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觀后感(三)
今天,我和爸爸到文體中心大劇院觀看《南京! 南京!》這部電影。
在一陣陣轟炸聲中拉開了《南京! 南京!》帷幕。電影是黑白的,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一架架敵機從空中投下了成千上萬的炸彈,把城墻炸開了,南京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敵人攻進南京城,到處燒殺搶奪,把孫中山的雕像推倒,豎起了日本國旗。日本士兵真是太殘忍了。中國同胞有的被他們把趕到一間屋子,用火活活燒死,有的被開槍打死,還有的被活活地埋進了大坑里……日本人行為真是慘無人道,令人發指。
看完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南京,有我三十萬同胞遇難,日本人殘暴地侵略了我們,但是他們永遠侵略不了我們中國人的愛國之心。這段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要永遠記住這個血的教訓。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勿忘國恥,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學習、工作,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吧!
篇2:電影《南京1937》的觀后感
遺忘與銘記--電影《南京1937》觀后感
抗戰時期的那段歷史似乎正在被漸漸淡漠,漸漸遺忘。
七一建黨,八一建軍,問一問身邊的人,肯定是有不知道的。老一輩的喜歡看抗戰片,一坐就是很久。而小一輩兒的,大多是不愛看的,遙控調一調,便過去了,時常還念叨著:這片子有多么無聊。
那段非常時期留下的疤痕就這樣慢慢淡去。說實話,這樣的淡忘,在我心中亦是沒有什么概念的。
直到我去了四行倉庫,才有了些許感觸.
那里地方不大,但新穎得很。本是懷著看看玩玩的心情,驀地,被眼前的黑暗逼得肅然起敬了。
光線昏暗處一轉頭,便發現這里有一組雕像:鬼子從窗戶里翻到房間里來,滿臉猙獰,滿面橫肉,不禁愣怔;一直到參觀結束,腦海里一直浮現那個雕像,越想,討厭的感覺越強烈。
一個禮拜以后,在家看完了《南京1937》。沒有淚涌如泉,沒有痛徹心扉,只有沒有理由的沉默。
那一幕一直在我腦子里回放:當理惠子大喊她是日本人的時候,本來拿起刺槍的日本軍官放下了武器,堆起笑容交給她日本國旗,并叮囑她小心一點。我心里感到一種極大的排斥,甚至可以說,是惡心。對中國人二話不說就放槍子兒,對自己國家的女人又是裝作假惺惺的慈悲面孔?!澳皇翘煜轮挥兴麄儑业纳潘闵?!”其時,我是義憤填膺的。
又一幕:日本人告訴所有難民,“舉起雙手,放下武器,我會保證你們絕對的安全”,然后,用機關槍胡亂地朝中國人的腦門和胸膛開過去。我不再悲憤,而是徹頭徹尾的震驚。戰爭帶來的,不只是日本對于中國人的殘忍,更是將那一群倭寇的人性磨得灰飛煙滅了。
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個日本軍官因偷偷放走了中國人而被其他日本人毆打。我沒有奇怪,前面看到那個日本軍官對中國人說話的眼神,我就注意到他人性中的善良?;蛟S戰爭無法泯滅所有的善良人性;然而那善太過于渺小,沒有來得及顯現,就被戰爭中充斥的惡給吞噬了。
這確實可怕。更多的,是一種悲涼。
除了憤怒,除了震驚,除了悲涼,還有堅守。
我想說一說那群受害者。
珍珍的爺爺,那個殿試第三名的老學者駐守在南京的決心--“南京是一代國都,怎么可能就這樣輕易被摧毀?”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愿離開南京,這絕對不是老人的念舊,是一位學者對于曾經自己了解的,自己融入的自己引以為傲的祖國的一種痛心疾首的無聲的吶喊,不可動搖的堅守。
他看著裝滿自己過往、代表祖國的首都南京被毫不費力地轟炸毫無禮貌地摧毀,看著擁有巨大古蘊的祖國被一群淺陋的滿是功利心的倭寇占領,這種精神遭到的摧殘是遠遠大于身心的。最后他用自殺來吶喊,用生命來堅守。
更為特殊的是理惠子。一個日本女人,嫁了個中國丈夫。因為戰爭,她處于一個很尷尬的身份,說白了,不論她這是否愿意,也根本不問她是否愿意,都直接被“日本人”一個詞給定性了。
她跟著大家一起逃亡,卻還要比大家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說話,日本式的禮貌與恭敬也讓大家敬而遠之。她沒有傷害任何人,卻因為自己的國籍遭受著各種限制。因為自己是日本人,中國人便不接納;因為丈夫是中國人,日本人便不接納。最后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同國的人撕扯衣服走的,這樣的死,太凄涼。
人性的磨滅,倔強的堅守,還有無可言說的凄涼。
那段時間真的太不容易。曾經背負那么多驚叫與恐懼的中國如今終于崛起,又有什么理由去遺忘甚至調侃那段抗戰的日子?
這種的遺忘與淡漠,或許是另一種悲涼了。
我在史料館聽解說的時候,沒有強烈的表達,只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段歷史,然后永遠永遠地銘記。
然后尊敬它,再也不遺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