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人力資源管理常用公式

4489

  人力資源管理常用目標及公式

  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附加價值(同期增加值總額)×100% 人事費用(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附加價值(同期增加值總額)×100%

  = 人工費用/增加值(純收入) = 人工費用/增加值(純收入)

  招聘到崗率 = 實際到崗人數/錄用人數 招聘到崗率 = 實際到崗人數/錄用人數

  人力消耗指數-年離職率 = 在同一年內離職的人數/在某一年內的平均員工人數×100% 人力消耗指數-年離職率=在同一年內離職的人數/在某一年內的平均員工人數×100%

  人力損耗指數- 月離職率 人力損耗指數- 月離職率= (某一期間內離職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 (某一期間內離職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人力穩定指數-穩定率 =(目前服務滿一年的人數/一年前總人數)*100% 人力穩定指數-穩定率=(目前服務滿一年的人數/一年前總人數)*100%

  人力留任率 = 定期間仍在職人員/原在職人員×100% 人力留任率=定期間仍在職人員/原在職人員×100%

  試用期離職率 試用期離職率= 期間試用期離職總人數/期間平均人數, = 期間試用期離職總人數/期間平均人數,

  人事流動新進率=新進人數/(正式職工期初數+期末數)÷2×100% 人事流動新進率=新進人數/(正式職工期初數+期末數)÷2×100%

  勤缺分析=因各類勤缺原因而損失的工作日數/損失工作日數(同上)+工作日數×100% 勤缺分析=因各類勤缺原因而損失的工作日數/損失工作日數(同上)+工作日數×100%

  人力流動率 =(某一期間內離職人數+新進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人力流動率=(某一期間內離職人數+新進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凈人事流動率=補充人數/(正式職工期初數+期末數)÷2×100% 凈人事流動率=補充人數/(正式職工期初數+期末數)÷2×100%

  人力替換率 = (某一期間內新進人數-離職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人力替換率=(某一期間內新進人數-離職人數)/該期間平均人數*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 = 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總成本 * 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 = 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總成本*100%

  人事費用率 = 人工成本總量 / 銷售(營業)收入*100% 人事費用率 = 人工成本總量/銷售(營業)收入*100%

  =(人工費用/員工總數)÷{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員工總數} =(人工費用/員工總數)÷{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員工總數}

  =薪酬水平/單位員工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薪酬水平/單位員工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人工費用比率= 人工費用/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人工費用比率= 人工費用/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增加值(純收入)/銷售收入(營業收入)×人工費用/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增加值(純收入)/銷售收入(營業收入)×人工費用/銷售收入(營業收入)

  =增加值率×勞動分配率 =增加值率×勞動分配率

  人工成本利潤率 =(利潤總額/人工成本總額)×100% 人工成本利潤率 =(利潤總額/人工成本總額)×100%

  企業 人工成本 = 職工 工資總額 + 社會保險費用 + 職工福利費用 + 職工教育經費 + 勞動保護費用 + 職工住房費用 + 其它人工成本支出。 企業 人工成本 = 職工 工資總額 + 社會保險費用 + 職工福利費用 + 職工教育經費 + 勞動保護費用 + 職工住房費用 + 其它人工成本支出。

  人力資源成本 = 取得成本 ( 招募成本 + 選拔成本 + 錄用成本 人力資源成本= 取得成本 ( 招募成本 + 選拔成本 + 錄用成本+ 安置成本 + 安置成本)+ 開發成本 )+ 開發成本( 崗前培訓成本 + 在職培訓 成本 + 脫產培訓成本 )+ ( 崗前培訓成本 + 在職培訓 成本 + 脫產培訓成本 )+使用成本 ( 維持成本 + 獎勵成本 + 調劑成本 + 替代成本 ( 補償成本 + 遣散前業績 差別成本 + 空職成本 )) 使用成本 ( 維持成本 + 獎勵成本 + 調劑成本 + 替代成本 ( 補償成本 + 遣散前業績 差別成本 + 空職成本 ))

  * 職工工資總額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以貨幣或實物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 職工工資總額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以貨幣或實物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包括記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包括記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人力勞動率=(實際作業時間÷實際出勤時間)× 100%

篇2:常用人力資源計算公式

招聘安置中的數字公式

  多公司經常會草率地做出有關招聘的決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為招聘一個新員工是十分安規的,稍不留神,許多“隱性成本”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到底“招聘”貴嗎?該怎樣量化衡量“招聘”效果?以下幾個關鍵因素不得不提。

成本:

  1、內部招聘成本=(內部廣告陳本+內部推薦獎金+內部差旅成本+內部重新安置成本+內部招聘人員成本)/內部雇傭人數

  2、外部招聘成本=(外部廣告成+外部代理成本+外部推薦獎金{外部差旅成本+外部招聘人員成本)/外部聘用人數

  解釋:通過這兩個公式,可以對“內部提升”和“外部招聘”這兩種招聘方式進行比較,清楚了解每個選擇的各自成本,為招聘決策提供依據。

  3、面試成本=(面試總成本+面試管理總成本)/面試應聘者總數量

  注:面試總成本=每小時標準成本*每次面試時間*面試數量

  面試管理總成本=每小時標準勞動成本*每次面試時間*面試數量

  解釋:面試是招聘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此公式可以拿握平均每次面試所用的時間、人力及花費。

時間:

  1、職位空缺填補時間=收到招聘申請的日期-聘任書接受的日期

  2、新員工工作開始時間-收到招聘申請的日期-新聘用員工開始工作的日期

  3、平均面試時間=用于面試的總時間/面試總人數

  解釋:時間是對招聘進行衡量的最直觀的指標,類似的統計公式還有很多,HR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選擇你認為有意義的關鍵點進行記錄,對整個招聘過程進行跟蹤,及時把握招聘各環節的工作狀況。

數量:

  1、發布職位聘用比率=雇傭人數/發布職位的數量

  解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公式,HR可以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許多衍生公式,比如,面試數量/收到的申請數、雇用人數/收到的申請數、推薦人數/雇用人數等,通過這些公式對招聘人員篩選標準的有效性進行考核,避免在招聘過程中投入不恰當的時間與人力。

質量:

  1、招聘質量=(新聘員工的平均工作表現分數+新聘員工中一年內被晉升的百分比+新聘員工中服務時間超過一年的百分比)/使用的參數數量

  解釋:每個公司衡量員工績效表現的標準不同,所以HR在使用時可以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參數,在與歷史數據的比較中評估招聘質量。

薪酬模塊中的數學公式

  一個能起積極作用的薪酬福利體系,應該是在成本控制的范圍內,吸引、挽留和激勵員工共同實現組織價值。但怎樣判定薪酬福利體系的好壞呢?以下幾個評估薪資計劃效果的衡量指標可以提供一些啟示。

  1、崗位評估參數=被評估和審定的崗位數量/系統中所有崗位的數量

  解釋:只有對崗位持續進行評定,才能對薪酬框架做出合理的調整。如果HR發現崗位評估參數得分很低的話,就需要警惕了,這是提醒你重視崗位評估與審定的新號。

  2、超過薪酬級別上限的員工=超過的員工數量/員工的平均數

  解釋:HR可以通過跟蹤薪酬過高現象監督薪酬系統。如果存在太多例外,就表示薪酬系統不再履行其功能。

  造成薪酬例外的原因很多,需要分類分析:比如組織中存在一批老化、停滯的員工群體;比如公司可能存在薪酬管理混亂,例如用錢解決人際關系等。

  3、全職員工平均薪酬=全部薪酬/全職員工的數量

  解釋:這一衡量指標可以按照管理人員和非管理人員分婁統計,作為薪酬制定的參考依據。

  4、員工平均營業收入=總營業收入/全職員工的數量

  解釋:這一指標綜合了營業收入與成本,用于衡量每位全職員工所創造的收益和利潤。

  5、薪資費用百分比=支付的薪水總額/總運營成本

  福利費用百分比=所有自員工承擔的福利項目總成本總運營成本

  解釋:這兩個公式可以體現作為運營成一部分的薪酬和福利成本的變化趨勢,在與行業同婁企業的比較中,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有效數據。

  6、總福利成本=福利部門員工人工成本+辦公室、家具、設備等管理費用+處理與福利相關事務的成本+保險和養老費用、政府強制項目的付款等+付薪假期、節假日、病假、教育、娛樂等費用

  解釋:通過這個公式突破原有對“福利”的理解,HF可以從更大范圍上理解“福利”這個概念,有效控制成本。

培訓發展模塊中的數學公式

  許多企業對培訓的效果深感懷疑:員工究竟學到了多少?員工能否有效地將培訓內容應用于日常工作中?培訓對企業的戰略發展又起到什么作用?帶著這些疑問,看看有哪些數學公式可以解決我們的疑惑。

  l、培訓成本參數=(顧問成本+培訓設施租用+教材、紙筆等培訓必需品+榮點+學員及培訓員的差旅住宿成本+培訓員的工資和福利+學員的工資和福利+培訓部門的管理費用)/學員總數

  解釋:成本是個比較窨易衡量的參數,但在計算培訓成本時,HR切記在計算直接成本時,別遺漏了培訓中所涉及的間接成本。

  2、每小時培訓成本=培訓總成本/總培訓小時數

  解釋:相比統計每個學員的培訓成本,每小時培訓成本是更深入、更有價值的衡量指標。使用小時成本統計使得不同長度的培訓標準化,可以方便互相比較。

  3、知識改變=培訓后的知識水平/培訓前的知識水平

  技能(行為)改變=培訓后通過工作結果、人際關系的關鍵事件或其他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所反映出來的技能)/培訓前的技能水平

  態度改變=培訓后的態度/培訓前的態度

  績效改變=培訓后至少90天所給出的績效評估分數或等級/在培訓之前所給出的績效評估分數或等級

  解釋:在衡量課程效果時,我們可以從以上四個角度對參加培訓者進行一個全面評估,通過員工前后狀況的比較,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員工關系模塊中的數學公式

  “員工關系”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匯,HR很難摸透員工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員工的日常表現就可以凸顯出一個企業的“員工關系”工作是否產生實際效果。使用以下幾個數學公式,或許可以幫助HR理出一些頭緒。

  1、缺勤率=因缺勤而損失的工作日/(平均員工人數*每位員工每月的工作日數)

  解釋:通過計算各部門的缺勤率,以便發現哪個部門的缺勤率相對更高。在此基礎上統計缺勤所造成的時間損失與隱性成本。更重要的是,HR需要了解缺勤率較高不忙呢背后的真正原因。

  2、人員離職比例=在考核期間總的離職人數/平均的員工人數

  0-1年服務期員工自愿離職率=0-1年服務期的員工總離職人數/在這殷時間內總的離職員工人數

  10年及以上服務期員工自愿離職率=10年及以上服務期員工的總離職人數/在這殷時間內總的離職員工人數

  現有員工平均服務期=總的雇傭年數/平均員工人數

  離職員工平均服務期=離職員工總的雇傭年數/總的離職員工人數

  解釋:在這些數據基礎上,HR需要思考員工離職的原固及尋找人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招聘人員在招募合格員工的工作是否有效?工資或福利計劃是否吸引在職員工?員工管理上存在哪些漏洞?……

  3、人員流失與業績表現之間的關系

  每個業績水平上的離職比率=每個業績水平上的離職人數/總的離職人數

  每個業績水平上的離職比率=每個業績水平上的離職人數/在該業績水平上的總人數

  解釋:通過這個公式可以得到平均離職人員的業績水平值,同時還需要分析數據中所隱含的各種關系。組織在員工離職時需要收集離職原因的信息,通過分析制定改進措施。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