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混凝土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

649

  淺議混凝土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控制

  搞工程的人都知道,混凝土結構鋼筋保護偏差一直是目前施工較難克服的質量通病之一一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工程結構安全。GB50204—2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對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作了詳細說明。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是指受力鋼筋的外邊緣到混凝土外邊緣的距離。在梁、柱、板中,保護層越大則截面有效高度越小,所能承受荷截越小,故保護層厚度不宜過大;而保護層過小則影響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及構件的耐久性和耐火性。所以規范對受力鋼筋的保護層有嚴格的要求,對允許偏差值設了上限,且合格率必須達到90%以上。保護層還具有給鋼筋骨架限位、固定的作用。

  目前在施工中大量使用的是砂漿墊塊和塑料墊塊,根據不同使用部位、按不同厚度的墊塊,預制砂漿墊塊上面要預埋鐵絲,以方便固定。其強度不得小于結構混凝土的設計要求。若強度過低則易被鋼筋壓碎,且削弱構件強度。

  一、鋼筋混凝土施工中保護層常見質量問題

  對于鋼筋混凝土梁、柱、墻構件來說,由保護層厚度不當引起的質量問題有漏筋或截面有效高度不夠。原因是當墊塊太小或漏放時,保護層太小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移位外露(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的表面),這會導使鋼筋銹蝕,承載力和耐久性均會降低。保護層厚度過大時,梁的有效高度降低,截面承載力會降低、柱、墻的核心面積減小,也會降低受壓承載力,而且過厚的保護層容易在表面出現較大的收縮及溫度裂縫,在受外力碰撞后容易破碎缺損,對結構耐久性也有不利影響。

  混凝土板中的鋼筋起著抵抗外荷載所產生的彎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縮和溫差裂縫發生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合理的保護層前提下才能確保有效。但是,樓面上層鋼筋網的保護層很難控制,常見問題就是上部負彎矩鋼筋因踩踏而下沉,造成有效高度不足,從而降低抗彎承載力及裂縫控制性能及剛度。

  造成保護厚度不當的施工原因有:

 ?、痹S多施工人員對混凝土保護層存在著錯誤的理解,對梁箍筋的肢高通常是取梁高減去兩個設計或施工規范規定的保護層的厚度,認為梁柱的混凝土保護層是針對箍筋而言;有時施工為防止露筋,認為混凝土保護層越厚越好,箍筋內徑的尺寸偏小,無形中增大了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減小了構件有效高度。

 ?、步壴摻顣r常將板、次梁、主梁、框架梁的負筋一層層地往上疊,使保護層最小厚度不能保證。

  3.采用墊塊形式及擺放隨意性大。施工現場采用的墊塊形式不規范,有選用砂漿墊塊、石子墊塊、鋼筋墊塊,還有選用碎磚墊塊,甚至還有用混凝土碎塊或石子或碎鋼筋頭,規格和強度根本沒有質量保證。

  二、鋼筋混凝土保護層施工控制措施

  一、梁、板保護層控制措施

  工程施工中,梁內鋼筋的保護層(底部和側面)比較容易正確控制,常用水泥砂漿墊塊或塑料卡控制保護層厚度,墊塊均勻分布,且其位置固定,避免漏放、錯放。板底鋼筋也比較容易控制,其墊塊一般呈梅花形設置,間距不宜大于1m,因為當間距過大時,局部樓板底筋的保護層厚度就無法得到保障。

  樓板面層鋼筋的保護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難題,這是因為施工過程中,各工種交叉作業,施工人員行走頻繁,鋼筋難免被大量踩踏,而板筋一般較細,容易彎曲、變形;再就是上層鋼筋網的鋼筋馬凳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分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這些問題可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解決:

  1.合理、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預埋和模板封鑲、收頭應及時穿插進行,以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同時對施工人員加強教育和管理,使他們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盡量沿鋼筋小馬撐支撐點通行。

  2.嚴格控制墊塊厚度,保證厚度均勻;控制綁扎密度;切實保證墊塊扎牢。改變傳統的施工工藝,推廣和使用塑料墊塊和塑料卡子,有效地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和鋼筋的位置。

  3.混凝土澆筑時對裂縫易發生部位和負彎矩筋受力最大區域,應鋪設臨時性施工活動跳板,盡量避免上層鋼筋受到重新踩踏變形?;炷翝仓r安排足夠數量的鋼筋工進行護筋,確保鋼筋位置正確。

  4.樓面雙層雙向鋼筋必須設置鋼筋小馬凳,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別是對于Ф8一類細小鋼筋,馬凳的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6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以確定鋼筋位置的正確。

  5.在樓梯、通道等頻繁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或鋪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

  二、墻、柱保護層控制措施

  墻柱保護層一般比較容易控制,主要措施:

  1.模板要求:墻的內外模板之間用螺栓緊固,加外模支撐,防止模板外傾或變形;柱的模板要保證其位置、垂直度符合規范要求,且支撐固定。

  2.鋼筋要求:墻、柱的水平鋼筋、箍筋、拉鉤的加工尺寸一定要準確,加工尺寸準確,且連接牢靠。

  3.墊塊要求:墻柱保護層縱橫向間距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且不少于2列),切忌數量太少;盡量采用新工藝、新產品,如采用塑料墊塊或使用卡撐式定位件等。

  三、結論和建議

  保護層的厚度的不當會引起混凝土表面露筋或截面有效高度降低,這直接影響承載力和耐久性,所以必須從設計和施工兩個方面嚴格控制保護層的厚度:依據規范要求,綜合考慮耐久性、截面有效高度等因素,嚴格按照設計使用年限、環境類別、構件類型、混凝土強度等確定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設計值;并且在施工中模板牢固,鋼筋尺寸準確;墊塊、馬凳等選材得當、布置合理,嚴禁錯放、漏放;各工種穿插有序,嚴格隱蔽驗收,確保保護層厚度的準確。

篇2:鋼筋綁扎安裝保護層控制施工方法

  鋼筋綁扎、安裝及保護層控制施工方法

  鋼筋綁扎前先認真熟悉圖紙、檢查配料表與圖紙,設計是否有出入,仔細檢查成品尺寸、形狀是否與下料表相符。核對無誤后方可進行綁扎。采用20#鐵絲綁扎直徑12 以上鋼筋,22#鐵絲綁扎直徑10 以下鋼筋。

 ?、呕A鋼筋綁扎

 ?、俟に嚵鞒蹋簭椾摻钗恢镁€→鋪設底層鋼筋→放墊塊→綁扎地梁鋼筋→柱插筋→申報隱檢→隱檢簽證→轉入下道工序。

 ?、诘装鍨椐?8-20 鋼筋,直徑粗,重量大,由塔吊運送到底板作業面,邊吊運邊按線鋪放鋼筋,確保鋼筋間距符合設計要求。

 ?、蹫榉乐怪褰罴八Τ錾蠈拥拇罱咏钤跐仓胚^程中位移,墻、柱立筋下端附加Ф12 水平筋與底板上層筋綁扎連接,上端用Ф14 臨時定位箍固定。

 ?、茦前邃摻?/p>

 ?、俟に嚵鞒蹋?核驗模板標高→彈鋼筋位置線→綁扎底層鋼筋→安放墊塊→敷設專業管線→安放馬蹄鐵→標識上層鋼筋網間距→綁扎上層鋼筋→申報隱檢→隱檢驗收簽證→轉入下道工序。

 ?、跇前邃摻罱壴夹g要點:

  樓板鋼筋直徑較小,加設鐵馬蹬間距為600mm,梅花型擺放,確保上層鋼筋不產生撓度。綁扎完樓板鋼筋后,及時搭設人行馬道,防止下道工序施工時直接踩踏鋼筋上,使鋼筋產生位移及變形。澆筑砼過程中,安排專職鋼筋工值班,發現鋼筋位移和變形后及時修復,保證鋼筋間距、位置、保護層始終符合設計要求,鋼筋工程質量程序控制示意圖,附后。鋼筋焊接部分需要焊接的鋼筋Ⅰ級鋼筋采用E43 焊條,Ⅱ級鋼筋采用E50 焊條,焊工應執證上崗,其試件檢驗合格后方可在主體工程中施焊。鋼筋保護層:基礎底板處為35mm 厚,采用50×50×35 的1:1 水泥砂漿墊塊,局部采用32 短鋼筋支墊(指地梁下);頂板、陽臺、樓梯、墻15mm 厚;梁、柱分別為25mm、30mm 厚,墻體采用專制硬塑鋼筋保護層卡。

 ?、侵摻罱壴?/p>

 ?、儇Q向鋼筋的彎鉤應朝向柱心,角部鋼筋的彎鉤平面與模板面夾角,對矩形柱應為45 度角,截面小的柱,用插入式振動器時,彎鉤和模板所成的角度不小于45度。

 ?、诠拷畹慕宇^應交錯排列垂直放置;箍筋轉角與豎向鋼筋交叉點均應扎牢(箍筋平直部分與豎向鋼筋交叉點可每隔一根互成梅花式扎牢)。綁扎箍筋時,鐵線扣要相互成八字形綁扎。

 ?、壑罱壴鷷r應吊線控制垂直度,并嚴格控制主筋間距。柱筋搭接處的箍筋及柱立筋應滿扎,其余可梅花點綁扎。

 ?、芟聦又呢Q向鋼筋露出樓面部分,宜用工具或柱箍將其收進一個柱筋直徑,以利上層柱的鋼筋搭拉,并與上層梁板筋焊接,當上下層柱截面有變化時,其下層柱鋼筋的露出部分必須在綁扎梁鋼筋之前,先行收分準確。

篇3:鋼筋保護層控制辦法

  鋼筋保護層的控制辦法

  鋼筋保護層尺寸控制是否準確及鋼筋位置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影響混凝土施工質量的關鍵,也是存在問題較多和不易控制的問題,在鋼筋保護層控制及定位措施上,可采取下列辦法進行控制:

  梁板底筋保護層厚度控制:采用混凝土塊或鋼筋做成的馬凳進行控制,同時底板鋼筋墊塊應做好止水措施。

  柱子鋼筋保護層控制:采用定位卡在澆筑砼前將定位卡套在柱筋頂端,用綁扣將柱筋緊靠在定位卡上,控制鋼筋間距位置,下部用塑料墊塊控制保護層厚度。

  墻體鋼筋保護層的控制:采用5mm厚的鋼板做成定位鋼板固定在墻模板上口部位,定位鋼板作為外頂措施頂在墻體豎向鋼筋上,保證鋼筋不向外靠。墻體內側則采用梯子筋作為內撐,保證墻體鋼筋不向內攏,從而確保鋼筋保護層的精確。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