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讀后感:人格決定作為
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歷史的天空》,以其歷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鮮活感感染著我。讓我為之癡迷、癡狂。
小說通過主人公梁大牙的成長反映了風云突變的歷史形勢,粗獷豪爽的梁大牙,集匪氣與正氣于一身,因了他的匪氣,引來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看法。愛之者激情澎湃,把他當作神來膜拜;恨之者,欲將子彈洞穿其腦髓方才解恨。也因了其正氣,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能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和欣慰。
梁大牙投軍時沒有崇高的革命的信念,也沒有明確的革命目的,為了能有一口飯吃,當然也為了能殺更多的日本鬼子,梁大牙本打算投身到國民黨的正規軍中,可陰差陽錯投身到凹凸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的門下,看到了八路軍的窮困和武器裝備的破敗之后,剛準備離開的梁大牙卻因為看到了八路軍隊伍中的美麗的女子東方聞音而決定留下來,從此,梁大牙走上了革命道路,也開始了他的愛情之旅。
凹凸山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楊庭輝和張普景對于投身軍中的梁大牙有著不同的看法,楊庭輝看到了梁大牙身上洋溢著的正氣和殺敵時的不怕死的拼命精神,于是處處予以關愛,當梁大牙處于危難之中時,適時施以援手。而固守著革命信仰、原則性很強張普景卻更多的看到梁大牙身上的匪氣,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他,多方尋找了梁大牙違規的證據。在楊庭輝的鼓勵與包容中,梁大牙施展的對敵斗爭的拳腳更為有力了;在張普景的嚴密監視下,梁大牙的匪氣也逐漸的收斂了,這兩股力量成了夾擊梁大牙不斷成長的雙軌道,逼迫著梁大牙沿著正確的方向,迅速的成長著,成熟著。他們的高尚的人格,在梁大牙的成長之中,在革命的大潮之中,互相輝映著,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特殊年代,原則性極強的張普景因為極力保護著梁大牙,而遭受著非人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混淆著是與非,顛倒著黑與白的年代,張普景固守著自身高尚的人格,用生命維護著尊嚴。
而以“最純潔的正宗的布爾什維克”自稱的李文彬和江古碑,卻因了自己的低下的人格,做出了讓人不齒的事情。李文彬在敵人的淫威面前叛變了革命,成了敵人的走狗,用戰友的生命讓自己卑下的靈魂與軀體茍延殘喘著。江古碑因了自己的卑鄙,在“史無前例”的特殊時機,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狠狠地報復著,讓曾經同在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們在殘酷的折磨之下鮮血淋漓,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低下而卑劣的人格讓他在特殊時期里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丑惡,骯臟的靈魂纖毫畢現著。真正成為了民族的敗類。
《歷史的天空》是對人格決定作為的有力詮釋。
篇2:《歷史天空》讀后感:人格決定作為
《歷史的天空》讀后感:人格決定作為
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歷史的天空》,以其歷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鮮活感感染著我。讓我為之癡迷、癡狂。
小說通過主人公梁大牙的成長反映了風云突變的歷史形勢,粗獷豪爽的梁大牙,集匪氣與正氣于一身,因了他的匪氣,引來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看法。愛之者激情澎湃,把他當作神來膜拜;恨之者,欲將子彈洞穿其腦髓方才解恨。也因了其正氣,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能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和欣慰。
梁大牙投軍時沒有崇高的革命的信念,也沒有明確的革命目的,為了能有一口飯吃,當然也為了能殺更多的日本鬼子,梁大牙本打算投身到國民黨的正規軍中,可陰差陽錯投身到凹凸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的門下,看到了八路軍的窮困和武器裝備的破敗之后,剛準備離開的梁大牙卻因為看到了八路軍隊伍中的美麗的女子東方聞音而決定留下來,從此,梁大牙走上了革命道路,也開始了他的愛情之旅。
凹凸山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楊庭輝和張普景對于投身軍中的梁大牙有著不同的看法,楊庭輝看到了梁大牙身上洋溢著的正氣和殺敵時的不怕死的拼命精神,于是處處予以關愛,當梁大牙處于危難之中時,適時施以援手。而固守著革命信仰、原則性很強張普景卻更多的看到梁大牙身上的匪氣,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他,多方尋找了梁大牙違規的證據。在楊庭輝的鼓勵與包容中,梁大牙施展的對敵斗爭的拳腳更為有力了;在張普景的嚴密監視下,梁大牙的匪氣也逐漸的收斂了,這兩股力量成了夾擊梁大牙不斷成長的雙軌道,逼迫著梁大牙沿著正確的方向,迅速的成長著,成熟著。他們的高尚的人格,在梁大牙的成長之中,在革命的大潮之中,互相輝映著,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特殊年代,原則性極強的張普景因為極力保護著梁大牙,而遭受著非人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混淆著是與非,顛倒著黑與白的年代,張普景固守著自身高尚的人格,用生命維護著尊嚴。
而以“最純潔的正宗的布爾什維克”自稱的李文彬和江古碑,卻因了自己的低下的人格,做出了讓人不齒的事情。李文彬在敵人的淫威面前叛變了革命,成了敵人的走狗,用戰友的生命讓自己卑下的靈魂與軀體茍延殘喘著。江古碑因了自己的卑鄙,在“史無前例”的特殊時機,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狠狠地報復著,讓曾經同在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們在殘酷的折磨之下鮮血淋漓,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低下而卑劣的人格讓他在特殊時期里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丑惡,骯臟的靈魂纖毫畢現著。真正成為了民族的敗類。
《歷史的天空》是對人格決定作為的有力詮釋。
篇3:《細講弟子規》的讀后感
《細講弟子規》的讀后感
《細講弟子規》是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講演稿。剛剛拿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這么厚的書我什么時候能夠讀完呢?而且給家長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是看了一下目錄,第一次推薦自己沒有讀過的書實在是很心虛,但是目錄上以孝為主的內容就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對家長說,一定要培養出一個孝順的孩子,不然把孩子各方面培養的再優秀都白費。
我讀了第一頁就有一種很迫切地要讀完的感覺,這種感覺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悅,更有“先見之明”的自負,因為我們學校有很多同學早已背熟了那本小小薄薄的《弟子規》??墒?,隨著蔡老師的諄諄深入,我的心一點點變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過的這二十多年尚不知何為做人,我真的枉為人子,更枉為人師!哪些為圣賢而下跪的八十老翁,也的確是真情所致。
以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是個有道德的人。而且把孝順看的很重,小學二年級開始只要放假在家就為父母做飯,看著父母吃下我做的飯菜是我最大的幸福,不頂撞父母,不惹他們生氣,我覺得就是孝順了。而且孝順也是我當年擇偶的重要標準。工作后,給學生讀關于母親的文章時,失聲痛哭,家長以為我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曾經在蘇州參見新教育試驗培訓時,看過感念父母恩情的視頻說體會的時候,哭的一個字都說不出來?;貋砗?,以感恩為主題的家長會上,讓眾多的家長感動的和孩子一起抽泣。全區語文教師下水文比賽的時候,我以母親為題,邊寫邊掉淚......盡管如此,百善孝為先,對照蔡老師講解的《弟子規》,連根本的“孝”字我卻沒有做好,只是每一次都觸動我的心靈讓我自責的哭泣,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但我沒有從根本上讀懂“孝”字,沒有這個根基,我不懂得禮敬,不懂得謙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愛人,甚至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做的很好!還振振有詞的教育孩子要及時盡孝。
原來以為《弟子規》就是來約束孩子行為的,讓學生們背,我不背。我僅僅是要求他們會背。興致來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講一講膚淺的道理,覺得是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其實我懂得的也只是那么一丁點兒膚淺的意思,我從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讀,去做。至圣先賢的教誨,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不講禮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著想??墒俏矣肿龅搅硕嗌?我不懂得“身教重于言教”,“上行下效”這句話,我并沒有懂得真實的意思!
做為老師,我舍本求末,沒有把經典融入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孩子在沒有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識只是他們傲慢的資本!
感謝蔡老師讓我清醒過來。他讓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對這本書,我有一種得遇圣賢的感慨。引用本書后記中的話:《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時時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境界,那么,您的人生之舟一定會劃向幸福的彼岸。您當下是幸福的,您才可能給您周圍的人帶來幸福,才有可能給您的孩子帶來幸福,所謂“教兒教女先教己”。
真想讓天下父母都讀一讀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都來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為“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復到本來的清凈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樣!”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規》孩子要學,老師要學,父母更要學。學會恭敬,學會謙卑,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錢,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愛人的世界里,我們有誰不想,讓孩子的人生之舟劃向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