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園參觀心得:"世博"歸來
?。ㄇ嗌倌昊顒又行模┈F在,幾乎每天的新聞、網站上都有關于世博的板塊,說說關于世博的大概,聊聊關于世博的人流。每次看到這些,總想安排個時間過去參觀一下,也許這就是世博的魅力!
在萬頭攢動的世博園安檢區,興高采烈的跟著熙熙攘攘的逛世博會隊伍,扎進游客的海洋里,期待在潮涌的洪流中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一點感動。
進入世博園區各種造型獨特的場館建筑首先吸引了眼球。每個國家的場館建筑無不體現了創新的意識。傳統建筑的造型已經不復存在了??吹贸?,各國的場館每一個都是精心設計、精心制造的結果。建筑風格各異,色彩搭配大膽詼諧,有環形、條形、橢圓形、方形、菱形和各種不規則形態,用竹條、鋼條、塑料制品等,在線條流暢、包裝精美、繪畫隨意、意境奇特中把生態與科技張揚,把國度生活與思想灌注,有了形態迥異的美麗展現,淋漓盡致中體現了創新、節能的理念以及科技的元素。
步入其中,曲折回廊里能尋找到些許內涵,不同潮流的映現對比,流淌出科技、環境、人文、生活、心理的各異不同。當從各國場館穿梭走過,看到中華風情和世界潮流的溶匯,不管是否為炫耀,但一定是一種精心編織的展現。
世博會確實也算是一面鏡子。先進與落后,貧困與富庶的國家一目了然,西歐國家,如丹麥、比利時等國家館展覽的都是科學技術、城市建設、低碳環保,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是高品質的生活。比如丹麥館的主題就是"幸福生活,童話樂園"。而落后國家,或許算不上落后,也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聯合館,很多都說不出名字),展覽的大多是手工藝制品以及宗教物品等,就像城隍廟小商品市場一樣。反映出這些國家與我國內地的一些地區、城市一樣,生產科技落后,城市建設落后,人民生活貧困。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沖撞交流,這里沒有盡美,有著相互的差異體現!
然而轉的過程中,也有些場館,似乎就有點殘酷,摧殘著我對于世博的美好想象。真的不知道展示的是哪些,一些照片,一些投影,一些光線"造就"了一個館的內在,長長的排隊等待后,基本五分鐘就能逛遍,看到的也只有影像。
另外,一直以來,我接收到的宣傳信息都是綠色世博,據了解上海400公頃的申辦會址上保證60%-80%將是綠地,但世博園區一日的參觀很少看見茂盛的綠色,沒有讓我感覺到綠色的絲絲涼意,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腳步太匆忙忘記了感受,現在恍然覺得。
總之,最終的感受是:對我們來說,世博會似乎已經是趕集一樣蜂擁而至的一次非凡熱鬧,在長長隊伍擁擠中似懂非懂快步瀏覽,就像晚上用星星來點燈,高懸著無法觸摸的燦爛。
去的旅游車上,導游就向我們展示了幾款世博護照,其中不乏蓋好許多場館紀念印章。逛園的過程中,也不時聽到有游客說:"過去蓋個章就走吧!"盡管我當天也沒能從中領悟到太多,但還是想感慨一句:世博會不是簡單的"招蜂惹蝶",它的意義應該不僅僅是一本護照里蓋滿各國形形色色的印章的虛榮追逐。
篇2:世博園參觀心得:世博歸來
世博園參觀心得:"世博"歸來
?。ㄇ嗌倌昊顒又行模┈F在,幾乎每天的新聞、網站上都有關于世博的板塊,說說關于世博的大概,聊聊關于世博的人流。每次看到這些,總想安排個時間過去參觀一下,也許這就是世博的魅力!
在萬頭攢動的世博園安檢區,興高采烈的跟著熙熙攘攘的逛世博會隊伍,扎進游客的海洋里,期待在潮涌的洪流中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一點感動。
進入世博園區各種造型獨特的場館建筑首先吸引了眼球。每個國家的場館建筑無不體現了創新的意識。傳統建筑的造型已經不復存在了??吹贸?,各國的場館每一個都是精心設計、精心制造的結果。建筑風格各異,色彩搭配大膽詼諧,有環形、條形、橢圓形、方形、菱形和各種不規則形態,用竹條、鋼條、塑料制品等,在線條流暢、包裝精美、繪畫隨意、意境奇特中把生態與科技張揚,把國度生活與思想灌注,有了形態迥異的美麗展現,淋漓盡致中體現了創新、節能的理念以及科技的元素。
步入其中,曲折回廊里能尋找到些許內涵,不同潮流的映現對比,流淌出科技、環境、人文、生活、心理的各異不同。當從各國場館穿梭走過,看到中華風情和世界潮流的溶匯,不管是否為炫耀,但一定是一種精心編織的展現。
世博會確實也算是一面鏡子。先進與落后,貧困與富庶的國家一目了然,西歐國家,如丹麥、比利時等國家館展覽的都是科學技術、城市建設、低碳環保,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是高品質的生活。比如丹麥館的主題就是"幸福生活,童話樂園"。而落后國家,或許算不上落后,也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聯合館,很多都說不出名字),展覽的大多是手工藝制品以及宗教物品等,就像城隍廟小商品市場一樣。反映出這些國家與我國內地的一些地區、城市一樣,生產科技落后,城市建設落后,人民生活貧困。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沖撞交流,這里沒有盡美,有著相互的差異體現!
然而轉的過程中,也有些場館,似乎就有點殘酷,摧殘著我對于世博的美好想象。真的不知道展示的是哪些,一些照片,一些投影,一些光線"造就"了一個館的內在,長長的排隊等待后,基本五分鐘就能逛遍,看到的也只有影像。
另外,一直以來,我接收到的宣傳信息都是綠色世博,據了解上海400公頃的申辦會址上保證60%-80%將是綠地,但世博園區一日的參觀很少看見茂盛的綠色,沒有讓我感覺到綠色的絲絲涼意,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腳步太匆忙忘記了感受,現在恍然覺得。
總之,最終的感受是:對我們來說,世博會似乎已經是趕集一樣蜂擁而至的一次非凡熱鬧,在長長隊伍擁擠中似懂非懂快步瀏覽,就像晚上用星星來點燈,高懸著無法觸摸的燦爛。
去的旅游車上,導游就向我們展示了幾款世博護照,其中不乏蓋好許多場館紀念印章。逛園的過程中,也不時聽到有游客說:"過去蓋個章就走吧!"盡管我當天也沒能從中領悟到太多,但還是想感慨一句:世博會不是簡單的"招蜂惹蝶",它的意義應該不僅僅是一本護照里蓋滿各國形形色色的印章的虛榮追逐。
篇3:井岡山參觀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井岡山參觀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我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參觀學習。期間,我們走過了黨的先輩的足跡,緬懷黨的英烈,親身實地感受我黨建業初期的艱苦卓絕,體味著祖國今天翻天腹地的變化,深深地感到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富強來之不易。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親手開創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岡山因此被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在井岡山期間,我們先后參觀了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居,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回顧那一段前赴后繼艱苦斗爭的光榮歷程,親身體驗到了過去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從而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在參觀老一輩革命家在井岡山地區戰斗、生活過的遺址遺跡時,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展的井岡山斗爭,代表著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實現了中國革命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70多年前在井岡山斗爭中,我們黨形成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指出“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結合黨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任務的變化,結合gg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實踐,讓井岡山精神大力發揚起來,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更加深刻地領會了胡xxx的講話精神,切實體會到發揚光大井岡山精神要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通過學習,大家深感重上井岡山就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尋找一種偉大的精神,到了井岡山才會明白,生與死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存在方式,將自已的生命融入到祖國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就會獲得永生。井岡山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幾代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祖國富強而前仆后繼,流血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從而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這種精神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更要求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和弘揚井岡山精神。
艱苦奮斗、敢于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建立革命根據地,離開艱苦奮斗精神是無法實現的。*、朱德等黨和紅軍領導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帶領井岡山軍民自己動手挑糧、種菜、編草鞋、挖草藥、熬硝鹽、辦軍械廠,克服各種困難艱險,打破重重包圍封鎖,鞏固和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gg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永葆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勞,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直至奪取勝利,這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勝利的有力支撐。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F階段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長期艱苦奮斗的結果。然而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雖然我國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種制度和體制逐步建立,但是很多方面還不完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落實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和方法仍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難題。**指出,艱苦奮斗,就是要勵精圖治、埋頭苦干,深刻認識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牢記“兩個務必”,以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人心,奮發圖強,不斷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這次參觀學習,使我又一次受到了愛黨,愛國的教育,使我了解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浴血奮戰,艱苦創業,使中華人民的前途命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使中華民族結束了舊時代,開始了新紀元。我覺得“井岡山精神”不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充分學習井岡山精神,并應用到實踐工作中,用實事求是,扎實肯干,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思路謀求新發展,用創新精神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努力團結群眾,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為家鄉的經濟建設錦上添花,為黨和人民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