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課題方案
課題編號:HK*125004
課題負責人:??谑协偵降谒男W
吳小紅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由來
1、加強未成年道德教育的需要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對學生行為指導與良好習慣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2、道德行為教育是學校的必需
首先,對于養成教育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小學德育主要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基礎道德和文明行為的培養與訓練,使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性教育。因此,中小學德育的重點是養成教育。正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所指出的:“德育對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其次,針對本校提出的“文明伴我行”道德教育,在這個道德教育的時期下,道德行為教育成為身為班主任的我是必需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一種渠道。第三,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導致其依賴強,獨立性差;被動性強,主動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來學校的德育工作顯得過于簡單化,教育的內容空、方法舊、灌輸說教多、實踐活動少,注重提高少年兒童道德認知,忽略了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養。
3、學生一生發展的必備
養成教育是關系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可見行為習慣與人的性格命運的密切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
由此可見,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孩子們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者處世。它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著你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并且主宰你的人生,因此一個人好習慣將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二)、養成教育的關鍵期
首先,在前人的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所謂教育的“關鍵期”,也叫關鍵年齡、最佳年齡、臨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對孩子實施某種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有時不只是事半功倍的問題,甚至是終身難以彌補。其次,也強調小學階段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是把這個時期內的教育效果同人生其它發展階段的教育效果比較而言。事實上,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可能全部在中小學階段完成,還需要在進入社會后,在工作實踐中繼續不斷地進行。因此,我們在養成教育上既要重視小學階段,又要承認它是一種終身教育。
二、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一)課題的界定
1、關于養成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首先,養成教育的內涵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養成教育的外延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因此養成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
2、關于習慣的概念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的行為。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復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只要再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所以說它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復強化的產物。從心理機制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
(二)理論依據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此言就道出了有個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及其以后成為成功人士極為重要。而習慣的養成雖不是教育中的全部,但也是教育中最“實”的基礎部分和教育中“質”的指標。
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又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還明確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只要抓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才能使學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強養成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文化的人才。這個任務就擔負在教師的身上。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未來公民的素質就取決于現代的教育,而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在青少年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首先就應該提高少年兒童道德認知,再去豐富少年兒童道德情感,最后去堅定少年兒童意志和毅力。而我們去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標準,既不是聽其口若懸河地說教,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現的某個道德行為,而是看其是否真的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為上,良好品德的發展,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學生的認識活動的有效性與其主動性有著必然聯系,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因此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能使品德從內心出發,通過道德行為的訓練和培養,可以提高和鞏固道德認識,加深和豐富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應該從研究“知與行”為著力點。
三、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1.歐洲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們稍加思考,不難發現,只有習慣是永遠忘不掉的,因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自動化的行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完全可以說:培養習慣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認為培養良好習慣應該是教育的內在要求。他說:“毫無疑問,幼年時期開始的習慣是最完善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2.亞洲
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會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坐著等爸爸媽媽把桌子、椅子擺好,端上飯來,即使是4、5歲的小孩兒也知道要搬凳子,幫助爸爸媽媽遞遞碗筷。
3.中國
我國的教育對兒童習慣的培養則相對欠缺。
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細小行為習慣上都不加注意,我國社會經濟日漸開放,與國外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而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卻在影響著我們走向世界的腳步。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孩子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習慣,增強能力。等他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培養習慣,增強能力。好習慣成了自然的行為,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更是應該把習慣培養放在第一位。
四、研究的目標及研究內容
根據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規范,增強意識,形成習慣,促進養成”為宗旨,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為主要教育內容,遵循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規律,將如何做人、做事和學習一系列習慣,并通過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培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本課題以探索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為目標,其重要是著重去研究“認知—習慣形成”是如何轉化的,為我班的德育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教育渠道及新的思想觀念。
研究目標: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研究內容:培養孩子講究衛生方面的好習慣
衛生習慣是孩子生活習慣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它關系到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保持孩子的健康、樹立孩子的小小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個人衛生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人們常說活著就要提高生活質量,從而獲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行一塌糊涂,吃得不干凈,不注重個人衛生,他的精神面貌肯定很差,更談不上什么精神升華。因此,孩子應該從小就養成講衛生。
研究難點:糾正孩子生活中的壞習慣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研究對象:一、二年級的學生
六、研究的方法
我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1、調查法:一是調查分析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以及影響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為研究教育對策提供依據,好對癥下藥;二是調查一些家庭,了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為指導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提供依據。
2、理論法: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應用教育教學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經驗,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逐步構建起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體系和具體的實施方案。
3、個案法:選取一些典型個案進行跟蹤研究。
4、實踐法:以“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為具體目標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
5、總結法:邊實踐邊總結經驗,以進一步推動研究工作的發展。
七、研究的步驟
研究周期:1年(20**年1月—20**年12月)
1、課題的準備階段
(20**年1月—20**年3月)
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搜集和整理有關的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具體措施。
2、課題的實施階段
(20**年4月—20**年10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內容實施研究與實踐,積累研究資料,形成階段性成果,中期要進行小結,并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及時調整研究方案,并提出修正方案。
3、課題的總結階段(20**年10月—20**年12月)
對課題的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總結和評定實驗成果,撰寫課題報告,推廣科研成果。
八、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小學生良好衛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
2、通過實驗研究,學生懂得“知與行”轉化,學會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講衛生的行為習慣。
3、總結以小學生良好的講衛生行為習慣養成為主題的報告。
4、編寫關于小學生良好的講衛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活動設計。
5、促進家校合作,使學校養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開展。
篇2:A小學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題研究方案
A小學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題研究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已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來源,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但與此同時,在少年兒童中卻普遍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等不良心理傾向。在學校中,也常??梢钥吹健案叻值湍?,高分低德”的現象。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重要的應該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學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條件。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研究的目標
以“了解規范,增強意識,形成習慣,促進養成”為宗旨;遵循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以“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為具體目標,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為主要教育內容,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研究的內容
1、制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要求;
2、探索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規律和方法;
四、實施策略
1、 營造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氛圍
(1)利用各種陣地進行規范的宣傳。班會、班隊活動,紅領巾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講話,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范,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范的行為導向。
(2)多種教育方法并舉形成教育合力。班會講,老師講,學生講,班干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結合,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
(3)發揮榜樣的力量。教師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同時要推出示范學生,使全體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m.airporthotelslisboa.com
2、 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的認知教育。
通過升旗下講話,班會,思品課,常規教育等活動,讓學生端正認識態度,明確行為目標。
3、 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的強化訓練。
強化學生的行為訓練,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鍵的一環是“導之以行”:
(1) 寓規范訓練于陣地建設之中。具體包括班主任的周會課,少先隊活動。
(2) 寓規范訓練于日常生活之中。
(3) 寓規范訓練于各種活動之中。升旗儀式、值日、課間操、課間活動、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校外活動。
(4) 寓規范訓練于各科教學之中。
4、 開展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5、 發揮家庭,社區的行為規范教育作用。
五.養成教育的評價辦法
小學生正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在評價學生的行為時,強調對學生行為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行為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行為表現,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我們采用全員評價,即自己評、學生評、家長評、老師評。無論誰評價都應該實事求是,從發展、鼓勵的方面給以評價,同時提出建議。
自己評,每周一次;學生評,每周一次;家長評,每月一次;老師評,每月一次。以班為單位進行。
大隊部應結合日常工作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監督、管理和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