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而言,古代世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主要的獨立建筑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國建筑、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筑,誕生于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于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筑,則出現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筑終結于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筑始終完整保留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并開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于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
中國傳統建筑以漢族建筑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筑、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筑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于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筑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及于其他幾乎所有建筑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圣哲的準宗教建筑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筑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氣氛動蕩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學習,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大別而言,佛道寺觀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筑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筑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屬于自然式,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
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布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樸質明智之美,有時并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采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筑體系突出建筑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中國建筑與世
界其他所有建筑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其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筑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發展過程。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筑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筑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于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杰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筑藝術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筑成就最大,屬于世界伊斯蘭建筑體系,造型渾樸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
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影響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筑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樸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筑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筑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筑的燦爛。
中國建筑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筑為核心的東亞建筑。明清時期,中國建筑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并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筑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并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筑理論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筑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于中國特色的建筑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方法。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總結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筑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國進入gg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篇2:建筑公司開展廉潔反腐文化活動通知
建筑公司關于開展廉潔反腐文化活動的通知
各支部: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發展第一年,為切實加強分公司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按照宏圣公司紀委要求,現開展廉潔反腐文化征集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弘揚廉潔文化,鑄造廉潔人生。
二、活動內容
1、開展廉潔漫畫、書畫展。
2、開展"干事干凈"管理法好的經驗做法、心得體會征文活動。
3、開展廉潔文化理念背后的故事、案例、寓言、詩歌、小說、雜文創作征集活動。
三、活動要求
各支部征集漫畫(統一用A3紙)、書畫分別不少于2幅;"干事干凈"管理法心得體會1篇;廉潔文化理念背后的故事、案例、寓言、詩歌、小說、雜文2篇。
各黨支部于5月8日前將所有漫畫、書畫、心得體會以及其它材料用電子版報分公司黨群工作部。
黨群工作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篇3:建筑裝飾設計風格文化探討
面對即將來臨的21世紀,整個中國迎來一個經濟、信息、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興旺時期,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會提到一個新高度,相應地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生產活動環境的質量,也必將在安全、健康、舒適、美觀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設計創造一個既具科學性,又有藝術性,既能滿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內涵,以人為本,亦情亦理的現代室內環境,將是我們室內設計師的任務。
一.風格與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說到“每一個建筑都得個別設計,不僅和氣候、地點有關,而同時當地的歷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慮。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獨特風格的原因?!笔覂仍O計風格的形式,是不同時代思潮和地區特點,通過創傷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特點。
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流派的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流派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在十幾年建筑裝飾工程的實踐中,對不同的裝飾內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環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風格和文化內涵的工程項目,在體現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的同時,對主要表現的裝飾內容的風格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將風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會體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發展、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氣候物產、地理位置)和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個人或群體創作構思,其中包括創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藝術素質)相結合,從而賦予所設計裝飾的內容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將體現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的各種風格(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自然風格、混合風格等)溶入我們所設計的具體裝飾工程中去,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
在此列舉較為典型的工程實例,一為中國傳統風格的“九華山莊”工程,一為近百年的歐洲新藝術派風格的一類保護建筑“龍門大廈貴賓樓”工程,以總結、剖析在實踐中如何將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風格與文化的結合,從而達到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以及創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圍和使人震撼、愉悅的空間。
二.實踐中的體會
“九華山莊”裝飾工程(北京)1996年 座落在北京小湯山溫泉療養區的“九華山莊國際保健俱樂部”地處龍脈,上風上 水,為明清兩代行宮舊址,占地40萬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園林的設計風格,環境清幽雅致,五星級酒店管理標準,集保健、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度假樂園。我公司承建是整個“九華山莊”的核心部分,俗稱“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組成。主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設計為丁字形。在原建筑設計的基礎上,我們對功能及空間組織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在功能分區上以大堂所在中間正殿為中軸線,咖啡區及總臺接待區分為兩側,多功能廳在后殿,餐飲區、醫療保健區分別在左右殿,線路清晰,功能明確。
殿內裝飾設計遵循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的原則,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我們把傳統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歸納整理,讓繁鎖的雕梁畫棟符號化,讓久遠的歷史文化氣息隱隱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過意會達到交流。由此我們將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檁椽、柱式、欄桿、垂花、雀替、掛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聯想,嚴謹的法度,對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進行了藝術形象的重構,對傳統造型中的線的表象提煉加工,變的簡潔、挺拔。對具象的元素處理,升華為抽象的符號。大堂主墻面迎門而立的壁畫,表現了羲與女媧的形象組合,用青銅鑄造,古風頗濃,與光滑的墻面形成對比,奪人注目,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兩側橫梁用印度紅石板貼成,石板上鑿有古代圖案中夔紋與鳳鳥紋,形象優美古拙,配合設計所選用的各種裝飾材料,經過工匠的精雕細刻,達到了傳神的效果。
“九華山莊”裝飾工程是我們把握具有傳統風格的神韻又富有時代感的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設計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中國民族文化和藝術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達儲蓄與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吸取中國傳統風格及文化的“神韻”,弘揚中華文化,同時以現代設計意識與傳統風格有機的結合,古為今用,西為中用。此項工程的作品圖片被編入建設部主辦的《中國當代建筑裝飾作品集錦》大型畫冊,并參加了中國首屆建筑裝飾成果展覽,編入《中國建筑裝飾優秀作品選集》一書。
歷史沿革 該建筑始建于1901年,1903年落成,為中東鐵路賓館,也是當時最豪華的賓館。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一度改作臨時野戰醫院。1905年為沙皇俄國護路軍司令部。1906年為沙皇俄國駐哈爾濱領事館。1907年改為沙皇俄國軍官俱樂部。1921年成為中東鐵路公司理事會辦公樓。1926年5月開始第一次大修改造,由中東鐵路管理局工務處承建,1927年11竣工。
1935年滿鐵
接收中東鐵路后,于1936年6月對這座建筑進行了第二次大修改造,于1937年改名“大和旅館”并正式開業。(當時東三省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處均稱“大和旅館”的建筑)張學良將軍,愛新覺羅.溥杰等政要曾下榻此處。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哈爾濱,接收東北鐵路的干部大部分住在這里。1950年該建筑劃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為接待來華蘇聯軍事專家的專家樓。1968年歸還哈爾濱鐵路局,初期為鐵路醫院,同年末改為鐵路局招待所,并確認為一類保護建筑。1995年6月并入龍門大廈。1996年9月開始歷史上第三次大修改造,由我公司負責設計、承建任務,改名為龍門大廈“貴賓樓”。我們本著保護歷史,繼承文脈,創造時代精品的原則,使這座哈濱最早的豪華賓館成為哈爾濱市政府拯救重點文物主(索菲亞教堂修復,中央大街改造)的又一舉措,溶入搶救城市文化的主旋律之中。
設計措施 由于歷史的變遷,該建筑的原始技術資料已蕩然無存。我們組織了專家對建筑的現狀做了測繪,對建筑結構體系、質量做了全面鑒定,形成了測繪圖集和結構檢測報告,其結論意見是::“該建筑已使用九十余年,由于使用單位對房屋維護較好,目前基本保持完好,不存在致命損傷,在今后的裝修工程中,除局部需對其加固修繕外,主體結構基本不需要做較大的翻修,預期今后在四十至五十年內,仍可安全使用?!睋私Y論意見,我們在對原建筑認識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探討,并請有關專家論證,認為此改造裝修要十分慎重,應本著尊重歷史,完美功能,努力保持原建筑的藝術風貌,認真發揚蘊藏的文化內涵,體現“風格修復”的設計思想,使其再現歷史輝煌。
該建筑是20世紀初哈爾濱出現的一批具有新藝術派建筑風格的大型公共建筑之一。樓高兩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黃色粉飾墻面,仿石粉飾的壁柱、陽臺、檐口、門窗套等夾有新藝術派建筑特征的曲線輪廓和紋樣,篷架檐部鑄鐵紋樣,鋼架彩色玻璃的入口雨棚,尤其是鑄鐵支柱頂端與蓬架連成一體的樹枝形支撐,更顯見新藝術派建筑處理的特色物裝飾手法。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一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正當學院派復古主義、折衷主義盛行之際,一個試圖擺脫舊傳統束縛創造新形式的新建筑運動已經興起,哈爾濱出現的新藝術派運動處理手法幾乎遍及各類型的建筑物,故哈爾濱享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在這種環境背景下誕生的這座建筑,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幾經變遷,功能異變,有些已面目皆非了。
這次工程設計本著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時代感與歷史文脈并重的原則,在解決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調、消防、計算機管理等系統的現代化設備設施的同時,著重解決各系統所占有的空間和保持原有歲月風貌及各類藝術造型的矛盾,充分發揮設計人員的智慧,使這次難度相當大的改造裝修工程能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在查閱大量的歷史檔案資料和對為數不多的歷史見證人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間恢復第二次大修改造時的平面布局,既1935年滿鐵接收中東鐵路時改為“大和旅館”的時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風貌,對已經殘損部分加以修復、粉飾。
在賓館的公共空間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有新藝術派裝飾特征的裝飾及構件,如鑄銅轉門,理石壁爐,木結構歐拱券造型,充滿西伯利亞情調的木裝飾,具有巴洛克.文藝復興特征的木門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構件,極具審美價值的石膏浮雕紋樣,金屬鑄造的樓梯扶手和羅馬陶立克柱式等。面對這些傾訴著歷史滄桑而又意猶未盡的物體,這些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在各自歷史變遷過程中所形成的外觀霄壤之別但又魅力不減,令人嘆為觀止。
為了達到整體設計思想,在施工中對已經殘損部分及新調整布局而需要貫穿連續的部分采用按原設計手法復制,嚴格比例尺度制作,達到了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對雕刻精美的石膏紋樣采用拓版手法,盡最大努力恢復原有面目。在整體裝飾風格統一和諧的設計思想指導下,具有典型特點的金屬飾物.木雕造型.燈飾.招牌.鐵藝制品.布藝.綠化等均為營造氣氛.情調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蘇聯巡回畫派的代表人物列賓.希斯金.列維坦.蘇里柯夫等畫家的風景.人物肖像的油畫點綴其間,更增添了環境的和諧和蘊藏的文化的研討。
這項工種的完成,是對保護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探索,是風格與文化的研討。作為文化結晶物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實因文化價值體系的社會意義和人們心理所產生文化價值的判斷和看法。該項工程已引起了有關專家、學者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澤如何促進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其產生的歷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動建筑文化、旅游等諸多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
三.風格與文化的理解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室內設計和建筑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多元化,兼
當前,社會是從工業社會逐漸向后工業社會或住處社會過渡時期,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需要除了能滿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內設計不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產生、發展和變換,既是建筑藝術歷史文脈的延續和發展,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必將極大地豐富人們與之朝夕相處活動于其間時的精神生活。
風格與文化的關聯,就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和諧,其本質是對人類文明的共同享有和發展,它遵循歷史傳統進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