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如何煉就名課》讀后感
拿到李力加教授主編的《名師如何煉就名課》一書,愛不釋手,來自全國的21位中小學美術名師帶來的21個課例,都是那么樸實卻極富內涵,每一個課例都充滿了名師對美術教學的深層次思考。
李力加說:“請每位中小學美術教師把自己看做研究者,把21位美術教學名師的不同課堂教學當做研究對象,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小學美術教師或者初中、高中美術教師的角色。當你用研究者的眼光來看這些課堂教學的時候,你就能夠從中獲取對自己的教學研究的某點啟發,能夠舉一反三,產生更多的教學思路?!?/p>
本書的課例很詳細,閱讀起來如在課堂中一般深臨其境,帶著思考去閱讀每一個課例,可以充分感受到每一位名師對美術教學的獨特思考,一節課研究一個點,思考后引申出來的卻是一個面。
李力加又說:“能夠在21位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文本里,在其教學反思的字里行間,領悟到這樣的道理:中小學美術老師的教育研究,時刻都“嵌入”在自己日常的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美術教學研究本身就是自己教學的內容。因此,時刻關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細節,并對其展開思考,尋找改進、調節的方法、策略,就是美術老師的教育研究?!?/p>
美術課堂教學即研究。所謂研究,就是這樣直接。每一節課都放入自己的思考,一點,反思,再一點……長此以往,就是真正的研究了??此迫绱撕唵?,卻是要加入教師長久的用心與耐心才可以形成的。
鐘啟泉先生說:“我們需要在‘我的思考’中,不斷錘煉心智,不斷重建概念,不斷改造我們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學觀,打造教師的一雙慧眼——這就是作為革新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姿態?!?/p>
“我的思考”,每一次思考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就像一節課,我從來就不贊成需要完成太多個教學目標,一節課,完成一點,哪怕是一個小點,深入地思考進去,就可以挖掘出一種教學現象。如此日積月累,一次次的思考,就可以把各種教學現象貫通起來,形成一個體系,“我的思考”也就會展現出它極強大的價值,從而建造出自己的課堂教學研究大廈。
篇2:《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數學卷》讀后感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數學卷》讀后感
近段時間,我讀了《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數學卷》一書,很受啟發。
該書中很多我所知曉的或不曾聽到過的小學數學名師們主要從“好課標準”、“問診課堂”、“數學之道”、“觀課品課”四大版塊,講述了他們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理解與實踐感悟。
在“好課標準”中,E老師有“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一文,他從我們一線老師“復制”名師的課堂流程,達不到名師課堂中所展現的教學效果談起,深入淺出地闡明了他的觀點:“一堂好課,應該是數學教師全部數學素養在某個特定課堂情境中的自然揮灑,好課應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睂τ贓老師的這一觀點,本人通過這十余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也十分認同。其實,他所講到的“全部數學素養”也就是在數學方面的綜合素養,講得更寬泛一些,也可理解為教師全面的綜合素質。所以給我的啟示是:要提高數學教學的境界,應從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做起,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
E老師對于好課也談到了他的觀點——“三字”、“十二條”。
“三字”即“趣”、“實”、“活”?!笆l”即:(1)及早出示課題,提出教學目標;(2)盡快打開課本,引導學生學習;(3)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4)先讓學生嘗試,鼓勵創造精神;(6)強調主動參與,擺正主體地位;(6)允許學生提問,發展學生思維;(7)組織學生討論,增強合作意識;(8)教師控制講話時間,多留練習時間;(9)及時反饋糾正,練習當堂處理;(10)加強動手操作,運用現代手段;(11)內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學節奏;(12)實施分層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對于E老師的這“三字”,簡言之,“趣”即有趣,讓學生喜歡;“實”即扎實,要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活”即課堂氣氛活,學生思維活。這“三字”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會顧此失彼,但E老師就講到了它們三者間的辯證關系:只有課堂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激活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之后,又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我的感受是樸實,辯證,說得簡單做到難。因而,對我的啟示是為了能夠使課堂教學盡量能夠同時實現這“三字”要求,除了有這一意識之外,更應在全面了解學生、教材上下功夫,更應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下功夫。
縱觀這“十二條”,它告訴了我們小學數學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有些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例如,通過閱讀和反思,我發現第(2)條、第(8)條和第(11)條是我做得最差的,如我一般是在教學以后,才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看或不看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我雖然已經有了“精講多練”、“少講多練”的意識,但為了能夠讓學生多了解、掌握一些知識,我在很多時候還是在“滿堂講”,學生的m.airporthotelslisboa.com練習時間很少等。讀了這些以后,它再一次給我的教學敲響了警鐘。
在“問診課堂”版塊,讓我了解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誤區、如何讓錯誤價值最大化等問題。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誤區”一文中,徐斌老師將“情境創設為哪般”、“調動積極性是教學目的嗎?”、“生活味>數學味”、“算法多樣化還是形式化”、“活動越多越好嗎?”等我們老師日?!俺绨荨辈ⅰ盃幾h”著的問題,從具體案例入手,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地進行了論述,使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逐漸趨于清晰。
在“數學之道”版塊,眾多的優秀數學教師從“什么是數學”、“數學文化”等角度闡述了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它是設計并開展“課堂教學”的理論基礎,閱讀后,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如果逐漸向學生滲透數學和數學文化,使學生在學生數學以后,讓數學真正成為一門有生命的學科。
在“觀課品課”中,我再一次閱讀了張興華老師的“重提數學教學心理學”一文,文章論述了數學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問題與學生心理規律、心理特征之間的一些關聯,以及如何根據心理學知識設計和指導我們的日常教學。其實它也是我們日?!坝^課品課”中應該著眼的一個重要方面。
《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數學卷》一書,雖然四個版塊也僅有三十多篇文章,但通過閱讀,我仿佛與這三十多位名師進行了對話,他們或教給了我知識、或給了我課堂教學的建議、亦或為我提出了課堂教學的建議……
教學需要在實踐中思索,在對話中交流、在碰撞中提升。閱讀《名師怎樣觀察課堂——小學數學卷》一書,令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