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管線工程施工過程質量控制
1. 項目經理部按施工合同要求及時開工,填報開工報告送企業規劃發展部及建設單位、監理工程師,并經過監理工程師批準。不能按時開工的應注明原因。
2. 施工組在施工入場前,對施工點進行檢查,核實施工點的準備情況和施工圖紙的準確性,發現問題及時準確地上報,針對問題提出建議性的解決方案和具體指標,上報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及監理工程師和我方項目經理部。用戶準備條件受限并且項目按計劃實施有困難時,我方將積極協助、友好督促,以利于工程的順利進行。
3. 在工程開工時對項目全體人員進行有組織的培訓和學習,了解工程中的概況和工程中的一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項。開工所做的第一、第二個段落將作為工程的示范點,全體成員均參加施工,使整個工程的施工達到統一的工藝標準和質量規范,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4. 在工程開工時,項目經理部認真做好器材檢驗,把好器材質量關,做好標識工作。嚴格按照國家及本地區有關質量管理標準的文件規定做好記錄,防止不符合設計規定的原材料、構配件或設備用于工程。
5. 建立完善的項目工程管理報告制度,每周及時向建設單位及監理工程師報告工程進度及工程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可能產生影響工程質量的問題,要及時報告及時處理,消除工程質量隱患。
6. 嚴格按照經會審通過的設計文件和各專業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要求進行施工。
施工圖紙會審中發現差錯需作設計變更的,由設計單位發出書面[設計變更通知書],項目經理部實施;
施工中發現設計差錯或因施工工藝、材料等原因需進行設計變更時,由項目經理部向建設單位或監理工程師反饋,并經建設單位或監理工程師確認后修改;
對影響整體布局、材料變化量較大變更時,需由建設單位向設計單位提出設計變更經原設計部門同意后方可實施,所有設計變更項目經理部負責辦理設計變更簽證手續;
施工中因建設單位提出的設計變更由建設單位辦理變更手續,項目經理部按[設計變更通知書]實施變更;
設計單位因某種原因對原設計進行變更時應有書面設計變更通知書;
不論何種原因引起設計變更,項目經理部均應按設計單位的[設計變更通知書]施工,并負責把變更的情況通知相關部門與建設單位或監理工程師辦理設計變更簽證手續。
7. 嚴格按照建設程序做好隱蔽工程隨工簽證,安裝工程量,已安裝設備明細表、設計變更及規定必須簽證的其它工作內容;作好工程施工日志。
8. 嚴格執行工序流程操作,對各工序的作業要求應按各專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進行工程施工操作自檢、互檢工作,并做好記錄。將質量差錯在施工的過程中就得到檢驗或矯正,避免將質量差錯帶到后續工序。隱蔽工程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嚴禁轉入下道工序。
9. 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做好已安裝設備及線纜的標識。
篇2:室外正立面裝飾工程施工過程質量控制體系
室外正立面裝飾工程施工過程質量控制體系
我項目部在本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技術管理工作質量 的控制和施工操作質量的控制。
1 成立質量管理小組
我項目部成立質量管理小組:項目經理任組長,巡查員、三個工程段長和 電路班長為小組成員。
管理小組工作內容
1.熟悉圖紙各節點施工大樣、質量標準。
2.掌握各種工序質量檢查的手段。
3.現場施工巡查。
4.發現施工質量現象,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總結經驗。
5.做好施工日記工作。
6.各段長互相交流經驗,定期召開段長會議。
7.對各班組交接工序進行檢查,如玻璃幕墻、干掛鋁塑板幕墻、干掛石 材鋼結構的檢查。
8.對隱蔽工程進行檢查,對應項有隱蔽工程檢查的,需通知監理方、設 計方、甲方、政府質檢部門進行隱蔽工程驗收,并作好隱蔽驗收工程資料的整 理。
9.成品保護的檢查。
10.質量檢查的流程
班組自檢→段長檢查→下工序班組交接檢查→質量管理小組終檢→下工序 可以開始。
2 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的質量控制
2.1 技術交底流程
技術部向設計師請教→技術部向施工各段長交底→各段長對專業班組長交 底→各班組長對主要工人交底。
2.2 技術交底制度
我項目部在每一道工序施工前,采取向施工人員進行書面技術交底制度。 "技術交底,"是在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正式施工前,對參與施工的有關 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的一次技術性的交待,交待內容必須使得參與 施工的人員對施工的對象從設計情況、結構特點、技術要求到施工工藝等方面 有一個較詳細的了解,以便科學的組織施工,合理的安排工序,避免發生技術 指導錯誤或操作失誤。
技術交底的具體內容包括:
1.設計交底:由技術負責人主持,施工專業負責人參加,詳細介紹設計 圖紙的要求,工程特點,質量標準。
2.施工組設計交底:由項目部項目技術負責人向各專業工種的班組長進 行技術交底。
3.技術交底卡制度和工序交接卡制度的建立。
(1)技術交底卡制度
使用圖表和書面材料,將具體做法、技術要求、施工方法、材料情況和操 作規程等進行書面交底,寫清楚施工班組按圖表和書面材料內容施工,避免發 生差錯。在施工中,施工工人在一時之間忘記怎么做時,交底資料就能及時有 效地幫助解決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
(2)工序交接卡制度
班組與班組,工種與工種,工序與工序之間需按時進行交接。執行交接制 度,便于檢查本工序,服務下工序,保護工序成品,明確責任。
3 設置質量控制點,明確難點解決措施對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某個 工序或環節,設置技術和監理的重點,對操作人員、材料、工具、施工工藝參 數和方法均重點控制。由技術部管理人員輪流值班全工序過程監制,不得有誤 。
3 施工操作的質量控制
裝飾工程的最終效果,施工操作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加強施工過程 工操作的質量監控是相當關鍵的。必須從以下措施人手。
3.1 建立"樣板制度"
即在每一道工序開始時,第一天做樣板,邀請監理公司、業主代表、本公 司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檢查和評定,檢查該項工作所有的材料、工藝是否滿足要 求,通過鑒定以樣板為標準開展大面積施工。建立"樣板制度"是一個確定用料 、施工工藝和質量標準的過程,又是培訓施工隊伍的一種形式。施工過程中班 組人員固定,定人定部位操作,便于提高操作熟練程度和掌握技巧。
3.2 實行班組自檢制度
1.分項工程施工完畢后及每道工序完成后,各班組長帶頭進行自檢,自 檢不合格,不得轉入下一道工序。
2.班組長完成本班組任務后提供自檢結果給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對 本工序每步操作的自檢記錄留檔。
3.為了檢查本道工序,服務下道工序和鑒定上道工序的結果,項目部組 織三道工序班組長進行檢查活動,檢查結果做書面記錄,有問題馬上整改。此 為三工序檢查制度。
3.3 建立巡查制度
1.質檢員全天候巡視現場,發現問題馬上協助本班組長及時解決,并做 好筆記。
2.項目經理帶領班組成員,每天下午下班前對工地當天工程全部巡視一 次,發現問題填好"現場問題整改卡"在下午班后交給班長整改。
現場問題整。
3.對工程重要部位,施工容易形成缺陷而難于糾正的部位,技術組或質 檢部要認真地全過程監督,輪值當班,保證本工序一次成功。
4.對質檢員的工作要有獎罰制度,出現質量問題,質檢員要向項目部書 面檢討,對工作成績顯著者,要進行表揚和獎勵。
4 終檢制度
由項目部組織,邀請監理工程師、業主代表對完成的分項、分部工程進行 檢查和驗收。本驗收結果作為分項工程獎罰依據。
5 實行掛牌施工,質量獎罰制度
采取班組施工段掛牌、質量與經濟掛鉤的制度。為保證工期、質量和安全 ,對班組工人操作優秀者獎,不合格者罰,重則退場。這一措施必將有力地加 強班組責任心,保障提高一次交驗合格率,提高質量,保證工期。
6 質量事故發生后的處理制度
1.項目部召集技術人員和施工班組人員共同研討問題產生的原因。
2.書面通告事件處理意見,對施工管理人員和班組長進行罰款和書面批 評。
3.召集其他工段段長、班組長召開現場會議,以本事故作為借鑒,杜絕 在其余工段發生同類事故,再次強調要確保質量。
篇3:工程項目門窗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工程項目門窗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1.安裝前檢查門窗扇的型號、規格、質量是否合乎要求,如發現問題,應事先修好或更換。
2.安裝前先量好門窗框的高低、寬窄尺寸,然后在相應的扇邊上畫出高低寬窄的線,對扇門要打迭(自由門除外),先在中間縫處畫出中線,再畫出邊線,并保證梃寬一致,上下冒頭也要畫線刨直。
3.畫好高低、寬窄線后,用粗刨刨去線外部分,再用細刨刨至光滑平直,使其合乎設計尺寸要求。
4.將扇放入框中試裝合格后,按扇高的1/8-1/10,在框上按合頁大小畫線,并剔出合頁槽,槽深一定要與合頁厚度相適應,槽底要平。
5.門窗扇安裝的留縫寬度,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6.先立門窗框(立口)
(1)立門窗框前須對成品加以檢查,進行校正規方,釘好斜拉條(不得少于2根),無下坎的門框應加釘水平拉條,以防在運輸和安裝中變形;
(2)立門窗框前要事先準備好撐桿、木橛子、木磚或倒刺釘,并在門窗框上釘好護角條;
(3)立門窗框前要看清門窗框在施工圖上的位置、標高、型號.
門窗框規格、門扇開啟方向、門窗框是里平、外平或是立在墻中,按圖立口;
(4)立門窗框時要注意拉通線,撐桿下端要固定在木橛子上;
(5)立框子時要用線錘找直吊正,并在砌筑磚墻時隨時檢查有否傾斜或移動。
7.后塞門窗框(后塞口)
(1)后塞門窗框前要預先檢查門窗洞口的尺寸、垂直度及木磚數量,如有問題,應事先修理好;
(2)門窗框應用釘子固定在墻內的預埋木磚上,每邊的固定點應不少于兩處,其間距應不大于1.2m;
(3)在預留門窗洞口的同時,應留出門窗框走頭(門窗框上、下坎兩端伸出口外部分)的缺口,在門窗框調整就位后,封砌缺口。
(4)當受條件限制,門窗框不能留走頭時,應采取可靠措施將門窗框固定在墻內木磚上;
(5)后塞門窗框時需注意水平線要直。多層建筑的門窗在墻中的位置,應在一直線上。安裝時,橫豎均拉通線。當門窗框的一面需鑲貼臉板,則門窗框應凸出墻面,凸出的厚度等于抹灰層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