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90小戶型靈活大空間

7601

九零小戶型 靈活大空間

20**年5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頒布了《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規定“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簡稱“70?90”政策),加上隨后各地方相應頒布的細則,整體將今后住宅房地產市場中90平米以下“小戶型”產品的比重大幅提升。如何應對這一產品結構的硬性調整,如何確保和優化小戶型產品的品質,成為房地產業界直接面臨的課題。

“70?90”新政對住宅產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控制,從產品的研發設計角度,直接產生以下幾方面影響和緊迫的需求:

1、 品質影響和需求:
一般來講,在其它條件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面積大的住宅的居住品質和舒適度也相應較大。這也是我國住房改革以來,住宅產品面積與居住需求水平成正比增長的主導原因。近年來雖然在住房面積上出現“奢侈消費”、“超前消費”的誤區和弊端,但住宅面積對品質的影響和密切聯系是客觀存在的。與近幾年成為主力產品的100~120平米左右的套型相比,90平米以下的產品屬于“小戶型”,它的設計及其居住品質的保證和提升都相對更有難度。所以,小戶型產品比重的硬性提高,對住宅產品的整體品質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和局限。

2、 適應性影響和需求:
住宅面積的限制同時意味著設計上的一個重要自由度的受限,由此引發在戶型種類、平面布局、功能配置、空間變化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對市場的適應性相對降低。而面對當今住宅市場上多樣、復雜、多變的居住需求,七成住宅產品在面積受限的條件下,無疑急需提高產品的普適性設計。

3、 特征性影響和需求:
在普遍、硬性的政策調控下,步調一致的住宅開發統一性增強,(理論上)所有樓盤的主力產品均跳不出“90平米”的產品限定。這種標準化限定對于家用電器接口是一種福音,但對屬于建筑范疇的住宅產品卻存在一定的弊端,產品同致化的可能性增加。而面對競爭激烈的住宅市場和日新月異的消費心理,對小戶型產品的特色設計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
要提升小戶型產品的品質、特色和適應性,應該抓住影響和決定這些指標的關鍵因素,并優化之,以此達到“克服面積局限、優化戶型產品”的根本目標。如果對住宅的“面積”、“戶型”做進一步的理解,不難發現如下一個事實:
住宅的居住者所使用的,并不是(還好不是)住宅的“面積”,而是住宅的“空間”。住宅的實際使用空間是住宅產品的本質。而從戶型平面設計的角度來講,即使面積小了,但通過精細化設計,依然應該也可以創造出優質的居住空間,好的居住空間(包括它的品質、特色和適應性等)才是住宅產品的真髓。

反觀以往“粗放式”住宅設計,雖然(即使)總面積較大,但在居住空間上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 套內空間被墻、柱、梁、轉角等元素過多地分割,居住空間因零碎而狹小;
2、 居住空間較多地被交通流線所分割、被交通面積所占用,使得實際好用的“居住面積”減少;
3、 套內建造的分隔與實際居住者的需求之間,往往有所差距或矛盾,裝修時對住宅內部自行土建改造(砸墻等)甚至成為普遍現象和慣例,后果是成本大(先拆后建)、危險大(傷筋動骨)、污染大(噪聲、垃圾)。
可以看到,相比來講,面積為次,空間為本??朔娣e局限,最根本、最有效的是從空間上進行優化。更直接地來說,小面積戶型并沒有限制大空間的發展,同樣可以做出寬敞、優質的大居住空間。本次設計研究,即從大空間住宅的途徑對小戶型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

住宅大空間設計的最基本目標是:
住宅套內被必要分割后的空間盡量大、開敞、完整,使可使用、好利用的空間最大化——從而使實際居住空間質量最優化。

本著大空間住宅的設計原則,初步進行如下小戶型方案設計(如圖 1、圖 2、圖 3):
圖 1 小戶型方案標準層平面圖(11~14層)
圖 2 小戶型方案標準層平面圖(高層)
圖 3 戶型空間布局

住宅套內實現這樣“大居住空間”的優點和作用有:

1、 高效:
居住空間使用效率高,空間品質也通過開間擴大、空間開敞、大面積采光等途徑得到充分優化。

2、 個性:
當今居住者對住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長,而大空間住宅只對空間進行結構和功能性的必要分隔,其它則留給居住者在裝修中按需增設,不僅大幅度避免或降低了入住后的土建改造成本、風險和污染,更大大刺激和充分滿足了住宅使用者的個性

化欲望和需求(一個可以自行設計創造的居住空間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從而同時有效地提升了小戶型產品的特色和普適性。

3、 靈活可變:
不同的家庭、相同家庭的不同時期,都在人數、年齡、功能需求上有著多樣不同和逐漸演變。面對這種需求的差異性和變化性,傳統住宅只能靠居住者承受選房和換房之苦來解決。而當采用大空間住宅形式后,套內的大部分隔斷均可采用靈活可變的輕質隔墻,甚至僅用家具或裝修手法進行空間的分隔和定義。如此,同樣的一套大空間住宅,便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的入住者和相同居住者在不同時期的需要,根據實際需要的變化而變化空間分隔和戶型平面。
例如一個家庭,從夫妻2人的“新婚型”,到添丁后的“小太陽型”,到幼兒長大的“大太陽型”等等,都可通過調整各居室尺寸直至功能布置來適應新的居住需求,給家庭一個免去搬家之苦的選擇。而對于追求創意和新潮的年輕人,更可以滿足生活空間的隨心所欲。圖 4中表現的是利用靈活分隔產生的幾種戶型變化的可能性:如將北側主臥移至南側而相應地將廳放在北側,更衣室亦可分化為臥室復合功能空間;如只需一間大臥室而留出南側開敞橫廳的形式更適合一些年輕夫妻;又如將臥室放大、餐廳放南側而北側放置棋牌桌的形式更適合部分老年人。這些都是根據居住者的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多樣靈活變化。

圖 4 幾種戶型變化
在日本集合住宅的發展過程中,也提出了稱為CHS的“百年住宅體系”概念,基本理念是“住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分隔空間,或根據家庭成員的變化隨時改建自己的住宅”(圖 5)?!鞍倌曜≌w系”一方面基于公營租賃住宅以大量統一的住宅產品租賃給不同居住者使用的現實情況;另一方面和住宅構配件統一標準相結合,旨在提高住宅的未來使用耐久性。這些更為深刻的立意,無論對我國當前的住宅供應政策調整,還是對未來遏制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都不乏啟示。

圖 5 集合住宅空間的靈活分隔
大空間住宅戶型平面設計的方法,要點在于:對空間分割元素的吝嗇。從圖6的幾個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各種元素對一個完整的大空間的定義(分割、界定)作用。也就是說,那些對空間有分割、界定作用的元素(墻、柱、梁、轉角等)在設計中盡量減少或整合,以使留出的空間盡量完整,盡量不被先入為主地定義。

圖6 空間定義模式圖
具體來講,設計方法的重點在于:
1、 功能性空間(廚房、衛生間、工作陽臺)布置集中緊湊,類似于模塊化(如圖 7中綠色區域),盡量減少他們對其它完整的、模糊可變的大空間的影響作用;同時注意廚房和衛生間等功能用房面積指標分別滿足《住宅設計規范》所規定的4平米和3平米以上的要求;

圖 7 功能性空間模塊
2、 戶型的邊界盡量完整,減少轉折點對大空間的影響作用,同時也起到了盡量降低體型系數的作用,但缺點是排斥了與嵌入式空中花園的結合;
在注重大空間設計的同時,方案的進深和總面寬為13.8米和28.2米,在土地利用上也有一定的經濟性。但由于采光通風要求等因素,方案在南部突出4.8米,略有自身遮擋和體型系數方面的弱點。
住宅的大空間設計,還要建立在結構技術的合理性之上,下面討論一下大空間住宅在技術上的實現途徑。
大空間住宅與結構體系結合時有著鮮明的特點,如:戶內盡量減少承重橫墻;分戶墻和承重墻合一,保證分戶墻的堅固和隔音性能;戶內廚房、衛生間相對固定,而其它空間開敞靈活等等。正是平面布局上的特點,決定了大空間住宅的結構選型不同于一般小開間住宅,而且應該滿足既安全合理又經濟實用的結構選型要求。
我國一般住宅傳統上主要采用砌體剪力墻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兩大類型。砌體剪力墻結構的墻體既是維護和分割結構又是承重結構,縱、橫向承重體系剛度較大;但強度較低、抗震性能較差,特別是結構的橫墻間距受到限制,無法獲得較大的空間。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有較好的抗震能力,建筑物的空間和高度較大,平面空間布置靈活;但由于結構構件的截面尺寸與結構的承載力和剛度成正比,所以如果要控制結構構件的尺寸,那么房屋的高度將受到限制,而如果需要建設較高的高層住宅,框架結構的結構構件特別是的柱的截面則會較大,不宜家具布置和裝修,較為影響住宅室內空間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種因素,框架結構一般在公共建筑中運用較多,而在住宅建筑中采用較少。
吸取傳統結構體系的優點,目前新型剪力墻結構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住宅中應用廣泛的新結構之一,用鋼筋混凝土墻板代替框架結構中的梁和柱,墻的厚度大概在200到400毫米之間,形成一個大的整體受力結構,有很好的抗震性能、整體性和空間作用,更加有利于對房屋空間的利用。剪力墻結構的空間整體性好,可以做到6~8米的大開間,比起傳統結構3~3.9米的小開間更加經濟合理,降低了材料用量的同時增大了建筑使用面積,戶型布置更有優勢,尤其是在高層和小高層住宅上,房屋空間四方四正,住宅室內找不到外露的梁、柱楞角,便于室內布置和裝修,方便使用。
而進一步結合預應力等相關技術的剪力墻結構體系,便可以幫助實現大空間住宅的構建和布局。而大空間住宅的結構體系實質上也可分為“支承體”和“分隔體”兩大部分。

1、 支承體系:
“支承體”是指住宅的構成骨架,主要是承重墻、非承重外墻、樓板、屋面板、樓梯等結構部分,由它們圍合成“屋殼”,共同界定住宅內部空間,如圖 8所示(除公攤部分外)。

2、 分隔體系:
而“分隔體” 則是指輕質內隔墻等構配件,作用是將屋殼內的住宅空間劃分成為各種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間。

圖 8 支承體系示意

大空間的支承體系是結構的重點,以下對大空間支承體系做進一步的討論:

1、 剪力墻承重體系:
為保證大空間、大跨度在結構上實現的可能性,設計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剪力墻200mm厚,縱橫墻配合承重,分戶墻為承重墻,剪力墻開間最大的為6米、6.9米和7.2米。如圖 9所示,(除公攤部分外)紅色部分為可以布置承重剪力墻的范圍。

圖 9 承重剪力墻體系示意
2、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
大空間的大跨度無梁結構是大空間住宅的結構難點。首先對目前采用的幾種樓板結構進行簡單比較和討論:

樓板類型 優點 缺點

現澆實心鋼筋混凝土樓板 采用最多,厚度在200mm以內可以滿足6.6米以內的跨度需要 跨度小,含鋼量大,自重大,基礎工程量大且復雜
現澆梁板鋼筋混凝土樓板 可減少部分內墻承重墻 室內頂棚有梁造成空間不適
無粘結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樓板 跨度可滿足大空間需要,自重減輕,基礎優化工程量和造價降低 施工復雜,工期長,造價高,一般不采用
預制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 包含前者優點,隔聲隔熱性能提高 抗震性能差,施工中質量通病很難消除,即將禁用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 包含前者優點,結構重量可降低24~32% 抗剪性能較弱,施工復雜(特別是筒芯抗浮抗移)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 包含前者優點,增強了抗剪性能,剛度大開裂小,抗震能力進一步增強,自重進一步減輕5~15% 包含前者缺點,施工相對要求更高
如采用最常用的現澆實心鋼筋混凝土樓板,6.9米和7.2米跨度的樓板厚度將超過200mm,甚至有可能達到240mm(7200/30),結構經濟性不佳。
如采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則完全可實現空間的大跨度,板厚也可保證在180~200mm之內,除在跨度、自重、基礎、隔聲隔熱等方面的優勢外,還可使住宅實際的使用面積增加,節省墻體材料,建筑材料消耗減少28~32%,并且具有優化底層商服空間和地下停車空間的結構和層高的優點。
如進一步采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結構可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對于未來大空間結構體系,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是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新型結構技術。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它們的某些缺陷,特別是施工的復雜性和較高的技術要求(如圖 10、圖 11)。

圖 10現澆空心樓板施工主要工藝流程

圖 11 兩種較為先進的筒芯抗浮固定施工工藝
3、 經濟可能性比較分析
除考慮技術因素外,還應著重考慮經濟上的可能性。以下結合部分測算資料,重點對空心樓板結構與傳統梁板結構進行經濟性能的比較和討論: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根據資料[1]測算,當跨度在6~7.5米之間時,采用空心內膜的價格小于所省去的混凝土和鋼材的價格,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根據資料[2]測算,綜合考慮兩種結構的工程量和造價,經濟性情況如下表所示: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7m左右跨度的空心樓板在經濟上與傳統結構有較強的可比性,在經濟上具有一定的實現可能性。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樓板:根據資料[3]的測算,考慮到預應力筋的強度價格比超出普通鋼筋的強度價格比25%,因此使用預應力筋可使結構造價更經濟。如對于8米跨度的空心板,在板厚不變的前提下,預應力結構比普通結構每平米的造價要降低18元。隨著跨度的增加,這兩種結構形式的造價差距還要增大,當跨度達到15米時,預應力結構要降低造價約40元。而且從樓板用鋼量考慮,每使用一噸預應力筋,至少可以節約4噸普通鋼筋,是節約型綠色環保建筑的優先選擇。
在支承體系的基礎上,就可以構造和利用大空間的分隔體系進行居住空間的分隔和定義,從而創造適應需求、靈活多變的套內空間。對大空間住宅的分隔體系做如下討論:

1、 輕質隔墻的基本性能要求

厚度和重量:
厚度宜控制在50~100mm, 自重宜控制在20~7

0kg/平米, 輕而薄,具有良好的剛度和強度,能抵御一定的沖擊力,變形小。

防火:
應達到《建筑材料燃燒性能分級方法》(GB8624-1997)標準不燃A級,耐火極限3~4小時。

隔聲:
應符合《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118-88)的規定。目前隔聲和抗沖擊性能較差的60毫米厚的隔墻板已經逐步限制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厚度為90毫米的隔墻板及80毫米以上的石膏砌塊,如石膏板隔墻、GRC隔墻(隔聲量30~38分貝)、中空塑合隔墻等(隔聲量40分貝)。

保溫隔熱:
導熱系數應控制在0.1~0.2W/m?k以內。

施工:
配件齊全,安裝方便,無濕作業,可重復使用,表面平整,裝飾效果好,高、中、低檔產品齊全。

2、 輕質隔墻的選用

薄板類:
如紙面石膏板、纖維水泥加壓板、纖維增強水泥板、輕質玻璃纖維增強水泥板等。

條板類:
如加氣混凝土條板、石膏空心條板、纖維增強水泥空心隔墻板、GRC珍珠巖夾心隔墻板、輕質陶?;炷粮魤Π?。這些條板大多600~1200mm厚,價格較低,目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其中GRC輕質隔墻板是近年來發展最快、應用量最大的一種輕質隔墻產品,被稱為建筑物非承重部位替代粘土磚的最佳材料,重量為粘土磚的1/6~1/8,厚度僅為6、9或12cm,性能相當于24磚墻,耐水、防潮、防水、抗震性能均優于石膏板及硅鎂板,安裝易于操作速度快,適于做住宅分室、分戶、衛生間、廚房等非承重部位的隔斷。

木制輕質隔墻:
木制輕質隔墻裝飾效果美觀,拆改時板材可重復使用,墻地面遺留痕跡很少,輕鋼結構活動拆裝件靈活性強、拆裝簡便、重量輕、無需大力即可移動,隨時可以變換空間,并可根據需要靈活插入吊柜、擱板,對大空間住宅有較強的適應性,但價格相對較高。

活動隔斷
活動墻可以實現根據需要隨時把大空間分割成小空間或把小空間連成大空間。這種活動墻體(如圖 12)和一般輕質隔墻同樣具有眾多優點,如:無地軌懸掛(地板無軌道,只需將軌道安裝在天花板上,推動靈活);穩定安全(隔斷后穩固可靠,不易擺動);隔音環保(最大隔音系數可達50dB);隔熱節能;采用高效防火材料制作;表面可任意裝飾。目前活動隔斷大多應用于公共建筑的大空間之中,以其優良的隔音、防火、節能和靈活方便的特點,實現一空間多用、多變的效果,相信今后也有可能更為廣泛地應用于大空間住宅中。

圖 12 活動隔斷墻體構造示意圖
通過以上的技術體系,住宅大空間體系可以搭建起來。最后討論一下針對小戶型設計比較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兩代居。根據實際情況,可將兩代居分為以下幾種集中居住關系模式:

類型 關系模式 入口、廚衛等功能空間
近居型 兩個獨立家庭就近居住 獨立分離
鄰居型 兩個獨立家庭相鄰而居,一墻之隔 獨立分離
聯居型 兩個獨立家庭相鄰而居,內部可走通 入口分離(可能共用廚房)
合居型 一個大家庭一門出入,內部有所分隔 共用入口(可能共用廚房)
同居型 一個大家庭共同居住 全部共用

根據我國目前國情和生活情況,本設計采用以“近而不合”、“分而不離”為原則的“鄰居型”模式,并不采用將兩戶之間打通而將兩代人合在同一屋檐下的做法,在保證相鄰的2室戶和1室戶相互走動聯系方便的基礎上,仍保持為獨立的兩戶,既便于互通有無又各得其所。其實本設計更關注于通過套內高效、靈活、個性化的居住空間來提升住戶(包括兩代居)的居住質量,更易于營造切合兩代人不同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間。例如年輕一代以起居室、餐廳等活動社交空間為重,而年老一代則以舒適貼身的臥室和起居室為重,滿足不同的心理生理需求而設計。
以上,本次設計研究嘗試通過居住空間設計的根本途徑,分析和解決小戶型問題。其中關于設計理念與手法以及對于結構、構造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和討論,由于時間所限,尚十分粗淺疏漏,有待進一步的深化與加強。

參考文獻
[1]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在混合結構住宅上的應用,王占林,全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20**
[2] 現澆混凝土薄壁筒芯空心樓蓋經濟性能研究,傅禮銘,全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20**
[3] 預應力技術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中應用的特性,徐焱,全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200

5
[4] 多層集合住宅,石氏克彥 等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

篇2:小戶型建筑空間設計

  小戶型建筑空間設計

  在小戶型空間內,應充斥著小就是多,精簡卻不缺少,完全生活空間體驗等內涵。小戶型雖然面積小,但卻反映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特有生活方式.注定與其它現代生活的簡約元素相結合,反映現代生活元素,移動PC、移動電話、清淡食物或先進視頻系統,使用它們可節省時間,并更好地描述大城市中的生活狀態.讓客戶在展示空間里感受到關愛、細心、周到的生活體驗,以此使"基圍蝦"戰略得以盡情發揮。

  1) 戶內空間

  盡可能使用多種設計手段,豐富小戶型空間,使其看起來寬敞、實用。在購買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讓客戶覺得只是花費了不多的費用,就已得到完整的生活空間。

  模塊公寓:利用活動鑲板墻,劃分各功能空間。 使各功能模塊在狹小的空間內有序地組合。多個儲物柜的設置,為其各空間靈活的拆合提供了方便性。

  切割空間:利用樓層的高度3.4~3.6m,較一般樓層2.8~3m高的特點,劃出部分空間用以其它用途。(如:城市3.6米公寓)

  迷你小復式:一種閣樓文化Lofts的復興。在較小的平面內,通過輕巧的樓梯,將動靜空間徹底的劃分開,加強了臥室的私密性,豐富了室內空間。(閣樓的層高在1.95~2.15米內。)

  (廣州某樓盤,該區內的平均樓價為5000元/平米,該樓盤通過迷你小復式贈送二樓面積實現了6500元/平米的價格,利潤豐厚。)

  對于起到豐富室內空間,并增加附加價值的部位,按其對小戶型物業可起到價值最大化來排序為:

  閣樓--夾層--落地凸窗--凸窗臺--露臺--入戶花園

 ?。ò凑崭剿偷拿娣e,為可用面積為原則。入戶花園對于小戶型而言實屬奢侈品,慎用。)

  2) 公共空間

  a) 入戶大堂、電梯廳

  i. 投資型

  商用的小戶型與寫字樓的用途非常相似,提供可辦公的價值。寫字樓非常注重大堂的設計。因此,商用小戶型對此也較一般性住宅的要求高。入戶大堂及首層電梯廳應盡可能參照乙級寫字樓的標準設計,以滿足客戶對其商用的需求,并以此提升整棟物業的形象。電梯的數量、選型及控制系統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需較一般住宅標準高

  ii. 居住型

  對于生活配套設施齊全,處于城市CBD輻射區的小戶型??蛻魜碓粗饕猿鞘芯⒁唤M為主,其入戶大堂及電梯廳的設計需迎合其實用、耐用性,但同時具有個性及創意的需求。并能充分展示小戶型生活的品味,且更進一步的表現出對城市精英價值、地位的認同與尊重。這將有利于拉大與傳統公寓的檔次,提升物業形象。

  b) 共享社區配套空間

  i. 商用小戶型

  商務會所_提供小型會議廳;健身室;短期倉庫;便利店;商務服務中心。

  ii. 居住小戶型

  小型球場;泛會所_健身房、乒乓球、桌球、棋牌室、書報室;休閑座椅;便利店。對于擁有大社區的小戶型,建議可加入一些提高生活品味的設施。如小型燒烤場,小型影視廳、露天咖啡座、清吧、雪糕屋等。

篇3:小戶型設計創新討論

  小戶型設計創新的討論

  目前市場部分小戶型產品已推出;

  1、設計特點概述

  1)大小戶型拼合:相鄰兩套房組合成大面積房,但市場上的產品還僅限于簡單的組合,欠缺考慮組合后的空間利用合理性,浪費面積較大,且裝修成本較高

  2)贈送面積類:贈送凸窗、空中花園等,將娛樂空間外移;

  3)利用層高空間:以LOFT形式做夾層;

  4)合理功能分區,盡量節省交通空間

  戶型特點:該戶型充分利用了面積,過道面積較小,傳統設置生活陽臺的地方改設了衛生間,節約了面積,臥室外還有一舒適陽臺,生活娛樂方便。

  2、房間尺度情況

  在單個戶型的研究過程中,除了研究房間功能外,還要研究房型的開間。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在保證房間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組織交通動線,組合相關功能空間或根據情況取舍陽臺數量或面積,突出戶型的綜合優勢。

  3、戶型公攤面積情況

  在90平方米緊湊面積空間里,我們不僅要研究單個戶型的面積,還要結合標準層平面布局研究。不同的平面布局或樓層高度會影響到戶型的公攤面積,從而影響到單個戶型平面的設計。目前市場上戶型公攤面積均還偏大,有壓縮的空間;且組合形式還比較單一,傳統,有創新的空間。

  四、探討小戶型設計創新思路

  我國目前住宅發展的現狀,不僅僅在于多而繁華,而是在于在合理的經濟性的前提下,實現住宅空間的合理化和宜人化。為了達到更加合理化和宜人化的目標,我們提出以下戶型創新思路:

  1、創新思路

  1)向高空發展:LOFT形式,增加樓層高度,香港就有很多住宅建筑達到34層以上高度。

  2)贈送面積:凸窗、空中花園等;

  3)拼合設計

  產品設計考慮可拼合性:相鄰兩套房組合成大面積房;

  4)細分室內空間功能,重新組合空間結構;

  a)儲物間:增加玄關或陽臺儲物功能,設置頂柜儲物;利用墻內空間儲物;

  b)衛生間:精細分工,創造一個半的衛生間形式:學習日本集合住宅設計,把衛生間這三大件精細隔開,面盆、馬桶、花灑分開設置,馬桶可與手盆單獨設計為半個衛生間,另外一衛則只需設置面盆和花灑,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避免了不同的人先后使用衛生間的尷尬。

  c)餐廚結合:操作臺與炒菜間獨立設置,把操作臺和餐廳拼接,做成小中西廚的形式,這樣一來可以大大節省廚房的面積,可節省約3-4平方米;

  d)餐廳與起居室合一減少過道面積;

  e)彈性空間:設置一個彈性空間房,可以做書房、兒童房、娛樂室等,不需要的家庭打通連接主臥,增加主臥舒適度;

  5)室外減少公攤面積,可組合一梯多戶型的標準層設計

  通常,多層住宅戶公攤面積約6.5-7.5平方米,中高層住宅戶公攤面積比多層住宅戶增加4-6平方米,高層住宅戶公攤面積比多層住宅戶增加6-8平方米,在設計時需考慮選擇合適的公攤面積。

  2、香港14平方米小單位案例

  面積分配:一二人小單位的廚廁占單位面積縮小至33%,約4.6平方米,設計時考慮充分利用空間擺放家具;為了加強通風采光,面街的一面墻全作為玻璃;另外在廚房側面設置一個有蓋的涼衣平臺,方便實用。

  以上介紹了小戶型設計技巧,雖然戶型可以做到緊湊小面積,但是也會引發一些其他問題;如采光通風問題、原有生活習慣問題、社區公建配套增多、規劃設計密度,容積率提高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考慮,盡量在小與舒適之間求得平衡,同時,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引進和開發新設備和新材料。

  五、細分客戶,細分需求

  小戶型是市場發展的結果,未來的小戶型已不僅僅是低收入者或者年輕置業者的選擇,70%的供應量已包含了大部分中產階層或中高收入者,客戶的置業年齡也不只年輕者,未來小戶型客戶典型特征:置業范圍擴大化、家庭結構復雜化、置業年齡多級化。根據這些特征,在有限的面積下,項目不能像以前以一種戶型應變千種情況,應細分客戶對于戶型的需求,盡量讓戶型空間使用率達到最大化。對于單身人群,戶型通??勺鰡伍g配套,一房一廳戶型,部分滿足一二人的居住空間,一房兩廳戶型;兩房客戶中,部分客戶只需兩房一廳一衛,部分客戶需兩房兩廳一衛;三房客戶中,部分客戶需求三房兩廳兩衛,部分客戶需求三房兩廳一衛或三房一廳一衛;由此可見,客戶對各功能空間面積分布要求不一,有的注重臥室,有的注重廳衛,所以我們在設計或定位時可再次細分客戶層次和需求情況,靈活運用以上所述戶型設計技巧,使其真正滿足客戶需求。

  在此,我們強調適宜尺度空間,引導合理消費。

  六、結論

  小戶型設計仍存在諸多難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中充分利用空間,考慮家具的擺放,創造彈性空間,疊合空間等,同時,政府、開發商還應引導消費,讓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并真正體會到小戶型,大空間,高效能的生活。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