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總結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我園本著“提高家長工作實效性,達到家園教育的“和諧、統一”的原則,開展了一些活動,教師與家長共同分擔教育責任。針對這些,我園把家長工作的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加強教師指導家長服務工作能力。
通過對一些指導性文件的學習及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使教師們認清當前形勢,理清思路,履行職責,從而引導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知識,共同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全面發展。
二、做好常規工作。
1、充分利用班級家園聯系欄。
為了使家長了解幼兒班級教育教學工作及需家長配合的事項,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我園堅持及時更新班級家園欄內容,每周公布教學活動計劃,科學知識,個案觀察記錄,做到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家長能更加主動、更加直接了解孩子的情況,我們都及時在家園欄上公布,與家長互通信息。
2、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
我們充分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雙方共同商討教育方法,交流育兒知識,讓家長與老師互相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繼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每學期開學初,每個班級都認真登記孩子家長電話,身體不舒服時會在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情況。每個班都有QQ群或博客,一方面宣傳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理念,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同時,家長之間的育兒經驗、育兒困惑,都可以通過QQ群進行交流、探討,這樣,無形之中就提升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家長工作的效率,使家園聯系更加快捷、密切。
4、上門家訪。
教師每學年對每位幼兒家訪一次,教師走進家庭了解幼兒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情況。在家訪工作中,教師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幼兒的家庭情況,更要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并做好記錄加以分析;同時,還要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基本情況,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密切學校和家庭的關系。
5、家長會。
按照慣例,每個班級召開新學期家長會和學期末家長會,家長會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家長轉變幼兒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面且還明確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內容及需要家長要配合的工作。會中各班以“問題式互動”、“問卷式調查”、“PPT短片介紹”等方式和家長開展互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6、家長開放日活動。
面向全體家長開放的教學活動,每學期一次。為了給家長提供方便,家長平時也可隨時到園觀摩教學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自然狀態,并通過觀摩和直接參與活動,全面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和具體了解孩子在班級集體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長。這樣,家長對如何實施家園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家長也會將意見和要求反饋給老師,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校共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收獲巨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園將克服困難,與老師們共同協商,爭取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篇2:以節日活動為載體家園共育活動方案
以節日活動為載體家園共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逼鋵嵓覉@共育的本質特點就是一個“共”字,強調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幼兒園既要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指導家長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同時也要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教育的目標、要求,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與管理,成為幼兒園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資源,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1.讓家長了解幼兒的生活,學習情況,參與幼兒教育、游戲,促進幼兒園教育保育工作的發展,搭建家園溝通的橋梁。
2.家長和幼兒能夠愿意參加幼兒園的各種“家園共育”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幼兒活潑、開朗、極積向上的精神。
三、活動措施
1、寓家園共育于環境創設之中。在幼兒園,教師可以與孩子、家長共同布置節日的環境,如:在中秋節帶孩子賞月,元宵節帶孩子賞燈等,讓幼兒充分感受節日的文化氛圍。
2、寓家園共育于幼兒園節日活動之中。家園互動的教育利用幼兒園各種節日活動進行,讓幼兒和家長在各種節日中感受到親情,享受天倫之樂,使幼兒學會感恩,等等。
3、寓家園共育于課堂開放日之中。在特殊的節日里我們對家長開放課堂,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里,感受孩子在園的一日活動過程。
4、寓家園共育于親子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手工制作,一起參加競技比賽……。通過親子活動家長走進幼兒園,與教師也多了溝通,更加知道育兒不僅僅只是教師的工作,也是家長的任務。有溝通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配合,配合好了,一切皆有可能。
5、寓家園共育于幼兒園家長學校之中。在家長學校中,結合教材學習育兒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做到家園互動,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6、寓家園共育于家庭、社會活動之中。眾多的節日幼兒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節日活動能充分發揮它的共同教育價值,蓮山
課件幼兒園必須利用農村家庭教育資源,與每一位家長溝通,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家園共同合作,達到良好的教育效益。
四、重點活動安排
1、學習類
愛耳日、愛眼日、愛牙日等,培養孩子如何珍惜愛護自己的五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植樹節、世界地球日、無煙日、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五一國際勞動節對幼兒進行愛勞動教育。
2、娛樂類
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園設立的節日“成長節”、圣誕節,元旦,讓孩子們在節日中感受快樂,分享快樂,同時讓孩子們體驗在快樂中漸漸長大。
3、民族類
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讓幼兒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不忘我國傳統節日;少數民族較有特色的節日,如藏族的賽馬節,傣族的潑水節等,讓孩子們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和節日文化。
4、愛國類
國慶節、建軍節、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等,對幼兒進行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
5、愛心類
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感恩節,“學會關心,學會相處,學會合作”,通過節日活動,讓孩子在歡度節日中學習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在以上五類節日中,小、中、大班有不同的選擇,各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有所選擇。)
在新的形勢、新的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將本著“熱心、誠心、真心”的原則,開拓家長工作的新視角、新內涵,倡導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使我們的家長工作更科學、更豐富、更有效,更上一個層次。
篇3:附屬幼兒學園三性并茂、家園共育家長育兒經驗征文
東北師大附屬幼兒學園“三性并茂、家園共育”家長育兒經驗征文
讓孩子按自己的生命要求去發展
小小五班
張夢茹媽媽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每個家長都想用心靈和孩子對話,想看到孩子的渴望,知道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情。但是,針對孩子的想法和心情,很多家長又開始困惑和焦慮。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很榮幸成為“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學園”的家長。在張園長“三性并茂,陽光教育”的引導下,我們更了解了的孩子內心,家庭教育更具科學性。
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一歲以前的兒童完全是用嘴來認識世界的。例如:一個小孩子一手拿著毛巾(軟的東西),一手拿著杯子(硬的東西),不斷地用嘴咬。這時父母可能會中止他的行為,或者根本不會告訴他,哪個東西是軟的,那個東西是硬的,但是兒童已經用嘴感覺到了“軟”和“硬”。
我個人認為,兒童整個發展的遺憾可能就在于此。一方面是他在感覺的時候,我們破壞了他的感覺;另一方面是當兒童感覺到的時候,家長沒有用語言把他內在的感覺及時表達出來。相反,我們常常做的事情是:當孩子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不斷地強制孩子,教給孩子東西,有的人話還特別多;當孩子處于某種感覺中的時候,我們不但看不到機會,反而會打擾他,把他的感覺破壞掉。這樣,兒童內在的觀察和感覺,就在這種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
不要限制孩子思維的自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性吧。我認為0—6歲的孩子思維還沒成熟,這時的孩子是非常天真的。所以大人不要講太多的大道理去束縛孩子的自由,只要簡單地告訴他對或錯就可以了。即使灌輸給他們很多大道理,但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行動起來也不是發自內心的,也是不情愿的,他們會覺得象籠中的小鳥,受到限制和自由,沒有自己真正的“天”和“地“.
太多的大道理,對兒童來說就是促進”早熟“的催化劑,有一種拔苗助長的感覺,會把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一個察言觀色的”小大人“,失去了孩子的天性。
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孩子:看到小朋友帶小食品,她就會說:“我媽媽說了吃小食品不好,沒營養”,“我媽媽說了,不能向別人要東西,那樣沒禮貌”。。。這些道理確實正確,但當這個3歲的孩子說出來時,他內心的想法正好相反,其實自己非常想吃這些小食品;當別人給他好吃的東西時,他非常想接受。但是,大人的大道理束縛了孩子,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足以引起家長的深思:我們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怎樣去給孩子一個自由。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不是教育的很有禮貌嗎?如果這是你想要的禮貌,也太殘忍了吧?許多兒童吃零食,滿足的不僅僅是嘴,他可能完全是為了滿足一種心理,如果吃都不自由,兒童在心理上就太痛苦了,自信又從何而來?
孩子就應該是自由的,無憂無慮的,是大自然的伴侶。孩子的使命只有一個字“玩”,孩子的教育只有兩種:玩具和自然。我家的孩子是在游樂園里長大的,她的童年非??鞓?,并快樂的成長著?,F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但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真正的知識和智慧不是外人強加的,而是和同伴追逐嬉戲,在自然中自己感受到的。一個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
愛兒童,就要使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探索精神;如果你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按自己的生命要求去發展。
小小五班
張夢茹媽媽
20**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