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講話:修禮儀之心,做文明之人
親愛的老師們、孩子們: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修禮儀之心,做文明之人”。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三句話,第一句是“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意思就是禮就像是人的支柱一樣,或者說像脊柱一樣,沒有禮,人是站立不住的;這里的禮,不是單單指的禮儀禮節,而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它包括道德觀及行為準則。古人把禮比喻成一個人站立起來的軀干,把禮比作“君子之德風”。禮儀是一個人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我國是“禮儀之邦”,歷代君子都十分講究禮儀。普普通通的人,有禮上身,就顯出高貴高雅??鬃右苍f過“不學禮,無以立”,簡單的六個字,含義深刻,說出了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么來做人啊!在我們的校園里,我們提倡學生給老師或長輩行鞠躬禮,學生回家為父母洗腳,放假回家開展“今日我當家”活動,說文明話,做文明事。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培養孩子們的禮儀之心,培養孩子們的文明之德。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個有禮儀的人,就是一個有禮的君子,他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結合學校來看,我們當中有個別的孩子仍然存在語言粗俗,行為野蠻,有個別孩子對同學惡語傷人,有極個別的甚至頂撞老師、頂撞家長,這些行為表現都與君子有禮不相搭配,與z學子的文明素養不相吻合,是我們要堅決克服和摒棄的。
我分享的第二句話是“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這句話出自《孟子》。這里有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年幼的孔融將大梨讓給兄長,自己卻拿那個最小的,這只是小讓,但辭讓的美德成為了千古美談;我相信只要能控制自我意識,人人都應該能夠做到小讓。另一個故事是在“9·11”恐怖事件發生后,世貿中心大樓里的人們盡管都在慌張逃命,但在逃命的過程中,卻仍然保持著謙讓的風度,正是謙讓使場面變得有秩序,這為他們的撤離贏得了時間,這生死關頭的辭讓就是大讓。所以,哲人說辭讓是人類最偉大、最高尚、最美好的品德,辭讓就是生活中對他人的關愛,生活中對他人的尊重,生活中對自我的洗禮。在我們的校園里,廣大同學有辭讓之心,也有辭讓之行;然而,也還有同學存在吃飯時逃命般跑向食堂打飯,還存在個別插隊現象,還存在樓道內迎面相遇同學老師不會禮讓的情況,還有的同學“得理不饒人”導致產生矛盾等等,這些雖然算不上大事,但只要我們懷有辭讓之心,從后退一步開始,“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的人格品質就會提升,我們的校園環境就會更加美好。
我分享的第三句話是“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出自《論語》,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意思是,按照禮儀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會使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能夠恰到好處,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和諧。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成為禮讓之美談。我們有的同學之間之所以產生誤會,產生矛盾,其實就為一點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寸步不讓,銳步緊逼,甚至以大欺小,倚強凌弱,導致嚴重后果,心情不好,后悔不已。如果我們大家都有禮上身,有辭讓之心,有謙讓之德,許多矛盾就不會發生。
老師們,同學們!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幾千年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源遠流長的傳承著具有神韻之美的東方禮儀,文明禮儀成了我們民族的驕傲和財富。我們昆明行知的每一個學子都應該具備“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知書達理、儒雅大方”的人格魅力,每一個學子都要學會做堂堂正正的文明儒雅之人,做謙恭辭讓的謙謙君子。最后,我倡議,讓文明禮儀與我們時刻同行,讓文明禮儀成為昆明行知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篇2:國旗下講話:奏響文明禮儀樂章
當你踏著輕快的步伐走進學校的時候是否會想起那些經常手拿掃帚,埋頭辛苦掃地的同學;當你在干凈、整潔的校園里漫步徜徉的時候,怎么可以漠視那盡情飛舞的果皮紙屑,而不伸出雙手?您怎么忍心讓干凈的墻壁留下各種筆記和串串腳印,還發出幸災樂禍的笑聲呢?你怎么可以背著老師、家長私自出校門、出家門,全然不顧他們的感受呢?難道你沒有察覺到師長眼神中那一絲擔心,那一屢疲憊,同學們美麗的校園不僅僅需要每個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舉止呀!
藍天和白云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甪中校園這個快樂的地方,花落的日子,希望我們學會了文明禮儀。
文明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原則,也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協奏曲。
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尊重老師的勞動,珍惜老師的付出,師生互敬互愛,便可以打造更加文明的校園生活。
我們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朋友給了我們無數的支持和幫助,尊重他們,珍惜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
英國作家狄更曾經這樣充滿深情地說:“如果我能夠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能徒然地活著,如果我能夠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個生命的創傷,或者讓一只離巢小鳥回到巢里,我就不是徒然地活著。那么,如果你是一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我相信你的信念也一定是:不讓自己徒然的活著!”
同學們,一句真摯的話,或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可能還未曾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可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從我們言行舉止的每一個細節入手,自覺遵守文明禮儀。
構建文明校園,文明社會,文明國家,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們要用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拋棄迷茫,把握航向,不懈地搖槳,文明禮儀的樂章終將奏響。
篇3:國旗下講話稿:文明禮儀伴我行
國旗下講話稿:文明禮儀伴我行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弊鲈鯓拥娜?,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后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于個人來說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游客?!睘榇?,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p>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國慶節后的*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廣場的神圣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m.airporthotelslisboa.com氣氛?,F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于人于己于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什么樣的思想品質和什么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p>
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中學生。那么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建文明校園,那么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