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灌漿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建筑工程中會出現越來越多以前很少遇上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化工工業的發展,化學灌漿工藝的不斷成熟,也可解決很多人們以前難以想象的問題。壁如基礎的補強,基坑支護的補漏,地下室、堤壩的防滲補漏,混凝土構件的補強加固等,均可采用化學灌漿的工藝,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引言 化學灌漿主要是采用近年來研制的特定的化學制劑,通過特殊的工藝,灌注到建(構)筑物構件的裂縫當中,解決建筑工程中出現的問題。近年來,化學灌漿工藝在工程中運用的越來越廣泛,比較常見的是補強和補漏兩種。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化學灌漿在工程中的應用。
1、化學灌漿在基坑支護補漏的應用
近年來,高層建筑越來越廣泛,地下室也越建越深。在地下室基坑開挖過程中,在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一帶,場地含水均較豐富,而且多有砂層等透水層。在基坑支護設計當中,一般都有止水帷幕,形式多為深層攪拌樁止水,灌注樁加旋噴(或擺噴)止水等。不管采用何種形式止水,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場地的地質條件各異,雖然施工技術參數相同,但施工質量和效果也會不相同,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局部地方漏水的現象,這時采用化學灌漿可以解決滲漏問題,從而排除安全隱患。例如怡清閣地下室,為兩層,每層10215m2,采用攪拌樁加噴錨聯合支護,雙排深層攪拌樁作止水帷幕,但由于場區淤泥層土以及細砂較厚,開挖以及錨桿施工過程中西邊出現過幾處漏水以及漏沙現象,經注水泥漿處理,達到了補漏以及改良基坑邊土體的效果,順利開挖到底,整個施工期間無出現較大的安全事故及質量事故,較為成功。
又如佛山賓館,兩層地下室,采用環形內支撐支護,止水帷幕采用灌注樁加旋噴聯合止水。由于場區內西側土層中有一帶狀礫砂巖風化夾層的獨特地質條件,旋噴樁在該帶狀位置物薄弱,該處較多地方出現漏水現象,后采用注水泥漿加水玻璃,成功地達到止水補漏的目的,基坑開挖效果良好。
2、化學灌漿在基礎補強、糾偏中的應用
當建筑物的基礎承載力不足,或樁基檢測不合格,需要補強時,也可采用化學灌漿來補強。甚至建筑物的沉降不均勻也可采用化學灌漿來糾偏。
廣州市永福大廈的樁基礎,采用高強預應力管樁,靜載達不到設計要求。由于當時管樁施工是沒有樁尖的,而且地質資料顯示該場區局部地方有軟弱下臥層,因此,采用高壓注漿的方式來補強。用工程鉆機在管樁中空處成孔,預留鋼管注漿,具體如下圖,處理后該樁基順利通過檢測,且建筑物建成后至今未發現基礎承載力不足問題。
西樵國稅分局綜合樓,主樓大門前設一段很高的梯級,混凝土結構,建成后兩者沉降不均勻,形成裂縫,甚至拉裂主樓墻面的花崗巖。后來通過在梯級腳中采用雙液注漿補強,有效控制了沉降差別,處理后至今未發現裂縫擴展,效果良好。
3、化學灌漿在地下室及堤壩中防滲補漏的應用。
地下室結構中,由于鋼筋混凝土本身的有縫物質,加上溫差,鋼筋與混凝土的收縮率不同等外部荷載作用下,無論壁板還是底板,均容易產生裂縫,從而導致漏水,影響使用及結構安全。堤壩,由于結構體長,受外界荷載也多,亦容易產生裂縫,引起安全隱患。上述裂縫均較微細,采用常規的施工方法處理很難取得理想效果。而化學灌漿漿液具有以下特點:
1).粘度低(10-20*10-3Pa.s),可灌入0.05mm的細微裂縫。
2).固結體強度高。
3).膠凝時間易控制,從幾分鐘到幾十小時均可調節。
4).可在干燥或潮濕環境下固化,可滿足粘結、補強、抗滲等多種要求。
因此,化學灌漿這種工藝在處理該種裂縫可大顯身手了。由于有些化學制劑是液態的,可通過高壓注漿壓至微細裂縫中,從而達到良好的防滲效果。
佛山醫院地下室底板,由于受荷及經過幾年季節變更溫差較大等原因,產生了較多的裂縫,出現滲水現象。采用了化學灌漿的形式進行補漏,具體流程如下:處理后,只有局部地方新增少部分微裂縫,補漏效果非常理想,完全不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4、化學灌漿在混凝土構件中補強、加固的應用。
很多建(構)筑物的混凝土構件,本來就存在微裂縫的,在受荷情況下裂縫發展變大,危及構件的安全。很多的天橋、路橋等構件受振動荷載更容易產生上述隱患。這種裂縫,也可以通過化學灌漿的工藝灌環氧樹酯砂漿,以達到加固補強的目的。
例如廣深高速公路川槎大橋橋墩的補強加固。具體見上圖。
結語:
隨著建筑業及化工工業的不斷發展,工程中的許多裂縫問題,滲漏問題以及補強加固糾偏等,都可以通過日益成熟的化學灌漿工藝來處理,并達到理想的效果,大大減少建(構)筑物的安全隱患,延長其壽命,從而為整個社會創造效益。
參考文獻:
[1] 彭漢興,馬曉輝,皖浙山區大壩壩址環境水特征與作用,水科學進展,1995,(2).
[2] 曾開華,壩基析出物分析中的幾個問題[J].大壩觀測與土工測試,2000,(3).
[3] 馬曉輝,新型水泥灌漿材料—改性灌漿水泥[A].第六屆全國化學灌漿學術交流會文集[C].1994.
[4] R. 維德曼(R. Widmann)主編,世界最新注漿技術總結,中國巖石錨固與注漿技術專業委員會譯,1996. 1.
[5] 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的綜合方法,施工技術.2000,(5).
篇2:灌漿堵漏施工安全技術交底(2)
灌漿堵漏施工安全技術交底2
施工單位:
工程名稱分部分項
工程工種
1.裝卸、搬運、熬制、配制灌漿堵漏材料時,必須穿戴規定的防護用品,皮膚不得外露。
2.灌漿施工前應嚴格檢查工具、管路及接頭處的牢靠程度,以防止壓力爆破傷人。
3.有機化工材料均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蝕性,操作人員在配制漿液和灌漿時應戴眼鏡、口罩、手套等勞保用品,以防漿液誤入口、眼中和濺至皮膚上。
4.在氰凝配制及灌漿施工中應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配制漿液和灌漿時,操作人員應戴防護眼鏡、口罩和橡膠手套等,以防漿液碰到皮膚上或濺到眼睛上。如碰到皮膚上,可先用丙酮或酒精清洗,再用稀氨水或肥皂水洗滌凈,涂上油脂膏,濺至眼睛里,需立即請醫生處理。
?。?)在通風不良的地方進行灌漿施工時,應有通風和排氣設備、以保證安全。
?。?)氰凝是由有機材料制成,具有易燃性,故施工現場要遠離火源和禁止吸煙,并設置消防器材,注意防火。
5.丙凝粉劑及漿液具有一定毒性,如經常與之接觸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丙凝漿液聚合成凝膠后無毒性,除非凝膠中尚有少量未起聚合反應的材料。因此,要求接觸粉劑的人員戴口罩及橡皮手套,配制漿液和灌漿時應穿工作服和膠靴,避免皮膚接觸。如已沾上粉末或漿液,應立即用肥皂水洗滌。
6.過硫酸銨能使衣服褪色和破壞纖維,刺激皮膚,腐蝕鋼鐵,應引起注意和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7.補充交底內容:
交底人簽字:
日期:
接受人(全員)簽字:
注:本交底一式三份,班組、交底人、資料保管員各一份
篇3:辟裂灌漿施工方法
辟裂灌漿施工方法
1 鉆孔施工
劈裂灌漿鉆孔均是一次成孔。鉆孔之前,先根據設計要求布好孔位,采用C30 錘擊鉆錘擊造孔,進行錘擊時,卷揚機通過鋼絲繩牽引提升鉆桿,使鉆桿帶著吊錘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下,讓鉆桿及吊錘靠自重落下沖擊鉆孔。造孔應保證垂直,傾斜度不大于2%??咨顟笥陔[患深度1~2m
2 安放護壁管
護壁管的作用是使堤頂不致過早劈裂,保證灌漿效果。護壁管為DN100 的無縫鋼管,長5 m。下管方法:懸吊起護壁管放入孔內,上管口在離地1.0 m 時用布纏繞護壁管,徐徐落下;在離地0.3 m 時,再用布條二次封堵孔口并填土夯實,防止漿液從孔口冒漿。上述封孔方法在施工中效果較好。
3 灌漿施工
漿液由泥漿泵通過注漿管壓入孔內,排氣完畢后,關閉閥門,向孔內注漿直至大堤劈裂冒漿。(工藝流程圖詳見圖3-2)
灌漿開始先灌稀漿,水泥漿比重控制在1:2,等孔口壓力突然下降后,再次將比重提高到1.4~1.6 之間。每個灌漿孔都要經過多次復灌,前兩次應避免壩頂裂縫,后幾次復灌時,壩頂裂縫寬度控制在3cm 以內,并在灌后能基本閉合。每次灌漿量控制在每米0.5~1m3 之間。黏土壩段每孔復灌間隔時間不少于5d,砂土壩不應少于3d??卓趬毫刂圃谠O計最大允許灌漿壓力之內。每孔必須達到終孔標準后,方能起管,直至漿面不再下沉為止,最后加填土夯實。
3.1 分序分次施灌
先對第一序孔輪灌,采用"少灌多復"的方法,待第一序孔灌漿結束后,再進行二序孔。分序分次施灌能使灌入壩體中的泥漿得以盡快析水固結,強度及時提高,同時,能迅速消除由于灌漿引起壩體中局部孔隙水壓力升高的威脅,保證大壩施工期的安全,并能促使灌入壩體內的泥漿黏粒向兩側移動,使黏粒在壩體與泥漿交接處進行定向排列,形成一層防滲性能很強的泥漿層。
3.2 注漿方法
采用孔底注漿全孔灌注的方法,注漿管下至距孔底20cm 左右,泥漿從注漿管下口瀝出,使壩體由下部逐漸向上劈開,復灌2~3 次或基本不吃漿時,將注漿管提升1~2m, 達到間隔時間后,再復灌,直至注漿管距壩頂2m 左右為止。
3.3 壓力控制
灌漿壓力是劈裂灌漿施工中一個重要控制指標,控制灌漿壓力以"內劈,外不劈"為原則,應注意掌握:起始劈裂壓力、裂縫的擴展壓力、最大控制灌漿壓力。對于初灌和復灌時不起壓的鉆孔,控制壓力為P0≤50kPa; 一般壩體灌漿控制壓力為50~300kPa。灌漿孔口壓力需要現場灌漿試驗確定。
3.4 彎曲壩段灌漿
彎曲壩段灌漿采用一次成孔輪灌法的施工工藝。在轉彎段施工軸線上,將設計灌漿孔連續鉆完,然后逐孔輪流灌漿,單孔每次灌漿量要少, 發現孔口有裂縫時就停灌,改灌另孔,當每個鉆孔都形成小的裂縫,而且互相交接,灌漿量再逐漸增加,直至灌完形成與轉彎段軸線一致的泥漿防滲帷幕為止。
3.5 岸坡壩段灌漿
岸坡壩段沿壩軸線布孔,一次成孔采取輪灌,或由河谷壩段向岸坡推進,鉆一孔灌一孔,灌漿壓力控制在50~100kPa,當岸坡段出現斜縫時,先對斜縫進行充填灌漿處理,灌漿壓力采用50 kPa,然后再進行劈裂灌漿施工。
4 灌漿效果檢查
主要方法有:標準貫入試驗、彈性波法、現場透水試驗、現場載荷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