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的初探
摘 要:地下商業建筑的入口空間是地下商業空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和地下商業空間的過渡、中介和融合點。本文從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的功能特征、分類以及可識別性入手,分析其一般設計原則。
關鍵詞:地下商業建筑; 入口空間; 可識別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商業建筑正伴隨著城市地下交通網的興建在許多大城市中蓬勃發展起來[1]。地下商業建筑入口是由地面進入地下的必經之路,主要作用是交通、防火疏散。它是地面景觀的一部分,同時也會影響到地下內部環境的效果,無論在空間過渡,還是視線導向以及可識別性方面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有必要對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的一般原則進行分析和探討。
1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空間的功能特征
1.1 交通樞紐功能
地下商業建筑出入口是人流集散、方向轉換及空間過渡的交通樞紐。地下商業建筑的出入口是交通空間序列的第一要素。是實現由外部空間向內部空間過渡這一正向序列的開端,也是實現由內部空間向外部空間過渡這一逆向序列的結尾,具有強烈的組織空間能力。
1.2 安全疏散功能
封閉的地下空間環境在防災上具有疏散困難、救援困難、排煙困難和從外部滅火困難等特點,這也是地下空間內部災害相對地面上同類建筑更難防范和抗御的重要因素。地下商業建筑的人流較為集中,合理設置出入口十分重要。安全出口應有足夠的數量并保證足夠的寬度,應均勻布置;安全出口的寬度應與所服務的面積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適應,以保證人流在安全允許的時間內全部通過。
1.3 誘導功能
在城市商業區經營競爭日愈激烈,因此要求地下商場入口設計處理不僅要具有醒目的識別性,還應具有激發誘導購物心理行為的競爭能力。
視線誘導主要通過在地上的強烈醒目的標志或精美裝修,吸引人的視線,使人對地下建筑的性質和內容有所感知。一般是通過在入口建筑上部或頂部設置巨幅廣告和霓虹燈店牌,以及其它形式的標志物,向遠處的顧客或游人展示地下商業建筑的特性,建立起更早的視覺反應和認知信息(圖1)。
誘導空間主要指地下建筑的前沿誘導空間。地下建筑的入口適當后退,與地面景觀形成既是平面凹進,又是立體凹進的外部空間環境,通過綠化、噴泉、迭水等手段的美化,創造出供人流集散、顧客駐足、停留、觀覽、休息等多功能使用的親切、舒適的下沉空間,既提高了地下建筑本身的檔次,又調節了城市環境。這種形式的下沉廣場是達到地上、地下空間自然過渡的十分有效的誘導空間。
1.3 標志功能(可識別性)
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的標志性有助于促進市民對地下商業建筑的認同,并能方便的找到入口,樹立地下商業建筑的外部形象。尤其是完全處于地下的商業建筑,地面上沒有完整的建筑形象,此時地下商業建筑入口實體本身就應該具有可識別性,即具有與眾不同的形態,可以給遠距離的觀察者以視覺上的刺激,強化地下商業建筑的外觀特征。具體手法除利用形、質、色、光等造型要素外,常輔以文字牌匾、雕飾圖案等標志物,還可采用傳統符號來強化主題,以提高標志性。如日本虹之町地下街兩個平行的出入口上方設置了拱型玻璃雨棚,在與入口相對的墻上繪制彩色條紋,與頂部拱型金屬骨架相呼應,入口形態呈現出很強的表現力,使人遠遠地就能發現“虹之町”地下街的入口[3](圖2)。
2地下商業建筑入口類型
2.2 按地下商業建筑出入口不同標高分類
2.2.1水平進入出入口
入口處與室外地坪的標高基本保持一致,沒有太大高差變化,可以認為是水平進入地下商業建筑的入口。水平進入的出入口,進入者沒有心理上的突兀感,親切自然。但是室內的垂直交通組織很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給顧客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圖3)。
2.2.2 下沉式出入口
進入地下商業建筑的垂直交通空間位于室外,通過室外的樓梯或電梯到達地下商業建筑入口,水平進入商場的營業層。有高差變化的出入口易給進入者心理的提示和情緒上的準備與鋪墊(圖4)。
2.2 按其同地面建筑關系分類
2.2.1 獨立式入口:a.有形獨立式入口,這種入口的主要特征是在地面部分有可見的構筑物(圖5);b.無形獨立式入口,其顯著特征是地平線以上無構筑物,其建筑本身不易被人察覺(圖6)。
2.2.2 嵌入式入口(圖7):這種入口不論其主體是否附屬于地面建筑,它本身必定是鑲嵌在地面建筑首層,其設計處理手法同傳統商業建筑的入口設計并無太大的區別。
2.2.3 由地面建筑內部進入
當地下商業建筑其本身具有地上部分時,就可以通過自身的地面部分進入地下建筑,使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在其交匯處融為一體,讓人們不知不覺地走入地下建筑空間中(圖8)。
3地下商業建筑入口設計原則
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的設計,應該適應周圍環境,滿足城市的功能、交通、景觀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時,作為連接地上地下空間的過渡空間,入口的設計必須滿足地下商業建筑功能空間的要求以及人流的通行要求。
3.1入口的設計應該適應周圍環境
入口布局的位置是地下商業建筑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地周圍環境因素對其起主要制約作用,如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連續性和標志性,道路轉角的處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觀廣場的位置,周邊已有建筑和歷史文脈的制約條件等等。入口設計需根據周邊的建筑空間環境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入口模式。周邊的城市環境對于入口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開闊的城市空間對允許入口的設置限制較少,而密度較高的城市空間對入口的設置具有嚴格的要求。
3.2 入口的設計應該滿足地下商業空間的功能要求
3.2.1地下商業建筑的入口數量首先需要滿足防火規范要求,滿足規范要求后,還可以根據地下商業建筑布局,在人流密集的區域多設置安全出口,保證緊急情況下人員疏散順利進行,減少不必要的事故發生。
3.2.2在確定地下商業建筑地面入口位置時,應充分考慮、研究擬建地段的人群活動規律與特性,并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地下商業建筑的入口位置更應該順從行人的活動規律,才能使更多的顧客順其自然地進入,提高商場經濟效益。
3.2.3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人在潛意識中基本上都存在“懶惰”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覓路方式中人們喜歡“抄近路”,有時甚至不愿多走一步,當主導人流面對一個封閉的面時,常常會采用避讓的態度,以至于失去找尋入口的“耐心”所以主要入口需要面對主導人流,才會迎合人們的這種心理[4]。
3.2.4地下商業街建筑的地面出入口,既是人員安全疏散的必經之道,也是自然送風(補風)的進風口,因此必須避開火災時排出到地面煙氣的影響,宜
設置在主導風向的上風方向,且與地面排煙口保持20m~30m以遠的距離[5]。4結語
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的設計必須考慮與城市環境的融合,通過技術的發展與設計者精心的設計,使其充分融入到整個城市的環境中去,具有鮮明的標志性、可識別性,同時體現人性化,將有助于消解人們對地下商業空間的抵觸心理,促進城市地下商業建筑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敬軍,周曉軍.淺談地下商業街的環境設計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
[2] 耿永常.城市地下空間建筑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51.
[3] 鄧麗.地下商業空間可識別性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大學.20**.
[4] 師曉靜.地下商業入口空間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
[5] 蘭彬.地下商業建筑防火及防煙設計參數探討
.消防科學與技術,20**,7(4).
篇2:購物中心入口設計詮釋方法
購物中心入口設計的詮釋方法
在討論關于購物街與中央空間的設計主題與問題時,有時候也很難避免不談到歷史上的建筑范例。在米蘭的拱廊商場中,曼哥尼師法圣彼得教堂,而且很確定地是,此舉并不是因為他癡心妄想要創造出一樣的宏偉空間,而是基于他希望能挑出一種類似的空間需求,來解決這種類似教堂中殿般簡狀拱頂交叉部分的空間;而在本書中所討論的許多購物中心案例里,其所采用之大教堂大廳基本剖面的形式,也就是類似許多古典建筑的類型。舉例而言,關于如何在購物街/中殿立面上,整合屋頂拱圈之重量較輕的結構體與低樓層重量較大之結構體的問題,對于哥德式以及文藝復興式建筑物而言,這是最常碰到的典型設計問題,因此該設計就以類似的手法,營造出面對購物街/中殿空間的回廊柱距空間的縮小版;然而,為了營造中央空間,再度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達到既可以維持中殿空間所帶來的空間延續性,卻又使空間本身保有某些獨特的空間高潮。
根據前述的這一些討論,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購物中心入口的設計特色,通??雌饋矶际悄7職v史建筑物的造型(然而手法并不太高明),因為這些設計的出發點,都是基于類似的設計考量--都為了在建筑物的外觀立面上,表現出購物街的剖面空間韻律,同時又要使這個剖面空間的韻律與大門的尺寸,在立面上互相融合在一起。
關于上述的這一項入口設計考量,位在泰晤士河上游京斯頓(Kingston)已規劃完成之班鐸購物中心(Bentall Centre),其設計就清楚地說明了一個最常見的處理手法;在該商場中,四層樓高之購物街的剖面空間,向外延伸到街道立面上,然后在立面上的這一個交接點,伸出一個較小的雨庇,以呼應購物廊上方的圓拱造型,購物街剖面穿插在立面上,形成了一個符合行人尺度的、有頂蓋式的入口。圣路易斯購物中心的案例,則說明了北美地區在這一類的入口安排上,常用的二種設計版本,二者的目標都是要協調二種不同的尺寸;所謂的二個尺寸就是指,將購物街剖面同樣大小的幾何形,簡單地復制在立面上,使入口部分出現二種不同的尺寸規格。
入口設計還面對另一項難題,就是在既存的、尺度較大的構件上,如何試著用一種具有說服力的整合手法,將較小的元素結合上去,因此,設計手法的推敲發展,就鎖定在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包含如何處理界于二個極端尺度間的中間尺度的元素)。舉例而言,位于巴爾地摩郡的白沼澤購物中心(White MarshCenter,于1981年開幕),以及拉斯維加斯的時尚廣場(Fashion Show),就是采用這樣的一種復制元素的手法,將大門元素的尺寸縮小,以形成商場真正的入口,因為將尺寸縮小的效果,可以使人們將注意焦點集中在入口的點上。這個設計構想,在三度空間上更真實呈現的一個案例,就是大洋洲建筑師事務所(Architects Oceania)與RTKL聯合建筑師事務所,在雪梨聯合設計的港濱節慶市集廣場(Harbourside Festival Markets),這個案例令人想起,類似于西薩·佩里(Ccsar Pelli)在紐約炮臺公園的采光大廳中,所采用的縮小圓拱圈的造型。
入口設計策略的另一個詮釋手法,乃是將一層一層的墻面,穿插配置在進入購物中心的路徑上面,使該路徑穿透一道一道的墻,而且這種手法也不斷地提醒訪客入口路徑的設計主題,這種設計手法,在實際墻厚不足的情況下,或許也可以彌補從室外空間進入商場室內世界,空間轉換之緩沖區太短的情形。
帕莎迪納廣場(Plaza Pasadena)的入口,就是一個實例,在該商場中,有一條短的、圓拱形的入口購物街,與主要的購物街交錯,同時以一道穿進去的獨立墻面,拉開入口空間的序幕,猶如位在圓拱立面盡頭的一道凱旋門。許多位于美國的城郊型購物中心,其沒有開窗、像一個箱子之量體的單調外觀,特別喜歡采用這種造型富某些變化、三度空間的設計手法,有的是將一層一層的墻面設計成不同的樣子,有的則是在整個箱型量體后面,再加上一個實的量體,只有在入口的部分,才裂開一個口,例如:核心廣場/圣塔安娜商場的百貨公司的入口,就是這樣設計的。
最后,這樣的入口特質,可以被發展成真正的三度空間門廊,配置在建筑外墻上。在南灣蓋樂瑞雅購物中心里,以及再度被點到名的水晶峰商場,其室內購物街不同的幾何形,被加以運用而產生尺度較小的亭篷式建筑物,這些亭篷建筑所配置之處,就像入口前面的警衛室。在前者案例中,植栽、一座噴泉、以及一些桌椅,從商場的中央空間到這個入口遮蔽物之間,散置在各個角落,這段空間的營造,幾乎就像是商場內部中央空間的縮小翻版。在南街海港的17號碼頭中,這個設計原則,更延伸至室外,創造出一個復層式的門廊空間,將室內的劇院,往外延伸至建筑物的外觀上,來處理鄰接的開放空間。
購物街外觀的表現手法,使人們開始討論‘新的購物中心類型在都市設計中所蘊含之意義’的問題,但是,在探討這一方面的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提出一個更進一步的設計議題,這個議題在最近這幾年來,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