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物業管理 25年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十年是物業管理的起步發展時期,也是第一代物業管理人的破冰創業時期。不僅外界對于物業管理還很陌生,就連業內人士對于物業管理也還是一知半解,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第二個十年是物業管理的整體推進時期,也是第二代物業管理人的激情創業時期。物業管理行業的獨立地位開始逐步確立,外界開始以一種新奇、半知半解的目光在打量著這個新起的服務行業,而業內人士則充滿了理想主義激情,提出了許多新鮮的發展觀點,并在實踐中勤勉為之,不經意間留下許多創業“傳說”,這是物業管理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現在,物業管理業的第三個十年發展時期已過去了一半,第三代物業管理人正在前輩的悉心栽培之下茁壯成長。但時過境遷,第三代物業管理人面臨的社會發展時代和創業境遇與過去相比大有不同。
從大的社會發展層面來說,這是一個全面對話的開放時代,“公開、公平、公正”是這個時代高昂的旋律。因此相應的,物業管理發展的時代也已悄然變遷,即由“企業時代”變遷到了“業主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里,物業管理行業過去盛行的一些常規做法、運作理念和發展模式等,被長久地置于公眾不理解、不信任的“拷問”之中,社會部分人士對物業管理的印象欠佳,有的意見還非常大,這一切均使本就高漲的業主維權意識再度蓬勃發展,進而釀成波瀾起伏的業主維權運動,物業管理業的發展一時陷入被動應付的局面。
為適應新時代新境遇下物業管理的發展需要,尤其是在《物權法》即將正式出臺之前,第三代物業管理人必須著眼于物業管理發展的未來,未雨綢繆,早做謀劃。
從目前物業管理發展的態勢上看,第三代物業管理人有必要重點研究以下有關物業管理未來發展走勢的問題:一是物業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問題,是固守“一元化物業管理公司模式”,還是主動出擊,將之變更為由物業管理公司經營、業主自管、職業經理人個人代理等共同參與形成的“多元化物業管理發展模式”?二是政府監管模式的問題,是固守以往的以監管物業管理企業日常經營管理和服務行為為主的模式,還是改弦更張,轉而以為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提供政策、法規和咨詢服務的模式為主?三是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問題,是固守以往“大而全”的全面發展模式,還是變革為“小而?!钡木毎l展模式?是繼續強調服務業主,還是著重為業主提供投資理財、設施設備和資產等管理內容?物業管理企業的現代管理體制和機制有沒有真正建立?等等這些,都是第三代物業管理人所必須要正視的行業深層次發展問題。
中國近代維新變法主將梁啟超曾慷慨陳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碑敶藭r刻,中國物業管理已發展到了“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作為推進物業管理事業發展的新生代力量,與激情創業的前輩們相比,第三代物業管理人擁有更扎實的基層實踐經驗,擁有更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擁有更先進的現代管理思想和更宏闊的國際發展視野,他們理應拿出一往無前的二次創業勇氣,敢于破除一切阻礙行業發展的桎梏,敢于完成前輩們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創新任務,敢于建立中國物業管理未來發展的新秩序!
這是中國物業管理發展的全新挑戰!這是歷史賦予第三代物業管理人的神圣使命!
篇2:物業管理行業歷史使命:致廣大物業管理工作者一封信
物業管理行業的歷史使命--致廣大物業管理工作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同志們,師傅們,打掃衛生的叔叔、阿姨們,秩序維護員員兄弟們:
你們辛苦了!作為一個業主,我只有在辭去了業主委員會主任的職務后才能大膽地說:你們工作不容易,我們業主會支持。我相信,全國廣大業主也將認同我的觀點,對你們的工作越來越理解、重視、支持。如果我作為業主委員會主任說這樣的話,就會被罵成“漢奸”,“出賣業主利益的人”,“拿了物業公司錢的人”。我希望你們認識到這個現實:不僅你們受氣,任何正直的人在現實中都會受氣。有些人當奴隸,受壓迫慣了,一旦解放了,再有幾個錢,真的把握不住自己。個別業不是對你們無理,他們對自己家人、鄰居,對全體業主,乃至對整個社會都不講道理。
一、你們承受著做人的壓力。那些對你們不好,出言不遜,張嘴就罵,抬手就打的個別業主是些什么人?他們中有些是缺乏基本教養的暴發戶,人生痛苦的經歷使他們完全迷失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毀自己;他們可能是負債者,出于虛榮和對自己能力的過高估計而貸款買了房子,結果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整日生活在毫無希望的掙扎中。用他們的話說:大爺我穿上西裝是紳士,光了膀子就是流氓。他們可能住在豪宅,開寶馬,打高爾夫,他們可能會說流利的英語,甚至娶了外國太太,但他們仍然隨地吐痰,亂扔東西,不遵守規矩,張嘴就罵,小便宜能占就占,強詞奪理,目空一切。請可憐他們吧!他們是這個時代物質上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精神上的受害者。難道還有比榮辱不分更讓人可憐的人嗎?一個人品德的好壞與他有沒有錢,是否受過高等教育,出沒出過國沒有一點關系。你們面對的是一些需要關愛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可能比你們痛苦不知多少倍!
二、你們承受著歷史和文化的壓力。與西方文明相比,人家是上層創造出紳士文化,下面跟著學;整個社會把文明、禮貌當時尚,當教養。對他人的尊重是自尊的最好體現。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如果優秀人物或貴族的品德允許墮落,這個制度就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敝袊怨欧钚挟敼僮隼蠣?,為富不仁的生活之道,整個精英和上層社會起到的是*的示范作用。直到今天,對服務行業的歧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你們在社會底層,不僅承受整個社會壓力,為了生存還要受“有錢”人的氣,為他們提供文明、禮貌的服務。他們可以看不起你,但你還要向他問好,用良好的服務和行動教育他“文明、禮貌”、相互尊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就是中國社會令人悲哀的一面。下面人不僅要為上面人服務,為了生存,居然還有教育他們的職責!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別墅看朋友,門口的秩序維護員要我登記,我說,好,兄弟,我聽你的。我下了車,跟他來到傳達室登記。只見他寫字的手在顫抖。我歪頭一看,這孩子哭了!我問他為什么哭?他說,當秩序維護員三年來,沒有人對他這樣禮貌地講過話,他說:“今天是我生日,碰到您算是我的生日禮物吧!”這件事使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富人”在對“窮人”的新生上的缺失給人的心靈造成的創痛有多深!為了生存,你們默默地忍受著,以驚人的毅力扮演著文明教育者的角色。
三、你們承擔了政府的工作。整個中國社會的管理,從上到下,一直以“管人”為已任,政府的基層管理單位是居委會。在居委會的五大職能中,物業承擔了最重要的社區秩序、治安、衛生的管理職責。從行政意義上說,物業正在扮演一個不可替代的新的小政府的角色,但是,不論從政府還是從業主的角度,對物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都不夠。這造成了物業工作實際擔負的社會責任大于一般人認識的尷尬局面。大家只看到了物業公司作為經濟實體的一面,忽視了物業公司重要的社區管理職能。一個物業項目動輒管理幾億、數十億資產,負責千百戶業主的生活、安全、秩序甚至公民良好的習慣的培養、教育,如此重要的社會角色,常常被忽視、誤解、描繪為“黑社會”、“是欺壓業主的惡霸”等。其實,幾乎80%的物業糾紛是因為開發商的房屋質量問題,10%是因為其他與物業管理無關的社會問題,其中包括業主對物業管理的無知造成的問題。比如,業主可以以任何理由不交物業費,包括房屋質量,小區不配套,甚至公路上吵。業主有了任何氣都可以把物業公司的員工當出氣筒,包括對鄰居不滿。業主、政府、社會本來應該給物業管理行業以充分的理解,但實際情況是誰干的越多,誰的貢獻越大,誰越處在社會底層,誰越是這個社會問題的替罪羊。業主與物業的矛盾常常引發暴力。我們都應該反思。事實上業主與物業公司可以通過正當渠道解決問題。反思,只有從自己開始才是智慧的。
四、行政司法體制的缺失。讓你物業干政府該干的事,維護社區的治安、秩序、衛生,同時,你又沒有政府的權威,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加上人們普遍歧視服務行業,造成了整個行業的尷尬。從商業合同的角度看,物業公司負責管理小區全體業主的財產,但他們沒有管理權威。也就是說,對故意違反規定的人,除了打官司毫無辦法。這造成了極高的管理成本,同時也樹立了一個壞典型,使更多的人效仿。比如,一個人就是亂停車,怎么辦?業主沒有任何道理就是不交物業費,嫌貴,怎么辦?執法進不了社區,整個國家的行政,司法體制不適應新的社區發展,物業公司還將長時間忍受。
五、物業行業需要反思。你們的優勢是在社區中你們是唯一有組織的群體,但這也是你們的劣勢。因為,在業主沒有組織起來以前,不可能產生與你們勢均力敵的制約力量,你們全靠自律。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并不是好事。問題不在多,只要你們有1%的致命錯誤就足以把這個行業給毀了。這可能正是物業管理行業聲譽差,被誤解的根本原因。未來中國除非向專業化發展,否則,業主對物業公司的監督就是一句空話。正是在這樣的現實下,你們更要有使命感,緊迫感,團結、自律、發展中國自己的物業管理品牌。物業管理行業需要有遠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帶頭人。因為你們是為人服務的,是通過你們的服務傳遞文明,培育公民社會;所以,在物業管理行業內部就更應該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的文化,不能對客戶一個樣,對自己的員工又一個樣!領導對下面的尊重,就是教育員工忍受業主壓力保證服務質量的最好表率!在業主、政府、社會還認識不到物業管理行業的重要性時,希望你們為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希望通過你們的服務,使那些你們為之服務的人,使整個社會認識到,沒有你們的崇高服務理念,你們的獻身精神
,和諧的公民社會建設就無從談起。你們是社會的潤滑劑,潤滑了人心的干澀;你們是美麗花園的園丁使整個社會變得美好。幾年前,我們小區有一個物業經理,她沒日沒夜的工作,晚上,就和衣睡在辦公室。她的工作熱情震撼了我,我從她身上看到了物業管理行業的未來,看到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多么幸福的環境中。從那一刻起,我認識到,其實,我們很多業主今天就生活在人類自古希臘以來就夢想的理想國中,只是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罷了。在今天很多的高檔小區,哪個業主不自由?哪個業主沒有民主?所缺乏只是一點博愛而已。六、我衷心希望物業管理行業要團結,要堅持原則,堅持自律,要干的有尊嚴。如果多數業主不付物業費,你就要解決撤出。必須建立這樣的公開、透明的預報機制,時常在小區公布:當有多少業主不交物業費時,就把服務減低,當物業費少到什么程度時,就停止服務,最后撤出。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不交錢而享受物業服務本質上是對人的侮辱。如果物業管理行業接受這樣的侮辱,那就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整個物業管理行業的同志們,你們的工作是光榮的,了不起的,這個社會已經離不開你們。希望你們有使命感,充分認識到你們的未來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息息相關的。擔負起你們的歷史使命吧!只有有了好業主、好制度才能產生好物業,不可能相反。我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希望全國的業主向我們的物業管理工作者主動打招呼問好,說聲“辛苦了”,表示我們對他們工作的理解、支持。建設和諧社會,沒有使命感,沒有廣大業主、物業公司、開發商、政府的共識及努力是無法想象的。
謝謝大家!
前**家園業主委員會主任**
篇3:社區建設中物業管理行業歷史使命
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物業管理行業的歷史使命
和諧社會就是指依法行政、行為規范、社會公平、關系融洽、社會安定祥和的一種社會狀態。這種和諧的狀態,一直是世界各國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中華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而一個城市或一個社區,它既是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往往又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愈將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的組成部分,而成為反映社會主要關系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我國的社區發展史上,從保甲制度到居民委員會制度,雖然也起到一些社區管理的作用,但主要仍局限于代表政府貫徹執行執政者的意志。隨著當今世界執政理念的進步,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世界各國執政的潮流與方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順應時代的發展,提出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親民理念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
當今中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推進,一個個新樓盤、新小區甚至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物業管理這個泊來之物從不理解、不接受到不可須夷離開的公共服務,已經深入到城市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多數城市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截止到20**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北京、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的物業管理覆蓋率分別達到了70%、50%、95%以上,而我市經過僅僅10年的發展,物業管理規模已達1.03億平方米,覆蓋率達到42%,預計20**年將超過50%,達到一半以上。物業管理的發展不僅為物業管理行業帶來了自身的變化,同時也為城市管理和社區建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里的各個社區,由于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基本上包括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人們工作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的主要載體;它既是城市的組成元素,又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大規模的城市發展,多層次的社會群體,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高品質的生活追求,都對城市和社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龐大的城市人口,錯綜復雜的利益沖突,僅僅依靠居委會進行社區管理已經力不從心。而現代物業管理應運而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但獲得了自身的長足發展,也必然為和諧社會,文明社會的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
首先,和諧社會要求社會祥和,國家安定。而現代物業管理天生具備社區保安服務功能,現代物管服務企業通常依據業主的需要,為社區提供從人員進出、物資進入、定點守護、環境巡邏、交通指揮、車輛管理、消防管理到應急事件處置的全面保安服務,從而可以為社區創造一個治安良好、安全保障可靠的生活、工作、經營的環境。而單靠居委會和社區聯防等力量,無論人力、物力、還是技術條件都難以勝任,現代物業管理恰恰提供了這種補充和保障。顯然只有作為城市細胞的社區安定了,才會有整個城市的安定,才會有國家和全社會的安定與祥和。
其次,和諧社會要求我們依法治國,行為規范?,F代物業管理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都將依照業主意愿和〈業主公約〉,幫助業主制定一系列的社區公共管理制度,對社區的公共事宣和活動進行全面的規范,使業主及社區的各項活動從安全保衛、環境保潔、綠化管理都有了一整套周詳可行的行為規范?,F代物業管理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規范管理與服務,因此所有的物管企業都建立了一套從崗位職責、員工禮儀到各項操作規范的完整的內部管理制度。一方面詳盡的公共管理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使社區內所有的組織、人員和活動都有了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服務的規范有助于社區人員形成規范的行為模式,大大減少矛盾的產生與沖突。
第三,和諧社會要求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現代社會的變革發展中,由于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各部分利益群體的利益紛爭與矛盾沖突。當一些分歧與矛盾不能解決又缺乏及時溝通時,常常導致分歧的擴大和矛盾的激化。而物業管理"以人為本&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