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產購物中心業態組合分析與建議
一、商業業態及業態規劃的定義
(一)商業業態的定義
商業業態指的是經營者為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而形成的經營模式或經營形態,其分類的主要依據包括經營主體目標市場、經營理念、服務功能、選址要求、立店規模、商品結構標準等諸方面。城市綜合體內主要的商業業態包括: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公寓、住宅等等;而其中購物中心內的業態主要有:百貨店、零售型專業店、專賣店、特色超市、大型綜合超市、電影城、娛樂中心(KTV、電玩等)、健身中心、大型中式酒樓、特色餐飲美食廣場、美容院及發廊、銀行、便利店、折扣店、專業市場等。
(二)商業業態組合與規劃
所謂業態組合就是指綜合體或購物中心根據自身的定位確定商業業態的種類和每一種商業業態在購物中心中的分布及分配比例的過程。
業態組合涉及三個層面的問題:1、業態的選擇:一個綜合體或是購物中心究竟應該承載哪些功能、涵蓋哪些業態;2、配比的問題:各業態在綜合體或購物中心中的占比及每一業態中具體每個業種數量的多少以及相互的比例關系;3、落位與分布的問題:各業態在綜合體或購物中心的區位與業態之間的相互關系。
對不同的業態如何進行有效的劃分與組合,不僅關系到廣場定位的實現、客流的共享,更關系到經營收益的最大化。
二、業態規劃的基本原則
1、定位優先的原則
單個綜合體或購物中心的業態組合須服務于公司整體戰略的發展要求。購物中心業態的選擇與配比規劃須符合城市綜合體的整體定位,滿足商家的經營需要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綜合體或購物中心的定位包括三個層面:
1)整體的功能性定位:即綜合體(購物中心)要實現哪些基本的功能。位于不同城市不同區域屬性的城市綜合體,由于區位特征不同,其承載的基本功能及扮演的角色也會有較大的區別,如上海五角場zz廣場屬于城市中心(副中心)型城市綜合體,北京CBDzz廣場為城市特定功能區域內的綜合體,而寧波zz廣場則屬于典型的郊區型城市綜合體。
2)目標客群的選擇:位于不同類型的城市以及城市不同區位的城市綜合體,其目標消費人群的結構、消費能力以及消費傾向會有所差別,這必然會影響到綜合體(尤其是購物中心)內商業業態種類的選擇及各業態的配比。
3)規模選擇: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的面積、大小及橫豎向空間結構。
2、功能性選擇是業態組合規劃的基礎
綜合體(購物中心)的立地條件與周圍的商業環境與競爭態勢不同,其功能結構也將有所區別。對于位于城市中心區的綜合體,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公寓等業態的比例相對比較均衡,而位于市郊的綜合體,住宅、購物中心等業態比重較大。位于城市中心區的購物中心,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業態相對突出;社區型購物中心,目的性消費較強的零售類業態會比較多;郊區型的購物中心,主題性消費更強,娛樂體驗類消費業態則更加豐富。
3、業態的相關性是確??土鲃泳€流暢、提升總體銷售收益的重要途徑
各業態布局與相互銜接時各業態間能否有效互融,關系到購物中心內消費的舒適性及流暢性,這又直接影響到顧客在購物中心逗留的時間及消費的總客單價。業態的互融相關性通常情況下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功能互補性:各自有明確的功能特征但又互融成為一個整體;目標客群的一致性:特定目標客群的消費需求有比較強的系統性,購物中心可以根據不同客群的消費特征在購物中心內建立不同的消費主題區域,在不同的消費主題區根據客群的需求組合各功能業態。
4、長期租金回報能力(商家承租能力)評估是業態和品牌規劃的前提
各業態的行業盈利能力是我們的重要參考,不同的業態,其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力有很大的區別。通常情況下,低毛利業態的客流帶動能力比較強;而高毛利業態的客單相對較高,承受租金的能力也較強,但客流量有限。大眾型購物中心需要在高毛利業態和低毛利業態方面進行平衡,一般通過低毛利業態拉動客流,用高毛利業態獲取租金。
5、空間資源的約束是我們在業態規劃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購物中心在進行業態規劃的過程中必須時刻面對的一個課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租賃空間創造更多的長期投資價值,這要求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目標客群和相關業態的選取上必須有所取舍,并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時調整。
6、業態組合是一個永遠的動態過程
綜合體內的業態剛性很強,有很高的穩定性,但購物中心內的業態則會有(也必須有)比較大的彈性。購物中心發展的不同時期,由于其面臨的任務與挑戰不同,業態和品牌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必定會有所變化。購物中心開業初期更多的是關注購物中心整體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其對周圍消費群體的吸引能力,在業態規劃與配比上,更多會考慮那些能迅速促進穩場與旺場經營的業態與品牌;而對于步入穩定成長區或成熟區的購物中心,更多考慮的是購物中心的品質和持續盈利能力,這時候對業態和品牌肯定會有更高的要求。
三、zz廣場業態組合案例分析
zz第三代城市綜合體的整體功能性定位和業態組合基本符合廣場所在區位的屬性及特征,但在項目規模、業態的相互匹配、業態布局及業態配比等方面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
1、北京zz廣場處于北京CBD核心區域,項目區位得天獨厚,為典型的城市高端商務區域,該項目定位于城市中心商務型城市綜合體。
1)功能性選擇符合項目的區位特征,整體品牌優勢突出,但各業態的規模效應尚無法充分體現。北京zz廣場的基礎功能以服務商務人士的商務活動與商務消費為主,基本業態涵蓋了5A級甲級寫字樓、公寓商務樓、六星級酒店、購物中心及相關商務配套。但從幾個核心業態各自的規模效應來看,除了zz索菲特六星級酒店和zz院線有較強的影響力之外,其他的相關功能業態都還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zz持有且可租賃的5A級甲級寫字樓僅為1.7萬平方米,而周邊同業態競爭對手中金地為20萬平方米、華貿為30萬平方米。由于規模的限制,zz廣場無法形成全球知名企業集團聚集扎堆的效應,項目的長期收益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2)特定業態的定位有調整的必要,業態組合的合理性有提升的空間?,F有的業態組合不盡合理:沃爾瑪家庭日用品大賣場的定位,與項目整體高端商務服務的定位不匹配。沃爾瑪日常的營運狀況也不符合該業態的運營特點:周一到周五的銷售狀況要好于周末,這與大賣場正常的銷售規律正好相反。由于項目區位的特征及購物中心本身規模的約束,zz廣場零售部分專注于精品百貨或有一定規模的主題類時尚百貨可能會更符合項目的發展需要,現在的時尚流行類零售業態比例偏小。
從業態功能相關性及目標客群一致性兩個方向來看,盡管神采飛揚與zz院線的組合布局可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客群共享,但如果將這兩個業態置于六星級酒店旁,業態相關性較弱,而沖突性
表現更強,這需要在前期的業態組合方面進行更細致的思考和規劃。2、上海zz廣場的城市次(副)中心型商業中心的定位是非常成功的,其基本的功能性選擇及各主力業態的定位符合項目的整體特征。有流行時尚類百貨"巴黎春天"及時尚薈萃的商業步行街,也有上海極具人氣的"第一食品"、"寶大祥"、"上海書城"以及黃金珠寶,更有匯聚人氣的各類特色美食,有效滿足了廣場目標客群一站式消費的需要。但上海zz廣場的業態組合在一些具體的細節方面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1)廣場的整體功能性選擇有調整的空間。從項目中各功能業態的配比及租金收益情況來看:步行街對廣場租金的貢獻遠大于其面積占比,步行街用1/8左右的面積貢獻了近1/3的租金收益;相對其面積而言,主力店的租金貢獻較弱,其中,沃爾瑪和特力和樂的租金貢獻明顯偏低。從運營的情況及租金收益來看,擴大步行街、減少和控制部分主力業態的面積是接下來上海公司提升廣場整體收益的必然途徑。
2)主力業態的定位有調整的必要。從目前的經營狀況及客流分布來看,"和樂樓"區域的人氣不足,嚴重影響了項目整體效果;沃爾瑪家庭日用品大賣場的角色與廣場流行時尚的整體定位差異較大。城市中心型購物中心即使存在超市這一業態,也多以5000平方米以內的精品類超市為主。從國內比較成功的城市中心型購物中心業態組合來看,家具家居類賣場不符合城市中心型購物中心業態的基本特征,該業態即使存在,也只是一個補充,如上海正大廣場也有特力屋,面積只有 3660平方米,而上海zz廣場內特力和樂的面積達36600平方米。
3)業態的相關性組合布局有待進一步提升。從業態間的功能互補性及目標人群的一致性來看,在總體的組合上,進一步提升流行時尚類零售業態的占比,增加餐飲類業態比重,壓縮家具家居類賣場及家庭日用品大賣場的面積,才能充分體現廣場時尚潮流的整體定位。
就廣場"娛樂樓"而言,位于二樓的國美電器不符合該樓的整體定位,阻斷了各樓層間客流的流動,建議將國美電器調整至"沃爾瑪樓",同時在該區域引入與青少年相關的業態,以更好配合一樓寶大祥和二樓上海書城的經營,豐富廣場與家庭娛樂教育相關的業態。黃金珠寶城與沃爾瑪的業態屬性及客流特征明顯不一致,建議將黃金珠寶城與步行街"頤高數碼"對調,將電器、數碼電子、日用品這些與家庭消費高度相關的業態歸集到一起,以在五角場區域形成較強的集群優勢。步行街下沉式廣場接口區域及地鐵接入部分引入更具時尚氣息的國際品牌如ZARA、H&M,而現有的快餐品牌向國賓路方向適度后移,以實現這兩個區域業態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五角場zz廣場引領上海東北區流行風尚的地位,促進廣場收益的又一次飛躍。
3、寧波zz廣場的郊區型城市綜合體符合項目的區位特征,但在規模的控制及主力業態的選擇方面需要進一步探討。
1)項目的規模巨大,土地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項目三公里范圍內不足20萬人,項目購物中心面積卻有22萬平方米,步行街長達680米,規模過于龐大,部分區域難免存在填鋪充數的嫌疑,項目沉淀了大筆資金,土地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2)業態組合的功能性有待進一步迅速調整。通常情況下,郊區型購物中心,主題性消費更強,餐飲及娛樂體驗類的消費業態相對更加豐富。雖然寧波zz廣場中餐飲業態面積的占比已經達到44%,但由于購物中心位于城市待開發的區域,其特色餐飲的比例仍然偏低,建議在1號和7號門之間引入更多的特色餐飲及其它功能性業態(如銀行)以拉動該區域的人氣。廣場娛樂體驗類業態,尤其是適合少年兒童的相關業態偏少,建議在步行街二樓相對比較冷的區域增加此類業態的引進,將寧波zz廣場打造成為寧波市集購物、休閑、娛樂、教育及體驗為一體的家庭娛樂消費中心。
4、哈爾濱香坊zz廣場所處的區位特征及空間約束,要求其有與上海、寧波等第三代zz廣場有不同的定位及業態組合。香坊zz廣場處于哈爾濱新城區域,購物中心面積不到87000平方米,遠小于其他三代zz廣場的規模,其區域型購物中心的定位符合項目的實際。香坊zz廣場最大的主力店是萬千百貨,萬千百貨與步行街如何實現整體的規模效應、又形成業態錯位互補是廣場興旺的關鍵。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主題精品百貨、時尚步行街的搭配能更好體現項目的整體定位及特色。
香坊zz廣場的業態組合總體而言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娛樂區域的業態組合上卻存在不足:一是二樓國美電器由于業態及營業時間上的制約,嚴重分割了娛樂樓三個主力業態間的動線,娛樂業態間沒有形成互動,降低了整體功效的發揮;二是神采飛揚在一樓不但在客流的帶動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導致娛樂樓整體租金收益偏低。最好能將國美電器和神采飛揚進行區位互換,這樣不但可以實現娛樂樓客流的高度共享,也可以提升廣場的整體租金收益。
由于哈爾濱香坊zz廣場處于哈爾濱商務及政府辦公較集中的區域,周圍很重要的消費群體是政府公務員及公司白領,主要的消費人群年齡在25歲以上,這個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對休閑娛樂業態的選擇更傾向于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因此有必要引進更多家庭共同參與型娛樂消費業態。
5、成都zz廣場的定位與基本業態功能性選擇都是比較合理的,但在部分主力業態的選擇和業態布局方面有一些待商榷的地方。
1)成都zz廣場選擇伊藤洋華堂無疑是整個廣場招商的點睛之筆,但雙百貨的經營模式也給成都萬千百貨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成都萬千百貨的經營業績又直接影響到成都zz廣場整體經營狀況的好壞。成都萬千百貨經營能力與對當地品牌資源的掌控能力均遠遠遜于伊藤洋華堂,由于zz廣場伊藤洋華堂定位于中端綜合類百貨,從自身的能力和錯位經營的角度來看,成都萬千百貨定位于主題性百貨可能更加符合實際。
2)神采飛揚位于一號中庭一樓附近的布局打斷了步行街一樓的客流動線,加上萬千百貨經營的不景氣,導致一號中庭大部分區域生意相當清淡。由于電玩的目標消費群體與步行街的主流客群并不一致,建議將神采飛揚與步行街隔離,兩者間的通道部分恢復成商鋪,這樣不但不會影響電玩的客流和生意,更能夠順暢一樓一號中庭附近區域的客流動線,提升該區域的人氣和活力。
3)鑒于成都zz廣場步行街二樓大部分區域商家的經營狀況都不盡理想,建議在靠近萬千的區域增加全國各地的特色餐飲及品牌折扣店的比例,適當縮小二樓部分店鋪的面積,降低商家的經營壓力。
4)由于不同商家的承租能力不同,成都zz廣場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有必要迅速評估各商家的經營狀況及經營能力,并對不符合廣場長期發展方向且經營能力較差的品牌和商家進行調整,以增強整個廣場的抗風險能力。
四、對zz未來建設項目的幾點建議
1、建立項目區位的歸類標準,按照項目不同分類開展定位及業態組合研究。為了配合zz集團的快速擴張,我們需要對項目進行歸類處理,按類進行定位和業態組合的相關研究。借鑒國際成功零售公司和購物中心的經驗,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對項目進行歸類,一個維度是項目所在
的城市類型,評價的指標包括:GDP、人口規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另一個維度是項目在特定城市特定區域的區位特征,大體可以分為五種類型: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規劃中的城市中心、社區型及典型的郊區型。2、對于不同區域及類型的商業項目要突出其相應的主題定位及核心功能。不同類型的綜合體及購物中心,核心功能是不同的:位于城市中心區的綜合體及購物中心,商務服務和中高端零售是其基礎的功能;而位于市郊的購物中心,主題性消費更強,娛樂體驗類消費業態相對更加豐富;社區型購物中心,目的性消費較強的零售業態是核心。我們需要在未來的規劃中,更進一步強化不同類型購物中心的核心功能及主題性,以形成各自鮮明的特點。
3、根據不同類型項目的主題及核心功能,有選擇性的配置主力業態、主力店品牌及主力店占比。不同類型的城市綜合體,核心功能必然會有所區別;不同類型的購物中心,業態及主力店的選擇應該有所差異。根據成功購物中心的經驗,城市中心型購物中心要著力強化流行時尚、繽紛多彩的特征,多采取以次主力店和小商鋪為主的組合模式,弱化主力店的功能及作用;而對于郊區型綜合體,主力店作用的強化是購物中心安全穩定經營的根本保證。
4、提升業態組合的相關性,充分發揮購物中心的多業態整合優勢。購物中心是一個整體,而不應該是簡單的多元組合體,如果購物中心沒有成為一個整體,而是各個主力店或次主力店相對獨立,就很難形成相互之間客流的共享。只有將主力店、次主力店和小商鋪有機組合在一個整體里,才能真正發揮出購物中心一加一大于二的集聚效應和綜合性效應。這其中主力百貨店與步行街的相互融合是關鍵。如何有效實現錯位經營而又優勢互補是需要共同深入探討的問題。
5、改變目前純粹以功能為核心的組合模式,嘗試建立以目標消費群體為中心的多業態組合方式。zz以前開發的購物中心概念非常清晰:兩頭是主力零售樓和娛樂樓,中間連以步行街,即行業內所稱的縱向分布。這樣的組合有其合理的地方:功能明確,結構簡單。但缺陷也比較突出:業態和品牌的針對性不強,客流分散、有效消費不足,同時也會分割特定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導致客流動線不暢。
zz未來的購物中心可以嘗試根據不同目標消費群體的購買能力和消費習慣,在進行規劃布局時進行橫向布局,兼顧縱向交叉。即針對特定客群的業態、品類和品牌整合布局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或同一個區域??梢試L試著建立一些特定的目標消費區域,讓zz所有的細分目標客群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調整目前廣場內部分娛樂休閑業態的布局:從優秀購物中心的整體業態布局來看,從一樓至高樓層,商品檔次逐漸降低。低樓層以承擔租金能力強的零售業態為主, 適量配置餐飲和配套服務業態;高樓層以承擔租金能力較低但能夠吸引大量客流的餐飲、娛樂、休閑為主,適量配置零售業態和配套服務業態。休閑、娛樂業態過多分布于低樓層不但會影響和動搖購物中心的整體定位及形象,也會拉低項目的租金回報。
6、合理規劃項目的規模,提升資金使用的效率,提高投資回報率。商業地產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初期投資額巨大、回收周期長,提升資金使用的效率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茖W的定位及合理的項目前期規劃是降低初期低效投資、提高投資回報率的核心手段。以亞太地區以及國內優秀的購物中心為參考,在一類(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城市且位于城市中心區域的購物中心面積大多數在10萬平方米左右;而位于二三類城市中心區域的購物中心也基本控制在5萬平方米左右;社區型購物中心大多數在3萬平方米左右;郊區型購物中心面積也很少有超過15萬平方米的。相對而言,zz已建成的第三代城市綜合體商業部分的規模普遍偏大,資金的使用效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7、深入評估項目的長期價值,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商業地產的特性決定了購物中心的長期價值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購物中心在前期招商過程中要以引進符合項目長期定位的業態和品牌為前提,關注項目整體經營的穩定性、經濟收益的成長性及長期的租金收益。這首先需要建立基于購物中心50年經營期的收益模型,在此基礎上充分評估項目的總體收益,制訂相應的租賃策略,擴展廣場的長期綜合收益。
8、提升項目業態組合和項目規劃的彈性和可塑性,為項目的業態調整奠定硬件方面的基礎。商業業態與品牌變化越來越快,這要求我們在前期的規劃設計中為未來的調整留存余地和空間。如根據目前市場的發展來看,無論哪一類購物中心,餐飲業態越來越成為購物中心的核心業態,是穩場旺場經營的重要支撐。這要求在項目規劃的前期,必須在相應的配套設計上給予滿足,以適應餐飲業態未來在購物中心內的擴張。
9、強化項目開發服務于商業運營的思想。地產項目的開發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服務于最終目的的手段,商業地產的開發必須以承載消費功能、服務商業運營、實現商業價值為根本。項目的規劃、建設、成本管控等必須以滿足廣場日常的安全、高效及高品質營運為前提,著眼于項目的整體價值和長期價值。
10、理順項目商業規劃及建筑設計、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相關流程,形成閉環精細化運作。購物中心的商業規劃先于建筑規劃,建筑設計始于商業設計,定位是商業項目的思想與靈魂,商業規劃和建筑設計是語言與載體,但這兩者共同服務于一個主體:商家及消費者的需求。通過項目調研發現價值,通過廣場的定位明確價值,通過業態組合體現價值,通過建筑設計、工程建設形成載體,最后通過營運實現價值并進行再定位。由這一閉合流程規劃設計出來的購物中心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后期招商和經營的風險,更有利于提升項目的長期經營價值。這其中,要充分發揮商業管理團隊和主力業態商家的核心作用。
篇2:商業項目業態組合規劃操作
商業項目業態組合規劃操作
?。ㄒ唬┥虡I項目準確功能分區規劃操作
1、商業項目主題、檔次的定位形成是關鍵,沒有相關定位的商業項目,不可能進行準確的功能分區;
2、按照商業項目檔次、主題定位,考慮最優的商業項目功能定位;
3、分析各進入商業項目的功能區對消費者心理、行為的影響情況,并初步考慮處于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應;
4、結合個功能組團經營特點和商業建筑條件,考慮各功能組團的最佳位置;
5、結合項目所在地消費群對各功能區的關注程度,開始有效的進行商業項目功能分區規劃;
6、綜合評價各功能組團之間的相互影響,選擇良性影響的組團集中分布,惡性影響的組團選擇隔離。
?。ǘ┥虡I項目業態組合規劃流程
1、確定商業項目的主題和檔次,根據相關定位,確定將要選取的經營業態;
2、根據當地市場分析所選擇經營業態的經濟可行性;
3、根據消費者對經營業態的關聯性消費特點,將關聯性的業態進行綜合分析;
4、選擇最能夠引起消費者消費欲望的經營業態,優先考慮它的位置和面積;
5、確認最有業態后,根據消費的關聯性,以關聯性重要程度不同,選取相關的經營業態;
6、適當的統一關聯業態組合的風格,形成優勢業態帶領弱勢業態的局面。
?。ㄈ┙洜I業態規劃組合制勝技巧
1、技巧一
優勢業態支撐弱勢業態,通過經營業態位置的組合,實現這種提升。如:通過餐飲業對人流的吸引和聚集作用,在餐飲業旁邊設置商品零售業態,實現商品銷售業態的人流;
2、技巧二
強強聯手,通過不同的經營業態的集中布置,最大限度的滿足同一類消費群的需求,形成對消費人流的極大吸引力。這種方式,要求兩種以上的經營業態有統一的主題,面對統一的目標客戶群。這樣才能形成各自客戶互相支持的局面;
3、技巧三
全面性組合。消費者逛商業項目無非是購物、休閑和餐飲,其目的性很明確。通過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群全面消費需求的經營業態組合,以規模和全面性吸引消費者過來,應該是最有效的。
篇3:初探地級市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業態組合
初探地級市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業態組合
商業規劃是商業房地產項目開發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本文所指商業房地產特指商鋪,不包括寫字樓和酒店),而業態組合又是商業規劃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如若業態組合定位科學合理,可使樓盤營銷增加靚麗的賣點,有力促進樓盤的銷售,如大連萬達在全國搶灘推出的萬達購物廣場模式;也可為項目建成運營后真正實現長期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廣州天河城項目。反之,如果業態組合定位不符合項目所在城市商業發展現狀的實際需要,將導致項目投入運營后必定不能做旺而最終歸于失敗。這種案例在全國許多城市可謂比比皆是。
項目開發前期明確業態組合的定位,還對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具有指導意義。那么,什么是商業業態?什么是商業業態組合?業態組合定位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的業態組合有哪幾種常用方式?本文試圖以地級市為例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商業業態指的是經營者為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而形成的經營模式或經營形態,其分類主要依據經營主體的多少(是一個還是多個)、目標市場、經營理念、服務功能、立店規模、選址、目標顧客、商品結構、店堂設施和裝修標準、商品進貨渠道(從廠家還是分銷商處進貨)和募集方式(是中央采購還是單店進貨)、商品的寬度和深度、價格政策(毛利率大?。?、銷售方式等諸方面。目前,我國現有的商業業態主要有:百貨店(有傳統百貨和現代百貨之分,現階段地級市百貨店大都為傳統百貨,但已開始向現代百貨過渡)、專業店、專賣店、商業步行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以及便利店、折扣店、專業市場(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其中,由于倉儲式商場強調儲銷一體和非中心商圈選址,便利店強調社區便利性服務,專業市場強調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概念,農貿市場強調農副產品銷售,這些業態和作為建筑群形態的商業步行街均不在本文討論的范疇。
商業房地產項目的業態組合,指的是開發商根據項目城市現有業態狀況和對未來商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充分利用自身可能整合的各種招商資源,為便于該樓盤作為房地產項目實現銷售和該項目作為商業地產日后能夠成功運營而對項目各功能分區和各樓層的業態所進行的規劃。業態組合定位必須在項目開發前期完成。
根據我們的操盤經驗,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業態組合的定位,主要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盡可能引進符合項目地實際需要的新業態,以造成對原有業態的強烈沖擊,顛覆舊有商業格局;同時,所確定的業態必須有足夠大的規模,以至于3~5年內無人能出其右,形成規模上的強勢地位,將項目打造成新的商業中心;
2、要有主流業態和核心店,保證項目開業后對周邊商業物業形成競爭態勢,銷售力強,以吸引人氣,積聚商氣;但又強調多業態經營,以使各業態之間優勢互補,降低整體經營成本,提高利潤率,預防風險;
3、現代百貨公司和大型綜合超市比較適合作為主流業態引進,但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要注意它們的錯位經營;
4、首層和二層盡可能采用產權清晰、便于日后管理的內置步行街業態,即使引進現代百貨或綜超作為核心店,也必須考慮采用適合進行產權分割的辦法,將項目化整為零進行銷售,確?;鼗\開發資金;
5、大型綜合超市能夠有效地形成商氣,對確保項目運營成功有利,但其要求租金相對較低,容易形成"租售"矛盾;
6、現代百貨公司以時尚和女性消費為主,可以承受較高的租金,但該業態必須從首層開始配置,公攤面積最少40%。其與大型綜超相似,,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潛在客群不愿投資此類商鋪。這是在引進百貨公司和大型綜超業態時必須注意的。
根據作者總結多個商業房地產樓盤的實操經驗和對我國地級市大規模調研親歷,作者認為,以我國大多數地級市城區人口規模、消費水平和購買力現狀,一般地說,打造一個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其規模宜在總建2~3萬平方米,層數控制在3~4層。在受到用地面積、建筑密度等規劃條件限制致使開發面積過小,或當地城市人口基數大、現有商圈十分繁榮的條件下也可建五層。但總建一般應控制在4萬㎡之內。開發商應清醒地認識到,商業項目總建過大,開發風險便驟然放大。另據研究,人們對單體商場面積的心理最大承受能力為 1.7 萬㎡,生理最大承受能力為 2.3 萬㎡,超過這個"疲勞度"就適得其反了。從國外百貨店的一般規模來看,單店營業面積多為 7000~8000㎡,在日本,超過 6000 ㎡就要受到"大店法"的規制。需要警惕的是,目前,國內商業房地產開發已然涌現許多"大盤英雄",一些開發商在地級市動輒開發5~6萬㎡,甚至在只有40萬城市人口的城市也蓋起多個10萬㎡的商業巨盤!人們有理由擔心,我國上世紀90年代初期曾掀起"大商場熱"至90年代后期又引發大商場衰退潮的現象幾年后又將重演。
建筑規劃方面,項目的臨街一側盡可能布置有廣場如旱噴泉廣場及停車場,注意提供優美購物環境,使之休閑特性明顯。建筑造型強調現代而前衛,簡潔,明快,標識性強。注重豎向交通的易達性,創造臨街便捷的多渠道垂直交通:設室外電動扶梯,將人流動線上的顧客直接輸送至二層甚至三層,在與之相鄰的商業物業間架設人行天橋,在具有景觀價值的臨街面配置觀光電梯,將客流直接從地面引向各層。建筑內盡可能設置面積適可的中庭,因為中庭是垂直交通組織的關鍵點,是步行空間序列的高潮,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勵層間運動,又宜做休閑、促銷場地;中庭頂部天窗宜采用透明材料引入自然光線,不僅節能,而且讓上層空間開闊敞亮,把人的視線吸引向上。配套設施應較為完整,中央空調、電動扶梯、客梯、貨梯、煙感噴淋消防系統、照明系統、通風系統、背景音樂系統、道路指示系統,均應規劃建設到位。大多數情況下不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選址宜在中心商圈,以最大程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商業資源。
根據項目總建的大小和層數的不同,業態組合方式建議如下:
一、在首層面積為4000㎡~5000㎡,層數為4層,總建在1.6萬㎡~2萬㎡時,業態組合方式有:
組合(1):1F+2F+3F為內置步行街,4F為專業賣場。
其中,1F為流行時尚專賣店、精品店、折扣店組成的名店街,并設1~2個方便快餐冷飲店,2F、3F以服裝步行街為主。4F引進知名品牌做專業大賣場,如3C賣場(家電、手機、電腦)或家居賣場或電玩、運動、書市、電影城之類專業賣場;將3F、4F臨街部分設計為通透立面,用大幅透明落地玻璃配以明亮燈光,使其成為餐飲、咖啡、茶室等對情調和視線要求較高的經營定位,并進行分割銷售。而這種可憑欄遠眺的餐飲娛樂景觀區還會具有非常不錯的賣點。之所以強調對3F、4F的分割銷售,是因為項目總建規模小,可供銷售的面積最大也只有2萬㎡,為提高開發商的投資收益,必須盡可能提高分割銷售商鋪的比例。
該組合的缺點是缺少核心店。但由于內置步行街將流行時尚和服裝專賣集中經營,提供了舒適明亮的購物環境,具有
明顯的"扎堆"效應,較受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歡迎。同時,該組合適合劃小商鋪面積,便于控制總價,從而利于推盤銷售。必須強調指出,從定價策略和解決"租售"矛盾、利于開業后運營管理等多角度考量,這種首層為步行街,并爭取盡可能多的樓層為步行街的組合是單體商業房地產項目首選和主要的組合模式。雖然內置步行街這種業態目前在地級市中還不多見,但它無疑將成為未來流行的趨勢。組合(2):1F+2F2/3為內置步行街,2F1/3+3F為大型綜合超市,4F為專業賣場。
此組合的用意在于借大型綜超可以有效積聚人氣來提升項目的品質。大型綜超應成為本組合的核心店。但其必須從2F開始引導人流并輸送至3F,否則,將大型綜超直接設置在3F有較大經營風險。
組合(3):1F+2F為現代百貨公司,3F為內置步行街,4F為專業賣場。若項目地商圈非常成熟,人氣特旺,也可考慮將4F設計為部分或全部內置步行街。
對于組合(2)和組合(3),由于作為內置步行街的可供銷售的商鋪面積太少,必須明確:1、大型綜超和百貨店的面積必須分割列入銷售;2、首層面積一般應不小于4000㎡;3、與組合(1)類似,將3F、4F的臨街部分包裝成觀景餐飲進行銷售。
以上三種組合是針對項目總建不大的特點而進行的設計。對開發商而言,總建小,項目整體運作所需投入的資金自然就少。即使在央行實行"121"新政之后,總建在1萬余㎡的項目,開發商所需投入的資金依然不是太多,有利于整體運作。但是,對于總建規模太小的項目,如若不能借助現有商業地產形成猗角,錯位經營,相互支持,積極鞏固原有的中心商圈地位,而項目自身規模又不足于構筑新商圈的話,為避免項目開業后的經營風險,作者還是建議開發商慎重開發。
二、在首層面積為6000㎡~1萬㎡,層數為3~4層時,其業態組合方式可考慮:
組合(4):1F+2F3/4為內置步行街, 2F1/4+3F為大型綜合超市,4F為專業大賣場(如家居城),其中,3F、4F的臨街部分為通透明亮的餐飲娛樂景觀區。
此組合可提供便于分割銷售、三層以下的商鋪面積至少近2萬㎡,且首層面積較大,利于項目推盤銷售。當然,大型綜超應成為核心店。
組合(5):1F為現代百貨公司,2F+3F為內置步行街,4F為專業大賣場,其中,3F、4F臨街部分為通透明亮的餐飲娛樂景觀區。還可根據周邊商業物業競爭情況,考慮從2F引入生鮮副食洗化超市概念,并連同3F的一部開辟為超市。
三、在首層面積超過1萬㎡,層數為3層,總建筑面積超過3萬㎡時(如當地城市人口基數龐大、現有商圈繁榮,或開發商有較好的銀企關系,為今后融資"變現"考慮,也可建4層,總建超過4萬㎡),因其首層面積和總建筑面積較大,業態組合有較多的選擇余地,這時,組合方式建議為:
組合(6):1F為內置步行街,2F為大型綜超,3F為專業賣場,其中,將3F臨街部分作為觀景休閑餐飲。
組合(7):1F為百貨公司,2F為內置步行街,將2F和3F的一部分辟為生鮮副食洗化超市,3F的臨街部分作為觀景休閑餐飲,其余部分作為專業賣場。
一般說來,組合(4)至組合(7)的項目堪稱當地"商業航母"。如總建規模達到3萬㎡以上時,該項目在地級市已可規劃成典型的購物中心即shopping mall業態(當然,這種地級市的mall實在無法與京、滬、穗動輒數十萬平米的大mall相提并論)。這種業態是一個無顧客層次限制、集中了多種零售業態和服務設施的多功能綜合體,它具有"一站式、多功能、休閑性"特點, 服務功能齊全,不僅滿足購物需要,而且也滿足休閑、娛樂、文化和餐飲等需求。因此,在進行業態組合時,經營品項要考慮吃、穿、用、玩、樂、賞、游等內容的合理配置。
需要強調指出,本文所討論的業態組合設計都是作者實操經驗的總結,它僅僅是提供了若干思路:
首先,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開發商在思考業態組合時,其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售樓和經營并重。因此,,室內步行街始終是這些方案的核心組成元素。
其次,利用大型綜合超市和現代百貨公司作為主力店來聚集人氣,形成商氣,以達到提升項目品質的目的,是解決業態組合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是,這種設計所帶來的問題是,由于這兩種業態所需經營面積大,公攤面積最少40%,雖然可以從產權形態上分割,但交房時畢竟不能從實物形態上分割,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客群不能接受此類商鋪而影響售樓。當然,如果開發商傾力引進知名品牌百貨公司或大型綜超,精心包裝項目,制定合適的售價政策(首層定位為百貨公司業態其售價一般比首層定位為內置步行街的低,但此時可適當調高2F內置步行街的售價。拙文《挖掘賣點:從業主視角談商鋪定價策略》對此進行了闡述),處理好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和招商合同間的法律關系,租賃期適當延長(應考慮在10~20年),規劃這兩種業態的樓層也是可以分割銷售的。
第三、若項目地原有百貨業態較弱如尚處于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過渡階段,在總建規模不大時(如2萬余㎡),也可將整個項目定位為百貨業態并全部分割銷售。但當項目定位為購物中心業態時,百貨或大型超市則只能規劃為項目的主力店群,且其面積占比不能超過80%。
這里還有幾個問題須作說明:
1.各種組合均應在1F設立1~2個方便快餐、冷飲店以完善功能,但飲食比例不宜太多,以冷食為主。2.各種業態、業種面積占比應根據當地業態現狀、競爭烈度和對項目招商、售樓前景的預測進行綜合分析確定;3.選擇觀景休閑餐飲要考慮項目地周邊環境是否具有景觀價值,所在樓層是否具有良好的視野;4.除在頂層規劃專業大賣場外,應根據實際需要在2~4層間配置一些其它業種專業店。
誠然,商業規劃中的業態組合定位還有許多選擇。但任何選擇都必須考慮大量的細節,比如,內置步行街商鋪的開間、進深和購物動線寬度應該多少為宜,商鋪面積如何劃分才利于銷售又利于經營,公攤面積多少方易為業主接受,在什么情況下內置步行街可往3層、4層設置,怎樣選擇業種組合可使商鋪售價最佳,如何處理業主組賃合同和招商合同的關系等等。所有這些細節都必須與項目的業態組合定位"精準"吻合。全球零售業巨頭家樂福CEO貝勒能曾說過:零售業就是關注細節。同樣,商業房地產項目的實操過程,也是關注細節的過程。因為只有細節的完美才最終體現出開發商的智睿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