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材的分析及教學建議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實驗教材《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教材主線和重點,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愛家鄉、愛祖國、生產與生活、交通與生活,通信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內容,現將該冊教材的總體特點介紹如下。
一、教材基本特點
?。ㄒ唬亩喾矫嬲故旧鐣?,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于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ǘ┳⒁庖龑W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ㄈ膶W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里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ㄋ模┳⒁饬讼嚓P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ㄎ澹⒁龑W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研究能力。如,第一單元“家鄉的老街和老屋”教材展示了一組不同地方的老房子,北京的四合院、安徽民居、西南苗家吊腳樓、江南水鄉、陜西窯洞、客家土樓等,教材通過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不同的家居中,可以發現什么奧秘?為什么不同地區老房子風格會不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老房子與家鄉地形、氣候、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ㄒ唬┰O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將通信與傳媒兩個要點的教育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單元內容的構思。主題一、主題二的內容主要是側重于通信,主題三、主題四兩課內容側重于大眾傳媒。由于通信與大眾傳媒與當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本單元在編寫時注意了內容上與兒童生活的貼近,力求讓學生認識到通信、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同時注意了在引導兒童認識社會的同時,培養他們社會生活的能力。即讓學生在認識和了解現代通信方式的同時,學會選擇和利用各種通信方式;讓學生了解現代傳媒的同時,學會如何有效的利用傳媒來獲取信息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本單元注意了將社會常識方面的內容與學生的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特別注意了針對當前大眾傳媒對少年兒童產生較大影響的現實情況來組織教材內容。當代兒童是在電視機和計算機前長大的一代,他們的知識面廣,通過小窗口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情。教材既注意了讓兒童了解大眾傳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更注意引導學生在接觸大眾傳媒時,要注意選擇健康的內容,并能做到有節制的看電視和上網。
由于本單元有些內容是從歷史的角度和法律的角度來體現的,而這些內容對兒童來說,缺少直接的生活經驗,需要兒童通過間接的渠道來獲取,因此,在課文中設置了資料框的形式,目的就是通過這一欄目給出一些必要的知識,讓兒童借助知識的拐杖來進行學習。
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了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ǘ﹩卧Y構和教學建
議本單元由四個主題構成。主題一:《通信連著你我他》;主題二:《從烽火臺到互聯網》;主題三:《小窗口大世界》;主題四:《從看電視說起》。
1.主題一 通信連著千萬家
本主題教學有這樣幾個重點:聯系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本課教學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活動一:“我們生活中的信使”。
問一問、訪一訪學校的老師、校長常采用哪些通信方式與外界取得聯系,這些通信方式給學校的工作帶來哪些方便和好處。問一問爸爸、媽媽喜歡使用哪些通信方式與他人聯系,并舉出一件具體的事例。查一查有關資料,看看現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它們各自有些什么特點。讓學生分成小組,對調查的結果、搜集的資料進行歸類、分析。如:現代通信方式的種類及特點;我們常用哪些通信方式及人們有什么樣的通信感受、體驗;通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舉例說明;通過調查,提出我們還有的疑問,以便大家共同探討解決。各組選擇一個重點問題,作好課堂匯報的準備。
?。?)活動二:“我們如何選擇通信方式”。
請學生們說一說現代通信方式有哪些種類。引導學生明確現代通信方式有兩大種類,一類是郵政,是通過火車、飛機、輪船等傳遞信件、包裹等我們看得見的實物;另一類是電信,主要是通過電波、光波傳遞文字。舉出具體事例說一說家人和自己使用過哪些通信方式,通過這些通信方式給自己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同時解決了生活中的哪些難題。請學生舉例說一說各種通信方式所具有的特點,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通信與人們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并加深對各種通信方式特點的了解,為正確選擇通信方式打下基礎。結合課文中提供的情景:“建立一個‘兒童環保日’”,分組設計、思考:我們怎樣和他們聯系、交流意見?以達到學會選擇通信方式。分小組采用表演、圖畫等形式匯報本組采用哪些通信方式來號召各地同學建立“兒童環保日”,其余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討論,人們在選擇通信方式時,一般要從哪些因素來考慮。并歸納出人們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快捷、省錢等。提供一些具體的事例讓學生練習選擇通信方式,也可以組織模擬活動,讓學生知道使用這些通信方式的程序。
?。?)活動三:“文明通信”。
對生活中,人們在通信方面存在的一些現象進行辨析、討論、表演。如:打電話的禮貌、書信道德規范等。學生選擇一種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人進行一次實際的通信聯系,并作好通信記錄。如:書信、電話記錄等。根據課文提供的案例,對隱匿別人信件的做法進行分析,讓學生設想沒收到信件的人心情會怎么樣,如果你是那個沒收到信件的人你會怎么想。學習有關的法律條文,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通信自由,同時,也懂得應當如何遵守法律,不隱匿、毀棄或私自拆開他人郵件、電報等。
2.主題二 從烽火臺到互聯網
本主題教學有這樣幾個重點:了解過去的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發展的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主要通信方式;體會隨著人們生活的需求、科技的發展,未來的通信方式將會更加發達。
本課教學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活動一:“通信的過去”。
學生匯報過去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如古代的烽火臺傳信,擊鼓傳信,信鴿傳信,驛站傳信等,可圖文結合進行介紹。并可讀一讀一些描寫古代人們盼望親友來信的詩詞等。學生匯報通信的發展過程,可講一講馬拉松信使的故事和第一張郵票、第一個郵筒等故事讓學生知道通信的發展歷史。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出示的表格比較,知道通信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傳遞速度不斷的加快。
?。?)活動二:“未來的通信方式”。
引導學生暢談未來的通信方式,學生寫出或畫出自己對未來通信的暢想。
3.主題三 小窗口大世界
本主題教學有這樣幾個重點: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知道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都是大眾媒體。透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了解國家和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豐富人們的知識,即時地獲取對我們生活有用的信息。愿意在現實生活中,養成看報紙、聽廣播、上網查詢資料等好習慣。
本課教學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活動一:“調查研究活動”。
做家庭小調查,自己和家人常利用哪些大眾媒體了解世界,其中包括自己及爸爸、媽媽喜歡看的報刊、電視節目、聽的廣播等。
搜集最近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上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并從中選擇最感興趣的一條,填寫在教材第14頁的表上。搜集一些廣告信息,讓學生對這些廣告進行評議。
?。?)活動二:“我喜歡的大眾媒體”。
學生展示課前進行的家庭小調查表,交流自己和家人喜歡看的報刊、電視節目、聽的廣播有哪些,并說出具體的名稱,包括國家和本地的各種大眾傳媒。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如何通過這些媒體去了解國家大事和世界大事,了解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用媒體獲取信息的基本常識。如,報紙的版面一般是怎樣安排的,每一版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報紙的什么位置稱為頭版頭條,頭版一般安排些什么內容。說一說中央和地方的電視臺安排了哪些節目自己喜歡看,這些節目播出的時間。電視的黃金時間是指的什么時候。請學生介紹自己通過各種傳媒獲得信息的具體內容,不但可起到交流信息的作用,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舉出具體事例說明大眾傳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能讓我們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滿足我們的娛樂需要,陶冶我們的情操。
除此之外,大眾媒體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難題,如,當我們東西丟失時,可以通過傳媒登載或播出尋物啟事等等。引導學生討論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中,是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少年兒童看,對有些兒童不宜看的內容,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態度。對傳媒里的廣告我們應當怎樣看待。
?。?)活動三:“新聞發布會”。
大家動手布置“新聞發布會”的現場。以小組為單位成立播音小組,各小組準備好要交流的信息和新聞發布的形式。選一名學生為主持人,主持“小小新聞發布會”,學生小組輪流上臺發布新聞。主持人可現場采訪他們從哪里獲得的新聞,他們對這條新聞的看法等。
?。?)活動四:“辦班級小報”。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班級生活中妙趣橫生的事情。
小組成員分工,如:負責抄寫的,負責畫畫的,負責版面設計的……各小組制作班級小報,制作小報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辦報過程中的幾個程序,也就是要注意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選擇好的內容,報中的文章要文通字順,設計版面要注意美觀,并注意將重要的內容安排在第一版上。將各小組制作好的小報貼在教室黑板上,學生們可自由觀賞,并評出大家最喜愛的小報,評比時要注意內容和版式的合理和美觀。舉行隆重的“優秀小報頒獎儀式”,教師可通過總結給學生正確的引導。
4.主題四 從看電視說起
本課教學有這樣幾個重點:認識電視、網絡、書刊等大眾媒體對促進自已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初步具備選擇健康電視內容進行娛樂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安排時間;促進學生與父母的交流和溝通。
本課教學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活動一:“看電視引起的*”。
圍繞課文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了解學生中是否有和小波一樣的煩惱。請學生說一說父母對自己在家中看電視的態度。請父母允許看電視的學生談一談為什么家長要讓自己看電視,從中看電視對我們的成長有好處的結論,并讓學生舉出具體的事例。請家長不允許自己看電視的學生說一說家長限制自己看電視的理由是什么。各小組自選一條家長提出的理由進行重點討論和分析。分組匯報,注意在看電視要注意內容健康、浪費時間、合理安排課余生活等三方面著重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父母所提理由的合理性。引導學生討論看電視對我們成長的負面影響,從中讓學生知道家長為什么要限制自己看電視。指導學生訂一份看電視的書面協議。
篇2:小學四年級品德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冀教版)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冀教版)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26人,男生14人,女生12人,學生分別來自周圍六個村莊,有一名是新轉學來的。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捌返屡c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教材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為主線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教育。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并由此拓展到不同家鄉的認識和了解,講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提升到更加科學和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以家鄉人的生活為中心,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從而產生熱愛家鄉、 愿為家鄉的明天做出貢獻的積極態度。
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以家鄉的文化、 民俗為中心,在前兩單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開展認識和了解家鄉歷史與文化的學習活動;進一部了解家鄉人的智慧、家鄉傳統與進步的變革和家鄉人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知道家鄉中還存在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和習俗,學會批判的看待這些問題;進而產生作為家鄉人的自豪及熱愛家鄉和家鄉人的積極情感態度。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篇3:嶺南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社會教學計劃(5)
嶺南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五)
一、四年級思品學科現狀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孩子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活動課程,課本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等相關學科有機的結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四年級的孩子已具備自己的認知、情感和體驗,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四年級的孩子是喜歡上思品課的,有的孩子認為有少許課本話題無法調動學習興趣,有的孩子則認為教師上課的形式可更為多變,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的社會責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下期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線的歷史演變、未來交通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感受祖國的迅速發展,并時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還要向周圍的人宣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課本每單元的話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深化其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將學習延展到生活中
3、通過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4、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5、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切實的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觀
6、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誠信是金》3課時
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3課時
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8課時
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3課時
第五單元:《祖國真大》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