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兵法論專集之六:李代桃僵
齊國大將軍田忌喜歡并收藏很多好馬,也常與齊威王賽馬,可每賽必負,于是,孫臏就為田忌出此計謀,調整了一下應對齊王賽馬的順序后,輕而易舉地勝了齊王,齊王納悶,詢問了原故,于是孫臏被召見進宮。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或者幾個解決途徑,但最佳的解決辦法往往又容易被傳統的套路所困繞,目前的許多房地產問題就被所謂的經驗和套路所困惑,只有在突破自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尋求到發展之正確途徑。
站在齊王與田忌的角度分析房地產,消費者目前的處境優勢很顯然就相當于齊王了,開發企業就相當于田忌,以明顯的劣勢去套路性地應對,結果肯定是不賽便知了。消費者的優勢是:購買與消費的主動權;高度的產品性、價比知識;再加上對市場掌控的初步嘗試。而開發企業原有的優勢,例如:囤積的土地,大量開盤和未開盤的產品,還有特殊時期積累下的資本運作經驗等,在一夜之間就轉變成劣勢內容了,似乎所有前行的動力都戛然而止了。
房地產原本是一個市場,可是由于不按規則出牌,所以才導致于今天的困局,任何一個局面都不是孤立形成的,房企困惑之局就是由運營能力弱而導致信譽低;由信譽低而產生抵御情緒;由情緒而蕭條冷市;由冷市而資金困難;由資金緊張而面臨崩盤這樣一個環環相扣的危險之局。
縱觀商海不難發現,所有的失敗都是有原因的,所有的成功也是有依據的,房地產銷售市場的全線崩潰主要原因就是開發成本過高,暴力思想嚴重,銷售環節上存在層層剝皮的惡劣現象,致使整個銷售模式出現大面積的潰爛,無法維持與市場對接的功效。所以從銷售環節上找出路是唯一的選擇,從銷售模式上尋求突破是企業創新和提高的標志。
救整個房地產市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需要很多很多房企的虧空和倒閉為代價的,只有用這些轟然的倒下為鋪墊基礎,為警示和奠定,房地產才可能慢慢的,逐步的回歸到真正的市場經濟軌道上。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房企不可能整體突圍出去,只有憑借企業自身優勢和盡快尋找出類似“李代桃僵”的策略計謀,最多也只能從大局上考慮贏得二比一獲勝的機會了。
樓市最忌諱用假賣假買來刺激消費和自我安慰,理論界也一樣忌諱杜撰空洞的理論來鼓惑房企,離開單一的房價談經營管理,離開現象去挖掘起因,目前房地產需要的不是怎么說的問題,而是如何操作才能拔腳于泥濘中,建議并呼吁參與或者熱衷于房地產的志士同仁們,把理論進一步與實踐結合起來,走兩步看看,也許房地產的希望就在于此。
篇2:房地產兵法論專集之十二:趁火打劫
房地產兵法論專集之十二:趁火打劫
龐涓聽說孫臏被困在楚國,帶著奇珍異寶親自出使楚國,他十分了解楚王視珍寶勝于自己生命的癖好,并答應將占據楚國的城邑也還給楚王,以換取孫臏。楚王說可以考慮。而后,楚王又要挾孫臏說:如果不答應留在楚國就把他交給龐涓。孫濱告訴楚王,龐涓要的不是他,是《孫子兵法》,有了《孫子兵法》,魏國就會稱霸。孫臏答應為楚王抄錄一套《孫子兵法》,楚王同意了。龐涓得知孫臏答應為楚王抄錄兵法,就進見楚王說: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內容,為防止孫臏抄錄假兵書欺騙楚王,他可以為楚王監視孫臏,條件是他再把兵書抄錄一遍帶回魏國,于是,楚王答應了他們各自的要求。
在楚國、魏國和孫臏之間存在著各自需要的內容,可是在以往的情況下,往往都是需要以戰爭的方式獲得或者解決,可是此刻他們彼此之間是又有需求又有困境,所以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趁火打劫”這一計謀來,在各自的利益基礎上達成暫時的需求約定,其實,在約定的背后又各自有各自的陰謀。
“趁火打劫”的要點就是:首先要找準對方的要害或者最為強烈的需要,然后再以此相要挾或者交換;其次是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或情況下進行;最后是交換的內容和條件彼此相互認可等。其實,房地產在更多的情況下都是在“趁火打劫”,以往的捂盤提價,銷售代理,冷市熱市,討價還價等,無一不是“趁火打劫”的衍生形式內容。
政府也在“趁火打劫”,先是土地打劫,后是政策打劫,目前又準備民意打劫。政治的航船既要看方向又要會識別風向,通俗一點講:就是經濟基礎和民意呼聲必須兼顧起來,否則不是船漏底了就是被風浪掀翻了,所以必須見風使舵。就象前一段時期,為了保住GDP瘋狂救市一樣,結果經過一番折騰勁沒少浪費,銀子沒少花就是不見效果,后來又想說服開發企業放棄暴利行為,結果根本沒有人給面子,于是就開始訓斥了,接下來肯定要動用強制性手段了,否則就不叫政治了。有很多先例可以說明這些,遠有富豪貪官和紳,前有上海大亨張××,最近又有什么斯排名榜上的名角黃××等,在他們身上的確有毛病,但是更多的還是政治需要,想想看,做為商人,特別是中國的地產商人難道還有沒毛病的嗎?
房企也在“趁火打劫”,趁政治風向和政策的漏洞,趁老百姓搶購房子的大潮,的確狠狠的劫上了一筆財富,其實房地產這活就是開發一次就能吃上一世的買賣,如果想要開發一輩子非撐死不可,所以熱市冷市就是規律性的調節,就象春夏秋冬那樣是不可抗拒的,在規律面前再折騰都是徒勞的。
銀行也扛著儲戶的錢出來“趁火打劫”了,原本想靠錢掙錢,可是世道不同了,以往那套廣播體操似的貸款方式沒有人問津了,于是就想趁國家和百姓的火打一把劫,在與房企交換一下眼神后,配合起“假按揭”來了,不管怎么說,只要效益上去了,高管們的高薪酬就能持續下去,即便是將來破產了,損失的也只能是國家和儲戶。
老百姓也會“趁火打劫”了,看著冷市后的情景恍然大悟了,把以往的被騙的情緒化做憤怒,把憤怒化做力量,把力量都用在捂腰包上了,任憑你房企、房托和黑嘴們如何宣傳使詐,任憑金九銀十小陽春如何翻新,甚至是張大媽李大爺如何的鋼性需求等,就是一個字“看”,還有一個字“等”,氣得人家賣房的直叫罵。其實這種“看和等”就是在“趁火打劫”,他們想用自己為數不多的辛苦錢,劫上一戶價格合理的房子,劫一回公平哪怕是接近公道也可以,反正他們知道蓋出來的房子是必須賣的,開發商人再有本事也不能當面包把它吃了,即便是銀行假按揭去了,最終也得再輪回到市場上,那時的價格會更便宜。
房地產可謂是劫難重重了,盡管如此,基本原則不變,那就是優勝劣汰是最終的結果,適者生存千古難更,在這場博弈中無論是哪一方的個體中都有勝出者,只要把握好時機和具體措施,生死貧貴自有依據,瞎眼炮打麻雀,興許崩下來一個半個的,可是要想成為真正的選手參與競賽還是不可以的,所以,20**年應該定義為淘汰調整年,但愿您和您的企業別被淘汰出局。
篇3:房地產兵法論專集之十:無中生有
房地產兵法論專集之十:無中生有
龐涓戰敗回到魏國后是又氣又恨,其屬下謀士公孫閱獻技說:他有辦法讓孫臏和田忌失去兵權,這樣就可以置他們于死地。于是,公孫閱就帶著妻眷來到齊國,投奔在齊相鄒忌門下,以挑撥離間形式加深了原本就妒忌的鄒忌怨恨,于是,便向齊威王進讒言陷害田忌和孫臏,齊王不信。公孫閱就告訴鄒忌“無中可以生有”,在多次設計和離間下,齊威王終于聽信了鄒忌的讒言,決定懲治孫臏。
房地產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都是圍繞著兵法和計謀在角逐,從一級市場的土地拍賣到二級市場的建設開發,甚至到三級的二手房交易市場,無形中拉長了市場環節的交易鏈條,于是,在很多環節又因利益驅動而產生了若干個“無中生有”。
縱觀中國房地產發展歷史,“無中生有”的確造就和成全一大批地產商人。首先是:無地也能賣土地,通過關系和特殊渠道,拿國家的土地進行叫賣,在土地低成本高差價的肥厚利潤上,進行著完美的官商合作;其次就是無錢也開發,無樓就先賣“地花”。以賣“地花”和“墊資”的形式運作房地產基本上不用本錢,一個項目就可以造就一個甚至N個中國式的富翁,當然也包括很多貪官肥吏。
也許正是這些基因的緣故,房地產始終納入不了正規的管理范疇,一直以來,很多開發商人都把粗放誤認為是豪放;把人際關系的支撐誤認為是經營能力和才干;把偶然看成是必然,結果是被現在的必然搞得是不知所以然。商道即為用兵之道,比拼的是強勁和道義;商道亦為醫道,必知其強之強,弱之弱也,而絕非是手涼捂手,心冷暖心這么簡單。
房地產犯的錯誤是低級的,認識錯誤的觀點是扭曲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是拙劣的,致使錯誤的態勢是持續的。從拼命爭拍土地開始就注定了今天的結果,從不懂成本控制這基本形式就注定要傷及資本,從一定意義上講,房地產這個行業缺少的就是基礎底蘊,原因就是市場的準入門檻太低,用“木桶”理論來比喻,應該是:有三分之二的超級“短板”存在。
其實在房地產行業里更不乏鄒忌和公孫閱之類的人,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明明是在暴利下高價房的纜繩崩斷了,可是卻仍然有很多人扯著半截繩頭在使勁;明明是冷市寒冬非說六月飄雪;明明是市場蕭條百廢待興,卻偏偏呼呀哈的地裝腔造勢;明明是癌癥晚期可偏說偶感風寒,喝碗紅塘水就說痊愈了,簡直就是造孽呀!
其實,在房地產這個行業里很多人的上半場已經很精彩了,只是下半場的規則變了,所以必須盡快的調整過來,且莫只想到“無中生有”,否則很可能最后就落了一個“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