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基礎樁施工工藝技術要求

6619

  基礎樁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

  本工程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及有關施工與驗收規定和設計圖紙說明要求進行。

  1施工準備

  本樁基工程為濕作業工藝,樁基施工又恰逢雨季,坑內作業受雨季及地表水的影響,因此施工中,一方面要采取常規雨季施工的措施,如現場布置排水溝、集水井,并及時外排積水;另一方面由于每根樁均有空孔部分,為保證成孔質量,同時利于大型施工機械設備作業如砼灌車、吊車等設備進出場,計劃將A區、B區除泥漿溝和樁孔外完全用砼硬化,C區留有主要車輛運行道路。道路規劃區域見后圖。

  考慮到減少打樁后清槽的工作量,土方開挖至樁頂標高上1.0m的標高作為樁基施工的平面,由于采用水下導管底注法灌注,必須設置泥漿池及泥漿循環溝,在施工過程中會對槽底土產生擾動,在泥漿池用完后,應及時清理泥漿池底,并用級配砂石回填至設計基礎底板標高處。

  1.1施工放線

  根據樁位平面布置圖及甲方提供的測量基準點,首先由專職測量人員進行放線工作,放線結束后會同甲方代表、監理及設計人員共同驗線,確認無誤并簽字認可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

  1.2場地硬化

  根據樁位情況結合施工現場平面圖,為保證現場文明施工,提高工作效率,部分場地鋪設C15素砼,實行硬化,場地硬化區域見附圖。

  1.3埋設護筒

  根據樁位,要預埋護簡,護筒內徑比設計樁徑大100mm,壁厚6mm,長度1.0-1.5m。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埋設誤差不得大于5Omm,護筒埋設應保持垂直;埋設護筒的孔口要大于護筒直徑100mm以上,周圍須用粘性土,從下往上填滿搗實。經測量人員用儀器復核后方可開鉆。

  1.4鉆機就位

  鉆機就位時,要做到機座平穩,轉盤中心與樁位偏差不得大于2Omm。還必須做到"三點一線",即天車中心,回轉器中心,與鉆頭中心線在同一鉛垂線上。

  1.5挖設循環系統

  按照泵吸反循環鉆進成孔要求,施工前必須挖設沉淀池,每個沉淀池長12.0m,寬0m,深1.50m;兩個機臺共用一個泥漿池,泥漿池容量不小于60m3,循環系統進行必要的處理,以保持美觀、耐用。

  1.6對設計資料進行技術交底,對施工進行安全交底。

  2鉆進成孔

  2.1鉆頭

  選用四翼單腰帶梳齒鉆頭或鑲焊硬質合金刀頭的籠式鉆頭。

  2.2泥漿性能

  注入孔口泥漿:漏斗粘度16"-18",比重≤1.2,

  排出孔口泥漿:漏斗粘度18"-22",比重≤1.3。

  2.3鉆進參數

  成孔開始前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成孔施工應一次不間斷地完成,不得無故停鉆。施工過程應做好施工原始紀錄。

  鉆機操作,必須有專人負責,合理掌握鉆進速度。使鉆進順利進行。

  成孔過程中由機長進行詳實紀錄,鉆孔時間、地質反映,成孔檢查結果以及一些特殊情況的發生經過和處理措施。

  鉆進參數/

  地層鉆壓

 ?。↘pa)轉速

 ?。╮/min)泵量

 ?。╩3/h) 粘(粉)性土10-2523-42180

  砂層8-1520-30150

  2.4鉆進成孔工藝操作要點

  a.砂石泵啟動前要檢查吸水系統密封情況,從砂石泵吸入口直到鉆頭沖碴口上,發現密封不好及時處理。

  b.砂石泵啟動前,應將鉆頭提高孔底約200mm,各閥置于正循環工作狀態下,按下泥漿泵啟動,直到孔口返水時再啟動砂石泵,關閉泥漿泵。壓力一真空表讀數降至-93至-100kpa,此時砂石泵出口排漿正常,即可進入正常運轉。

  c.鉆進中應細心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變化情況,注意觀察排碴的種類、形態和大小,認真觀察出水口的沖洗液流量大小調整鉆進參數,適當控制鉆進速度。

  d.鉆進應防止孔底鉆碴堵塞鉆頭吸碴口。

  e.鉆進粘土層時,進尺緩慢甚至不進尺,應設計合理的鉆頭,吊起鉆具輕壓慢轉鉆進,或調節沖洗液相對密度和漏斗粘度,適當增大泵量,從孔口投入石塊、磚頭,解除鉆頭泥包或糊鉆。

  f.達到設計深度后,不要立即拆桿提鉆,應將鉆頭提離孔底1-2m,關掉泥漿泵,用鉆頭高速旋轉10分鐘以將孔內泥塊打碎,再開泵上下抖動鉆桿沖孔,以將孔內的沉渣充分派出,以免在孔擱置時,產生大量沉渣,不利于以后工序施工。

  2.5及時換漿和排碴,保證泥漿凈化

  為提高鉆進效率和保證孔壁穩定,必須及時換漿和排碴,回轉鉆進過程中每孔必須更換4~5次泥漿,確保泥漿性能指標滿足鉆進成孔需要。廢漿排入廢漿儲備池內,用罐車運出場外;廢渣用挖掘機堆至場地A區與B區之間的臨時廢渣堆放處,待工程結束挖土方時運出。

  2.6清孔

  清孔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清孔在成孔完畢后立即進行;第二次在擠擴支盤完畢、下放鋼筋籠和灌注混凝土導管安裝完畢后進行。

  第一次清孔利用成孔鉆具直接進行。第二次清孔利用灌注混凝土的導管清孔。清孔時輸入孔內的泥漿密度應控制在1.2以下。

  清孔過程中應測定泥漿指標。清孔后的泥漿密度應小于1.2。清孔結束時應測定孔底沉淤,孔底沉淤厚度應小于10cm。檢測方法是使用帶圓錐形的標準水文測繩測定。測錘重量不應小于1Kg。清孔結束后孔內應保持水頭高度,并應在30分鐘內灌注混凝土。若超過30分鐘,灌注混凝土前應重新測定孔底沉淤厚度,若超過10cm應重新清孔至符合要求。

  3終孔驗收及質量驗收

  3.1終孔驗收

  當鉆至所需深度時。樁孔終孔后,由機班長、質檢員會同甲方監理對其樁徑、孔深、垂直度及孔底沉碴等各項指標依據規范規定及設計要求進行檢查驗收共同簽署意見。達到標準后進行下道工序。

  3.2樁孔質量標準

  a深度滿足設計樁長;

  b孔徑允許偏差:-0.ld且≤-50mm;

  c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

  d孔底沉渣≤100mm;

  e樁位水平偏差:單樁、條形基礎沿垂直軸線方向和群樁基礎邊樁的d/6且不大于100mm;條形樁基沿順軸線方向和群樁基礎中間樁為d/4且不大于150mm

  f泥漿比重≤1.2。

  4擠擴支盤

  4.1施工準備

  a檢查法蘭連接、螺栓、油管、液壓裝置、弓壓壁分合情況,一切正常方可投入運行。按設計要求支盤位置標高,在支盤成型機接長管醒目地方標注擠擴支盤深度標志。制作支盤成型轉動刻度盤。

  b設備入孔前,要將設備在孔中找正對中,保證設備下放時不碰擊孔壁,處于自由落放狀態。下放時速度適中,避免下放過程中的緊急停車。

  c支盤成型全部設備入孔后,使用設備本身長度二次復測孔深。同時檢驗樁身垂直度、孔徑。

  4.2擠擴支盤施工工藝

  a按技術交底順序擠擴成型支盤。每次擠擴支盤時,弓壓臂壓出或回收過程,要求認真讀取表壓值、設備起浮高度、液壓油位差、起止時間等,及時根據有關規范內容進行對照判別,發生異常應及時停機,查明情況,正確處理。成型支盤過程中由班長詳實紀錄支盤時間、支盤壓力以及一些特殊情況的發生經過和處理措施。若擠擴支盤各項數據不能滿足要求,或遇有擠不動的情況時,要及時將情況匯報給技術負責人,經審定、批準后可按地質情況變更支盤標高。

  b每擠擴成型一個承力盤后,應及時補充泥漿,保持水頭高度,但不得注清水。成孔后遇有縮頸、坍孔或流砂時,會造成投放設備困難,應終止操作,提出支盤成型機,妥善處理后,再繼續擠擴支盤成型。

  c承力盤成型機離孔后,應及時清除孔口拖帶泥皮、泥塊、防止回落,并立即補充泥漿,保持水頭壓力。

  d擠擴成型支盤完成后,在崗人員應對設備清理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e擠擴支盤檢驗合格后,應連續施工下道工序。成型完成時間至開始灌注砼時間間隔一般應控制在3~5小時以內。

  4.3擠擴支盤成盤檢驗

  a支盤成型擠擴首次壓力值

  1)檢驗標準:抗壓樁上盤首壓值≥10Mpa, 中盤首壓值≥13Mpa, 底盤首壓值≥12Mpa, 抗拔樁底盤首壓值≥10Mpa,

  2)檢驗方法:觀測、記錄壓力表值。

  b液壓站油位計反映油壓液面下降值

  1)檢驗標準:油壓液面下降值與支盤機空載油壓液面下降值比較,允許偏差±3mm。

  2)檢驗方法:觀測、記錄壓力表值。

  c擠擴成盤中泥漿下降體積

  1)檢驗標準:在無水源補給的情況下泥漿下降體積宜不小于承力盤體積的50%。

  2)檢驗方法:觀測記錄孔口泥漿面下降值,并與承力盤體積對比、校核。

  d盤徑檢驗

  1)檢驗標準:設計盤徑、樁徑。

  2)檢測方法:用井徑儀抽檢盤徑,抽檢比例1%,允許偏差1/15。

  e設計持力層層位、盤位、盤間距、盤數

  1)檢驗標準:按設計、施工圖、勘察報告。

  2)檢驗方法:查閱圖紙、勘察報告、施工記錄、現場觀測

  5鋼筋籠制作與吊放

  1鋼筋籠的制作方法要求

  a材料檢查:所用鋼材和焊條的品種、規格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規范規定;檢查出場合格證明書,并現場組批取樣合格后,方可下料制作。

  b主筋加工:每個籠子為一個單位,由切斷機下料,電弧搭接焊焊接,核對圖紙,用鋼尺丈量,確保數量、長度正確。對接頭質量要認真檢查,不應有燒傷、裂痕、夾渣,每300個接頭取一組試件進行焊接試驗,試驗報告合格后才能繼續施工;接頭位置應滿足同截面主筋接頭不得超過50%,斷面間距不小于1米。

  c螺旋筋加工:先由拉直機進行冷拉調直,再用胎具進行螺旋纏繞加工后備用。

  d加勁箍可采用模具法制作,應保證其圓度,直徑符合要求。

  e鋼筋籠成型:控制主筋位置,鋼筋籠長與加勁箍位置;由持證焊工采用電焊機進行操作,焊接要牢固,嚴禁漏焊。在主筋上劃標記標出螺旋的位置,螺旋筋纏繞要緊密,間距符合設計要求,采用綁扎和每米點焊與主筋連接,嚴禁漏焊。

  f為保證保護層厚度,鋼筋籠上設保護層墊塊,設置數量每節鋼筋籠四組,每組4個墊塊,且應均勻地分布在同一截面的主筋上,保護層墊塊采用混凝土塊。制成后要置于安全地帶妥善保護。成型的鋼筋籠應平臥堆放在平整干凈的地面上,堆放層數不超過2層以防造成鋼筋籠彎曲。

  g成型檢查:鋼筋籠成型后按規范進行檢查評定,鋼筋隱蔽工程驗收。鋼筋籠制作允許偏差為:鋼筋籠直徑±10mm、主筋間距±10mm、箍筋螺旋筋間距±20mm、鋼筋籠長度±50mm。

  鋼筋搭接長度:

  項次鋼筋級別焊縫形式搭接長度

  1Ⅰ級單面焊

  雙面焊8d

  4d

  2Ⅱ級單面焊

  雙面焊10d

  5d

  檢查合格后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會簽隱蔽工程驗收紀錄并批準使用。

  2鋼筋籠的吊放

  a鋼筋籠吊放時值班工長、質檢人員、安全員及機臺班長必須在場,并由值班工長統一協調指揮。

  b鋼筋籠較長時用吊車整體起吊入孔,應保證平直起吊,設3個起吊點。

  c在吊放鋼筋籠前進行垂直校正。鋼筋籠在起吊、運輸和安裝中應采取措施防止變形。起吊點應設在加強箍筋部位。

  d籠子起吊離地1米左右時,利用重心偏移原理,通過起吊鋼絲繩在吊車鉤上的滑動并稍加人力控制,實現平直起吊轉化為垂直起吊,以便入孔。

  e各起吊點應加強,防止因籠較重而變形。起吊過程中要注意安全、密切配合。

  f吊放鋼筋籠入孔時,應對準孔位輕放慢放入孔,遇阻礙要查明原因,進行處理,不得強行下放。

  g入孔后,確認符合要求后,通過插桿準確、牢固的定位,避免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拱。定位允許偏差±100毫米。

  6砼攪拌與灌注

  a工程采用商品砼,砼強度等級C35、C30,附近攪拌站負責攪拌、運輸?;炷淋囘M場后,每車做一次坍落度試驗。

  b灌前導漿管安裝必須加密封圈,連接堅固,不漏漿。

  c灌前必須放好球膽及蓋板。

  d初灌量保證在2.5m3 以上,并保證初灌埋管深度不小于1.00m。

  e初灌時,導管底口距孔底距離控制在0.30-0.50米之內。

  f灌注連續不斷,徐徐灌人,并保證在3小時灌完一樁。

  g灌前控制好孔底情況,灌注過程中控制好埋管深度,灌注將要結束時,控制好最后一次砼灌注量,保證樁頂超灌厚度大于0.60米。

  h按有關規定及時制做試塊,28天后,送試驗室進行抗壓試驗。

  7樁靜載荷試驗

  基樁豎向靜載試驗依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有關規定進行。單樁極限承載力6800KN,滿足設計要求。業主或總包應盡快確定樁基豎向靜載試驗單位及試樁方案。

  樁靜載荷試驗在成樁齡期28天后即可進行,試樁、錨樁均為工程樁,若想縮短齡期,施工時可添加早強劑,但最低齡期不得少于20天。

篇2:橋架敷設主要施工工藝

  橋架敷設的主要施工工藝

  1)電纜橋架(托盤)水平安裝時的距地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5m,垂直安裝時距地1.8m 以下部分應加金屬蓋板保護,但敷設在電氣專用房間(如配電室、技術層等)內時除外。

  2)電纜橋架水平安裝時,宜按荷載選取最佳跨距進行支撐,距離一般檢修距離。

  3)幾組電纜橋架在同一高度平行安裝時,各相鄰電纜橋架間應考慮維護、檢修距離。

  4)在電線橋架上可以零間距敷設電纜,電纜在橋架架內橫斷面的填充率:電力電纜不應大于40%,控制電纜不應大于50%。

  5)下列不同電壓、不同用途的電纜,不宜敷設在同一層橋架上。

 ?、偻宦窂较蛞患壺摵晒╇姷碾p路電源電纜;

 ?、趹闭彰骱推渌彰?的電纜。

 ?、蹚婋姾腿蹼婋娎|。

  如受條件限制需安裝在同一層橋架上時,應用隔板隔開。

  6)電纜橋架與各種管道平行或交叉時,其最小凈距應符合規定。

  7)電纜橋架不宜安裝在腐蝕性氣體管道和熱力管道和上方有腐蝕性液體管道的下方,否則應采取防腐、隔熱措施。

  8)電纜橋架內的電纜應在下列部位進行固定:

  垂直敷設,電纜的上端及每隔1.50-2m 處。

  水平敷設時,電纜的首、尾兩端、轉彎及每隔5-10m 處。

篇3:電氣配管主要施工工藝

  電氣配管的主要施工工藝

  1).配管的一般要求。

 ?、俜笤O于多塵和潮濕場所的電線管路、管口、管子連接處作好密封處理。

 ?、诎蹬涔芤搜刈罱穆肪€敷設并應減少彎曲,埋入墻或砼內的管子離表面的凈距離不應小于15mm。

 ?、圻M入落地式配電箱的管路排列應整齊,管口高出基礎面不應小于50mm.

 ?、苈裼诘叵碌墓苈凡灰舜┻^設備基礎。穿過建筑物時,應加保護管保護。

 ?、菝髋滗摴懿辉试S焊接,只可用管箍絲接。管箍、接線盒的連接處必須焊接地過橋。

 ?、薮╇娋€的管子不得焊接。如需要焊接(用于暗配)可采用套管連接,套管長度為連接管外徑的1.5-3 倍,連接管的對口應在專管的中心,焊接牢固、嚴密。

 ?、咪摴芘c設備的連接,應將鋼管敷設到設備內部。如不能直接進入時應采用如下措施:

  a.在干燥房屋內,可從管口起加保護軟管引入設備內;

  b.在潮濕處,可在管口處增設防水彎頭,由防水彎頭引出的導線應套絕緣保護軟管,彎成防水弧度后引入設備。

 ?、嘟饘佘浌芤朐O備時,軟管與鋼管或設備應用軟管接頭連接,并不得利用金屬軟管作為接地導線。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