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中國古代宮殿藝術園林藝術

6235

中國古代建筑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筑和園林藝術。

一、宮殿(故宮)

我國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筑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边@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筑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后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筑。

所以,秦漢以后,宮殿建筑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гS多宮殿建筑都已成為遺跡?,F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宮。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筑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干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后三宮”——干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三宮六院”。

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后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 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并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于內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們從屬于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當然,整個故宮建筑由于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筑群的整個建筑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殊風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筑群之一。而這一杰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二、古典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網師園、拙政園等)

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筑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于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敝孕纬蛇@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后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于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墻,景物藏于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

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于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墻上開若干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一樣,把園內的景物象一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至于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

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占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并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于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墻。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一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筑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

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墻,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繡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實例,主要屬于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把鼋琛币话闶侵笀@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筑也可稱為仰借。

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游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 ——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藥詩里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 尚留芍藥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藥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于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筑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游客游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

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墻分隔,墻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墻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筑匠師們的一個杰出創造。

因為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墻面,經過漏窗的裝飾,不僅增添了豐富的變化,那一個個各不相同的漏窗圖案在墻面上成為一幅幅精美的裝飾紋樣,而且通過巧妙地運用一個“漏”字,使園林景色更為生動、靈巧,增添了無窮的情趣。蘇州的西園、獅

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色。至于中國園林中的橋,則更是以其豐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藝術上大放異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玉帶橋。它們各以其生動別致的造型,把頤和園的景色裝點得更加動人。此外,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則又是另一種風格,成為這些園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園景之一。

篇2: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藝術

  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藝術

  1.意 境

  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

  歷史溯源

  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的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系。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到唐宋年間。當時的文藝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現了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游記。園林創作也發生了轉折,從以建筑為主體轉向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夸富尚奇轉向以文化素養的自然流露為設計園林的指導思想,因而產生了園林意境問題。如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對隨行的人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間想",可以說已領略到園林意境了。

  園林意境創始時代的代表人物,如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王羲之、謝靈運、孔稚圭到唐宋時期的王維、柳宗元、白居易、歐陽修等人既是文學家、藝術家,又是園林創作者或風景開發者。陶淵明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去體現恬淡的意境。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所經營的輞川別業,充滿了詩情畫意。

  以后元、明、清的園林創作大師如倪云林、計成、石濤、張漣、李漁等人都集詩、畫、園林諸方面高度文藝修養于一身,發展了園林意境創作的傳統,力創新意,作出了很大貢獻。

  園林意境特征

  園林是自然的一個空間境域,與文學、繪畫有相異之處。園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綜合關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的境域事物之外,給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當客觀的自然境域與人的主觀情意相統一、相激發時,才產生園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闡明:

  園林是一個真實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隨著時間而演替變化。這種時序的變化,園林上稱"季相"變化;朝暮的變化,稱"時相"變化;陰晴風雨霜雪煙云的變化,稱"氣象"變化;有生命植物的變化,稱"齡相"變化;還有物候變化等。這些都使產生意境的條件隨之不斷變化。

  在意境的變化中,要以最佳狀態而又有一定出現頻率的情景為意境主題。最佳狀態的出現是短暫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園冶》中所謂"一鑒能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揚州的"四橋煙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時間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是充分發揮其感染力的最佳狀態。這些主題意境最佳狀態的出現,從時間來說雖然短暫,但受到千秋贊賞。

  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筑、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園林意境產生于園林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園林都具備意境,更不是隨時隨地都具備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中國千余年來園林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國園林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

  創作方法

  園林意境是文化素養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達,所以根本問題在于對祖國文化修養的提高與感情素質的提高。技法問題只是創作的一種輔助方法,且可不斷創新。園林意境的創作方法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和深遠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創作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體物"的過程。即園林意境創作必須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對特定環境與景物所適宜表達的情意作詳細的體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達個性與情意的特點,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如人們常以柳絲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兒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將軍、比堅貞。比、興不當,就不能表達事物寄情的特點。不僅如比,還要體察入微,善于發現。如以石塊象征堅定性格,則卵石、花石不如黃石、盤石,因其不僅在質,亦且在形。在這樣的體察過程中,心有所得,才開始立意設計。

  "意匠經營"的過程。在體物的基礎上立意,意境才有表達的可能。然后根據立意來規劃布局,剪裁景物。園林意境的豐富,必須根據條件進行"因借"。計成《園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說"取景在借",講的不只是構圖上的借景,而且是為了豐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鐘、曉月、樵唱、漁歌等無不可借,計成認為"觸情俱是"。

  "比"與"興"。是中國先秦時代審美意識的表現手段?!段男牡颀垺穼Ρ?、興的釋義是:"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是一個自然現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興"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塢夕陽遲"景中怡悅之情,油然而生。"比"與"興"有時很難絕然劃分,經常連用,都是通過外物與景象來抒發、寄托、表現、傳達情意的方法。

  2.相 地

  原是中國踏勘選定園林地域的通俗用語,明末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中有專論踏勘選定園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園址的現場踏勘,環境和自然條件的評價,地形、地勢和造景構圖關系的設想,內容和意境的規劃性考慮,直至基址的選擇確定。

  計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節,介紹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實際經驗,突出了勘察中的關鍵事項,歸納為五個方面:1、園基選擇不拘朝向,其重點應著眼于造景的有利條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與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離?以及有無利用原有大樹、植被等條件。2、必須在勘察過程中同時展開造景構圖的設想,不僅注意地形(如方、圓、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勢(如"環曲"、"鋪云"等動向趨勢),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點來籌劃方案等。3、必須重視水文和水源的疏理問題,尤其是園林建筑布局必須聯系園林理水,建筑才能獲得有水面配合的優越性。4、選地也必須考慮建園的目的性。城市土地雖不是很好的造園環境,但鑒于便利園主兼享城市生活,還是可以選用;如選鄉村土地造園,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選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敗。5、要十分重視原有大樹等的保存和利用。

  《相地》一章還把園址的用地歸納為六類即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進行評價。計成認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謂"園地惟山林最勝";最討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征大觀";最需要運用造園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莊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謂"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余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選"平岡曲塢"的丘陵地形而又有"疊隴喬林"的處所為佳。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選址建園,是為了"護宅"、"便家"的生活功能。計成在論述其建園適宜的內容和設計意境等,都服從明確的功能目的。

  3.布 局

  園林設計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根據計劃確定所建園林的性質、主題、內容,結合選定園址的具體情況,進行總體的立意構思,對構成園林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綜合的全面安排,確定它們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如園林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選擇,山嶺、水體的位置和大體輪廓的確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劃分和銜接,活動和安靜景區的布置,園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時須綜合考慮平面和立面之間的關系,使全園結構形成一個能夠滿足功能和景觀要求的統一體。經過多個方案的比

較,確定合適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設計。布局是否合宜得體關系到建園的成敗。

  園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對建園單位或園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對建園基地的情況作詳細調查,不僅了解基地自身情況,還要了解四周外圍的環境。布局要順應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適當的改造,才能構圖得體合宜。園林布局要體現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要不斷推陳出新。

  各國園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風格,式樣上有自然式、規則式、混合式等。布局時采取何種藝術形式,要隨建園意圖和基地環境而定。一般說來,一個園的藝術形式應該統一和諧,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過渡銜接上要處理得順理成章。有時可用"園中園"手法或集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風格布置在一個整體園林中。

  園林是一種多維空間供游人身臨其境進行游賞。組織景區、分隔空間務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聯系,各個景區互相呼應襯托。布局要突出主體,分別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間,有開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變,小中見大,使全園既有變化又有統一,使游人感覺有不窮之景,不盡之意。

  風景點的布設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駐足留憩細細欣賞的靜觀效果,也要善于運用風景透視線來聯絡組織各個景點,使游人在行進中感到景色時隱時現、時遠時近、時俯視時仰望,不斷變化,層層展開,收到步移景異的動觀效果。

  任何公園的布局都要首先考慮實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問題。例如出入口的位置與外部交通的銜接,人流的集散,車輛的停放,行政管理區的位置,運輸車輛的車行道,雜物堆放場等必須選址合適。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飲食、公廁等的各種設施也要周密安排。

  4.造 景

  通過人工手段,利用環境條件和構成園林的各種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觀。

  概述

  "景"即境域的風光,也稱風景。是由物質的形象、體量、姿態、聲音、光線、色彩以至香味等組成的。景是園林的主體,欣賞的對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沒有經過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懸崖、洞壑深淵、古木奇樹、斜陽殘月、花鳥蟲魚、霧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園林造景時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國自南北朝以來,發展了自然山水園。園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為基礎,"得景隨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徑筑路,造山水景;2、構筑樓、臺、亭、閣、堂、館、軒、榭、廊、橋、舫、照壁、墻垣、梯級、磴道、景門等建筑設施,造建筑景;3、用石塊砌疊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澗、亂石、湍流,造溪澗景;5、堆砌巨石斷崖,引水傾瀉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設淺水小池,筑石山噴泉,放養觀賞魚類,栽植荷蓮、蘆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體現林際線和季相變化或突出孤立樹的姿態,或者修剪樹木,使之具有各種形態,造花木景。8、在園林中布置各種雕塑或與地形水域結合,或單獨豎立,成為構圖中心,以雕塑為主體,造塑景。

  5.借 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實踐和理論

  中國古代早就運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近借洞庭湖水,遠借君山,構成氣象萬千的山水畫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的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借景"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于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借景種類

  借景可分為: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

  大體有三種: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臺,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筑臺,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園中的花墻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內容

  有以下幾類: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臥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鐘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云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

  在中國的現有園林和風景區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實例很多。北京頤和園的"湖山真意"遠借西山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陽西下、落霞滿天的時候賞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莊,借磬錘峰一帶山巒的景色。蘇州園林各有其獨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園西部原為清末張氏補園,與拙政園中部分別為兩座園林,西部假山上設宜兩亭,鄰借拙政園中部之景,一亭盡收兩家春色。留園西部舒嘯亭土山一帶,近借西園,遠借虎丘山景色。滄浪亭的看山樓,遠借上方山的嵐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園,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6.雕 塑

  園林雕塑配合園林構圖,多數位于室外,題材廣泛。園林雕塑通過藝術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會時代精神,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既可點綴園景,又可成為園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園的構圖中心。

  園林雕塑有悠久的歷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已成為意大利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園中雕塑或結合園林理水,或裝飾臺層,甚至建立了以展覽雕塑為主的"花園博物館"、

"雕塑公園"。園林雕塑在歐、美各國園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園林很早就有雕塑裝飾。漢武帝時建章宮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魚、石龜、石牛、織女,還有銅仙人立于神明臺上?,F在頤和園宮門前的銅獅,庭院中布置的銅鶴、銅鹿,既是造型優美的藝術珍品,又是庭院的組成部分。中國園林中"特置"的山石,雖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如頤和園樂壽堂前的青芝岫、蘇州留園的冠云峰,都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賞。在自然風景區常利用天然巖壁洞穴雕鑿佛像。帝王陵園前則以石人、石獸列隊甬道兩側,增加中軸線的氣勢。近年來,中國各地園林中也設置了各種類型的雕塑。

  園林雕塑按內容可分為:1、紀念性雕塑。紀念歷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臺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園的魯迅像等。2、主題性雕塑。表現一定的主題內容,如廣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3、裝飾性雕塑。題材廣泛,人物、動物、植物、器物都可作為題材,如北京日壇公園曲池勝春景區中展翅欲飛的天鵝和各地園林中的運動員、兒童及動物形象等。

  按形式分有圓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屬、石、水泥、玻璃鋼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園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圓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則常與建筑結合。冰雕、雪塑是東北園林冬季特有的一種雕塑藝術。

  雕塑可配置于規則式園林的廣場、花壇、林蔭道上,也可點綴在自然式園林的山坡、草地、池畔或水中。在園林中設置雕塑,其主題和形象均應與環境相協調,雕塑與所在空間的大小、尺度要有恰當的比例,并需要考慮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與背景的關系,使雕塑與園林環境互為襯托,相得益彰。

  7.匾 聯

  匾額橫置門頭或墻洞門上,在園林中多為景點的名稱或對景色的稱頌,以三字四字的為多。楹聯往往與匾額相配,或樹立門旁,或懸掛在廳、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聯字數不限,講究詞性、對仗、音韻、平仄、意境情趣,是詩詞的演變。相傳楹聯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題"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句。匾額楹聯不但能點綴堂榭,裝飾門墻,在園林中往往表達了造園者或園主的思想感情,還可以豐富景觀,喚起聯想,增加詩情畫意,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個特色。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小說中人物評大觀園時說:"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如蘇州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表達了"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的孤芳自賞的思想。楹聯中如蘇州滄浪亭的"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拙政園梧竹幽居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雪香云蔚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都寫景、寫情,發人聯想,即使游人在無風、無月、無蟬、無鳥時到此,也覺得似有這一境界。濟南大明湖中一聯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觀海亭上一聯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寫景抒情,概括性很強。又如鎮江焦山別峰庵鄭板橋讀書處,小屋三間,門上聯云:"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抒發簡樸幽雅的情景。所以匾額楹聯,特別是名聯、名匾,不但景觀添色,而且發人深思。岳陽樓何紹基的102字長聯,昆明大觀樓的180字長聯,狀景、寫情、詞藻、對仗、書法、境界等都值得稱道,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