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女黨員先進事跡演講稿
領導、各位評委、同志們: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甘守清貧寫輝煌!
彈指一揮間,從1998年經過公開招考進入司法行政系統,正式成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至今已經六年多了。從最初的只是想摟住一個鐵飯碗的想法,到如今深深地愛上這份光榮的事業;從嫌棄司法行政工作位不高、權不重的抱怨,到如今全身心地投入;從曾經有過的跳槽的念頭,到如今心甘情愿地堅守著這份清貧。這中間,有過動搖和徘徊,也有過灰心與迷茫。是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讓我對司法行政事業的感情與日俱增、歷久彌堅?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一種淡泊名利、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的精神激勵了我;是這樣的一些人,一些恪守著生活的清貧,卻對事業有著執著追求和赤誠肝膽的人鼓舞了我。是她們,感動著我活潑跳躍的生命,堅定著我為司法行政事業傾注一腔熱血的信念!她們,就是我市司法行政戰線上的幗國英雄、鏗鏘玫瑰,一個優秀的女共產黨員群體。
熟悉我們司法局的同志,經常笑稱我們是“小婦聯”。為什么呢?在我們局,女同志多。好多次,下鄉搞調研,車門一開,局長、分管副局長、紀檢書記、科長、科員魚貫而出,清一色的女性?;鶎油揪蜁_玩笑地說:“娘子軍又來了!”然而,正是這樣一支娘子軍,幗國不肯讓須眉,用她們的高度的責任感與事業心,鑄就了司法行政事業一個又一個輝煌,完美地詮釋了“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的稱號!
在她們中間,就有這樣一位女性。她很纖弱,但纖弱的肩膀卻承載著推進依法治市進程的厚望與重托;她很和善,但和善的目光中卻時常透露出堅毅與果敢;她并不張揚,卻用自己扎實的工作作風在默默奉獻;她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卻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人民公仆為人民”的諾言。她,就是我市司法行政系統的領頭人,也是我們這個小婦聯的婦女主任,×××局長。20**年×局長調任市司法局局長時,不少人都是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她的:司法行政工作點多面廣,職能軟,攤子大,一個女同志能行嗎?面對懷疑與猜測,×××沒有退縮,也沒有信誓旦旦,而是撲下身子,從零開始,把神圣的事業和一點一滴的工作結合起來。堅持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去影響周圍每一個同志,用真誠和熱情去感動和溫暖周圍每一個人。一路跋涉、一份執著、一行腳印,一串輝煌。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在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局長的帶領下,不僅連續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且多項創造性的工作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得以推廣。在她帶領司法行政人開拓、進取、跨越的艱辛與成功之間,在今天的輝煌與矚目背后,我們看到的是輝映著她鍥而不舍地追求情系民眾、執政為民的精神之光。
×××副局長家在長治。為了她傾心熱愛的基層司法行政事業,為了讓她時刻牽掛于心的基層群眾,多少年了,她甚至很少有機會能為老伴和孩子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當我市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因為輝煌的業績而成為政法系統的一面旗幟、成為全省系統爭先學習的標兵時,只有我們知道,在她欣慰笑容的背后,埋藏著多少對老伴的愧疚、埋藏著多少對剛做了心臟手術、尚未完全脫離危險的女兒的牽掛。
局紀檢書記×××,上任不久,就使我局行風評議工作連續兩年全省系統排名第一,并成為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唯一一家受到省政府表彰的單位。也只有我們知道,這中間,飽含著她多少心血和汗水,是她犧牲了多少個與家人團聚的日子才換來的。
還有年輕的女科長×××。歷經了“一五”的普法啟蒙、“二五”的學法用法與“三五”的依法治市,我市的“四五”普法工作能夠層層推進、高潮迭起,成為依法治市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依法治市辦公室副主任的她功不可沒。也只有我們才知道,當得知最疼她的姥姥突發疾病與世長辭,甚至沒來得及和她說上最后一句話時,正承擔著重要工作任務的她,心中強忍著怎樣的痛苦與憂傷。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就是我們的女黨員們,其實,她們普通得和其他蕓蕓女性沒什么區別,。在家里,她們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油鹽醬醋、鍋碗瓢盆,件件不得馬虎;丈夫的事業成敗,孩子的學習好壞,父母的衣食冷暖,事事都掛在心上。所不同是做女人難,做女政法干警更難,要想成就事業,則是難上加難。作為女人,她們要比男子要多付出三分的汗水,五分的勇氣,十分的毅力,十二分的艱辛。但是,在事業和家庭這架天平上,她們卻始終傾斜于令其魂牽夢繞的司法行政事業,“寧可有愧于家人,也決不有愧于共產黨員的稱號!”這,就是她們的錚錚誓言!
真的,不是沒有想過,去謀一個更有權、或者能掙到更多錢的職位,但是,我身邊的每一位優秀的女黨員、每一件平凡的工作都在時時刻刻感動著我,震撼著我。權力是好,好就好在它可以讓你高高在上;金錢是好,好就好在它可以讓你極盡享受。但是,有一種精神和責任、有一種奉獻和追求,卻是權力和金錢買不到、也換不來的。
真的,就是這樣的一些人。她們的工作平淡無奇,她們的行為質樸無華,她們的事跡談不上驚天動地,她們的故事也未必能夠催人淚下。然而,正是這一個個普通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樂章,才將我們的天空點綴得如此燦爛輝煌,更堅定著我、堅定著司法行政人為這項光榮的事業奮斗一生的信仰!
謝謝大家!
篇2:公務員先進事跡演講稿
公務員先進事跡演講稿
人,從出生開始,就擺脫不了責任的“束縛”。工人有生產的責任,醫生有救死扶傷的責任。身為“人民公仆”的國家公務員,為人民服務是第一責任,這是業務指導科王欒斌經常說的話。正是這種責任指引著他為工商工作奮斗了25年,并且始終戰斗在第一線,直接與企業面對面;始終以服務企業為宗旨,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追求,不計名利,不求回報。
一、把責任作為一種信念去追求。
責任是一張網,維系著人與社會的關系,每個人盡到了責任,社會就會和諧穩定。王欒斌現在注冊大廳負責企業核名工作,平均每天核準五、六十個企業名稱,再加上重名的、未核準的,每天要接待企業辦事人員百余名。對待企業辦事人員,他總是把為人民服務、為企業服務的責任作為一種信念去追求。因此,在每次接待咨詢、受理業務時,始終能夠把政策說清、手續講明,讓每一位辦事人員都感到滿意,人們都親切的稱核名窗口為“和諧窗口”。
二、把責任作為一種理想去追求。
每個人或許有著不同的理想,理想也是人們美好的向往。把責任作為一種理想去追求,其中有苦也有樂,但最終收獲的是快樂。當教師把學生送入重點學校,他是快樂的;當警察抓住壞人,他是快樂的;同樣,每為企業做一件事、解決一個難題,他也是快樂的,這就是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在他所從事的名稱核準工作中,經常有縣里的企業前來核名,由于道途較遠,趕來時經常就快下班了。針對這種情況,王欒斌給自己定了一條規定,只要是縣里來辦事的企業,就是到了下班時間,也要把事情辦完,不能讓企業白跑。每當一天工作結束,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時,他總愛用一句話總結一天的工作,那就是:“累并快樂著”。
三、把責任作為一種意志去追求。
盡責任就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責任是對自我的一種約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作比較。正是以這樣的精神,王欒斌在為企業服務中,總愛找自身的不足,哪個事情沒做好,哪個問題沒解釋清,哪項工作需要改進。面對辦事的人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他從來是只找自身的問題,從不找企業的毛病。
他還把不放棄責任當成對意志品質的鍛煉。今年4月初,王欒斌母親因心臟病突發住院治療。由于單位人員緊,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就白天堅持盯大廳,晚上到醫院照顧病人。上班時,他始終堅持“不能將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中,仍然不厭其煩地為企業解釋問題、辦理手續、熱情服務。但他畢竟不是鐵打的,就這樣堅持一周后,他感到渾身酸痛,在自知感冒侵襲后,急忙拿了藥,以最大劑量吞服下去,咬緊牙關,硬挺了過來,沒有請一天假,沒有給其他人增加任何負擔。正是他的這種責任意識給了他力量。
他所從事的名稱核準工作看似簡單但涉及面廣。為了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他苦鉆業務,虛心請教,多學知識,力爭用熟練的業務知識為企業服好務;用熟練的業務知識提高辦事效率,而這正是他的責任,也是他努力工作,孜孜不倦的精神動力。
篇3:任長霞局長先進事跡報告會演講稿
任長霞局長先進事跡報告會演講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新聞界的同行們:
我叫牛曉農,是鄭州電視臺的一名記者。三年來的跟蹤采訪和頻繁的工作交往,我耳聞目睹了任長霞許多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跡,親身體驗了任局長的工作作風,深切地感受了老百姓對她的真情厚愛。
忘不了~年4月17日,那是為任局長送行的日子。就在這天,我經歷了登封有史以來最悲壯的場面。早上不到8點,登封市區已是萬人空巷。14萬從四面八方自發趕來的群眾將大街小巷變成了鮮花和淚水的海洋。哀悼的人群中有被兒女攙扶的老人,他們步履蹣跚,神色凝重,淚眼模糊;有抱著小孩的年輕媽媽,母親的臉緊緊貼著孩子的臉,任淚水長流;有從學校接隊而來的老師和學生,滿臉的悲傷和淚痕無法抹掉;有從偏遠山區步行趕來的老農,鞋子上還沾著泥土和草葉;還有剛從工地匆匆而來的民工,挽著的褲腳來不及放下,沾滿灰塵的手來不及清洗……她們就是為再看一眼長霞,再看一看登封人民的好女兒。
陽光下,淚水橫流;靈堂前,哭聲一片,父母雙亡,被任長霞收養的孤兒劉春雨哭啞了嗓子:“任媽媽,女兒還沒有孝敬您一天呢,你怎么就匆匆地走了呢……”曾被任長霞從綁匪手中解救出的學生,16日晚上熬了一夜,親手做了一幅大的挽幛,上面寫著“任媽媽永遠活在我心中,聽您的話,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一位抱著孩子的大嫂失聲痛哭起來:“我們失去的是一位好局長,可孩子卻永遠失去了媽媽。”
登封市城郊62歲的王老太太,早晨4時就起了床,步行5公里來到醫院。她說:“長霞來登封3年,雖然沒有給俺辦過事,俺也不認識她,但是俺感到她給登封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登封變安全了。今天俺要來見她最后一面,送送她。”
遺體告別儀式開始后,人們看著哭著、哭著看著,肝腸寸斷。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群眾依然潮水般地涌來。當靈車緩緩駛出醫院,少林大道兩側的數萬名群眾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悲痛,放聲痛哭:“任局長,您慢點走!----長霞,一路走好!”……人群緊追著靈車、喊著長霞,護送著這位女局長走完最后一程。
我流著眼淚穿行于如潮的人群中、紛飛的淚雨里,看著這震撼人心的場面,禁不住感慨萬千:十幾萬百姓送行,十里長街痛哭。作為一個公安局長,她為什么能贏得百姓如此的愛戴?作為一個黨員領導干部,她為什么能贏得鄉親這樣的親情?作為一個人民公仆,她是怎樣贏得人民像對待兒女般的熱愛呢?
答案寫在登封62萬人民的心中,寫在登封青山綠水之間。
人民愛戴任長霞,是因為她對人民懷著深厚的感情。任長霞到登封工作半個月,就抽調20名民警,組成控申專案組,變被動為主動,變*為下訪,并把每周六定為局長接待日。群眾們說,這個局長不一般哪。
**年7月19日,是第一個局長接待日。任長霞從上午8點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多,一天里只吃一個燒餅。接待了124位群眾的她,腿站麻了,嗓子啞了。外邊人多,長霞把鄉親們請到了五樓會議室。有的群眾邊說邊哭,任長霞邊流淚邊記錄。一個叫陳秀英的老*戶把材料交給任長霞,說頭被人打傷了。長霞把手伸進大娘蓬亂的頭發里一點一點地摸著。摸到傷口,任局長心疼地說“咦,咋打成這樣。他人呢”,“跑了”,“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抓回來。”~年2月份,陳秀英的案子終于告破,犯罪嫌疑人被從廣州抓獲歸案,聽到這個消息,陳大娘淚流滿面,逢人便說:我終于盼到這一天了。
登封市公安局的民警至今還記得任局長最愛說的那句話:“不到案件現場的局長不是稱職的公安局長。”就是這位稱職的公安局長,上任幾個月后,抓了王松、捕了砍頭幫,偵破了一個又一個案件,處理了積壓多年的申訴信訪。她在登封三年,局長接待日從未間斷;千余個日日夜夜,任局長接信接訪3476件,使476個*老戶停訪息訴。從此,登封的天又藍了,老百姓的心又暖了,任局長的臉上這才有了笑容。“女包公”、“任青天”的說法也就在鄉親們中間流傳開來。
任長霞對人民充滿熱愛,對孩子更是一片深情。**年5月,在一次礦難事故中,已經失去母親的劉春雨又失去了父親,成了孤兒。當時,任長霞正在事故現場,她眼含熱淚一把把小春雨摟在懷里:“孩子,從今往后你就是我的親閨女!”自此,任長霞獨自承擔了小春雨生活和學習的全部費用。小春雨對我說“**年秋天,任媽媽到我家來看我,給我帶來一雙運動鞋和一件粉紅色棉襖。她蹲在地上給我穿鞋,見到我的襪子破了一個窟窿,就說,‘這咋穿哪,給你點兒錢去買雙新的’。要不是旁邊站著別人,我真想摟住她親她一口,叫一聲‘媽媽’。”任長霞犧牲后,小春雨還沒開口就失聲痛哭,“任媽媽一走,我又成了沒媽的孩子了!”。在4月17日送別媽媽那天,小春雨披麻帶孝,在任長霞的遺體旁長跪不起,哭成淚人。
~年12月18日,石坡爻村一起重大案件告破。在囚車緩緩開動時,一個姑娘抱著個小男孩死命地追趕著囚車。小孩一聲聲哭喊著“爸爸”、“爸爸”!聽到孩子的叫聲,犯罪嫌疑人痛苦地將頭埋在懷里。見此情景,任長霞走過去讓民警把犯罪嫌疑人從囚車上押下來,說:“打開手銬,讓他們父子再見上一面。”犯罪嫌疑人抱起兒子嚎啕大哭。這時,長霞蹲了下來,用雙手撫摸著孩子的臉,從兜里摸出100元錢,遞給旁邊的人說:“給孩子買點吃的,以后孩子有啥困難就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長霞。”說完扭頭就走了。當我見到任局長時,發現她在悄悄地抹淚。任局長說:“唉,孩子沒罪啊!女人淚窩淺啊!見不得孩子哭。”
今年5月25日,我在登封市看守所見到了這個犯罪嫌疑人。聽到任局長遇難的消息,他難過地說:“她可是個好人啊,不該走這么早!如果我有機會出去,第一件事就是去墳上看看任局長,我給她燒香磕頭。”
任長霞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熱愛,是因為她把生命最壯麗的一刻留在了嵩岳大地,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捍衛了一方平安。她以自己的實踐,信守了她的諾言:“我的使命就是打惡除霸,保一方平安,掃除陰霾,還群眾一片晴朗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黨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放射出“警徽”的光芒。為我們樹立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光輝典范。
長霞走了,甚至來不及再看一眼登峰的山、登峰的水;甚至來不及再看一眼她年少的兒子、年邁的雙親。她留給丈夫的最后一句話是在電話里說的:“正在開會”,她留給兒子的最后一個許諾是:“等媽媽工作忙完了,一定好好陪你”……任長霞說:“哪有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哪有女人不愛自己的家?但是作為一個公安局長,工作太多,責任太重,我實在分不開身啊------”從任局長的話里,我們讀懂了為什么群眾會自發為她樹碑立傳,為什么她在上任的第一年里竟會收到社會各界送來的那么多鏡匾、錦旗。為什么在她罹難之后會有那么多民警、群眾請求醫生:“求求您,再救救她,救活俺局長,要我身上什么器官都行”……這是一種情結,一種和人民魚水相依、血肉相連、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情結。
任長霞對人民群眾深沉的愛,換來人民群眾對她真摯的情。老百姓們說:“任局長能拆掉石碑,可她拆不掉俺老百姓的心中這座豐碑啊!”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任長霞走了,她化作一棵青松挺立在潁水岸邊。她化作一道彩霞光照嵩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