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師范學院建校60周年感言:說吧,記憶

4005

  師范學院建校60周年感言:說吧,記憶

  不止一次,在我的某些講座中,以及開學的第一課,我都以“文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為題,談論文學給予我和我們的,我愿意由它來開始。文學能帶給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豐厚了,我愿意我的朋友們能夠了解它、理解它和珍視它。20**年,我應邀去z師范學院,用的依然是這個題目,“文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在我的母校,在講座的過程中我突然想換一個題目,那就是當年的z師范學校給我帶來了什么,我收獲了什么。幾次,我都有脫離開原有標題來談我的z師范學校生活和我在那里的得到、學到的沖動,我想告訴我的師弟師妹們,我在你們的這個年齡......在我的母校,按住這樣的沖動可是頗費了些力氣。

  現在,開始說吧。

  不過我承認,“記憶從來都是混亂的、繁雜的、多重的,它們相互糾纏,時有粘接時有斷開,有時沉在水底有時又浮出水面。即使浮出水面,它們也和另外的一些事、物相混雜--現實的、過去的、虛構的、想象的、誤解的、不經意修改過的或者故意修改過的,表面的、不融于水的、比水要輕的,有吸附性的、染有顏色的......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引自拙作《鏡子里的父親》)”--所以需要一個支點,或者一系列的支點才行。我決定,把我的記憶分成若干的小項,來說。當然有些丑事、錯事、壞事或多或少還有隱瞞,那些內容,留給我的同學們來書寫,“我和李浩不得不說的故事”。我可真不愿意他們寫出來。

  一,在z師范學校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收益還不是知識上的,而是敞開,帶有“振聾發聵”感的敞開,在那里,我意識到外面的外面是多么地闊大豐富,我原來所帶過來的觀點觀念和習見又是多么地狹隘、錯謬和無知......在來到z師范學校之前,我學國畫,學繁體字,讀古詩,“封建思想很重”的父親都稱我為“滿清遺少”,足見我是......在那里,我遇到了師姐陳紅霞,綠地文學社。必須承認這一“相遇”的最初并不那么愉快,因為陳紅霞的現代詩,北島、楊煉、歐陽江河我都看不懂也看不出好來,有時我還會因為觀念的碰撞而讓我憤怒。感恩我的這位師姐,她的耐心講解讓我終于窺見了現代詩的好,進而喜歡,著迷,進而追溯它的源頭。那也是一個敞開和不斷敞開的年代,新思想、新思潮不斷地出現不斷地沖擊著我們,舊有的那些堅固其實很容易被擊碎,我和我們甚至都有充當“時代的弄潮兒”的沖動和野心?,F在,我依然喜歡中國古典詩詞,依然畫著國畫,寫著毛筆字,但我“不問東西”,對各種的文化文明都盡量有所吸納,希望讓它裨益到我?!袄斫馑?、理解別樣的文化和別樣的觀點”已成為我的自覺。當時,我是美術班,學習繪畫,同班同宿舍有個同學叫乜冠華,他天天捧著一本尼采來讀,然后用“尼采”攻擊我們,我反擊他--反擊他就需要一個支撐,我記得當時我找到的“資源”是康德與費爾巴哈。說實話現在想起來我們并不懂得尼采也不懂得康德,我們斷章取義,指鹿為馬,信口雌黃,但那種思維訓練卻是讓我一生受益。我也想和我的學生、我的師弟師妹們說一句,在這個年齡,在上大學期間,最好我們讀一些我們讀不懂的、艱難的艱澀的書,最好。它未必馬上變得你的智慧,未必馬上給你帶來增長,但它潛在的益處卻永遠也用不完。

  二,在那段時間里,我開始學習懷疑,學習爭辯,學習反思--如果不是z師范學校和那樣的時代環境,我也許不會是現在的自己。那時候,我們詠頌著北島的“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詠頌著“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現在看來這首詩有些口號化,有些凌空蹈虛的感覺,但當時,對我那樣的年齡來說,它在我內心里激起著巨大的回響?,F在,我依然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如果給我一個道理,一個公式,一種理念,我會先確信它,體味它,然后再努力尋找它的反證。如果它有一兩個反證,則它是片面深刻,是局部真理;如果它有三個反證或者更多,則它是局限的,適用性并不特別強的;如果它有十個或更多的反證,則它是偽道理、偽真理,更值得懷疑。

  和乜冠華爭辯,和劉樹允爭辯,和于煥強爭辯,和王永剛爭辯,和陳紅霞爭辯,我們也和老師們爭辯,和那些被我們請來的作家們、專家們爭辯,甚至故意“刁難”他們,讓他們不敢輕視--現在想來,我們的“刁難”有強烈的故意成份,也許問題很弱很片面,但我依然“尊重”那樣的方式?,F在我是教師,我時常會鼓勵學生“刁難”我,反駁我,因為你試圖刁難和反駁的時候一定會開動腦筋,一定會動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讓它活躍起來--我看重的是這一點。在那個改革和開放的年代,在那個全民都看重知識、思考中國往何處去、世界往何處去的年代,我們的爭論一直受到鼓勵,老師們和專家們也盡是如此,他們的鼓勵甚至讓我有些“膨脹”。

  我們尊重一切的好,無論是誰擁有這樣的好;我們也指責一切的不好,哪怕這所謂的不好只是我們的偏見,哪怕這種不好出在我們喜愛和敬重的人身上。記得有一次,我們在談論某位我們喜歡的作家的一篇新作品,興高采烈、興致勃勃,但幾個人認為他有個詞用得不好,太俗,別人也用過,他不應該--于是我們寫了一封信給《人民文學》,說出我們的贊賞和不滿。至于作家能不能收到這封信,我們并不在意。

  三,那時,z師范學校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大環境,那就是大家都在“拼命”地讀書,都在“拼命”地讓自己增長知識,作為一個美術生我的閱讀或多或少有“被裹脅”的成分,現在我異常異常地感激那個“裹脅”,真心感激。沒有誰肯落在別人的后面,沒有誰不希望更新自己的知識以追得上時代甚至超越這個時代。多年之后,我的老師馮晏寧在一個酒局上談及,他的手上還有諸多朋友寫給他的信,信的開頭往往是:某某你好,最近好吧?你現在在讀什么書?我正在讀的是某某某、某某某。我認為,中國的形勢是這樣的,世界的形勢是這樣的......

  那時候我們也是,我和我的朋友們通信,和在書籍上印有地址的寫作者通信,其中談論的主要內容也是如此。是的,那時我并不具備怎樣的哲學知識和社會學知識,無論是歷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但不妨礙我愿意和朋友們這樣談論,在談論的過程中我暗暗補充,吸納,努力讓自己“像我以為的那個自己”。在那時,我用一種特別篤定的方式判斷,它當然有先于理解之前的錯謬和愚蠢,不過我不會把它當做臟水潑掉。我珍視這種訓練,這種思考,雖然它從粗陋甚至愚蠢開始--沒有一個初生的嬰兒會貌美如花,如果我們羞愧于談論我們所不熟知的,怯懦于談論高于我們目前的事物,那我們則永遠會,留有缺憾。

  愿意回憶那段時光和那個年代,還有一點兒是我特別特別愿意提及的,就是無論在什么樣的場合,無論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只要有個人提到一本你所不熟悉的書,沒讀過的書,它會立刻讓你感覺羞愧。你會暗暗地記下書名,當天晚上--如果可能的話,因為當時圖書還是“稀缺資源”,未必當天晚上找得到--就想辦法找來讀,盡快地讀,以便下次聚會和聊天的時候能參與到對話之中。不只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感受,是每個人,幾乎每個人。而且不止是我們學生,老師們也如此。你能明顯感覺大家都在拼命地讀書,拼命地思考,誰也不肯讓光陰虛度--在那樣的環境中,誰好意思每次都落在后面?何況我還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上學期間,不是我讀書最多的時期,但卻是讓我愛上讀書、愛上知識和智慧的開始,我對它有著特別的懷念。

篇2:大學舉行建校110周年慶祝大會講話

  下面首先請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代表學校講話,大家歡迎!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

  就在昨天,*xxx來校視察期間,和師生代表親切座談,一同回顧了北大110周年光榮的發展歷程,高度評價了北京大學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充分肯定了北大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所取得的成績。

  從1898年至今的110年,對于中華民族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1898年的中國,“瓜分大禍,迫在眉睫”,而20**年的中國,經過gg開放30年的努力,國力日盛。我們將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視下,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是不可阻遏的歷史大勢。

  在這110年中,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乃至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叵胛煨缒觊g,京師大學堂成立,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為宗旨,管學大臣張百熙在給光緒的奏折中慷慨激昂地寫道:大學堂“不特為學術人心極大關系,亦即為五洲萬國所共觀瞻。天下于是審治亂、驗興衰、辨強弱。人之出出于此,聲名之系系于此。”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和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就有著“五洲萬國共觀瞻”的志向,就有著追求一流的理想。幾代北大人將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奉獻給了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北大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

  回顧這110年,有四個至關重要的時期,塑造了今天的北大:

  第一是“五四”前后。1916年,蔡元培先生接任校長,他倡導“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將北大改造成為一所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這一時期的北大,引領了近現代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基地,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代表著新的時代精神。

  第二是西南聯大時期。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聯大師生以“剛毅堅卓”的精神堅持教學和科研,培養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鍛造了北大追求一流的堅強意志,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北大建設一流大學的夢想始終不渝。

  第三是1952年院系調整,一大批學術巨擘匯聚于此,北大成為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

  第四個時期,就是百年校慶以來的這十年。*同志在慶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被正式確定為國家戰略。北大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前所未有的

  巨大支持,原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迎來了建校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今天,既是北大建校110周年的紀念日,也是國家實施一流大學計劃的十周年紀念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回顧這十年北大所走過的道路,必將啟發我們進一步地思考:在中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過去的十年,是北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同行,取得豐碩成果的十年。十年中,我校的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師資隊伍不斷加強,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國際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繼承和發揚重視基礎、尊重選擇的育人特色,堅持“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本科教育“十六字”改革方針,啟動“元培計劃”,成立“元培學院”;改革研究生(Q吧)

  招生考試模式和培養模式,推行新的培養機制和導師遴選機制;不斷深化醫學教育改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

  十年中,北大共培養了近三萬名本科畢業生,兩萬名碩士畢業生,近8000名博士畢業生,他們中涌現出了施永輝、許昱華、蒙曉燕等一大批學業出眾、素質全面、品德高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北大學子。

  大學的基礎在老師,十年來,北大立足于人才強校,始終堅持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1998年,在校工作的

  兩院院士和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都不足30位,長江學者計劃剛剛啟動,現在我校的兩院院士達到59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2人,長江學者105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8人,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高水平教師群體。更可貴的是,涌現了王選、孟二冬等一大批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優秀教師代表。

  過去十年,是北大與創新型國家建設同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十年。十年間,北大的基礎學科實力進一步加強,交叉學科已具規模,應用學科快速發展,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1999年至今,北大共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43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項,共有16項科技成果入選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步展”。

  目前,我校共有38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在去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我校18個一級學科,87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自20**年以來,全國先后三次完成了除軍事學外的全部80個一級學科的評估工作,我校共有33個學科參與評估,其中11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排名為全國前五名的一級學科共29個,名列所有參評單位之首。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公布的過去10年論文引用數據,北大數學、物理、化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動植物學、地球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環境科學和社會科學等11個學科進入了全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一個門類相對齊全且特點鮮明的研究型大學學科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一批優秀學科率先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個別學科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近年來,我們著力加強了交叉學科研究機構和平臺的建設,交叉學科已經成為北大在前沿學科領域的重點增長點,理論生物學中心、納米科學與技術中心、分子醫學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機構,承擔了多項國家“973”和“863”重大研究項目。先進技術研究院、工學院、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等也分別承擔了解放軍總裝備部、地方政府、大型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全??蒲薪涃M從1999年的1.64億元增加到

  20**年8.57億元,儀器設備總值翻了兩倍,達到了17.8億。

  我校發揮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綜合優勢,推動原始創新,鼓勵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鼓勵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近年來,北大有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獲批準專利數從1999年的5項增加到20**年的130項。

  過去十年,是北大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同行,致力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十年。北大歷來是思想文化的重鎮,最近十年來,北大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傳統,以戰略思維、世界眼光、精品意識和創新思想,自覺地承擔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我們重點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成果。例如,由袁行霈教授主編、36位著名人文學者集體編撰,歷經7年而成的輝煌巨著《中華文明史》,系統總結了中華文明5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經驗。由季羨林先生擔任總編纂、湯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藏》工程,并與《大藏經》、《道藏》鼎立而立,對總結和傳承儒家思想,有著深遠的意義。

  最近的十年,是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十年。北大一直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西方文明交匯互動的。一方面,我們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廣泛地譯介西學、博采眾長,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外國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始終致力于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傳承與借鑒的基礎上實現綜合創新。20**年以來,北大每年與北京市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舉辦一屆“北京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倡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得到了世界輿論的關注和響應。

  過去十年,是北大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行,加強社會服務的十年。十年來,我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求發展”,積極投身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主戰場。以醫療服務為例,北大在京各附屬醫院年門診總量超過60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5萬人次,為首都乃至全國人民提供了優質的醫療服務。截止目前,我校已與13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與地方合作創辦了首都發展研究院、深圳研究生院等多個教學科研機構,使我校的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

  老師們,同學們:

  回顧過去十年德建設成就,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蔡元培時代對北大的發展種種規劃和對一流大學的向往。在北大成立20周年紀念會上,蔡校長曾經提到柏林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當時德國的大學,代表了世界一流的水準。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條件支持北大發展。為此,蔡元培校長曾痛心地說:如果我們能急起直追,“何嘗不可與為平行之發展。惜我國百事停滯不進,未能有此好現象耳。”

  與那個時代相比,今天的北大是多么的幸運!我們有幸分享了30年gg開放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國家長達十年的專項支持,這正是蔡校長當時夢寐以求的。這十年我們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努力探索,對“在中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重大課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第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支持。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十年時間證明,正是有了國家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才會有全社會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支持;正是有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投入,才會有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

  第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以***為指導。適時制定和修訂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妥善處理規模和效益、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堅持質量優先,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第三,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傳統,這些傳統,構成了北大精神的核心部分,影響和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繼續以“陶鑄群材,發明新理,引領文化,服務社會”為己任,堅持把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結合、黨的教育方針與北大教育實踐相結合、北大的歷史傳統與新世紀國家發展需要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辦學理念。

  第四,建設一流大學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任何形式主義的做法,都只能給大學帶來傷害,甚至動搖大學精神的基礎,必須依靠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

  友的力量,堅定信念,腳踏實地,聚精會神,埋頭苦干。

  北大建校110年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一流大學的理想從未動搖過,一流大學的努力也從未停止過,可以說,創建一流大學已經成為全體北大人最廣泛、最堅定的共識,是我們創造北大新的輝煌的強大精神動力。

  回首十年,北大得到了建校以來最有利的內外環境,實現了最快最平穩的發展,為創建一流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到下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我相信,北大的整體學科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文化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將實現新的跨越。北大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能夠為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關鍵性的貢獻,能夠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在各行各業中起引領作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在座的有幾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有的年富力強,有的像我一樣,已經白發蒼蒼,但我相信大家對母校的愛一樣深沉。正是我們的校友在事業和人生的成功,北大才得享有今天的國際聲譽。

  今天是北大的校慶日,同時還是五四青年節,今天是屬于全體青年人的節日,在這里,我想再對北大的同學們講幾句話。

  四十九年前,我考取北大,當時我的校長是馬寅初先生,馬校長在談到北大精神時曾說:“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私利……”每當回想這段話,我們這一代北大人無不感到熱血沸騰。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如今,我們已經年過花甲,可以無愧地說,我們與共和國一起,分享了喜悅也經歷磨難,我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母校。

  同學們,你們是在gg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你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正在親身經歷著中國自1840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發展和規??涨暗纳鐣D型,這是中國歷史上罕有的盛世,也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奇跡。“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你們在這樣的時代,有幸求學于北大,接受中國最好的高等教育,國家和人民對你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真誠地希望,同學們能永遠牢記馬寅初老校長的話,堅定服務國家社會的信念,放下一己之私利,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勤于思考,腳踏實地,奮發圖強。你們一定能夠作出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大的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我們偉大的母校,也必將實現一流大學的百年夢想!

  1998年5月以來,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高等學校攜手邁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之路。十年來,我們相互砥礪、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性跨越。

篇3:附中校長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校慶講話

  附中校長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校慶講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校友,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學校--光榮而偉大的云大附中花團錦簇,賓朋云集,精英薈萃。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在這里隆重慶祝云大附中九十華誕。在此,我謹代表云大附中黨委、行政以及在校全體師生向親臨我校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和各位校友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謝意。向辛勤耕耘的老師們、刻苦學習的同學們,以及退休的老師們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90年前,云大附中誕生在硝煙彌漫中,云附人懷揣著“教育救國”的夢想,擔起了民族振興的重任。在新中國建立的崢嶸歲月里,云附師生前赴后繼,共有31人獻出寶貴生命,為后人樹立了愛國典范,成就了云大附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在新中國建設的恢弘年代,特別是1982年恢復辦學以來,云大附中人刻苦、奮爭、活潑、謹嚴,誓為棟梁,學校一直以卓著的辦學業績領軍云滇基礎教育行列。數以萬計的優秀畢業生從云附成人成功成才,成為社會中流砥柱。

  櫛風沐雨九十載,今日的云大附中人,秉先輩之傳統,乘改革之風帆,揚名校之風范,立素質之旗幟,創個性之特色,用頑強拼搏的狠勁續寫新的傳奇。秉承“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精神,立志做具有愛國情懷、社會擔當、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新一代,讀書交友行遠路,誠正敏毅做大事。

  文脈源遠流長,踔厲奮發的云大附中從1927年春天東陸大學附屬中學首批兩個班、100個學生,到1982恢復辦學的71個學生,發展到今天三個校區:小學、初中、高*18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11000人,教職工658人。

  躬逢盛世,歷經滄桑的云大附中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在艱苦創辦中成長,在勵精圖治中壯大,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各項事業實現了又好又快又穩的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績。如今,云大附中是z省一級一等完全中學的頂尖學校?;謴娃k學以來中考成績連續32年蟬聯昆明市中考第一;高中已經躋身于z省最強高中行列;后起之秀的小學教育成績斐然,備受社會贊譽。

  云附學生德才兼備、文理匯通、身心和諧、品行高雅。愛學習,會學習,學得好,玩得好,綜合素養高,社會責任感強,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素質競賽中獨占鰲頭,居全省第一、全國領先。云附教師群星璀璨,高手云集?,F有正高級職稱1人,特級教師9人,高、中級職稱教師占全校專任教師的78.9%,有碩士、博士學歷120人。有“云嶺教學名師”2個,“z省名師工作室(英語)”1個,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群體占全校專任教師的74.14%。學校業績突出,碩果盈枝。斬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典范--人民最滿意的學校、全國特色學校、全國“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活動示范學校、z省文明單位、z省首批身邊的好學校、z省平安校園、z省德育示范學校等等榮譽,教師和學生獲得的獎項和榮譽實在太多,不勝枚舉。

  披荊斬棘,弦歌不輟的云大附中在90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深厚的辦學思想和豐碩的教育成果,始終在z省基礎教育界起著引領示范作用。云大附中的今天,不但凝聚著所有云大附中人的熱情和智慧,更是黨和政府以及z大學的親切關懷、社會各界與廣大校友大力支持的結果?;厥滓宦凤L雨,我們將永遠銘記在云大附中這片熱土上學習過、工作過、奮斗過的所有附中人。今天是我們的節日,借此機會,我再次代表學校黨委和行政,向為云大附中的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先賢和前輩們致敬!我們要衷心感謝長期關注和支持云大附中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感謝所有對母校赤子情深、關愛備至的校友們!感謝所有曾經和正在為云大附中的建設和發展甘苦備嘗、矢至不渝的全體教職工和離退休老同志們!感謝所有刻苦奮爭、頑強拼搏的莘莘學子!

  始終鼎立在時代潮頭的云大附中,不會止步于光榮簿上過去的輝煌。我們有幸處在云大附中飛速發展的關鍵年代,作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我們任重而道遠!老師們,同學們,我們要以奮爭的精神書寫一部跨越發展的攀登史。

  今后,全校要著力五個能力的建設,即“文理匯通、有無相生”教育發展理念下的學校發展能力;“人本+成本+校本”的管理思想、重“理”輕“管”的管理理念和“星象互動式”的管理模式下的辦學治校綜合能力;“仁愛、盡責、奮爭、引領”的管理文化影響下的學校團隊管理能力;“質量保證體系”下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在“力氣”、“勇氣”、“和氣”、“大氣”和“霸氣”學校氣蘊支撐下的學生創新發展能力。

  云大附中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完成“服務國家和社會、服務人的發展、服務人類文明的傳遞”的使命。堅持追求卓越,不負國家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力爭在建校一百周年的時候,云大附中從名冠云嶺達到享譽世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浩蕩洪流中將輝煌不斷推向新高。

  祝愿我們的學校永遠有光輝的足跡,永遠有耀眼的業績,永遠有心醉的甜蜜,永遠有難忘的回憶。

  祝各位校友健康快樂!祝各位老師吉祥如意!祝各位同學心想事成!

  謝謝大家!

  z

  20**年4月20日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