

內部管理者的自我監督。這種自我監督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方面,管理者為實現更好的業績,必須對其下層進行嚴格的監督,防止其偷懶行為,而下層為了取代現任管理者也會對上級進行監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相互制約機制。

C、

董事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管理層監督機制。

結論: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由各種合同組成的經濟組織的有效形式,傳統的企業家或“雇傭者”有雙重責任,即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但現代的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已或多或少地從公司股東分離開來了,也就是說在公司內部管理者與風險承擔者分離,公司在與外部其他企業競爭的同時也面臨著對內部管理者及員工的有效監督。并提出外部經理勞動市場的存在,管理者內部的自我監督及董事會的存在等均可產生對管理者行為的有效制約,通過工資調整,控制管理層行為可有效解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產生的代理問題。

5

篇2:教師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讀后感

教師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讀后感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睹總€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托馬斯先生發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托馬斯先生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后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在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簽被無情的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的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于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并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無論進步、落后,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錯誤的鐘情于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后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于在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門關于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并非敷衍,而是一種寬松。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資聰穎的。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做的就是在我自己有限的時間里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生的獨有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學校中茁壯成長。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