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幸有人起
——重讀《唐詩雜論》有感
原創: 寫游學報告的云云 歡里
一、作者簡介
本書出版于20**年,系以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聞一多全集選刊》為底本,增補了數篇文字作為附錄。其著者聞一多先生,具有集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于一身的“三重身份”。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聞一多先生對唐代文學研究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
二、內容介紹
《唐詩雜論》,側重在于唐詩。所謂唐,自然表明是一個時代;而詩,是一個時代的詩歌風貌。文中并沒有逐篇地分析某位詩人的詩歌,整本書的特點在一個“整”字,從整個時代的文化氣象入手,由時代切入詩人的人格特征。它不能被稱之為詩論,而更像是史論。
初唐詩顯然是聞一多先生敘述的重點,從唐初五十年“類書式”的詩,從五代因襲而來的宮體詩風,唐詩開創期的變革著四杰,短短幾十年,唐詩的文化風氣極大地轉變。這其中的詩人都不是作為一個個人,而是包含在整個時代內,他們是時代的詩人。
《類書與詩》從唐初的文學被學術同化講起,引出六朝時期的類書與初唐詩作比,初唐詩的構成程序正如類書的進化。唐太宗對堆砌式的文體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種畸形的文學的形成。
《宮體詩的自贖》講述宮體詩發萌至轉變,最后完成自救的過程。宮體詩是梁簡文帝時期南朝宮廷生活的產物,聞一多先生批評宮體詩是“一種偽裝下的無恥中求滿足?!扁仔诺谋倍杀緫葘m體詩,但原本熱性的北人也被逐漸影響。到唐太宗宴駕,宮體詩仍然興盛。直到盧照鄰、駱賓王的“一聲霹靂”,劉希夷“回返常態”的復歸于正,再到張若虛“不亢不卑,沖融和易”的《春江花月夜》,宮體詩的百年罪惡終于被贖清了。
聞一多先生在《四杰》中指出,所謂的唐詩“四杰”文學徽號,無論從年齡、性格、友誼集團,還是詩歌創作形式、時代使命來看,這種并稱其實是不妥當的。盧照鄰、駱賓王年齡較長,性格“浮躁”,擅長七言歌行,與劉希夷、張若虛一脈相承,是宮體詩的改造者。楊炯和王勃則較為沉靜,詩作契合,專工五律,是“律變”的完成者,與沈佺期、宋之問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盛唐和中唐,則是詩人的時代。孟浩然和杜甫是盛唐的兩個典型,賈島則不僅僅是晚唐的代表詩人。他們造就了一個階段的唐詩風貌。
《孟浩然》從“頎而長,峭而瘦”的孟浩然畫作入手,寫孟浩然始終僅僅“臨淵羨魚”的隱士一生,表現在他詩歌中只一“淡”字,可謂“人如其詩,詩如其人”。同時也指出孟浩然的詩作雖有質高之句,但數量太少。
《杜甫》一篇,聞一多先生想塑造的并不是“詩圣”杜甫,而是講述杜甫的一生:他家族的高尚品德,他早慧和血緣里的自傲,他郊游齊趙時的快意。最最有意思的是杜甫與李白的郊游。李白之于杜甫,恰如孟浩然之于李白。我一直認為天才式的李白是杜甫詩歌創作的偶像,而聞一多先生的分析頗為有趣。先生認為杜甫與李白的交友,最初是傾心于李白“謫仙人”的風貌,而這種狂熱逐漸冷卻后,杜甫骨子里還是憂國憂民的那個少陵野老,他與天然出世的李白并不是一路人。他所憂愁的不是生命,而是現實。至于山東一聚后,兩人又如何,先生在此戛然而止。
《賈島》,賈島以佛為基,以儒為形,在晚唐的一隅描摹荒涼清冷的萬物,自成陰霾、峭硬的情調。神奇的是,審美仿佛一個輪回,“幾乎每個朝代的末葉都有回向賈島的趨勢”,賈島也就成了唐以后各個時代共同的賈島。
本書還有一些零散的附錄,及《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岑嘉州系年考證》、《英譯李太白詩》等文,在此不作過多說明。
三、感想與評價
并不是第一遍讀這本書,初讀時對唐朝的脈絡并不了解,就如牛嚼牡丹生吞了下去,一些宮廷詩人甚至是第一次聽說,對此書的初印象也只覺得行文風格如余光中先生般大開大合,文字隨性轉換,形散了,我也并沒有抓到它的神。
而近來,看過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后,我又重讀了一遍《唐詩雜論》,才發現此書其實立了一個大框架。中國史學史的課上,聽老師講陳寅恪先生時,腦海中浮現的場景再一次出現了。陳寅恪先生在歷史的根基上搭好了框架,就像宮殿已經搭好了梁柱,只待后人再補上零散的外殼和內部裝飾。在最后看附錄陳子昂時,聞一多先生點了幾個點,列出了材料,只是沒來得及寫,這種感覺愈發濃厚。
盡管如此,重讀此書,仍有不少收獲。
?。ㄒ唬┫胂笈c固化:文學記憶中的詩人形象
《孟浩然》開篇即對孟浩然畫像的描述:“頎而長,削而瘦,長白袍”。這源于李洎的題識,聞一多先生對此贊嘆不已:“你在孟浩然詩中所意識到的詩人那身影,能不是‘頎而長,削而瘦’的嗎?連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設,絲毫不可移動的成分?!倍@種形象,是孟浩然本人嗎?或許是,《孟浩然集》編者王士源在序文里介紹孟浩然“骨貌淑清,豐神俊朗”,與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形容的“精朗奇素”一致,李白也寫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切描述,不正是白袍帽靴的布衣形象嗎?而更直觀的感受,是從他的詩中所意識到的詩人的身影,那“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那“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他的詩是淡的,他給人的感覺也是風神散朗。
十有九人當如其詩,或人就是詩,這話不假。我于9月份寫過一篇日記:
“今天看文學史的時候,忽然覺得每個人都有定格的形象。
就很奇怪,所有人都是從學步兒童一直到耄耋之年。
但比如李白,就是三十來歲白衣立于船頭的模樣,無論如何都有年少人的狷介和生氣;杜甫則是四十出頭的老者,每條皺紋都寫滿了對國家局勢的擔憂;韋莊、溫八叉,(m.airporthotelslisboa.com)不知道長相怎樣,總是被花間派詞人朦朧的柔光虛化了。就像總覺得姜夔、杜牧一直是與橋邊紅藥賞二十四橋明月的年少風流,韓愈隱藏在儒學正統諫迎佛骨下藏不住的長劍倚太行之昂揚正氣,謝靈運字句之間不加雕琢就自帶上位者的超脫隨意,真的詩為心聲,就算孟郊賈島苦飾雕琢,還是掩不住地流露局促窮酸。
詩人創造了詩,歷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詩又反過來塑造了詩人的形象,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p>
雖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詩人在不同人的印象里不盡相同,但依然會具有共性。造成這些共性的,一是史書對他們外貌的記載,二是他們在詩歌里的樣子。這必是這些已有意象加以配合,才能想象出詩人。畫家、雕刻家正是將這種抽象的概念翻譯成具體的意象,才表現于作品。而具體的意象才能讓平凡人移情于物,將無處安放、模模糊糊的想象投射到作品上。詩人的形象就此被固化。
所以,雖然杜甫在語文課本上的畫像并不是杜甫本人,我依然會覺得他符合一部分的杜甫,甚至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杜甫,他的眼中眺望的是萬里山河破碎。
?。ǘ┣笸c存異:以數字并稱的徽號
初唐四杰,名次記載不一,最為人熟知的順序為“王楊盧駱”。
從歷史記載來看,此稱呼在唐代就已得到極大的認可?!缎绿茣の脑飞稀罹紓鳌酚涊d:“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薄缎绿茣肪矶栆弧锻醪獋鳌酚涊d:“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為‘王、楊、盧、駱’,號‘四杰’?!薄杜f唐書·裴行儉傳》亦提到四杰“并以文章見稱”,杜甫有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為休”。何為“當時體”?現代人多理解為詩歌,但根據以上歷史記載,四杰并稱應兼指詩文,偏重文章。(m.airporthotelslisboa.com)但無論如何,“四杰”并稱似乎是毫無異議的文學徽號,張志烈先生在《初唐四杰年譜》指出:“‘四杰’之稱,必為四人并世且才名埒敵之時即已出現?!?/p>
但是聞一多先生第一次對“四杰”的徽號提出質疑。他認為這一徽號就文賦而言是足以成立的,就時代使命而言,也大致適用。但詩中的四杰“并非一個單純的、統一的宗派,而是一個大宗中包孕著兩個小宗,而小宗之間,同點恐怕還不如異點多?!?/p>
聞一多先生認為在人和詩兩方面,四杰天然分為兩派。首先是性格上的不同,盧、駱年長單浮躁,王、楊年輕但較沉靜。正是因為詩人氣質上的個體差異,兩派采用不同的詩歌創作方式來傳達內在情感。一是詩歌形式的不同,盧、駱擅長鋪張揚厲的七言歌賦。與盧、駱相比,王、楊要年輕許多,他們完全是在新體詩風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為了躋身朝廷,他們會自覺選擇向沈佺期、宋之問這類文學主流創作團體的文風靠近,所以五律是王、楊創作的首選。
二是兩派的詩歌使命實則不同?!巴醪拚藢m廷風格,但從未遠離這一風格,也從未像盧照鄰那樣,至少在某些詩篇中與宮廷詩實行徹底的決裂?!北R、駱的歌行可以算宮體詩的救贖,他們將市井的放縱帶入詩中,“以大膽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縮”。他們與寫做《代悲白頭吟》的劉希夷算作一派,為宮體詩注入新的風格,但深刻程度遠不如劉希夷。王楊的五律是對詩詞格律的定型,他們開拓的是臺閣體的境界,與沈佺期、宋之問一脈相承。
1957年,劉開揚先生在《文史哲》發表了一篇《論初唐四杰及其詩》,對聞一多先生的這一觀點表示質疑。劉開揚先生認為年齡和性格不足以區分某個文學并稱,而聞一多先生強行區分兩派文學上的異處,也是不可取的,盧駱《折楊柳》、《在獄詠蟬》、《梅花落》等五律,都有可取之處;,王勃的《采蓮曲》、《登高臺》等,也是很成功的七律?!八慕艹藢懽髌哐愿栊校ㄖ挥袟罹紱]有七言傳下來),還都在五言律詩方面為后來的建立者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基礎?!彼慕軕敱豢醋魇且粋€整體,共同反對上官儀之流的文風,在客觀上和上官體形成對立的局面,表現改造齊梁詩的傾向。
且不論聞一多先生觀點的對錯及其他學者對此觀點的辯駁,單單是提出這一質疑,便如盤古劈開混沌,像是來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文學史上的數字并稱不在少數:西漢的“漢賦四杰”;魏晉南北朝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竟陵八友”;隋唐五代的“文章四友”、“大歷十才子”;宋代的“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永嘉四靈”、“中興四大詩人;金元時的”中州三杰“、”元曲四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公安三袁“、”吳下三馮“、”吳中四杰“;清代的”江左三大家“、”桐城三祖“;等等。
誠然,王國維曾經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拔膶W并稱恰恰是所謂”一代文學“的代表,為我們分析前朝文學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軌跡,而從古至今的人們也樂此不疲地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文學并稱。
應該說,將詩人放在整個時代中,放在時代的文學浪潮中,去研究數位文人共同的創作趨勢及對當時文壇產生的影響,是正確的。數字類的文學并稱,或是依據生活所在地,或是用姓名中國共產黨同的字,或是依據其創作文體,或是劃分其創作風格,看似有一定的根據。
但令人遺憾的是,一旦一位文人被放在了并稱的徽號中,尤其是帶數字的徽號,其某一共性特質必然被凸顯出來,而個性化的創作被有意忽略了。一位文人或許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當他們組成了文人群,往往會得到充分的關注。問題在于,一方面,文人的知名度由群體規模而提高;另一方面,歷朝歷代的人們對文人群的共性反復強調,形成印象固化,對其不同之點大多選擇漠視,文人群中的文人不過千人一面罷了,文人的個性化何在?如此,反而掩蓋了文人,妨礙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解讀。
詩人是群體中的人,亦是個體的人。對于這點,或許是時代的面紗太過朦朧,當代人往往比后代人更清晰地看到文人群體中的個人色彩。建安七子可以說是慷慨悲涼的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但是這七個作家由于各自的出身、經歷、秉性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其創作個性也不盡一樣。首倡”七子“之說的曹丕在《典論·論文》里闡述了他們的”異“:”王粲長于辭賦,徐干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揚和而不壯,劉禎壯而不密??兹隗w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翱上г诤笫牢膶W研究中,”建安七子“的形象,基本是一樣的面孔。
前朝的徽號,多是由于文學創作風格的相似,而歷史越是往后,數字徽號更是毫無根據,僅僅是一個符號。南宋詩人徐照、徐鞏、翁卷、趙師秀因都是浙江永嘉人,又因其字中皆有”靈“字,便并稱”永嘉四靈“;明代林鴻、王恭等十人僅因為都是福建人氏而并稱”閩中十子“;清代江西魏祥、魏禧、魏禮因兄弟關系而并稱”寧都三魏“。除了表達對其知名度的一定程度的認可,試問這樣的并稱有何意義?他們究竟在創作內容抑或是藝術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處,亦無從考察。
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徽號本是為了更清晰地分析文學發展流變規律,但文學并稱愈益成為標新立異、劃地為牢的象征,以至有的文學并稱本身也失去了面目,只留下一個符號。
聞一多先生對四杰并稱的質疑,如醍醐灌頂。日后看到一個文學并稱,不應只看到文人相同的一面,對其個性化創作也要給予充分的解讀。在此基礎上方能思考,此類文學并稱是否妥當?
四、總結
雖然聞一多先生在此書中的觀 HttP://m.airporthotelslisboa.com/ 點并沒有得到認可,也存在許多缺陷,但依舊震撼我心。
”我們絕不應當抱怨他的觀點的局限性。站在巨人肩上的一個侏儒當然能夠比這位巨人看得更遠,特別是他戴上一副眼鏡的時候;然而那被架高了的直觀卻缺乏那種崇高的感情,那種巨人的心靈,這是我們無法取得的。我們尤其不應對他的 缺點輕下尖酸刻薄的斷語;這些缺點比成千人的德行對我們更為有用“。
PS:這學期本來要寫的是游學報告,因為一些原因沒來得及去,就寫了讀書筆記代替。谷老師居然表揚我這篇寫得很認真誒,實在是受寵若驚,其實是在元旦假期速成的……雖然之前確實很認真地看了好幾遍這本書,還看了相關的書,不過寫文章真是會無心插柳啊。
篇2:《物業管理》讀后有感
《物業管理》讀后有感
物業管理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并不長,是近十年來為適應gg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及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而形成的新興行業。物業管理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管理企業,由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環境和秩序的活動。從事物業管理活動的企業應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具有一定的資質;物業管理企業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物業服務合同,采用先進的維修養護技術和方法,對建筑物與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安全保衛、公共綠化、道路養護統一實施專業化管理,為業主提供全方位高效、優質、經濟的服務,使物業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物業管理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的英國,當時一位名叫奧克維姬·希爾的女士為在其名下出租的物業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從而改善了居住環境。自此以后,物業管理逐漸得到業主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并被推廣到世界各國。迄今為止,物業管理作為現代化城市管理和房地產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十分流行并獲得了蓬勃發展,被人們視作現代化城市的朝陽產業。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國住宅小區的興建,現代物業管理從香港傳入我國內地。
物業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產業,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但不同物業管理企業在生存現狀與發展空間方面差異較大。作為微利性服務行業,物業管理所提供的產品是無形的服務,是一種全方位、多功能的管理,同時也是一種平凡、瑣碎、辛苦的服務性工作。目前,物業管理可分為前期物業管理與使用期的物業管理。而使用期的物業管理不僅僅是對房地產開發的后續維護,提供服務產品的過程中對“物”的管理,追求物業的保值、增值。而且還應該為業主(使用人)創造“安全優美、方便快捷、舒適溫馨”的“軟環境”。實際上,無論是住宅小區還是商業大樓,都是人們工作、生活、休閑的基本空間,相對于“物”而言,人是最主要的。他們(業主)更需要通過物業管理獲得精神上的舒適和愉悅,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因此,物業管理不但要確保建筑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良好狀態,延緩各種設施的重置周期,使建筑得以保值增值,而且要通過良好的服務,為用戶提供便利,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因此,我認為物業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時刻以業主的需求為中心,一切從業主需求出發,樹立“想業主之所想,急業主之所急,做業主之所需”的服務宗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為業主提供整潔、優美、安全、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
當前的物業管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物業管理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不斷壯大,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有序的市場競爭體制外,還需加強內部管理和建設:
首先,要強化服務理念,樹立品牌意識。優化服務質量。努力向業主及物業使用人提供規范、優質高效的綜合服務,在服務中孕育品牌。同時,物業公司要注重品牌形象設計。加強品牌宣傳,在對業主實施服務的過程中傳播企業形象,以展示企業個性、特點??梢酝ㄟ^CIS設計,使服務質量標準化、規范化。樹立品牌意識,也可通過開展社區社會活動、社區文化建設,增強物業小區的文化氛圍,提升物業管理企業的信譽度。
其次,物業公司應擴大規模,集體經營??商岣咛岣呤袌龈偁幜?,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赏ㄟ^新建、聯合、兼并或重組的形式,把房地產業內具有相承關系的部門聯合起來,使房地產投資、產品研究、開發、設計、施工、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部門融為一體。也可進行跨地區聯合,實現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充分利用企業的信息資源,拓寬企業經營領域,發揮人才優勢。
再次,物業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的范圍很廣泛,需要我們具有豐富的物業管理經驗,精通物業管理及相關法律法規,具有創新和獨到的項目策劃能力,具備強烈的市場意識、公關意識及市場活動能力。公司應注重培養人才,提高管理人員自身的素質。一方面,可通過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在職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公司為優秀的物業管理人才創造優越的條件,使他們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最后,物業管理可利用高新技術,可通過電子信息手段為業主提供便捷的通訊、防衛及信息服務,實現物業管理的專業化和現代化。例如互聯網報警系統、網絡系統、以及智能化的水、電、氣、通訊為一體的集中劃卡收費系統等等。
篇3:《服務禮儀》學習心得:有感善始善終是禮儀的關鍵
《服務禮儀》學習心得:有感善始善終是禮儀的關鍵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聽一次講座了,今天,去聽了金正昆教授關于《服務禮儀》的講座,卻深深吸引了我,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竟然很快就過去了。重要的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啟迪。
做為**物業的一員,我們所從事的都是服務性的工作,在你為別人服務的空間中,你也享受著無數人為你的服務。只是做為服務行業中的一員,為他人服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那么,如何盡好這份本職,更好的提供服務呢?《講座》給了我們最佳的答案。
金正昆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生動風趣,從待人接物、儀表服飾、言談舉止等等,可謂面面俱到,總的核心,應該是“善始善終”。
天下萬事萬物,均有始終。有開頭就有結尾,這是客觀規律。因此“始、終”是客觀存在。但如何去開始、去終止,是我們應該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修養和方法,即是“善”。我想,“善”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和善”,二是“善于”。
“和善”是提供服務、處理問題的態度,它包含了我們的服飾、儀表、言談、舉止。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在“首輪效應”中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民族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前賢早就提出了“與人為善”的處事理念。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本具“善”根。只要把“善”深植心中;把服務他人視為自己應做的善事;不斷吸收“善”的營養;充實“善”的理念,我們的個人素養就會得到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就會得到升華?!昂蜕啤币簿筒浑y體現。
“善于”則是要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其處理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往往不同。這也就是要注意“善于始,善于終”。
萬事開頭難?!吧朴谑肌辈⒎且资?。三秒鐘的第一印象,可能決定事件的成敗。第一印象好,接下來的過程就會相對順利;第一印象不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就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不斷學習和掌握妥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境,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要能夠在突發事件中,迅速把握事件關鍵,掌控事態的發展。并通過主動的溝通、換位的思考,得出最佳的處理方案。
“善始”不易,“善終”更難。說它難,不是方法掌握難,而是時間上、信念上的難?!耙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多少企業,在提供服務上是“虎頭蛇尾”啊。因此,堅持“善終”即“末輪效應”,更加難能可貴。而且,一件事、一個服務的“善終”,將為下一件事、下一個服務打下“善始”的良好基礎?!吧剖肌迸c“善終”是相輔相成的。
要做到“善終”,需要我們本著“和善”之念、懷著感恩之心去處理事情,去處理人際關系。不論本次處理的事件多么棘手,不論處理的結果對我們是否有利,不論因我們的服務是否使對方受惠,我們都應感激對方,因為,是對方的配合、協作,才使事情得以解決,才使服務得以完善。而我們從中得到了經驗、吸取了教訓。才能有精力、有能力更好的處理和完善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讓我們都本著一顆“和善”之心,用妥善之法,使我們的工作、生活“善始”、“善終”。那么我們擁有的將是一個絢麗多彩的、無怨無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