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總結

3859

  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期末復習題

  一、名詞解釋

  1.自然資源概念:自然資源是指具有社會有效性和相對稀缺性的自然物質或自然環境的總稱。(聯合國出版社的文獻中對自然資源的涵義解釋為:人在其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各種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為人類提供福利的都屬于自然資源。從廣義來說,自然資源包括全球范圍內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過去進化階段中無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礦物,又包括地球演化過程中的產物,如植物、動物、景觀要素、地形、水、空氣、土壤和化石資源等。”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來源,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

  2.直接價值:直接使用價值:直接實物,有形的和消耗性資源產品,如木材、林下食用菌等;直接服務,無形的和非消耗性服務利用,如旅游、文化和科學利用。

  3.間接價值:間接價值主要指資源的生態功能價值(或效益)。如光合作用與有機物的合成、CO2固定、保護水源、保持水土、維持營養物質循環、污染物的吸收與降解。

  4.生態服務:是指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物種所提供的能夠滿足和維持人類生活需要的條件和過程。

  5.可持續發展: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

  6.存在價值:指人們為確保某種資源存在(包括其知識存在)而自愿付出的費用,它是事物本來就存在的一種經濟價值,與人類存在與否無關。如有許多人(特別是在工業化國家)為了確保熱雨林或某些珍稀瀕危動物的永續存在而自愿捐獻錢物,而自己并不打算將來到這些熱帶雨林觀光或利用這些野生動物,所以存在價值似乎與倫理的準則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有關。

  7.自然保護區(Nature Reserve):受到人為保護的特定自然區域。

  “特定自然區域”:具有科學、經濟、文化、娛樂等價值的自然景觀地域。這些地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稀有性和生物多樣性。報或各種典型的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的天然分布區,重要的天然風景區、水源涵養區、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

  “人為保護”:指政府、團體和個人采取措施,劃定一塊或若干自然區域加以保護,使其避免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和破壞。

  8.生態補償:以經濟的方式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進行補償。

  9.溫室效應:由于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中,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的現象。

  10.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生物之間的多樣化和變異性及物種生境的生態復雜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

  二、英文名詞解釋

  1.CBD: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公約》

  2.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3.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4.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5.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6.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聯合國糧農組織

  7.WTP: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

  8.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條件評估方法

  9.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10.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任何商品的實際價值=人們對該商品的支付意愿(WTP)=商品的實際支出+消費者剩余

  三、簡答題

  1.自然資源類型

  (1)按資源的實物類型劃分為: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旅游資源

  (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劃分為:耗竭性資源和非耗竭性資源

  2.中國自然資源特點有哪些?

  (1)資源總量大,但質量普遍較低

  我國的生物資源中,與生產、生產關系較密切的森林、草場和水資源存在著資源總量最大、但資源質量較低的現象。

  (2)資源結構不盡協調

  現有森林中,用材林比重過大,森林結構低齡化明顯

  (3)生物生產力年際變化大,季節性明顯

  生物生產力隨著水熱條件變化而變化,年內表現出季節性,年際之間表現為豐歉年,這在草地資源表現最為明顯。草地實際產草量差異主要取決于年降水量的多少。由于季節差異天然草場前暖季與冷季資源載畜量不平衡,暖季草場普遍有較大潛力,冷季草場資源量不足,是制約我國草地載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4)區域分布不平衡

  我國森林資源集中華北、西北和南方山區,而廣大的華北、西北地區由于環境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我國的少林地區。

  草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與山區。

  3.生態系統有哪些類型的生態服務?

  有機質的合成與生產、調節氣候、營養物質貯存于循環、環境凈化與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土壤保持

  4.評估經濟價值的方法有哪些?(3種)

  (1)基于市場的經濟評價——市場定價與替代花費(有市場存在的物品和服務)

 ?、僦苯邮袌鰞r格法:市場價格法、費用支出法

 ?、谔娲ㄙM法

 ?、凵a成本法:機會成本法、恢復和保護費用法、影子工程法。

  (2)基于替代品市場的經濟評價——環境偏好顯示(觀察人們的市場行為而推測其顯示的偏好)

 ?、俾眯匈M用法TCM(Travel cost method):最大貢獻是揭示了某一環境物品的消費者剩余。主要用于評價戶外娛樂活動、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環境物品的娛樂價值。

  總旅游價值=旅行支出+消費者剩余=旅行支出+(時間花費+其他支出)+消費者剩余

 ?、趦r格享樂法HPM(Hedomic Pricing Method):人們賦予環境質量的價值可以通過他們為優質環境物品享受所支付的價格來推斷。

  (3)基于無市場公共物品的評價方法——條件價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俟参锲诽卣?有無財政專一權):私人物品、準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三類;同一物品可以是私人物品,也可以是公共物品。

 ?、诠参锲返膬r值——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 to pay:

  任何商品的實際價值=人們對該商品的支付意愿(WTP)=商品的實際支出+消費者剩余

 ?、跜VM的操作方法:采訪、問卷調查、提問方式、投標游戲、支付卡、交易法、德爾菲法(選擇環境專家對其多輪預測調查,對每輪預測結果作出綜合分析,以信息反饋給下輪預測的專家)

  5.什么是綠色GDP?

  答:綠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礎上,扣除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礦產、水)、環境(包括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的破壞性影響后的余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綠色GDP能更好的體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好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

  6.如何計算綠色GDP?

  綠色GDP=傳統GDP-資源消耗的損害-環境污染和退化所造成的損害(+環保工程創新創造價值)。

  20**年的GDP核算僅僅涉及了其中的環境污染和退化所造成的損害核算,而沒有涉及資源消耗的損害。也未涉及環保工程新創造價值。

  7.自然資源本身特點

  (1)有限性

  有限性是自然資源最本質的特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任何資源再數量上是有限的。資源的有限性在不可更新性資源中尤其明顯,由于任何一種礦物的形成不僅需要有特定的地質條件,還必須經過千百萬年甚至上億年漫長的物理、化學、生物作用過程,因此,相對于人類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點就少一點。

  可替代資源的品種也是有限的。雖然煤、石油、天然氣和水力、風力等資源都可用于發電,但總的來就看,可替代的投入類型是有限的。

  (2)區域性

  區域性是指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并有其特殊分布規律。自然資源的地域分布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種類特性、數量多寡、質量優劣都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分布也不均勻,又由于影響自然資源地域分布的因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特定條件下必定會形成和分布著相應的自然資源區域,所以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

  (3)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觸動其中一個要素,可能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從而影響到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這種整體性,再生資源表現得尤為突出。

  (4)多用性

  多用性是指任何一種自然資源都有多種用途。如土地資源既可用于農業,也可用于工業、交通、旅游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

  8.根據自然資源本身特點,應如何對其進行管理和保護?

  9.自然保護區類型有哪些?

  根據保護對象,將自然保護區分為3大類9個類型:

  (1)自然生態系統類:包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共5個類型。

  (2)野生生物類: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2個類型。

  (3)自然遺跡類: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2個類型

  10.與生物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類型有哪些?

  (1)傳統利用農業生物及遺傳資源的知識

  這類傳統知識是指當地社區和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馴化、培育和使用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品種資源和其他生物資源所積累的和創造的知識。這包括當地民族、社區和家族千百年來選育、培育和應用農作物、林木、花卉等植物及其品種的知識;馴化和繁殖優良家畜、家禽、魚類、寵物等動物及其品種資源的知識;發現和栽培、繁育用于治療人類疾病、保健美容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資源的知識,以及長期積累和使用要用生物的傳統醫學知識。

  (2)傳統利用要用生物資源的知識

  傳統醫藥是中國最典型的傳統知識,是經過數千年實踐的知識結晶。還有大量的民族醫藥,如藏藥、苗藥等,也是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總結的知識成果。還有大量存在的民間草藥,雖然沒有系統的醫藥理論,但也存在醫藥知識的積累。傳統醫藥知識包括傳統醫藥理論知識,如藥物理論、方劑理論、疾病與診療理論等;要用生物資源,如數量眾多的傳統藥材物種資源和基因資源;傳統藥材加工炮制技術;傳統藥材栽培與養殖知識;傳統醫學方劑;傳統診療技術;傳統養生保健方法;傳統醫藥特有的標記和符號等。

  (3)生物資源利用傳統技術創新與傳統生產生活方式

  這類傳統知識主要指民族和社區在長期地農業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實用技術,這類技術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具有較好的效果,對于提高食品質量和保證食品安全也有一定的價值。這包括傳統的生態農業技術和生物資源加工技術。如:立體種植充分利用空間和陽光的技術創新;稻田養魚、家庭沼氣等綜合利用技術與創新。

  (4)與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相關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這類傳統知識包括體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的民間藝術、文學作品、工藝品、繪畫等;傳統宗教文化,如民族圖騰、神山、神林等帶有宗教色彩的環境保護意識;習慣法。

  (5)傳統生物地理標志產品

  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傳統地理標志產品主要指某特定地區的生物資源產品,這些產品體現該地區特有的品種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民族文化特征,融入了傳統品種資源、傳統栽培技術、傳統加工技術、傳統銷售和食用文化等多種傳統知識,在社會上獲得好的聲譽,并擁有悠久歷史。例如,云南普洱集生物資源、加工技術和茶馬民族文化等為一體,是當地民族長期創造和積累的傳統知識總和。

  四、論述題

  1.試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地球生物圈的骨架,也是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物種多樣性包含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個體,構成了地球生物的具體生命形式;遺傳多樣性是指生物遺傳資源的變異,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多數產業部門與生物多樣性直接相關。第一產業的農業和林業直接依賴于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第二產業的許多工業生產直接以生物資源及其產品為原料。

  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給人類食品、潔凈水、藥物、木材、能源、纖維和工業原料等多種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制造氧氣、凈化空氣、固定CO2、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控制侵蝕、形成土壤、文化娛樂和美學欣賞等多種服務功能(間接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戰略地位:生物多樣性是建立現代生態文明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和潛在可開發利用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生物物種包含的豐富遺傳資源,可以給國家帶來大量財富,給人類帶來文明,甚至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乃至一個民族的興衰。矮桿基因的發現導致了全世界糧食生產的“綠色革命”;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創造了中國雜交稻的輝煌奇跡。

  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也由農田、林業、醫藥衛生等擴大到食品、環保、能源、軍事等領域,而現代生物技術發展正是依賴于基因的多樣性。

  在經濟技術化全球化格局下,生物多樣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全球競爭性優勢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在對生物遺傳信息的認識、掌握和利用,實質是一種知識優勢、技術優勢。“遺傳資源”正替代生物資源、種植資源,成為現代經濟運行體系的新概念。遺傳資源也被看做是人類最后一塊“淘金場”,而與生物資源相關的知識產權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經濟技術化“搶灘”和“圈地”的工具。

  生物多樣性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多種特有畜、禽、魚類物種和品種的原產地。豐富的基因多樣性和我國龐大的農業育種體系以及7000年的傳統農業實踐構建了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

  在基因水平上的遺傳多樣性是農業發展的基石和糧食增產的源泉。過去數十年來,我國農作物品種層出不窮,糧食畝產屢創新高,正是得益于生物遺傳多樣性貢獻。

  中國豐富的遺傳資源是培育抗病、抗蟲、抗劣作物品種的源泉。例如,中國的北京小黑豆因能防治線蟲病,曾挽救了美國的大豆產業。

  生物多樣性是人民健康的保障:生物多樣性是傳統醫藥和現代和現代化醫藥的源泉。數千年來,傳統醫藥一直是維系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物質基礎,也是生物物種資源的直接應用。即使是現代醫藥,其主要化學成分也是來自于生物資源,并以生物資源為其主要原料。

  目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保健品更是生物物種資源新用途的成功開發。種類繁多的藥用生物資源將為發展醫藥事業、保障民族繁衍生息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源開發強度大,人地矛盾突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地區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脆弱等因素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威脅。在目前情況下,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優先對中國豐富度的生物多樣性實施全面保護,將資源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減少到最小程度,在保護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工作,為中國未來長期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物資源。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物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在優先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合理、有序地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加強保護生物遺傳資源及其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促進生物技術研發創新和發展生態產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開發人工培育品以代替野生生物資源,滿足中國當代和子孫后代對食品、健康的長期需求。

  2.試論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實施過程中的挑戰。

  3.我國自然資源在開發、管理、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國的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按自然資源總量排序在世界上居第4位,是資源富國。但由于人口眾多,又是人均占有量很低的資源貧國。由于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對其開發、管理和保護各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管理和保護存在以下問題:

  對資源的掠奪性、低價甚至無償開采,出現“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不合理現象,對自然資源價值體系的認識膚淺,普遍存在資源補償不足。

  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工作很難得到真正有效地規范。中國現行的自然資源立法質量不高,有些規定互相矛盾,有些規定不嚴謹、有漏洞等;中國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尚存職能交叉、權責不清、機構重疊、效率不高、考核體系不健全等弊端;中國自然資源行政執法力度不夠,主要是由于自然資源行政執法主體分散和執法者素質不高導致的。

  根據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和強化:

  強化科學技術知識在自然資源開發中的作用。(1)科學技術進步可以或多或少地減少資源消耗,增加產量,提高產品質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術,探尋新的勘探技術,尋找替代產品,這樣可以減少開采量,提高開采效率。(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資源不斷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預防浪費,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

  強化自然資源的科學管理。完善自然資源的價格機制,強化資源的有效補償機制,建立資源核算制度;制定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發揮資源優勢互補的作用,協同發展。

  強化政府在自然資源保護中的生態責任。政府是唯一能夠合法調動和支配公共資源應對資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的組織機構。

  完善關于自然資源開發、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提高立法質量,增強可操作性。積極推進自然資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必須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完善監督制度,切實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的治理和整頓。

  4.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闡述如何建立一個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

  (1)構建綠色文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沒有綠色文化的支撐是難以想象的。“綠色文化”是一種旨在保護環境、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文化,這就要重建人們的生態觀念、行為習慣方式和社會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尤其是地方領導干部,必須首先轉變觀念,追求綠色GDP。

  (2)發展綠色經濟,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綠色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社會物質生產與再生產活動,是一種融合了現代文明、滲透了綠色文化和綠色理念的經濟,是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的經濟。世界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的國情都要求我們以循環經濟模式替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循環經濟力圖在不增加甚至減少初始資源消耗、不增加甚至減少污染排放、不破壞甚至恢復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循環經濟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使我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道路,使我們在文明發展的現階段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3)營造綠色家園,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要立足生態,著眼長遠,健全和完善城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保證公共綠地面積,重視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要著力改變農村傳統聚居的習俗,通過規劃設計加快農民新村建設。要引導農民充分利用自然風光形成自己農家小院的風格和韻味,把房屋鑲嵌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使農民新村向“道路整潔、造型新穎、獨具特色、功能齊全、生態協調”的現代生態村鎮的目標邁進。

  (4)加強綠色管理,切實營造相應的人文生態環境

  綠色管理就是要把綠色文明建設由非主流狀態轉變為主流文化,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要加強地方相關法規建設與執行的力度,營造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法制的人文生態環境,用外在的力量轉變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二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利用報紙??螂娨暸_推出系列專題片等方式宣傳;三要樹立典型,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四要完善和提升學校的文化功能,使下一代從小就明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

  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四個文明”一起抓,人類才能在發展中發展,在前進中前進,人與自然相一致的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綠色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才能應運而生,“天人合一、整體協調、循環再生、高效和諧、持續發展”的全球生態文明才會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會建成。

  5.我國傳統知識面臨的威脅有哪些?

篇2:濟南市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辦法(1999年)

濟南市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辦法
1999年9月17日濟南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 1999年10月25日山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批準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種植、采伐利用和林地、森林、林木管理,必須遵守本辦法。
在本市城區內按照《濟南市城市綠化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主管本市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
縣(市、區)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森林資源保護的具體管理工作。
鄉(鎮)林業工作站在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對所轄區域內的森林資源進行管理。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
第四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林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采取多種方式,增加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
鼓勵單位和個人利用荒山、荒地、荒灘植樹造林,興辦林場,建立義務植樹基地。
第五條 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全民植樹義務,并按照人民政府的統一安排參加植樹造林、育林活動,在植樹造林、育林、護林等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來自:m.airporthotelslisboa.com)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任何單位、個人都有保護森林資源的義務,并有權制止和檢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第二章 林地和林木管理
第六條 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