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與**大學
關于共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協議書
甲方:**有限公司(以下稱甲方)
乙方:**大學(以下稱乙方)
**有限公司地處江蘇蘇州盛澤鎮,是中國化纖行業的龍頭企業,企業規模宏大、裝備先進,長期致力于各類高端差別化化學纖維的開發和生產,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大學地處上海,是中國紡織領域最著名的高校,擁有非常強大的紡織專業科研能力和領先的紡織科技成果,對促進中國乃至世界紡織科技發展進步具有十分突出的貢獻。
為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創新平臺建設水平,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在原長期合作基礎上就共建高性能功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達成以下協議:
一、中心組織及雙方責任
1、甲、乙雙方按照江蘇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要求,共同建設具有先進科研能力的科技創新載體——高性能功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完善的中心組織機構和獨立的運行管理機制,分設民用滌綸長絲研究分中心、工業滌綸長絲研究分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開展高性能功能化民用及工業用化學纖維的前瞻性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研究。
2、中心建設地點為甲方所在地,甲方作為中心建設主要承擔單位,負責籌措中心建設所需的全部經費。
3、乙方作為中心共建單位,負責指導中心建設及建成后運行期間的科研指導和人員培訓,甲方每年向乙方支付相應的技術指導費,費用包含在甲、乙雙方的長期合作協議中,不再單獨列支。
4、甲、乙雙方應指派不少于10名技術專家組成中心技術委員會,其中:乙方應指派至少2名副教授(含)以上級別的專家長期擔任中心的技術委員會委員,負責中心建設及建成后開展科研項目的技術指導等工作。
5、中心作為甲、乙雙方科技人員技術交流及培訓的良好載體,甲方每年向乙方開放接納不超過50名研究生進行短期研究實習;乙方應協助甲方在中心建設框架內運作好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適時推薦合適的博士研究生到乙方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做博士后。
二、中心科研成果歸屬
1、由甲方提供全額經費,乙方參與的科研項目,甲方擁有項目的全部成果;
2、依托本中心并由甲、乙雙方共同提供經費的科研項目,須另行簽訂協議,成果歸屬按具體協議執行;
3、甲、乙雙方合作并承擔國家、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并獲科技經費資助的,按照雙方出資額比例分享,有具體合作協議的按協議執行;
4、甲、乙雙方合作的項目,共同享有申報各類榮譽、獎勵的權利,申報前須經雙方協商確認。
三、其它要求
1、本協議書一式兩份,共建雙方各執一份。
2、本協議只對甲、乙雙方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事宜有效,不延及雙方其它合作事項。
3、本協議有效期為五年,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
4、本協議未盡事宜由共建雙方友好協商解決。
甲方:**有限公司
乙方:*大學
(單位蓋章)
(單位蓋章)
二○**年三月二十日
二○**年三月二十日
篇2: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研究
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
概要: 本文結合大體積砼溫度應力、溫度控制等相關原理,提出了施工期間溫度控制的技術措施,為今后高層建筑基礎工程大體積砼施工提供了有效依據。
1 工程概況
黃巖區財政地稅辦公綜合樓工程基礎底板形狀大致為正方形,長約為40m,寬約為39m;基礎底板的結構采用反梁形式,反梁高為1.6m,底板部分厚為1.3m,樁基承臺處為2.1m;電梯井位置局部混凝土厚度達3.6m?;炷翑盗抗灿?870m3,一次澆筑完畢,不留施工縫,不設后澆帶,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工程?;A上下部各配置φ25@150鋼筋網,中間配置φ12@400鋼筋網,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抗滲等級為S8。底板混凝土澆筑期間正是臺州地區天氣較熱的八、九月份,特別是基坑處于地面下6~7m左右,坑內空氣流通較慢,加劇了混凝土表面溫度。
市氣象局所提供的資料和實測數據顯示,大氣日溫呈正弦變化(寒潮期間除外),其中夏季日溫變曲線為,
式中: ——某一時刻溫度,℃;
—— , 為時間。
因此該基礎應按大體積混凝土從材料選用、配合比設計、混凝土的澆筑、養護及測溫等方面采用綜合措施進行溫度控制。
建筑工程中,尤其是高層建筑工程中的基礎大體積砼有下述特點:
(1) 砼強度級別高,水泥用量較大,因而收縮變形大。
(2) 由于幾何尺寸不是十分巨大,水化熱溫升快,降溫散熱亦較快。因此降溫與收縮的共同作用是引起砼開裂的主要因素。
(3) 控制裂縫的方法不像塊體砼那樣,要采用特別的低熱水泥和復雜的冷卻系統,而主要依靠合理配筋,改進設計,采用合理的砼配比,澆筑方案和澆筑后加強養護等措施,以提高結構的抗裂性和避免引起過大的內外溫差而出現裂縫。
因而,為了有效控制基礎大體積砼溫度,避免出現溫度裂縫,該工程在基礎施工階段采用了多種措施綜合控制溫度裂縫。
2 大體積砼溫度裂縫
砼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發生熱脹冷縮,稱為溫度變形。對于大體積砼施工階段來說,由于溫度變形而引起的裂縫,可稱為“初始裂縫”或“早期裂縫”。大體積砼施工階段所產生的溫度裂縫,是由其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一方面由于內外溫差和收縮而產生應力和應變,另一方面是結構物的外部砼各質點間的約束,阻止這種應變,一旦溫度拉應力超過砼能承受的抗拉強度時,即出現裂縫。
大體積砼由于截面大,水泥用量大,水泥水化釋放的水化熱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由此形成的溫度應力是導致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這種裂縫分兩種:
表面裂縫砼澆筑初期,水泥水化產生大量水化熱,使砼的溫度很快上升,但由于砼表面散熱條件好,熱量可向大氣中散發,因而溫度上升較少。而砼內部由于散熱條件較差,熱量散發少,因而溫度上升較多,內外形成溫度梯度,形成內約束。結果砼內部產生壓應力,面層產生拉應力,當該拉應力超過砼的抗拉強度時,砼表面就產生裂縫。
收縮裂縫砼澆筑后數日,水泥水化熱己基本釋放。砼從最高溫度逐漸降溫,降溫的結果引起砼收縮,再加上砼中多余水份蒸發等引起的體積收縮變形,二者都受到地基和結構邊界條件的約束,不能自由變形,導致溫度拉應力。當該溫度應力超過砼抗拉強度時,則從約束面開始向上形成裂縫,如果該溫度應力足夠大,可能產生貫穿裂縫,破壞了結構的整體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影響正常使用。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中,溫度變化不但可能引起裂縫,對結構的應力狀態也具有重要影響,有時溫度應力在數值上可能超過其他外荷載引起的應力。
地下室的大體積混凝土處于基礎約束范圍以內,其表面裂縫在內部混凝土降溫過程中,可能發展為深層甚至貫穿裂縫,引起地下室滲水,影響安全使用。
基于上述特點,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設計中,通常要求不出現拉應力或者只出現很小的拉應力,但在施工過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的變化而產生很大的拉應力,要把這種溫度變化所引起的拉應力限制在允許范圍以內是非常困難的。
總之,如何控制溫度、防止裂縫發展,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最重要的課題。
3 基本措施
針對該工程的實際情況,施工中采用了以下多種措施控制溫度裂縫的發展。
3.1 材料選擇及質量要求
(1) 水泥
由于基礎底板厚1.3m,水泥在水化過程產生大量的熱量,聚集在結構內部不易散失,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升高。為此,在施工中應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以及盡量降低單位水泥用量(每減少10kg水泥,降低溫度1℃)。本工程由于貨源限制選用525號普通砼酸鹽水泥。
(2) 粗細骨料
粗骨料選用5~40mm單粒級卵石。它比5~25mm石子,每立方米混凝土可減少用水量15kg左右,在相同水灰比(015)情況下,水泥可減少30kg左右。細骨料采用中粗砂,其細度模數為218。它比采用細砂,每立方米混凝土減少用水量20kg左右,水泥相應減少28~35kg,從而降低混凝土的干縮。
(3) 混合料及外加劑
混凝土中摻入水泥重量0.25%左右的緩凝型減水劑—木質素磺酸鈣,一方面可明顯延緩水化熱釋放的速度,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同時又減少10%拌和用水,節約10%左右的水泥,從而降低水化熱?;炷林袚饺脒m量粉煤灰,不僅改善混凝土的工作度,減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減少泌水和離析現象;同時代替部分水泥,減少水化熱。摻入適量UEA膨脹劑,有效地補償混凝土干縮,并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冷縮,改變混凝土分子結構組織,增加密實性,提高抗滲能力。
3.2 混凝土配合比的制定
根據選用的材料,通過試驗室試配確定了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塔吊運輸,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5cm;C35PS8混凝土配合比(kg/m3)為水泥:黃砂:石子:水=330:771:1087:173;摻合料(kg/m3):UEA膨脹劑33kg,粉煤灰44kg,木鈣0.66kg;水灰比0.48,砂率40%。
3.3 混凝土的澆筑及養護
混凝土澆筑采用斜面一次澆筑,分層厚度為43cm左右,在斜面下層混凝土未初凝時
(初凝時間為3h左右)進行上層混凝土澆筑,在不同部位用3臺振動棒分上、中、下3個層次,采用循環推進,一次到頂的辦法,以消除冷凝,增強混凝土的密實性,保證防水質量。根據計算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47℃,內外溫差超過25℃,因而混凝土澆筑后,采取有效的外部保溫法。目的是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減少混凝土表面的溫度梯度,防止產生表面裂縫;同時延長散熱時間。具體方法:在表面抹壓后即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來封閉混凝土中多余拌合水,以實現混凝土的自養護,終凝后覆蓋二層草袋,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少于14d。
3.4 混凝土測溫
為了掌握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變化規律,及時了解溫差對大體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采取常規測溫技術,對底板混凝土的上、中、下進行布點觀測,以便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防止混凝土開裂。
本工程測點共設4點,每點設上、中、下三個測溫孔。在混凝土澆筑前,用鋼管預先放置在底板內并高出板頂100mm,并固定于底板筋上,鋼管下口事先封死,溫度計頂端與預埋管之間用保溫材料塞嚴,防止水分浸泡,并做好測溫點的編號。采用玻璃溫度計,溫度計在管內停留不少于5min, 當溫度計在管內抽出時,立即讀出溫度值?;炷翝仓?~5天,每2h測一次,第6~10天,每4h測一次,每次同時測出大氣溫度及草袋與混凝土表面之間的溫度。
實測數據表明: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36℃)出現在混凝土澆筑后的第3天,基礎中心與草袋內之間溫差最大值為16℃,草袋內與大氣之間溫差最大值為17℃,均控制在25℃之內,有效控制了溫差梯度,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92)中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差“不宜超過25℃”的要求。
4 結論
通過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為41℃,比采用常規方法降低6℃以上,同一測溫處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從測溫數據及底板混凝土外觀質量表明,以上溫控措施是成功的。
篇3:自然保護區特長公路隧道快速施工與質量保障技術研究
自然保護區特長公路隧道快速施工與質量保障技術研究
知識產權聲明:
項目研究成果是本團隊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歸完成單位所有,如發現本項目研究成果被惡意抄襲,本項目團隊將進行法律追究。
1.任務來源
20**年度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科技項目,項目編號20**-03。
2.應用領域和技術原理
本項目研究成果屬于環保型建造技術,適用于穿越自然環境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的長大公路隧道,或者工程所處環境對隧道施工具有排他性的限制性要求的地區。
項目的技術原理:以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為出發點,主動攻克環境限制條件下的開挖與支護難題,做到“安全”與“工期”的均衡,為自然保護區特長隧道快速施工技術與方法、施工質量保障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3.性能指標
專題一:單向掘進特長公路隧道快速施工技術
(1)圍繞特長大跨扁平隧道的洞口及洞身軟弱圍巖快速施工,提出了工序少、空間大、機械化作業的隧道快速掘進理念,對設計采用的CRD法、雙側壁導坑法與推薦采用的CD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了CD法開挖跨度達17.6m的三車道公路隧道的可行性,并在博深高速隧道中實施,取得了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2)提出在致密性較好、地基承載力較高、無地表與地下水、非爆破難以開挖的洞口V級強風化砂礫巖與粉砂巖段,采用三臺階法的快速進洞施工技術。
(3)建立了上述兩種淺埋軟弱圍巖快速施工工法配套的支護設計參數。
(4)提出了基于強度折減法的隧道施工步最小安全系數優選法,為淺埋偏壓大跨連拱隧道選用最佳開挖工法、開挖工序提供了基礎依據。
(5)研究提出了Ⅱ級全斷面法、Ⅲ級與Ⅳ級臺階法、Ⅴ級三臺階法、CRD法與雙側壁法的鉆爆工藝設計;分析了長大隧道無軌運輸的機械配套模式與配置計算方法;給出了圍繞多臂液壓鑿巖臺車開展快速施工組織與保障工作的推薦方法。
(6)依托博深高速石鼓隧道,提出了特長單向掘進特長隧道施工巷道式射流通風的計算方法與施工通風組織技術,建立了橫通道風量調節與控制技術。
專題二:長大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保障技術
(1)系統研究了隧道施工質量現狀、缺陷控制及預防技術和制度,協助博深分公司開展了博深高速質量標準化、管理標準化工作,進行了隧道施工質量缺陷控制和預防工作,成效顯著。
(2)分析了公路隧道建設過程中質量缺陷或通病的類型、特征,提出了質量控制的方法和技術,從細致地施工工藝層面編制了涵蓋開挖、支護、防排水等10大方面的技術指南。
(3)研究了公路隧道施工中的無損檢測技術,并在博深高速隧道支護結構密實性和厚度、限界、支護結構強度等施工質量檢測中進行了應用和驗證。
(4)全面分析了隧道支護結構質量缺陷,提出了缺陷預防和處理措施。
(5)建立了包含洞口、洞身工程的公路隧道質量控制方法,完善了隧道施工標準化工作。
(6)從質監單位、業主、第三方檢測單位、監理、施工單位全方角度,建立了施工質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4.成果關鍵技術介紹
(1)自然保護區長大公路隧道快速施工成套技術
項目根據銀瓶山自然保護區所處的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環保要求,分別從軟/硬巖快速施工技術、施工組織、施工通風三個方面,對三車道公路隧道長距離單向獨頭掘進進行了系統研究,著力攻克了6大關鍵技術,提出了洞口一般淺埋、洞口偏壓、洞身深埋段的快速施工技術與方法,包括:
1)淺埋段快速工法與支護參數;
2)三臺階快速進洞技術;
3)III級圍巖半噴混凝土支護技術;
4)淺埋偏壓六車道雙連拱隧道安全施工技術;
5)單向掘進快速施工組織技術;
6)長距離單向掘進施工通風技術。
通過工程實施,解決了博深高速水澗山隧道、石鼓隧道分別獨頭掘進2900m與4000m的快速施工技術方法與施工組織方法、工期緊張的若干重大技術難題。
(2)長大公路隧道施工質量保障技術
在公路隧道施工質量問題調查、預防控制方法、缺陷無損檢測、工藝標準化、制度與管理措施等多個方面,建立了長大公路隧道施工質量保障技術體系。
編制的《公路隧道施工質量保障技術指南》已經被應用于博深高速公路隧道以及廣東省在建的其他高速公路工程。項目組協助建設管理單位廣東博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博深分公司開展了隧道施工質量缺陷控制和預防工作,成效顯著。
5.與國內外同類技術比較
據第三方科技查新機構查新,本項目研究成果與國內外同類技術的比較如下:
1、涉及自然保護區環境的特長公路隧道快速進洞技術未見報道;
2、涉及本項目所述結合自然保護區環境的進行長距離獨頭掘進的特長隧道長距離獨頭掘進快速施工組織與工藝參數未見報道;
3、本項目所述淺埋偏壓六車道雙連拱隧道中隔墻偏移穩定性監測方法未見文獻報道;
4、大斷面的三車道大跨隧道長距離獨頭掘進通風技術,未見文獻報道;
5、特長公路隧道隧道工藝標準化和《長距離單向掘進特長隧道快速施工和施工通風技術指南》,未見文獻報道。
6.成果的創造性、先進性
(1)基于工序少、空間大、機械化作業的快速掘進理念,綜合考慮開挖工序分塊、施工力學動態、安全性能與施工進度,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特長公路隧道快速進洞技術,提出了CD法、三臺階法快速進洞的施工參數與配套支護型式。
(2)建立了以鉆爆工藝設計、無軌運輸機械配套、掘進循環優化為核心的特長隧道長距離獨頭掘進施工組織技術。
(3)首次提出了以角變形為測量指標的淺埋偏壓型連拱隧道抗偏移穩定性監測方法。該方法克服了傳統監測方法不能測量連拱隧道中隔墻變位的局限,可對偏壓型連拱隧道的早期施工安全實施有效預警。
(4)提出了獨頭掘進特長隧道的分段壓入式、巷道式交替通風方式,據此提出了長距離單向掘進巷道式射流施工通風的橫通道風量調節與控制技術,給出了施工期間巷道式射流通風的計算方法。
(5)從開挖、支護、防排水、二次襯砌、超前地質預報與監控量測等細致的施工工藝層面,建立了特長公路隧道施工工藝標準化作業程序與施工管理標準,編制了《公路隧道施工質量保障技術指南》。
7.作用意義
本項目打破常規,扭轉思想和觀念,以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為出發點,主動攻克環境限制條件下的開挖與支護難題。項目的經濟效益體現在“節約總工期”、“加快施工進度”與“節約成本”三大方面。
(1)節約總工期
通過工程實施,解決了博深高速水澗山隧道、石鼓隧道分別獨頭掘進2900m與4000m、工期緊張的若干重大技術難題。博深高速兩座連續特長隧道原設計工期為45個月。通過項目研究以及成果在依托工程的實施,水澗山隧道實際工期22個月,石鼓隧道36個月,平均工期29個月??鄢乃淼酪驗檎鞯夭疬w的影響,成效顯著。
(2)加快施工進度
加快施工進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軟弱圍巖段快速施工工法,提升了施工進度,二是通過以三臂液壓鉆孔臺車為基礎的掘進工序配置與銜接優化,縮短了每循環掘進作業時間,提升了施工效率。
1)兩座連續特長隧道水澗山隧道、石鼓隧道洞口施工進度可由0.5m/d增加至1~1.5m/d,為提早進入洞身硬巖段、轉入生產大會戰提供了先決條件
2)單循環作業時間優化。博深高速公路石鼓隧道硬巖段一個3m的掘進循環包括測量、鉆孔、裝藥爆破、通風排煙等作業工業。通過優化,單循環作業時間可由660min提升至420min,效率提升36%。博深第5標段石鼓隧道施工采用全進口的三臂液壓鉆孔臺車,II級圍巖每循環開挖3.5m鉆孔僅需要2.5h,通過適當的機械配套,最大月進尺250m,比表中的196m增加54m/月。
(3)節約成本
項目成果應用段,實現了每延米臨時支護直接成本節約9.7~29.8%.經估算,項目總體節約工程費用3090萬。
通過項目實施,項目成果集成編制的《單向掘進特長隧道快速施工和通風技術指南》、《公路隧道施工質量保障技術指南》對于廣東省地方與交通運輸部行業技術標準規范編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8.推廣應用前景與措施
本項目為自然環保區特長公路隧道的快速施工與設計技術、施工組織與施工通風技術、信息化監測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大量技術積累,以適應環境要求的技術需要為目標,切實提高自然環保區的公路隧道修筑水平和安全性,對施工期的低碳、環保和綠色技術進行了系統攻關,可切實提高施工進度,提升生產效率。大部分成果已在依托工程中得到應用,推廣應用前景廣闊,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具有較好的市場需求和推廣應用價值。
9.推廣應用存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暫無
10.相關附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