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設計:克服嫉妒心理,學會尊重他人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嫉妒是一種心理病態,認識到由于嫉妒而產生的不良后果。
2、正確認識自己的這種狀態,學習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
3、使學生懂得應該以友愛、尊重和寬容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活動重點:
使學生明白嫉妒是一種心理病態,學習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懂得應該以友愛、尊重和寬容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活動準備:
1、以不署名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體會,把感受最深的因別人在其它方面超過自己而產生嫉妒的經過寫出來。
2、確定扮演角色,并進行小品《無名之火》的排練。
3、黑板上寫“克服嫉妒心理,學會尊重他人”幾個大字。
4、邀請幾名家長前來參加,講清活動目的。
活動方式:
游戲式、體驗式。
活動過程:
1、擺現象:小品《無名之火》
劇情:雙休日,六年級女學生劉玲正在家里做功課。同院的楊阿姨喊劉玲去她家接媽媽的電話。劉玲執意要爸爸去接;楊阿姨邀請劉玲去她家玩電腦游戲,劉玲婉言謝絕;劉玲和爸爸一起外出,在大門口看到楊阿姨家新買的汽車,劉玲不屑一顧并忿忿地埋怨爸爸:“怎么咱家電話、電腦、汽車一樣都沒有?”
學校里,劉玲和張麗這對好朋友,正在研究一道數學難題。當得知張麗在今天的測驗中又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績不如張麗的劉玲一反常態,下課后拒絕和張麗一起跳繩;放學不和張麗一起走;班里選班長,張麗是兩名候選人之一,劉玲卻故意選了另外那名同學(本來她是要選張麗的)
2、查根源
?。?)劉玲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行為呢?(因為她家沒有楊阿姨家富裕,她的成績沒有張麗好,所以產生了“嫉妒”)
?。?)定義“嫉妒”:是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人和人之間進行比較,看到別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好,自己又達不到他人的水平現而發展到不甘心,并達到了惱怒于他人的程度。
3、論危害:(觀看錄像,體會危害;集體討論,分析后果。)
?。?)看錄像《縱火犯》
劇情:山東某大家有個姓唐的女大學生,從小受到媽媽的寵愛,養成了任性好嫉妒的壞毛病。進入大學后,處處想撥尖,出人頭地,因為沒被選上班干部,心里很不自在。一次,班上有兩位女同學考試分數比她高,她更是妒意大發,竟把人家的課本、作業本以及其它學習用品全偷了,使人家學習不成。她的這種行為理所當然受到了班上同學的批評,但她不僅不改竟乘別人上課的機會溜回宿舍,把姓袁的同學價值500多元的衣物被褥統統燒光。觸犯刑律成為縱火犯。
?。?)討論“嫉妒”的危害
A“對別人的危害可能對自己的危害絕對”一個光會嫉妒別人的優點、長處、幸福、成就的人,由于他的心計全部用在如何嫉妒別人,設法算計別人,妄想把別人拉到跟自己同一水平上,甚至低于自己的水平。結果,且不論對被妒者有無損害,首先他空耗了自己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最終一無所成。
B好嫉妒的人,不僅對于自己的學習、工作、事業、成就,對于人際關系和友情,有害無益;而且對于自己的心境和健康也絕無一點好處。試設想,妒人者必然是終日被自己胸中的無名妒火煎熬著、折磨著;嚴重時還會食不甘味,夜不成寐,這種人心理衛生自然談不上了,生理健康也往往會受到影響。這豈不是庸人自憂、自討沒趣、自找苦吃?
4、制“妙方”。
?。?)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
?。?)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呢?
首先要看到新型的人際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團結共進的關系。21世紀的少年兒童無論是男是女,應該把競爭的機制引入到人際關系中去。不過,我們的競爭,第一,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的競爭;第二,競爭的目的,并非為了搞垮別人,而是為了互相促進,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第三,競爭的結果,自然也會有優勝劣汰的情況出現,但無論是勝者還是負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各自在新的起點上,繼續相互幫助,團結前進,絕不會出現你死我活的對立局面。
其次,要樹立自信心。我們通常所說的嫉妒,一般都不是把自己抬高到被嫉妒者的位置上,現時是相反,總是企圖把被嫉妒者貶低到自己相同的水平和同樣的位置上,嫉妒的目的表面看來在于得到更高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致力于“吃大鍋飯”,在智力、水平、成就、地位等方面搞平均化??傊?,沒有自信,才會產生嫉妒。
日本學者三木先生指出:“靠嫉妒是一事無成的。人靠創造來造就自己,培養個性。人越有個性就越不會去嫉妒?!彼f,“靠一個情感來控制別一個情感要比靠理性更為有力,這是普遍真理。如果說英雄是不會嫉妒的說法是真實的,那么實際上就是說英雄的功名心理和競爭心理等其他情感比嫉妒強,并且重要的是具有更大的持久的力量。
第三,一方面自己不去嫉妒別人,另一方面當被人嫉妒時,要正確對待,即心胸要寬廣一些,不要去計較,甚至傷心備至;要在可能的條件下,給對方以能夠接受的幫助。
?。?)家長談談自己的想法。
5、總結
同學們,生活在群體中的我們,常會將自己和周圍的人作比較。有的同學通過比較看到了別人的優點,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他們在比較中找差距,在比較中求進步。還有一類同學,他們也在比較,也在找優點,尋缺點,可是得出的結果卻和第一類同學大不一樣。他們比較出了別人的缺點,卻對別人的優點視而不見;他們比較出了自己的優點,卻對自己的缺點只字不提。這一類同學總是一味的否定別人,抬高自己,他們比較來比較去,只收獲了一顆“嫉妒”的種子。一個產生了嫉妒心的人如同一棵生了蟲的樹,如果不及時把“嫉妒”這只蟲子除掉,而是上它在軀體里寄生,那么,等待這個人的命運惟有“枝枯葉黃”。為此,我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正確對待同學、朋友取得的成績,化壓力為動力,變嫉妒心為上進心。
篇2:第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第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一、認真貫徹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精神,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德育工作中去。
二、教師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
三、班主任工作要扎實,要成為學生發展健康心理的啟迪者和榜樣,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指導班集體和團隊工作中,要發展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自主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心理輔導室輪值人員要熱情接待學生和家長來訪,進行個別輔導,隨時保密,并做好記錄。
五、切實開展好咨詢信箱心理熱線,接受不愿當面咨詢的學生的咨詢,并做好記錄。
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提高認識,全面促進心理素質。
七、搞好宣傳板報,用黑板報集中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八、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并做好家長學校心理教育工作。
九、建設好校園環境,使學生有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
篇3:世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條例
世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第三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
(二)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其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三)關注個別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積極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助人與自助相結合。
第四條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心理科學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引導學生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第五條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實行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輔導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和體系。
第六條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心理學、教育學為理論基礎,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
第七條 心理輔導教師應符合如下條件:
(一)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熱愛并樂意從事學生心理工作,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有奉獻精神和協作精神,有開拓進取和創新意識;
(三)具有一定教學、科研能力和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四)無條件尊重求詢者;有較強的自我分析、調節能力;
(五)具有一定的接談、測量、指導和矯治能力。
第八條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形式有:
(一)個別心理輔導與團體心理健康教育課;
(二)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心理健康檔案等;
(三)幫助學生在能力、性格、氣質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方面了解自己、發展自己。
第九條 心理輔導教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適應能力;
(二)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排解、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三)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了解個人能力、興趣、人格、氣質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咨詢服務,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團體輔導以及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供資料和依據;
(四)為廣大教師的生活、工作提供心理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