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風格的分類(2)
8、羅曼建筑
羅曼建筑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羅曼建筑原意為羅馬建筑風格的建筑,又譯作羅馬風建筑、羅馬式建筑、似羅馬建筑等。羅曼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筑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羅馬建筑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后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墻體巨大而厚實,墻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圣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羅曼建筑的著名實例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筑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9、洛克克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墻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于矯揉造作。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10、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11、現代主義建筑
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筑。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產生于 十九世紀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筑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筑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筑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筑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筑革新運動。德國建筑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筑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筑。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筑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后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筑師 ,如芬蘭建筑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筑。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師代表在瑞士*,成立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現代主義建筑”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筑”是要強調建筑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筑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筑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筑美學,創造建筑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筑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筑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筑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筑、圖書館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F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2、后現代主義建筑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現代主義建筑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筑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筑師文丘里在《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筑針鋒相對的建筑理論和主張,在建筑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筑師和建筑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筑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于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后”和“后現代主義”,以后者用得較廣。
對于什么是后現代主義,什么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主要特征,人們并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后現代主義建筑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后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后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筑師熱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筑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筑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筑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后現代主義的建筑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后現代主義建筑,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師為約翰遜,該建筑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筑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墻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人們對后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筑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筑和傳統建筑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筑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筑環境。
13、有機建筑
有機建筑是現代建筑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物是美國建筑師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于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筑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這種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
有機建筑對待建筑的其他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這個流派主張建筑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里生長出來似的;并力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則采取對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囂雜亂的外部環境,力圖在內部創造生動愉快的環境。
賴特的流水別墅、西塔里埃辛冬季營地 ,以及德國建筑師沙龍的柏林愛樂音樂廳都是有機建筑的實例。
14、折衷主義建筑
折衷主義建筑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折衷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 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折衷主義建筑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偟膩碚f,折衷主義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 斷出現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義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風格,并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筑有很大影響;
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筑,是為紀念意大利重新統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羅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臘古典晚期的祭壇形制;
篇2:房地產產品建筑風格策劃
規劃設計
一.引領市場潮流的樓盤規劃理念
理念一:“均好性”理念
強調景觀的均享,弱化組團,強化半私秘空間,強化窗前的視覺效果,強調日照、朝向均好。人車盡可能分流,以停車不破壞景觀為主。
理念二:“新街坊”理念
新街坊包括“城市街坊”和“小區內的街坊”
理念三:“價值定位”理念
規劃過程中,不單追求平面構圖,更重要的是確定價值區域,依確定的價值區域確定每棟住宅中每戶的戶型,而不是現確定戶型比。重視草地、樹林、水面、硬質景觀的價值。
理念四:樓市布局方式應不拘一格
1、影響小區布局的因素
項目規模:大規模多層項目多用行列式或混合式
項目層高:高層項目在布局方式上更靈活,在朝向上不拘
項目性質:高檔多采用圍合式或其他方式,低檔多采用行列式
周邊環境:如項目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布局時應盡量朝向這一景觀。如周邊無自然景觀,常采取圍合式,圍合造景,形成中心庭園。
地塊特征: 如果地形極不規則,或起伏不定,則布局較為混合、散漫。
2、行列式合圍合式各有利弊
3、新理念:從組團式到開放式住宅小區
對于規模較大的項目來說,現在一般都采用組團式布局的開發方式,現在又出現了一種開放式的小區布局方式,即樓宇布局既不是嚴格的行列式、圍合式也不是完全的組團,而是散落分布在小區周邊,但空間仍是有序而不零亂。
理念五:考慮七大環境滿足人的七個要求
1、空間環境滿足人的活動要求
健身文化必不可少
2、生態環境要有益于人的生理需求
3、視覺環境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4、文化環境要達到陶冶人的要求
5、人文環境要照顧人的交往要求
6、智能環境要預計人的信息需求
7、管理環境要符合人的方便需求
理念六:方便、舒適、安全
理念七:突出自身特色
理念八:注重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
多種樹
理念九:交通道路應該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區影響
居住區停車設計:(1)半地下停車場與綠化組合(2)全地下車庫(3)架空平臺下停車庫(4)在綠化搭棚架停車。
理念十:以耐久適用為標尺
理念十一:提倡本土文化
建筑風格策劃
一.建筑風格主要類別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筑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筑風格、別墅建筑風格、寫字樓建筑風格、商業建筑風格、宗教建筑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筑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古希臘建筑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羅馬建筑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筑風格正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重要淵源
(3)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5)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后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征。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并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筑,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后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后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
; 風格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4.按建筑方式來分
(1)哥特式建筑風格。
盛行于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筑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巴洛克建筑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筑風格,即使過于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后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木條式建筑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并圍繞建筑營造園林景觀。
(6)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筑,它更多的來余人的想象,力求擺脫對建筑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筑風格。
當今中國建筑風格分類解析
1.歐陸風格
“粉紅色外墻,白色線條,通花欄桿,外飄窗臺,綠色玻璃窗”,這種所謂歐陸風格的建筑類型,主要以粘貼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符號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較多的出現山花尖頂、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石膏線腳飾窗等處理,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悶的暗粉色及灰色線腳相結合,另外,這一類建筑繼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結合裙樓、標準層及頂層、女兒墻加以不同的裝飾處理。
2.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墻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后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目前國內這種建筑風格較多,屬于主導型的建筑風格。
3.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4.異域風格。
這類建筑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筑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5.普通風格。
這類建筑很難就其建筑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墻面的材料義務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6.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篇3: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二、西式建筑風格特點:
1、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興起于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是歐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羅馬式建筑線條簡單明確,造型重厚、敦實,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開教堂,它的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聳立高大的塔樓3座。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色彩對比鮮明。堂內為三通廊式,內墻彩繪壁畫,裝飾華麗。
2、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也是歐洲中世紀的主要建筑風格之一。哥特式建筑與羅馬式建筑造型穩重、線條圓渾的風格恰恰相反,它以動式取勝,統貫全身、直刺蒼穹的垂直線條,鋒利的尖頂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勝的宗教情緒的集中表現。如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南崗尼古拉教堂,為哥特式全木結構的建筑,它的外表是兩根交叉曲線復雜結合,線條輕快的尖拱形拱門,內部具有龐大的空間,頂上是巨大的蒼隆,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窗射入,變作血紅、紫石英和黃玉的華彩,造成一種向上的、天國的神秘幻覺,從而突出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3、復興時期的建筑
此類建筑是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流行歐洲的建筑風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以人體美的對稱、和諧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灘的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大理石外墻,古典式圓柱、半圓形拱穹,以拱穹為中心的對稱的建筑形式,顯示出莊重、華貴、典雅的審美趣味。建筑物的內頂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人文***。
4、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式建筑,著意追求在建筑空間組合中產生復雜變化的效果。如上海和平飯店,就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它圓形屋頂,柱子很多,在不同的光線下產生各種明暗變幻。色彩運用也十分大膽,以紅色和白色為主調。更值得注意的是窗子,不僅式樣多,而且呈現波浪式曲線,使整個建筑物充滿了活力。
5、西式現代建筑
以新型的高層摩天大廈為代表。這些高樓大廈以鋼筋混凝土、鋼材、玻璃、塑料、預制構件為材料,采取與基本結構體系無關的建筑物內部空間分割法,強調材料本身的質感和比例的美。如深圳的國際貿易大樓,它高160米,有53層樓面。外形線條簡潔、明快、挺拔流暢,象征著這座新型城市的開拓精神。大廈設有觀光電梯,即使是在乘坐電梯的片刻也能欣賞到室外風光。
6、庭院式建筑
是指運用幾何圖形,把古代傳統的建筑藝術與現代化的最新技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造成各種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的庭院式建筑物。如北京香山飯店是庭院式建筑物的代表。這座擁有325房間的大飯店,因山就勢,由5座式樣不同的斜頂樓群構成,最低的一層樓高,最高的只有4層。屋頂采用中國式的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墻面上的窗子仿照中國江南的花窗、漏窗建造?;彝甙讐?,色彩淡雅別致,多走廊,擁有精巧的庭園,充滿了江南書卷氣息。它的內部設施卻很現代化,如溢香廳,上用透明玻璃頂,充分運用電腦、空調、光感應等新技術。走進飯店,江南秀氣撲面而來;踏入房間,又能得到最現代化的享受。
三、中西合璧
把西式建筑風格和中式建筑風格揉和在一起所建造的建筑物,如坐落在上海西區的龍柏飯店就是典型。它的外形運用參差不齊的幾何圖形組成。主樓周圍是一片綠色的大草坪,上面有數只白色的躺椅,供旅客休憩。主樓旁還建有水池、靜中有動,生機盎然。大樓的北側,有一幽靜小道通向“小村”。在“小村”中,有許多棟小巧別致的日本式鄉村別墅,充滿了東方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