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左岸名都景觀規劃方案

2054

一、主要經濟指標:(略)
建筑層數 20層、22層、23層
本案建筑型態為地下一層,規劃為地下停車場及部分機房,地上20、22、23層,規劃1號、2號樓一層商業用房。

二、景觀規劃理念

2.1 創建社區環境


本案以《左岸名都》為案名:旨在呈現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浪漫的、感性的藝術氛圍,并將這種氛圍融入居者的心靈之中,營造一個溫馨、休閑的居家環境。

一個新的江濱,不但要展現她母親河的溫情,更要以人文的方式將環境優勢及區域特征以社區景觀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改善周邊格調不高的街區環境。

在現代住宅的文化中,注入一種懷舊的法式風情
這就是——《左岸名都》。

通過本案的景觀規劃,我們的目標是:
使本案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高尚住宅小區。

但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把上個世紀的藝術思潮及歷史的情境再現出來,我們也無意去照搬那已經逝去了的建筑符號。為此,我們建議:把“左岸”文化中積淀下來的人性的、浪漫的、創新的人文思潮,以法式園林的語言,詩意的表現出來,并且注入現代的元素,使之成為一種社區的人文標志。

因此,規劃之初,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
居家休閑的需要
商業品位的需要
最根本的是城市環境與人文的需要

由于本案是江濱的一個住宅項目,周邊的商業網絡并不發達,基地的西面是城市新干道——江濱大道,北面是跨江引橋。在規劃時,小區的道路系統與城市通道交匯,將小區東西向軸線與江濱大道形成丁字形走向,人行入口布置成向心的敞開式內弧豁口,以引導人流進入小區的步道或進入中庭。在東、北向各有一個機動車入口,形成人車分流的區內道路系統。

由于本案的建筑底層有部分是架空的,因此,區內道路系統還必須引導人們進入小區的內部建筑,將中庭的景點滲透到建筑之中,感受小區內街式的休閑氛圍。

《左岸名都》中心小廣場的休閑空間結合植栽、花壇、欄柱、標識、條椅布置。小區內街道路可以產生一般小區不具備的更為豐富的城市景觀,使《左岸名都》具有新的商業價值和居住價值。

《左岸名都》中庭的視覺中心是一座類似羅馬隨處可見的街心噴泉廣場,并將其置于圖案式的法式園林之中,彩色水泥壓花鋪地圈出懷舊的情緒,加之飄忽的咖啡音樂背景,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社區精心設計的異域人文景觀,還能聽到、讀到這些景觀的歷史意義。

2.2 仿古街坊和周邊景觀資源的利用

上海的老城區改造和南京路步行街項目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它的成功之處在于:綜合利用周邊的人文資源和景觀資源。通過提煉與深化,將這些資源變成商業機會,并成為獨特的銷售主張。

老城區改造項目──上海城隍廟延伸部份的“上海老街”的建造及*一大會址“新天地” 的規劃,從人文的角度將商業置于民俗民風之中。盡管從建筑的層面看,仍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從商貿旅游的視點考量,卻體現出一種樸實的老街之美。文房四寶、各朝珍玩與傳統小吃、茶肆商社合處一街;各色人種、老幼游客與各路采購大軍、覓寶探幽者磨肩簇擁,人來人往,聚人氣而后蘊商機。店面租售曾創歷史最旺。

“新天地” 的規劃卻將中西文化很好地融匯一體,修舊如舊,不但很好地保存了海派文化中的石庫門建筑類型,更將另一種異域文化不著痕跡地注入其中,營造出極富內涵的城市景觀??梢?景觀對于一個城市或社區,它的意義己遠遠超出了美化空間的層次,因此,《左岸名都》可以創造出一個個性空間,更可創出一個潛在市場。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定位與改造,又從另一側面給我們以啟迪。首先,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是在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把這些舊建筑從社會大文化的層次上予以新的詮釋。使之成為城市發展歷史中的一個見證。其次,對原有商業布局重新調整、定位,分塊整治,使整條南京路從原來的各自經商到目前的整體運作。

眾所周知,上海近代史是—部殖民文化的歷史,文化的侵略深刻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當然,它也給上海這個城市留下了本世紀初各國的建筑藝術史話。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建筑予以修繕整新,并不會增加商機。因此,從策劃之初,南京路就將一種全新的規劃理念滲入到現代商業格局之中,將—種富前瞻性的開放空間的景觀設計,納入整個城市的空間布局中。

首先是分段功能定位,其次是組織人流。為了更好地將休閑與商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南京路全方位地展示了她的海派文化,這可以從它的商業組織、建筑、廣場、公共綠地、景觀,乃至色調中看

出。華燈初上的南京路仿佛又回到了十里洋場,與清晨仰視浦江對岸電視塔的意味不同;南京路步行街,更適宜低頭俯察,觀賞行人悠閑的步態。

城市設計的本質是為文化服務的,它的最終目的是文化建設。以上兩個改造項目,完全是以當地人文資源為基礎規劃的,一個是古舊建筑的擴建與延伸;一個是舊有建筑的重新包裝與整合利用。前者延伸的是功能,后者整合的是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老城區改造做出了合理的規劃。

在福州,江濱的開發建設,不但開拓和發展了一種城市文化,也建立了一種旅游的商業形態。福州臺江步行街的建設,決不是單純的商業建設,它的起點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

2.3 創造有個性的空間

《左岸名都》由于在原先建筑設計上采用了現代的建筑風格,加之小區占地面積較小,因此,《左岸名都》的主題在展開時可能比較局促,從平面設計轉向豎向設計時,風格在時空上的漸變有一定難度。這里除了對原先建筑立面的重新考量外,還得結合小區內部空間與城市空間在連續性上的依存關系。在這里,小區入口擔當著空間轉換的功能,它是一種風格的“引子”,如果以硬質景觀作為開端的話,可能會比較突兀,在此,我們建議以綠籬與仿舊鋪地為引導,以風格化的景觀語匯,打開小區的內部空間。

為了把小區內部景觀空間作為商業用房招商的賣點,在規劃時我們就必須把小區內部空間視作一個獨立的具有個性的空間來設計。在規劃與小品設計中,采用舊街坊的空間模式,結合本案的建筑布局,將休閑、時尚、文化、景觀、商業設施統一規劃在一個空間之中。

首先,《左岸名都》在空間上必須是獨立的,是小區的內部空間,它與小區內的架空層、后店街面有著互動的作用,它是連接著諸多商店的可觀賞的休閑步道,通過它,不知不覺中展現出左岸的人文景致, 因此,它更象是一種休閑的商業文化,—種烘托居家氛圍的情調空間??臻g的感受與建筑尺度有關。由于本案特殊的高層建筑形態,決定了小區內空的范圍并不大,而且還要承擔諸如路網、綠化、休閑等功能。因此,它的內空不應被覆蓋遮蔽。如果沒有建筑上部的向上序列和建筑尺度的展現,那么,曲折的道路和街景就成了地下商場及地下通道。

《左岸名都》的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建筑立面的處理上:排列與秩序。街道上空錯落有序的輪廓線,建筑下部架空層連續的空間,建筑基座豐富的材質感,都給景觀設計留出飽滿的空間享受。 盡管從外立面看建筑體量過大,但進入內部以后,富有歷史感的空間,在一步一景中會活躍起來、生動起來。

2.4 開放空間的中庭

提供業主的開放空間有兩個:

一個是1#與2#樓之間的東西向中庭,展開面寬約28×50m,
暫名為“圣?米歇爾噴泉廣場”—— 一個與情人約會的地方;

一個是1#與3#樓之間的南北向中庭,展開面寬約38×45m,
暫名為“西提島”—— 巴黎一半的歷史在這里上演。

這兩個中庭在設計上有著不同的主題,但卻是一個延續的整體空間。它們的功能除了提供業主休閑的空間外,還承擔著綠化與道路系統。除此之外,還有2#樓底層的架空層花園以及它南北向的延伸部分。

2#樓東南角暫名為“愛的街角”——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藝術空間。
2#樓北向花甫暫名為“莫奈的花園”—— 一代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取景框。

由于本案為高層建筑,中庭面積較小,因此在設計上易采用大氣、整體帶設計味的風格布局,可考慮花邊式的法式園林布局。

A.“圣米歇爾噴泉廣場”

東西向中庭的西面是人行入口,開口較大,兩邊可考慮以喬木先收,筑通透鑄鐵柵欄,以內弧門廊框出視覺焦點,入門后以花甫迎賓,花甫通過石階連接東向圣?米歇爾噴泉廣場,噴泉置1#樓北面住宅入口中央。形成全區的視覺焦點,與周邊的人文景觀串連。
廣場周邊為拉丁區的林蔭道(暫名),林蔭道邊擺放著供業主休憩的園林椅,椅子的一邊坐著名人雕像,如巴爾扎克、雨果、德彪西等,或沉思、或寫作、或端著咖啡準備與哪一位業主聊聊巴黎的音樂。名人的背后立著老式報亭或仿老式郵筒的垃圾箱,連路邊的街燈都是優雅的巴黎煤氣街燈。如果這時傳來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牧神的午后”的背景音樂,一定會有人為此而感動。
這一切元素或文化符號恰好襯映在厚重的建筑基座前。
圣米歇爾噴泉廣場不是巴黎的仿制品,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征,讓現代人重溫過去和生活有關和人性解放有關的藝術思潮。
因此,我們建議此一廣場在規劃上分為二個部分,一部分從屬于1#樓正門的噴泉硬質景觀——可觸摸的物質的享受;一部分從屬于兩端的法式花園以及文化元素——可神會的精神感受。
1#樓住宅入口東面道路設計懸臂遮蔭木制花架,花架下鋪砌石凳

,供業主歇腳之用。并連接第二個中庭景觀——西提島。

B.“西提島”

西岱島是巴黎的驕傲,巴黎一半的歷史在這里上演,島上有巴黎圣母院、正義宮等聞名世界的建筑,然而真正的歷史卻遺存在西提島的舊街小巷里,散落在街角庭院中。
本案的西提島不是指西提島上的建筑,也不是風情,更不是一座島,而是一種文化。雨果便成了這種文化的化身——他寫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
雨果,西提島的一個象征符號。
本案的西提島,將擷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文豪雨果、哲學家盧梭,將他們的雕塑與景觀小品、綠化融為一體。
不是紀念碑式的,而是平民化的,他們與平民的惟一區別是,他們在思考這個社會存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在本案中,這些名人的符號卻成了一種書香的象征:文學與哲學,給未來的業主一種精神上的薰陶。
在東面入口,利用景墻飾淺浮雕,小品周圍結合植物種栽,鋪裝彩色水泥壓模路面,營造富有歷史感的文化景點。與本案圣?米歇爾噴泉廣場不同的是,前者更象是休閑的地方;后者更象是思考的地方。

C.“愛的街角”、“莫奈的花園”

本案愛的街角在2#樓的東南面,與“圣?米歇爾噴泉廣場” 隔著一條4m寬的區內林蔭步道,與噴泉對景,作為噴泉的景深或襯景。噴泉是動態的硬質景觀,而愛的街角是靜態的軟質景觀,視覺焦點是羅丹的雕塑“吻”。
由于2#樓東南角底層架空,因此,羅丹的雕塑有了可供四面觀賞的角度,也就是說站在2#樓架空層,柱粱成了畫框,往東框住了仿漢白玉雕塑“吻”,背景是綠色的“西提島”,往北框住了“莫奈的花園”,一片斑斑駁駁的綠色,綠色的深處,地下車庫入口的上方,照樣可見莫奈式的小木橋,只是沒了浮萍與睡蓮,取而代之的是灌木、藤本與鮮花,景深處仍可見濃蔭的榕樹。
中庭廣場的植栽宜矮不宜高;宜規整不宜自然,硬質景觀宜少不宜多:宜自然不宜造作。景與景之間處理好轉承關系,配合景觀節點,注意空間轉換。

三、景觀設計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

以人文的內涵為出發點,賦予景觀的觀賞性、參與性、可讀性;以視覺感受為秩序,展現完整的人文主題;并結合商業布局,把景觀與小區實體、內空乃至周圍商業店面結合起來,既是社區景觀,又要符合功能的要求。

3.1景點的延續性

本案小區步道是本案的基本道路系統,也是小區的內空,兩旁的建筑只是幫助它明確內空的輪廓,它的可感知性和視覺上的豐富性,給業主帶來休閑的樂趣。

因此,步道的設計必須符合一定的尺度,一般來說,步道越寬,空間的感知程度就越小,一般不超過六米,大多是在四、五米寬度,穿行其中,步移景異,每一轉折都會給人帶來某種驚喜。為了避免步道過寬帶來的虛空,在步道設計中,每一節點都可由花壇、花缽、樹木、指示牌、標識、庭院燈、休憩椅等,來豐富空間層次,這樣既分割了內空又美化了環境,符合功能設計。

小區步道還應該被看成是景點的視覺流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步道首先是一個實體,建筑實體被它組織起來,然后,它才退隱成小區各組群間的過渡空間。

在空間規劃上,以庭院式的──廣場與帶型綠化相結合,由建筑物的墻體、街邊柱廊、豁口、鋪地等硬質空間與樹木、灌木、草地、小品等圍蔽的軟質空間相組合。通過對比創造豐富的建筑群體景觀。行人既可由廊內向外看小區內空,又可由外看內廊后店及景觀。

在景點布置上,利用墻體、宅邊綠化、柱廊等實體環狀分布,形成主題空間序列。按一定的間距布置,產生節奏感和流動的空間。

在視覺焦點上明確一個主題,其余相鄰部分采用不同的形式對比,富整體感,將人的視覺重心引導到主題本身,引導到小區整體空間的連接、啟承轉折、軸線起止處,軟質綠化起烘托、渲染作用,注重造型及植物配置。

3.2商業街面──建筑符號的文化與商業內涵

我們所說的商業街面主要分兩大部分:
一是小區內的,我們稱后店,一是小區外的,與城市空間相結合。

與小區步道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后店,其設計風格、用材必須與小區景觀風格相一致,互為襯托。嚴格地說,后店的裝飾符號是小區景觀的時間上的說明,從風格到材質的運用;從虛實到色彩的處理;從裝飾到主題的開掘等等,是景點的詮釋與配景。它又融于兩種不同空間的需要,有著互相關聯的文化內涵,但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還得考慮現代人審美觀的要求。
……

3.3商業定位(略

)

《左岸名都》的景觀是感性與知性的,與傳統景觀設計在觀念上的最大區別是:她是法式的而不是中式的;她是刻意營造的而不是自然的;她是懷舊的又是時尚的;她是可觀的又是可讀的;她是一種氛圍又是一種文化、一種標志。

注1:案名最后確定為“江岸名都”。
注2:以上“景觀規劃建議書”有刪減。

篇2:園林景觀規劃中無障礙設計探討

  園林景觀規劃中無障礙設計的探討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公共設施需要適應各種類型人群的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并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注意這一問題,并取得了很大進展。70年代以來,日本吸取了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質環境條件,提高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們的生活圈子大為擴展。我國自80年代起開始這方面的努力,頒布了《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JG50-88),發行了有關無障礙設施的通用圖集(88J12),并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對一些公共設施進行無障礙改造。但一般只局限于部分醫院、學校、圖書館、車站大廳等公共建筑或公用設施上,很少涉及園林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本文擬對園林中的無障礙設計問題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與同行切磋。

  1、園林中無障礙設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園林中無障礙設計是福利社會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

  園林是公共設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體及多種物質要素,經過各種藝術處理而創造出來的,占有一定的空間、提供大眾游賞的公共設施。它同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行為模式聯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園林化的進程中,園林環境已成為人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目前經濟條件下,如何在園林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中,適應各種類型游人的需要,體現對各類游人的關愛,創建一個安全便捷、舒適宜人的無障礙園林環境,是我們園林工作者十分緊迫的研究課題。

  1.2老年人對園林環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體力弱,感官衰退、反應遲鈍;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鄉情;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人交往,要求獨立自主。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園林環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現在園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設施的系列環節上。老年人的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一般都由主導變為輔助;由忙于工作無暇休息變為余暇時間大幅增加;由以社會工作環境為主變為以社區居住環境為主。這些變化又勢必會對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情緒上的波動,導致出現孤獨、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們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園林中呼吸新鮮空氣、淋浴陽光、鍛煉身體、與人交流、愉悅身心并積極參與各種社區活動。

  1.3園林中無障礙設計的可行性

  從現有的資料看,無障礙設計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復雜,也沒有什么深奧的理論,更不妨礙總體設計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價。眼下關鍵的問題在規劃設計人員的無障礙意識,以及實施過程匯總細部構造的處理。因此,只要我們在園林規劃設計初期能認真地考慮并重視,無需花費很多的精力和財力,就能夠消除游賞過程中給游人帶來的不便及障礙。

  2、無障礙園林設計

  2.1無障礙園林空間的設計原則

  2.1.1無障礙性系指園林環境中應無障礙物和危險物。這是因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條件的變化,自身的需求與現實的環境時常產生距離,隨之他們的行為與環境的聯系就發生了困難。也就是說,正常人可以使用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可能成為障礙。因此,作為園林規劃設計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設身處地為老弱病殘者著想,要以輪椅使用者和視覺殘疾者為基準,積極創造適宜的園林空間,以提高他們在園林環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識別性系指園林環境的標識和提示設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機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險的能力差,即使感覺到了危險,有時也難以快速敏捷地避開,或者因錯誤的判斷而產生危險。因此,缺乏空間標識性,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方位判別、預感危險上的困難,隨之帶來行為上的障礙和不安全。為此,設計上要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的手段,給予他們以重復的提示和告知。并通過空間層次和個性創造,以合理的空間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鮮明的標識示意以及悅耳的音響提示等等,來提高園林空間的導向性和識別性。

  2.1.3易達性系指園林游賞過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適性。老年人行動較遲緩,因此要求園林場所及其設施必須具有可接近性。為此,設計者要為他們積極提供參加各種活動的可能性。從規劃上確保他們自入口到各園林空間之間至少有一條方便、舒適的無障礙通道及其必要設施,并保證他們有通過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實施的心理滿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園林環境中應重視交往空間的營造及配套設施的設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獨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煩悶。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上,應多創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圍合空間、坐憩空間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娛樂和健身等活動,盡可能滿足他們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而對空間環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園林無障礙細部構造設計

  園林中無障礙設計,除了對環境空間要素的宏觀把握外,還必須對一些通用的硬質景觀要素,如出入口、園路、坡道、臺階、小品等細部構造,做細致入微的考慮。

  2.2.1出入口寬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時,坡度應控制在1/10以下,兩邊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圍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間,以便于輪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跡要做到弱視者可以看清,文字與底色對比要強烈,最好能設置盲文。

  2.2.2園路路面要防滑,且盡可能做到平坦無高差,無凹凸。如必須設置高差時,應在2cm以下。路寬應在135cm以上,以保證輪椅使用者與步行者可錯身通過??v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視盲道運用的誘導標志的設置,特別是對于身體殘疾者不能通過的路,一定要有預先告知標志;對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設置危險標志外,還須加設護攔,護攔扶手上最好應注有盲文說明。

  2.2.3坡道和臺階坡道對于輪椅使用者尤為重要,最好與臺階并設,以供人們選擇。坡道要防滑且要緩,縱向斷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條件所限時,也不宜大于1/12。坡長超過10cm時,應每隔10cm設置一個輪椅休息平臺。臺階踏面寬應在30cm~35cm,級高應在10cm~16cm,幅寬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臺階的起點、終點及轉彎處,都必須設置水平休息平臺,并且視具體情況設置扶手和照明設施。

  2.2.4廁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園林小品的設置要盡可能使輪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應妨礙視覺障礙者的通行。

  總之,園林無障礙細部構造設計,所考慮的涉及面很廣,這里因篇幅所限,不一一枚舉。

  2.3無障礙園林的綠化設計

  老年人對綠地、庭園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強烈得多。園林植物能釋放大量負氧離子,能凈化空氣、調節氣溫、吸塵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的健康恢復。因此,無障礙園林的綠化設計首先要堅持以綠為主,植物造景的原則,即除了必要的

園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應綠化覆蓋。充分利用垂直綠化來擴大綠色空間、改善生態環境、豐富園林景觀;地形要盡可能平坦或緩起緩伏;植物要適地適樹,避免種植帶刺或根莖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礙。要選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蟲害、無飛絮、無毒、無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優良品種,作為園林骨干樹種。園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運用孤植、對植、群植和壇植等手法,科學處理好軟質景觀內部喬、灌、花、草與園林建筑小品之間互相映襯的關系。提倡多植喬木,適當配置花色鮮艷、季相明顯的花灌木和色葉樹木,要講究植物群落結構的層次變化,注意營造出一叢叢、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群體效果,種植芳香植物,積極招引益蟲和鳥類,使所至之處鳥語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3、結束語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園林無障礙設計勢必會成為城市建設的新課題。它要求園林規劃和建設者應考慮這部分人的特殊需要,并貫穿于園林規劃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在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同時,也更需要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篇3:人工濕地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人工濕地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日前,由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首席設計師俞孔堅主持設計的方案,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國際公開競標中獲第一名并中標。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分發揮了人工濕地的特點和應用。

  為了滿足高科技園區創新網絡環境要求的規劃方案,俞孔堅經過深入研究探討,將人工濕地概念引入規劃,不僅對于提高規劃質量和個性,而且對于改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總體環境質量都有一定的價值。濕地生態系統的引入同時還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態觀念,提倡節約資源、重復利用資源,尊重自然的新的生活觀念。

  俞孔堅說,濕地是一種自然景觀,一個自然綜合體,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環境功能的生態系統和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礦資源。

  北京市區現有湖泊26個,總面積約600公頃,目前,這些湖泊多數已成為廣大市民休息、游覽、開展水上活動場所,有些還還是國內、國際著名旅游景點。此外,在北京周圍,曾經還存在大量低地沼澤和稻田。這些河流、湖泊、沼澤和稻田,都屬于濕地的范疇,它們對于改善北京總體環境質量發揮的十分關鍵的作用,而這一作用卻往往被人們忽視。歷史上海淀中關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泊、沼澤最發育的地方。這里最有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和圓明園或臨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

  “人工濕地概念是,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充分利用濕地系統凈化污水能力的特點,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俞教授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人工濕地主要由五部分組成,一是具有各種透水性的基質,如土壤、砂、礫石;二是適于在飽和水和厭氧基質中生長的植物,如蘆葦等;三是水體(在基質表面上或下流動的水);四是無脊椎或脊椎動物;五是好氧或厭氧微生物種群。濕地植物在濕地系統中具有三個間接的重要作用:一是顯著增加微生物的附著(植物的根、莖、葉);二是濕地植物可將大氣氧傳輸至根部,使根在厭氧環境中生長;三是增加或穩定土壤的透水性。

  俞孔堅稱,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特點是:建造和運行費用便宜;易于維護,技術含量低;可進行有效可靠的廢水處理;可緩沖對水力和污染負荷的沖擊;可產生效益,如水產、畜產、造紙原料、建材、綠化、野生動植物棲息、娛樂和教育。不足之處是:占地面積大;不精確的設計運行參數;生物和水力復雜性及對重要工藝動力學理解的缺乏;易受病蟲害影響。人工濕地不僅可以用于城市和各種工業廢水的二級處理,還可用于高級處理的精處理和對農田徑流的處理,在有些情況下,人工濕地可能是唯一的適用技術。

  在俞教授的筆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規劃有四大鮮明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續濕地環境的營造模式、功能建筑群與環境的交融、流通網絡的設計和邊界的營造。該方案是將生命科學園作為一個生命細胞來設計的,濕地系統的設計是本方案的一個重要特色。

  中關村生命高科技園規劃大膽引入濕地的概念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以濕地為主體的綠地系統是全園的環境基質,也是高科技園區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所在。

  俞孔堅說,濕地生態系統的成敗關鍵是水。規劃的園區水系統包括6部分:(1)園區內各建筑組團產生的生活和實驗室污水收集系統,位于地下;(2)位于園區西北的生活污水污水處理溫室,收集的污水在這里進行2級處理;(3)環繞園區的線狀濕地系統,經過初步處理的污水緩慢繞園一周后成為干凈水源進入;(4)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群落為主的中央濕地;(5)屋頂和園內綠地在降雨情況下形成的徑流直接進入濕地系統,在綠地需要灌溉季節,可以直接從濕地系統取水;(6)園區和外界的水交換系統,建園初期,中央濕地系統土壤滲漏量大,需要從園區外引進一定數量水用于維護濕地和綠地系統,冬季濕地生物活動低,處理的污水數量減少,需要向園區外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統輸出一定數量的污水。

  事實上,通過收集園內產生的生活廢水和利用降雨,可以基本保持園內水量平衡。建園初期,由于濕地的湖、溝土壤滲漏較大,實際水量平衡偏差可能會比較大。為了減少滲漏,可以考慮用黏土等處理湖、溝底部。經過多年自然淤塞,土壤滲漏將逐漸降低并穩定在一定水平,通過園區濕地處理后節余一定數量的干凈水是完全可能的。

  談到人工濕地系統在規劃中的應用前景時,俞孔堅說,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形成了內部良好的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投資低、出水水質好、抗沖擊力強、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視覺景觀優異、操作簡單、維護和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在處理了污水的同時,種草養魚,又可以用鮮花綠葉裝飾環境,把清水活魚還給自然,節約資源,是人類與水生生物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有利于促進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有顯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這種方式尤其在中小城市和鄉村缺少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術水平的人員地條件下使用,十分技術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及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