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古建筑名詞解釋(1)

2558

  古建筑名詞解釋(1)

  1.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形體復雜。一般用于高級建筑。開始形式簡單,由數道直 線疊澀與較高束腰組成,沒有多少裝飾,且對稱布置。后來逐漸出現了蓮瓣,

  卷紋飾,力神。角柱,間柱等,造型曰益復雜。

  2.階級踏步:在踏的兩旁置垂帶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園林。形式自由,有的將 踏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規則形狀。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磚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輦道或御路):是傾度平緩用以行車的坡道,常與踏跺組合在一起。

  6.土戚:階級形踏跺

  7.勾闌:欄桿,由望柱,尋杖,闌版構成。一層闌版為“單勾闌”二層為“重臺勾闌”。

  8.尋杖絞角造:木尋杖在轉角處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尋杖合角造:尋杖止在轉角處望而不伸出。

  10.坐欄:石欄形體往往低而寬,眼沿橋側或月臺邊布置。

  11.鵝頸椅:近水的廳,軒,亭等常在臨水方面設置木質曲欄的座椅。

  12.開間(面闊):木構建筑正面兩檐柱間的 水平距離,各開間之和為“通面闊”中間 一間為“明間”左右側為“次間”再外為“梢間”,最外的稱為

  “盡間”,九間以上增加次間的間數。

  13.步:屋架上的 “檁”與檁中心線面的水平距離為步,各步的 距離的總和與側面各開 間寬度總和為“通進深”,若有斗拱,則按照前后挑檐檁中心線間水平距離計算。

  14.舉勢:屋面坡度。

  15.舉架(舉折):舉,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進深與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計算屋 架舉高時,由于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橫斷面的 坡度不

  是一根直線,而是若干折線組成。

  15. 1舉折(宋):先按照房屋進深,定屋面坡度,將脊傅“舉”到額定的高度,然后從 上而下,逐架“折”下來,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線和曲面。

  15. 2舉架(清):從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舉”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結果。

  16.升起:宋,遼建筑的 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

  17.側腳:宋代建筑規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傾斜柱高 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

  18.都柱:秦漢宮室遺址與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僅設一根柱子。 19.金廂斗底槽:內外兩圈柱。見佛光寺大殿

  20.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個區域。(山西晉祠圣母殿)

  21.雙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個區域(唐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

  23.移柱法:宋遼元金, 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減柱法)

  24.副階周匝:建筑主體從外到內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經出現,應用于 比較隆重的建筑。

  25.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系與承重的構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 下面的叫小額枋(由額),二者用墊板(額墊板)傳于內柱間的叫內額,位于地腳處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闌額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梢杂糜谥g的

  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為一體叫騎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間的掛落下,成為純裝飾構件。

  28.坐斗:位于一組斗拱最下的 構件稱為坐斗(大斗,宋為櫨斗)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

  28.2斗耳:斗口兩側凸起的部分

  28.3 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 斗底:斗下傾斜的部分

  28.5 平盤斗:沒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翹(華栱或卷頭)

  29.1 瓜栱(宋稱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29.2 萬栱(慢栱):跳頭上第二層橫栱

  29.3 廂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的,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栱。

  29.5 正心萬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層橫栱。

  30.單栱:坐斗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篇2:古建筑名詞解釋(4)

  古建筑名詞解釋(4)

  拱廊:一連串由柱子支撐的拱形結構,有時成對,上有遮蓋,形成走道。

  柱:梁柱結構中的垂直構件。

  柱子:建筑垂直構件,通常橫切面為圓形,功能為結構支撐或裝飾,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礎、柱身和柱頭。

  柱身:柱子圓柱狀,從柱礎到柱頭間的部分。

  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門廊。

  柱頭:柱子頂端部分,支撐古典柱式結構比柱身寬,通常會刻意加以修飾或裝飾。

  相輪:傘狀穹頂或亭,有時作為佛塔頂端的塔剎。

  祗:天意,自然的精靈。

  風水:與自然的調和,進而有讓建筑趨于調和的體系。

  浮雕:有凹凸的雕刻,依鑿除部分多寡,分深刻與淺刻。

  粉飾灰泥:灰泥的一種,專用于施加裝飾處。

  脊飾:裝飾用的尖頂飾,通常位于墩、三角墻頂端或側面。

  軒:消暑的小屋,或是作為書房用的涼亭。

  問廊:半圓形或多邊形的拱廊或走道。

  馬賽克:以小片彩色瓦片或玻璃鑲嵌成的裝飾。

  栱:雕刻成的突出橫梁,通常為木質,位于斗之上,支撐主梁。

  密教:與神秘儀式有關的佛教宗派。

  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于柱廊下方。

  斜截頭屋頂:由兩個傾斜平面構成的屋頂。接合部分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線條。

  涼亭:位于觀景點的開放式建筑,位于園林或是屋頂上。

  清真寺:回教寺院,為回教意識型態的具體呈現。

  喇嘛:藏傳佛教的宗師或僧侶。

  喇嘛寺:藏傳佛教寺院的俗稱。

  喇嘛塔:藏傳佛教墓塔.通常為瓶狀。

  棋盤花紋:以小塊個體鑲嵌成的棋盤狀表面,如馬賽克。

  菩薩:佛的前身,有悲憫之心的靈體。

  開間:量度中國建筑內部空間的標準單位。

  園:花園或庭院。

  冢: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暗層:夾層,通常位于一樓與二樓之間。

  殿:高大的廳堂,用于舉行慶典或宗教儀式。

  碑:直立石造標記,以墓碑最常見,呈柱狀或板狀,上有雕飾或題字。

  經:佛教神圣文字。

  道:自然隱藏的力量。

  椽:屋頂的木件,通常由屋檐邊緣斜鋪而下,支撐表層屋頂。

  榭:涼亭或軒。

  墩:長方形的基礎;柱子或墻基部的支撐。

  德:儒家的理想品行。

  ?。菏焱夤?,通常裝飾精美。

  梁:如梁柱結構中的水平構件。

  梁柱結構:依靠直線條的柱與梁支撐的結構。

  閭里:城鎮中有圍墻的住宅區。

  壁緣: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間構件,位于闌額之上,檐口之下。

 ?、?,L 中國木構架體系形成于漢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礎上精致化,明清則達到高度成熟階段.

 ?、?,J 副階:宋稱,殿閣等個體建筑周圍環繞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頂),稱為副階.

 ?、?,L 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一般指第二種),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周圍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種).

 ?、?,J 卷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

 ?、?,L:在官式建筑的構筑形制上,區分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屬于高等級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其區別為:①間架,大式建筑開間可到九間,特例用到11間,通進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開間只能做到三五間,通進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種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許做周圍廊.③屋頂,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種屋頂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懸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許用廡殿,歇山,不許做重檐,不許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構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許用斗拱.在梁架構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飛椽,隨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構件.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為六角形,在伏脊木兩側朝下的斜面上開椽窩以插腦椽.

  伏脊木僅在明清才出現的(唐宋時期沒有),且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團tuan)脊或屋頂轉角處的裝飾獸.

  8 ,J螭首:①傳說中的怪獸,用于建筑屋頂的裝飾,是套獸采用的主要形式.

 ?、诠糯推?,碑額,庭柱,殿階上及印章上的螭龍頭像.

  9 ,L<<考工記>>(戰國):”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釋為:都城九里見方,每邊辟三門,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宮室,后面是市場和居民區.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涂,道路.一夫,一百畝)(注意,這是<<考工記>>中記載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時,左東右西.)

 ?。保?,J經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經咒的石柱子,柱身多為六角形或圓形.(現代漢語詞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物.始見于唐,到宋遼時頗有發展,以后又少見.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中建史)

 ?。保?,L覆盆:柱礎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線線腳,如盆覆蓋.

 ?。海保?,J垂帶踏跺:高等級建筑的臺階做法,其正面軸線上稱正階踏跺,兩旁稱垂手踏跺,側面稱抄手踏跺.

 ?。保?,L角柱石:立在臺基角部,其間砌陡板石與角柱齊平,上蓋階條石,下部為土襯石.

 ?。保?,J柱頂石:下襯磉墩,上附柱礎,長為兩倍的柱徑,厚為柱徑.

 ?。保?,L垂帶石:在垂帶踏跺兩旁,其中線與明間檐柱中線重合,尺寸同階條石,清代不砌象眼.

 ?。保?,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帶石側面.

 ?。保?,L硯窩石:埋在臺階底下,用以抵抗臺階推力.

 ?。保?,J須彌座:高級建筑的臺基.源于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保?,L抱鼓石:用于石欄結束處,阻住欄桿不使它掉下來.另為優美形象,作為欄桿盡端處理.

 ?。玻?,J步架:檁與

檁之間的距離稱為步架,一般情況下一步架為22斗口.

 ?。玻?,L檐不過步:指從挑檐檁到檐端的距離小于一步架(22斗口).

 ?。玻?,J舉折法:宋代建筑屋頂構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線構成.

 ?。玻?,L舉架法:清代大屋頂的構架做法,其舉高通過步架求得.殿.有單檐,重檐兩種,單檐又稱五脊殿.

 ?。玻?,L歇山: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僅次于廡殿的屋頂樣式,形式上看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宋稱九脊殿,有單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玻?,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較自由.

 ?。玻?,L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

 ?。玻?,J纏柱造:它是在下層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將上層柱立于此梁上.在結構上和外觀上都比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還要增加一組斗拱──附斛(音胡hu).

 ?。玻?,L圭角: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為10份.

 ?。常?,J墀(音池chi)頭:山墻的側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連檐與拔檐磚之間嵌放一塊雕刻花紋或人物的戧脊磚.稱為墀頭.

 ?。常?,L霸王拳:額枋在角柱處出頭的一種藝術處理式樣.清代老角梁頭也作成霸王拳式樣.

 ?。常?,J雀臺:飛檐椽頭釘連檐及瓦口,釘時連檐需距椽頭半斗口,稱為雀臺.

 ?。常?,L槅扇:用以隔斷,帶槅扇門的可做建筑的外門,槅扇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大致劃分為花心(槅心)和裙版兩部.花心是透光通氣的部分55,L戧脊:歇山頂上連接兩坡廈宇的脊稱戧脊.

  34,J九脊頂:歇山頂的宋唐說法,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

  35,L足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契(音自zi)兩層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契”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契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于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

  36,J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鋪作 出兩跳──五鋪作 出三跳──六鋪作 出四跳──七鋪作 出五跳──八鋪作(據宋<<營造法式>>)

  五鋪作作重拱單杪(音邈miao)單下昂,里轉五鋪重拱出雙杪并計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疊布置.一杪──出一個華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華拱>.

  并計心──用計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橫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橫拱.清代每一軸線為一”踩”,例宋代出兩跳的,清代為五踩<踩即踩,足踐也>)

  37,L雙杪雙下昂:雙杪即出兩個華拱,雙下昂即設兩個下昂(元代以后柱頭鋪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轉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構作用喪失殆盡).

  38,J平水:是指未進行建筑施工之前,先決定一個高度標準,然后根據這個高度標準決定所有建筑物的標高.這樣一個高度標準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決定整個建筑群的高度,也決定著臺基的實際高度.

  39,L斗拱:中國古建筑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③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量。⑥裝飾作用。⑦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⑧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40,J罩:用于室內,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圖案,在室內起隔斷作用和裝飾作用。

  41,L一整兩破:旋子彩畫中藻頭部分的圖案的一種形式.具體表現為一個整圓和兩個半圓,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為母題.是旋子彩畫的基本形式,藻頭由短至長形式為①勾絲繞(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兩破(6份)④一整兩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兩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兩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兩破加勾絲繞(9份)⑧一整兩破加喜相逢(10份)

  42,J楣子:蘇式彩畫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構件.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構件.

  43,L礓嚓(應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66,J雀替:位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連接體之間的短木,減少梁枋凈跨.作用:增加擠壓面,減小凈距,藝術上的過渡.

  44,L櫨斗:斗拱的最下層,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拱.

  華拱:宋式的一種拱的名稱,垂直于立面,向內外挑出的拱.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華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櫨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拱.

  泥道拱:櫨斗口內與華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橫拱(宋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最內跳的單層橫拱.

  令拱:每一跳的跳頭,單層橫拱.

  雙層斗拱:分別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細長).(宋)

  交互斗:為于橫拱與華拱相交處,承托橫拱和華拱傳來的雙向合力的拱.

  齊心斗:在華拱或橫拱正中承托上一層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傳來的力的斗.一般有兩個.

  耍頭:最上一層拱或昂之上,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

  柱頭枋:在各跳橫拱上均施橫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正心枋──清)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平棋枋:最內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羅漢枋:在內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來表示斗拱出跳.

  鋪作:斗拱的出跳,1跳=4鋪作.

  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橫拱的做法.

  插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篇3:古建筑名詞解釋(3)

  古建筑名詞解釋(3)

  十三天:構成佛塔頂端相輪的層狀結構。

  三角尖頂:兩弧間形成的突起,特別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對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層面較寬廣的佛教。

  女兒墻:矮墻,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層面較狹隘的佛教。與大乘佛教相對。

  山墻:斜屋頂的傾斜平面端構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塊,多為木造,用在栱上來支撐梁。

  反回文:波浪狀裝飾線條,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頂的裝飾,為凹下的方格或多邊形木片構成。

  支柱:木制構件,通常用于支撐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構件,用于支撐。

  支提:佛龕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種佛教佛龕,從會議廳演變而來。

  斗:通常為木造方塊,于柱子頂端,支撐上部構件。

  斗栱:柱子頂端的斗與栱合稱,支撐主梁。

  火焰紋:由兩個反回文線條頂端相接所構成的形狀。

  半圓壁龕:半圓或穹窿狀空間,特別指位于廟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結構: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頭上,通常由支撐的闌額、裝飾的壁緣以及突出的檐口構成。

  臺基:建筑下突出的平臺。

  平坐;廊臺:出于建筑主空間(通常為內部)的上層構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樓,用于呼喚回教徒做禮拜。

  列柱:一整排間隔規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間隔約略均等的柱子支撐屋頂的廳堂。

  寺:佛教廟宇。

  尖頂飾:山墻或是屋頂頂端的飾物。

  曲面屋頂:由尾端彎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頭屋頂。

  考工記: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著述。

  佛塔(STUPA):佛教紀念物,原意為墳冢。

  佛塔(PAGODA):樓閣形的塔,各層大小由下而上遞減,每層都有裝飾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寬度而定的測量單位。

  赤陶土:一種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裝飾用陶土。

  里:長度單位,一里約500米。

  枋:水平構件,位于如窗戶或走道之上,或是連接兩柱或兩框架的構件。

  泥笆墻:以竹或木條編墻,然后涂以草泥。

  門廳:房屋入門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門廊;大堂鄰接的空間。

  亭:構造簡單的建筑,通常形似帳篷,位于園林中。

  城墻: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見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兒墻。

  屋脊:斜面屋頂兩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頂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墻之外。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