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三司、元朝中書省等有關中央制度的歷史概念以及郡國并行之、州縣兩機制、節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關地方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理解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發展變化與當時中央政權的強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字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況,復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秦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稱號,創立皇帝制度
B、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師: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職能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得丞相權高位重的地位)
[講授新課]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西漢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分析西漢統治者采取這種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漢初,地方上同樣是漢承秦制,又有所發展,為鞏固封建統治,實行郡國兩制并行,郡設守,后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后諸侯國威脅中央皇權,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國的勢力。特別是漢武帝在漢景帝的基礎上,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諸侯王被解除軍政大權,只衣食租稅。
2唐中期地方設節度使
地方設節度使。節度使政治上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經濟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影響: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創設情景]:
比較教材插圖“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北宋時代文官出行圖”與學生共同分析這兩幅圖在場面和內容上有何不同?
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輕武(回憶杯酒釋兵權),削弱地方節度使權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負責監督,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
4.元行省制度
[創設情景]:
出示元朝疆域圖,提問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遼闊,如何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轄呢?
元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東、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
行省制度的作用與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各民族友好相處與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探究活動]:
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
(二)、君主專制的演變
1、漢承秦制
西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
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參與軍國大事,目的削弱相權。
2、三省六部
引導學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
A.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有中書省、門下省。
B.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隋唐時期,在尚書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監督與牽制,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舉。
3、宋設三司:
[創設情景]:
與學生一起回憶初中所學北宋建立過程,引導學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鑒于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加強皇權,分散相權。
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們任宰相職權,為了進一步制約宰相,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這樣,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中央制度
(1)[創設情景]:導入設問元朝和歷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處有哪些?
秦隋兩個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處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且為后世沿用。
(2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強皇權制度方面有了新發展,在中央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同時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元對西藏的統治與治理非常重視,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對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取得了卓越成績。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實行察舉制
漢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是門第。
3.科舉制
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婆e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課堂小結]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不斷完善與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在分權基礎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監督與考核。地方官對中央與君主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的職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篇2:學校教職工政治學習制度(2)
> 學校教職工政治學習制度(二)一、指導思想:
加強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教師道德素質,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為了建立一支素質高、師德優、適應現代化教育的師資隊伍,學校切實加強對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和師德師風教育,通過學習,達到弘揚正氣,依法治教,樹立師德,更新觀念,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參加學習人員:
全體教職工。
三、政治學習時間:
每周五下午三點。
四、政治學習內容:
1、馬列主義、*思想、*理論、“***”、***等重要理論;
2、黨和國家及市、區、局重要會議的文件精神及與學校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
3、學習教育教學先進人物經驗和體會,溝通交流安排布置學校重要工作;
4、業務學習及其他。
5、每周一參加升旗儀式。
五、政治學習要求:
1、參會人員要按時參加,不遲到、不早退,不準無故缺勤,有年級組長或部門負責人考勤;
2、有特殊情況需請假者,本人應于本次學習前向支部請假,升旗儀式須向人事干部請假;
3、參加大會政治學習,應保持安靜,不隨意交談,也不要做批改作業等與政治學習無關的事。參加小組政治學習,應積極參與發言、討論,不議論與政治學習無關的內容。
4、出旗及升旗時,應保持立正姿式,向國旗行注目禮,唱國歌時,要精神飽滿,聲音響亮。聆聽國旗下的講話,要嚴肅認真,不得隨意交談,進、退場要按學校統一調度進行,做到快、靜、齊。
六、 政治學習時因下列原因之一而缺勤者,不算缺勤:
1、學校安排外出;參加上級安排的會議或組織的活動;脫產進修學習;
2、有緊急工作任務不能到會;
3、因病住院;
4、法定假期(如婚假、產假等);
5、經支部批準的其他特殊情況。
七、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篇3:學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 學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1、發揮黑板報宣傳工具的作用。
每周出一期黑板報,以校園生活為主題,及時宣傳宿舍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表揚好人好事,介紹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評議不良傾向行為,營造良好的宿舍氛圍。
每周公布一次“文明寢室競賽檢評分表”激勵學生努力爭創一流的文明寢室,爭當文明學生,凈化宿舍的衛生環境。
每日公布一次《每天動態》,及時反映清房時各寢室存在的問題和情況,達到宿舍管理與學生思想溝通,促進宿舍管理制度的落實。
2、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
經常深入各寢室了解情況,能較全面、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以情感人和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教育學生。堅持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針對各位學生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工作方式、方法,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宿舍內一旦出現了情況和問題,要及時趕到現場,認真調查,妥善調解和處理,并及時報告領導。
3、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參與宿舍民主管理的作用。
4、充分利用黨團員骨干力量,組織開展宿舍各項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