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購物中心規劃設計要素要點

4789

  購物中心規劃設計要素要點

  地市級購物中心總體布局特征

  1、購物中心整體要求較強的展示效果,通常在場地最主要交通節點布置主要展示面或主入口;

  2、購物中心的主界面與公共交通、首層主入口落客點的距離不宜超過50米(地鐵系統除外);

  3、購物中心商業背面或結合其他物業的非主要展示面可作為車流與貨運 的交通接入點;

  4、購物中心商業平面需要盡量完整和規整,不能有過多的不規則平面或盡可能少的核心筒;

  5、購物中心停車位總量和停車區位進入商業設施的便捷性是交通設計的重點;

  6、不在核心商圈里,但有街區型購物中心的綜合體項目要控制街鋪規模和街鋪建筑方式,盡量少設計兩層以上建筑,少做內街式、組團式建筑。

  單體購物中心的平面布局

  直線型:地坑為直線帶狀。直線帶狀的購物中心,其店頭呈現出直線并列,停車場也呈現出線狀排列。

  “L”型:其主力店大多位于L形兩端中的一端,此種形狀也最適合建于位于轉角的土地上。

  方形:方形購物中心是常見的大摩形式,大型中庭具有超強的聚客能力,通過大氣的室內裝修、中央空調等打造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有利延長客戶的購物休閑時間。

  圍合公園式:逐過塑造露天的主題購物廣場,將其打造成購物公園的形式,對購物中心內部流量起到了很好的聚集疏散作用。

  “購物中心+街區”的平面布局

  1、街區在前,購物中心在后:購物中心與街區動線緊密結合,互動性較好,購物中心對街區的帶動性較強。

  2、購物中心在前,街區在后:采用街區包圍購物中心的模式,購物中心前置,展示面強。

  建筑設計

  建筑的群體組合:對稱式、自由式、綜合式。

  群體組合的統一協調:主從關系包括重點與一般、核心與外圍;秩序構建包括軸線、向心、對位;統一手法包括重復、漸變;對比手法包括形體組合的對比、空間的對比 。

  動線設計

  水平動線:曲與直的結合、角度的處理、寬窄的發化、長度的適宜、店鋪臨面以及回路設置等。

  垂直動線:中庭部分設置自動扶梯,緊靠主力店方向,另設置觀光電梯,增加觀光、趣味性。

  廣場設計

  沿街廣場:沿街廣場做為聯系外部道路的工作面及項目環境的重要塑造空間,同時也有部分客流和其他人流從此處經過。沿街廣場在建筑外墻至道路邊線距離不小于10米寬,以提高項目的整體形象。

  入口廣場:廣場的寬度(D)與周圍建筑物的高度(H)之比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2,即1≤D/H<2,會讓人有舒適的感覺。

  下沉廣場:廣場面積一般為300—800平方米;廣場短邊不小于13米、面積不小于169平方米;地下商店通往下沉式廣場的疏散出口應與商店內寬度不小于3米的通道連接。

  中心廣場:主要用于周末及節假日進行大型活動,面積一般是300-500平方米。

  通道設計

  主動線:根據商業街的長寬比、層高以及空間概念設計來確定,通常主動線寬為600、450厘米。

  次動線:輔助主動線解決客流通達性,通常次動線寬為450、300厘米。

  開放式統一收銀店面或柜臺通道:2.5米。

  獨立經營店面面向中庭的通道:3-4米。

  獨立經營店面間通道:主通道6-8米、次通道3.5-4.5米。

  停車場設計

  “購物中心未來的競爭就是停車場的競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汽車擁有量近幾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促使合理、科學進行購物中心的停車系統成為設計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停車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停車場的設計、停車出入口的設置、機械停車等方面。

  停車數量考慮因素

  1、購物中心的建筑面積和基地面積;

  2、購物中心的定位與業態組合類型;癿停車位配套;

  3、所在區域的汽車擁有率及未來發展情況;

  4、項目周邊公共交通發達度,道路最大高峰容量等。

篇2:商業街規劃設計時要點

  商業街規劃設計時的若干要點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設計是影響人對建筑空間感受的關鍵要素之一。商業街的理想氣氛應該是使用人覺得親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悅的消費心情,而不是"以勢壓人"。

  商業街的尺度應該以行人的活動為基準,而不是以高速過往機動車為參照。購物行人所關注的縱向范圍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層。對一層以上的范圍幾乎是"視而不見"。而橫向關注范圍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間,而超過20米寬的商業街,行人很可能只關注街道一側的店鋪,不會在超20米寬的范圍內"之"字前行。這恰好說明了商業街建筑外觀設計的重點應該在建筑外觀設計的第三個層面上。

  建筑外觀造型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建筑的宏觀造型,也就是天際輪廓線。著名建筑的外觀輪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過目不忘,如悉尼歌劇院、天壇等。第二層面是人在中距離上對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觀的中觀元素。包括建筑開窗與實墻面的虛實對比,立面橫豎線條的劃分等。而第三個層面則是人到建筑近前,與建筑直接接觸的微觀層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圍也就在一層高之內。這一層面上的設計重點應該是建筑的細部和材質的運用。商業街的設計重點也應在首層外觀的細部上,包括門窗的形式,騎樓雨罩的應用,臺階、踏步、扶手、欄桿、花盆、吊蘭、燈具、浮雕、壁畫、材質色彩與劃分等等。建筑師的設計深度不應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缺少細部的設計無法滿足購物行人對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會空洞沒有人情味。

  國外商業街經常被作為設計樣板,這與國外商業街的小體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設計分不開。國內的設計容易偏重于氣派、豪華、厚重的形象和氣勢。商業街設計的尺度把握應該以人為本。

  二、空間的限定

  人在商業街內的活動和感知空間是三維的。所以設計師對街道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應有針對性地設計。首先商業街的長度隨商業的規模而定,沒有一定之規。但室外建筑空間根據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謂的"積極空間"和發散的、通過性的、難以聚合人氣的"消極空間"。作為商業街這樣一個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購物休息能夠駐足停留、感受觀賞環境的空間,它必須是一個通過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積極空間"。也就是在商業街的兩端需要某種形式的空間標志物和限定物,標志著商業街的起和終。同時也起到把車行交通空間同步行購物空間隔離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國際城商業街設計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樓作為標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與步行空間隔開。小區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聳的鐘塔既作為商業街結束也標示著小區的中心。兩端標志的建立確立了商業街的寬間范圍,購物人能隨時感知自身在這一空間內的位置,預知未走的路程。這一手法避免了購物者在大市場內常有的混亂與迷失感。

  從人的行為模式來看,一般步行商業街的寬度宜在10--20米之間,超過20米寬的街道難有近人的尺度。從建筑高度與街道比例來看,街寬宜在樓高的1/3--1/4。商業街的寬度也與商業規模有關,但不等于說街越長樓越高,街應該越寬??臻g的舒適度也是必須考慮的。若寬于20米,"街"的感覺則可能被"廣場"的感覺取代。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