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義務教育法》主題班會
活動目標:
1、使學生知道義務教育的含義和特征,能夠從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免費性三個方面初步分析義務教育的特征。
2、通過分析圖片、文字、錄像等材料,讓學生知道我國為什么要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通過聯系當地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知道法律保障義務教育的普及,可以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通過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法律在保障共面受教育權方面的作用,由此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聯系社會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事例,增強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
活動過程
一、投影:丹陽經濟實力在江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教育發展卻躍入全省先進行列。“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在丹陽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市委、市政府把教育現代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在鄉鎮財稅體制改革后,很多鄉鎮堅持教育發展的目標不變,投入不減。近兩年來,用于學?;窘ㄔO和內部設施的總投入達到2.16億元。1997年丹陽市被評為全“雙基”教育先進縣(市)、江蘇省教育先進縣(市)。如今在丹陽,鄉鎮與鄉鎮、學校與學校,你追我趕,不甘落后。
問:丹陽市的鄉鎮由過去比辦企業到現在比辦學校這一深刻的變化,給我們什么啟示?(設計此問題的目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溫故中引出新內容。)
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正強烈地呼喚著人才素質的現代化;而現代化的人才培訓,必須領先教育的現代化。丹陽正是從本鄉鎮經濟和社會的實際出發,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這一實際,通過教育現代化的實施,來拉動鄉鎮經濟現代化建設。
二、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板書)
1.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板書)
請同學們看投影:
材料一:原國家教委制定的《關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實施意見》中,確定到2000年,在占全國總人口85%左右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5%左右,在校生達到5500萬;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在校生達到1.35億。我國是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各地區的情況千差萬別,實現上述目標要分三步走:1996年累計在總人口45%左右地區“普九”;1998年累計在總人口65%左右地區“普九”;到2000年累計在總人口85%左右地區“普九”。
材料二:據統計,1996年全國已有52%的人口地區“普九”,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實踐入學率分別達到98.8%和82.4%;在校生分別為1.36億人和5000萬人。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我國目前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材料二:說明1996年已經超額完成“普九”任務,“普九”工作進展順利。
(1)義務教育的含義。
(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原因
(3)義務教育的特征
請同學們看投影:
材料一:1996年,遼寧丹東市第31中學的學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多達50人,于是學校所在地哈木堂鎮政府向各村發出通知,要求輟學學生返校上課。負責教育的同志挨門挨戶的宣傳《義務教育法》,動員家長讓孩子復學,但仍然有9名學生沒有去學校報到。在秋季開學前,鎮政府在多次說服教育無效的情況下,一紙訴狀告到鎮安區人民法院,法院經過依法審理,向這9名學生的家長下達了裁定書和執行通知書,對每位輟學學生家長罰款300元至500元,并強令他們在規定其間內送子女復學。由于法律的有力干預,這9名學生在新學期回到了學校。
材料二:截止1997年底,全國已經有1882個縣(市、區)和縣級行政區單位“普九”人口覆蓋率為65%,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9%,初中階段入學率為87.1%。其中江蘇丹陽市小學入學率繼續保持100%,實踐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7—15周歲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提高到95%。
材料三:1996年底,原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三家聯合頒布了《義務教育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只繳雜費,符合借讀條件的學生繳借讀費,除此之外,未經三家聯合批準或省級人民政府批準,任何學校不得再向學生收取任何費用。
提問: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國義務教育具有哪些顯著特征?
建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到《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前,學齡兒童入學率從舊中國的20%提高到90%,實踐校數達到7.6萬所,在校長數達到近4000萬人,分別比舊中國增長了17倍和46倍,這些為推行義務教育打下了基礎。但是總的來說,我國的基礎教育還比較薄弱,表現在相當一部分農村尚未普及小學教育,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沒有受完規定年限的教育,致使文盲、半文盲仍在產生;不少中小學教師缺乏應有的培訓;一部分中小學辦學條件較差;在一些城鎮和鄉村初中學生中途輟學嚴重等等。這些狀況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宏偉目標形成尖銳的矛盾。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義務教育法,以法律為依據,在全國有步驟地實施義務教育。
普及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
普及義務教育為什么需要相應法律來保障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仔細閱讀教材的材料,然后談談你從這段材料中看出了什么?
從該材料可以看出,建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確實有了很大發展,但總體上仍很薄弱。在很多地方,中小學教育的條件得不到保障,大量的少年兒童不能正常地接受學校教育。多義務教育的含義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但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那么,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呢?
為了保證義務教育得以全面貫徹實施,我國專門制定了一部法律,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是我國普及義務教育的最重要的法律保證。
請同學們看投影:
據了解,目前全國希望工程的籌資規模已超過11億元,救助失學兒童160多萬名,建設希望小學4000余所;還為近萬所農村小學配置了“希望書庫”。另外,為了表彰和鼓勵在貧困鄉村學校一直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的優秀教師,該工程還設立了“希望工程園丁獎”,并對1000多名希望小學的校長進行了業務培訓。為了下個世紀的中國不再有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希望工程正進入沖刺階段——經過兩年的努力,希望工程要累計救助失學兒童250萬到300萬名,援建希望小學6000所,到本世紀初基本完成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使命。
這一事例反映出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社會的主要責任是:捐資助學,尊師重教。學校在保障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方面的責任主要有:及時組織其入學;不得隨意開除適齡學生或勒令其退學;貫徹教育方針,保證學生安全、健康和全面發展。
請同學們看投影:
在陜西省干縣大墻鄉的西小章小學,校方一個學期除了向每位學生收取135元的書本費、雜費、報名費以外,還要收報費、藥費、考試費,并為鄉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費”。100多名學生因繳不起或不愿繳“普九費”而退學。
提問:學校的這種做法錯在哪里?如果你是該校的一名因繳不起“普九費”而被迫退學的失學兒童,你該怎么辦?
學校由于亂收費,致使大批學生因繳不起“普九費”而輟學,嚴重違反了義務教育法。作為受害學生,應該依靠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合法權利。家庭的責任主要有:使適齡子女按時入學;保證適齡子女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我們最后討論:如果家長讓你輟學學務工、務農,你怎么辦?
家長讓適齡兒童、少年輟學務工務農,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沒有承擔家庭在實施義務教育中應負的責任。作為孩子,應該向家長宣講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讓家長知道自己的所為是違法的,應立即改正。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三個特征:強制性、普遍性、免費性;有關教育的一部法律:義務教育法;在實施義務教育中五個方面的責任: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適齡兒童少年各自應承擔的責任。
篇2: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題班會教案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題班會教案
時間:20**年3月29日
地點:環州小學六79班(1)班教室
班主任:胡應聰
特邀嘉賓:
活動目的:
1、使學生了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及相關內容。
2、向學生及社會宣傳國家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及措施。
3、讓學生感受國家對教育及祖國未來的重視和關心。
活動過程:
班主任宣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知識
為全面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學校義務教育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是指導思想以“為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
二、什么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縮小學校、城鄉、區域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也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師資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處于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與義務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相適應。
三、如何把握均衡發展的基本內涵?
均衡發展是一種新的教育發展觀,是解決我國目前現實教育問題的新舉措,是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其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面:①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②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③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目前應當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實現教育公平。
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主要內容和標準是什么?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門檻、兩項內容、一個參考。
一個門檻(基本辦學標準評估)。要求在對一個縣進行評估認定前,要對其所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是否達到本省基本辦學標準進行評估。達到這一條件的縣,才有資格接受均衡督導評估認定。
兩項內容(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核心內容)。
1、對縣域義務教育校際間差距評估。是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來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達到基本均衡評估的標準為:小學綜合差異系數不高于0.65,初中綜合差異系數不高于0.55。
2、對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是通過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的17項指標來進行,每個指標賦一定分值,總分為100分;達到85分以上的縣方可視為達到此項評估的要求。一個參考:指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滿意度,作為評估、認定一個縣是否實現基本均衡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個一票否決(“全面改薄”計劃未完成的、“三殘兒童”入學率不達標的、近三年教育經費投入有兩年未實現“三個增長”的、學校出現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嚴重違紀違規事件的)。
五、基本均衡評估驗收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答:對縣域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條件重點評估的9項指標有7項以上達標,辦學基本條件各項指標的評估和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得分均在85分以上,全縣小學和初中校際均衡的差異系數分別小于0.65和0.55,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達85%以上滿意的縣,方可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估認定。
六、均衡學校辦學條件的標準是什么?
答:①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小學達到4.5平方米、初中達到5.5平方米;②生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小學不低于4.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5.5平方米;③寄宿生人均宿舍面積小學不低于3平方米、初中不低于3.5平方米;④生均圖書冊數小學不低于20冊、初中不低于30冊;⑤教學實驗儀器配置小學12個教學班及以下不低于3.5萬元、13個教學班及以上不低于5萬元,初中9個教學班及以下不低于10萬元,10個教學班及以上不低于15萬元;⑥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小學不低于6臺、初中不低于10臺;⑦中、小學均實現班班通;⑧師生比小學不低于1:22、初中不低于1:17;⑨班額小學不超過45人,不多于55人、初中不超過50人,不多于55人;9項指標必須有7項達標。
七、是組織實施好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系列工程項目。
完成教育扶貧移民思源學校的建設,新增優質學位多個;深入推進農村初中改造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實施中小學實驗室標準化、圖書館標準化建設項目,重點配齊初中理、化、生實驗室。
八、是規范辦學行為,推進規范化學校創建。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控輟保學措施,指導做好摸底排查、登記管理、檔案管理等工作;開展規范辦學行為的專項檢查,加強學籍管理,規范教材選用行為和教輔資料管理。指導市縣加強規范化學校創建工作,建成一批省、市縣級規范化學校。
九、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加強新課程實施的監控與管理,指導和要求各地開齊、開足課程,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加強課改樣本校的建設并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切實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十、努力造就“全面發展,特長突出,快樂健康,富有創新”,從而實現師資配備均衡發展。學科教師配備不平衡問題,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特邀嘉賓宣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
學生談收獲。
班主任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