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讀《葉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師背影書系悅讀版《葉圣陶教育名篇》,雖不是一口氣讀完,但其中很多篇讓我感觸頗深,卻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讀懂,滿腦子想的全是葉圣陶大師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體育教學中發揮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處,多少有一些感悟。
閱讀大師,不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當教師》的文章中,他說:“我決不‘外慕徙業’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質的環境使我安于其業。”實實在在的話語,彰顯出大師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師就是凡夫俗子,教師也要生活。教師要對自己的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必須樹立一種形象,這種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師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顯著。心底善良,舍已為人,關愛學生,淳樸謙遜,平易近人,才華橫溢,治學嚴謹,施教有方,這種德才雙馨的教師能征服學生的心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這些老師的教育,學生心悅誠服,自豪不已??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記》上也說:“親其師,信其道。“教育心理學認為,具有威信的教師之所以對學生學習產生很大影響,是因為學生把教師看作榜樣,教師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當教師成為學生的榜樣時,學生就會產生處處向教師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當老師》有這么一段話“我如果是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于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言教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教會學生讀生活這本無字大書。沒有寫作經驗和感受的教師,在認知、發掘、捕捉材料時比較遲鈍,缺乏生活的靈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氣中的水珠一樣,似乎看不見但經過雨后斜陽的照射,就會顯出美麗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處處留意,時時注目,就可捕捉到豐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營養。這種能力既靠學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師對學生寫作悟性的開啟,像氣功大師為弟子疏通氣路一樣,當時機成熟時,手指一點,氣路便暢通了。
有人說,一個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彌補,唯有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心中無“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在《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中,葉老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認,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了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我想,在這上頭,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葉老的話給了我們啟示,我們的教學一定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反觀現在的某些公開課,教師“聲光電”齊上陣,“說演唱”同登場,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暈頭轉向,但只見“老師費盡心機地教”,卻很少見
“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嘗試學”,不是顯得可嘆可笑嗎?
盧梭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教師的寫作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他們自然就有了仿效與追求的樣板。學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極強,他們讀教師的文章不能不產生動筆之情,他們聆聽教師談寫作經驗體會不能不產生寫作沖動,教師寫作的勤奮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古道熱腸,春風化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朝夕相伴,言傳身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學生心目中點燃起興趣之火,這種火會越燃越旺,成為他們學好的強大動力。
閱讀大師,仰望大師的背影,雖然大師已經遠去許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現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愿追尋著大師的足跡,在教育教學上盡我綿薄之力。
篇2:讀《葉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讀后感
--讀《葉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師背影書系悅讀版《葉圣陶教育名篇》,雖不是一口氣讀完,但其中很多篇讓我感觸頗深,卻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讀懂,滿腦子想的全是葉圣陶大師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體育教學中發揮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處,多少有一些感悟。
閱讀大師,不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當教師》的文章中,他說:“我決不‘外慕徙業’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質的環境使我安于其業。”實實在在的話語,彰顯出大師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師就是凡夫俗子,教師也要生活。教師要對自己的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必須樹立一種形象,這種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師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顯著。心底善良,舍已為人,關愛學生,淳樸謙遜,平易近人,才華橫溢,治學嚴謹,施教有方,這種德才雙馨的教師能征服學生的心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這些老師的教育,學生心悅誠服,自豪不已??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記》上也說:“親其師,信其道。“教育心理學認為,具有威信的教師之所以對學生學習產生很大影響,是因為學生把教師看作榜樣,教師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當教師成為學生的榜樣時,學生就會產生處處向教師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當老師》有這么一段話“我如果是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于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言教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教會學生讀生活這本無字大書。沒有寫作經驗和感受的教師,在認知、發掘、捕捉材料時比較遲鈍,缺乏生活的靈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氣中的水珠一樣,似乎看不見但經過雨后斜陽的照射,就會顯出美麗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處處留意,時時注目,就可捕捉到豐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營養。這種能力既靠學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師對學生寫作悟性的開啟,像氣功大師為弟子疏通氣路一樣,當時機成熟時,手指一點,氣路便暢通了。
有人說,一個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彌補,唯有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心中無“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在《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中,葉老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認,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了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我想,在這上頭,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葉老的話給了我們啟示,我們的教學一定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反觀現在的某些公開課,教師“聲光電”齊上陣,“說演唱”同登場,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暈頭轉向,但只見“老師費盡心機地教”,卻很少見
“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嘗試學”,不是顯得可嘆可笑嗎?
盧梭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教師的寫作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他們自然就有了仿效與追求的樣板。學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極強,他們讀教師的文章不能不產生動筆之情,他們聆聽教師談寫作經驗體會不能不產生寫作沖動,教師寫作的勤奮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古道熱腸,春風化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朝夕相伴,言傳身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學生心目中點燃起興趣之火,這種火會越燃越旺,成為他們學好的強大動力。
閱讀大師,仰望大師的背影,雖然大師已經遠去許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現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愿追尋著大師的足跡,在教育教學上盡我綿薄之力。
篇3:學羅文做羅文讀加西亞的回信有感
學羅文 做“羅文”——讀《加西亞的回信》有感
100多年來,《加西亞的回信》一書在全世界范圍內以不同的方式廣泛流傳著,書中所推崇的有關敬業、忠誠、勤奮、尤其是主動性的道德意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F在,此書終于又譯成中文,并做為一個“合格的信使”的理念引進了中國。
完成“需要完成的使命”,再完成“應該完成的使命”,這才是圓滿地完成了使命,這就是羅文意識,也是一個合格的信使應有的意識。這種意識,真正體現了一種忠誠、主動的職業道德品質,無論在什么時候,這種意識和精神都是值得倡導的,不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企業也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永遠值得我們大家贊賞和學習。
可以看到,現在企業中仍然都有那么一部分人對自己所獲得的待遇極不滿意,他們經常抱怨、懈怠、冷漠乃至麻木。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于員工自身缺少一種獻身、忠誠、敬業和勤奮工作的良好品質,更缺乏其應具備的主動精神。也許此刻我們中的一些人正經歷著種種不如意,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但這些都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每天都努力工作了嗎?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想想,有時痛苦和挫折同樣也都是一種營養,一樣會豐富你生命的年輪。身為一名員工,你應該學會去克服自身的懶散、消極、懷疑、抱怨、懈怠、平庸、碌碌無為和缺乏責任心等缺陷。如果你將你對企業和職業的忠誠、敬業、責任心、主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了,那么,你就將會在你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覺得書中表達的除了誠信、主動、忠誠之外,還有一種對自己工作的執著性和為完成目標是否愿意付出艱辛勞動的奮斗精神,世上可從來沒有不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圓滿的事情。
完成工作任務還需要學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學會科學的管理和不斷的改進。羅文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萬千磨難,憑借了其良好的綜合能力取勝的。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進一步懂得,一個項目的運作永遠是一個整體行為,它的成功與否離不開每一位員工的努力工作。我們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員工之間必須是團結的、相互信任和配合的,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好我們的工作項目,才能使我們的隊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也是通過這次***經理倡導公司員工對《加西亞的回信》一書的學習,堅定了自己做人的原則,今后一定要使自己像書中的羅文中尉那樣,做一個“合格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