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歸仁、論語》讀書有感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陸國,而是一個面向全世界走向國際化的大國,經過35年的gg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GDP已超越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這個第二位是粗曠型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人均產值相對較少,而且伴隨著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一系列陣痛。而更為讓人憂慮的是中國的崛起在外非但沒有受到世界應有的尊重,而且引發周圍國家的不安、擔心,開始擠兌、破壞我們的發展環境,特別是每年一億多人次的國人走出國門,在世人驚呼中國人財大氣粗的同時,對同胞的不文明舉動行為大加指責,開始懷疑我們的文化;在內則出現了道德水準下降、誠信缺失、兩極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加劇、整個社會充滿暴戾之氣、經濟結構不合理、內需不振、環境大面積污染、食品摻毒造假等等諸多問題。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是經濟發展與文化水準建設沒有同步造成的;即一個經濟體的強大,沒有文化的支撐是難以長久的,是不完善的。那么建設推行什么樣的文化才能彌補上這一木桶的短板?是全盤吸收西方價值觀,還是發掘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毋庸置疑,應是后者,應是繼舊開新,兼收并蓄,從固有的歷史文化中,走出一條嶄新的光明大道。
適逢讀到《天下歸仁》一書,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時突遇光明一般,大作家王蒙闡述的《論語》,用明白、祥盡的語言、旁征博引的論述、條分縷析一個個道理,有所批判地繼承等,讓人眼前一亮,諸多精彩紛至沓來,讀過讓人有豁然開朗、心曠神怡的感覺。
《論語》一書,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華傳統文化離不開孔子,離不開儒學,當然更離不開《論語》??鬃诱J為能夠為人類帶來光明與幸福的只有道德文化,歸根結底是仁政、仁德、仁心,在政府應施仁政即創建和諧社會,弘揚仁者愛人的精神,在個人應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忠孝仁義,最后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可以說一部論語是集古代中華哲學、宗教、政治、律法、文學于一體的著作,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與古代文明息息相關,甚至遠播海外,廣泛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只是在近代,隨著西方各類價值觀及新文化、新技術的傳入,才被逐漸邊緣化。
西方的科技,已經將全世界統一起來,在政治以外的各個領域,出現了全球統一的生活形態,而西方的宗教、政治、價值觀也在世界上大行其道。但是隨著西歐國家的衰落和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及中國近年的高速發展和崛起,人們開始懷疑,什么樣的文化才是普世價值?才能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社會?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言:將來統一世界的不是西歐、美國,而是中國。因為在政治方面,兩千多年來,除了短暫的時期外,中國政府一直維持整體的統一局面,始終是影響半個世界的中心,他認為盡管西方在全球化有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經濟上統一世界,并且帶來共同的和平。特別是在20**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以后,中國以大國擔當,負責任的態度,冒著加劇經濟結構偏差的風險,采取量化寬松和強刺激政策,不但自己順利度過危機,而且,在世界經濟下滑的大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西方很多政治家、經濟學家紛紛看好中國,普遍認為又找到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全新的發展模式
面對西方學者的預言和今天的崛起,我們深感自豪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何況現階段進入了“新常態”)的同時,建設、改革好政治體制,重建道德水準和誠信體系,調整好經濟結構,均衡收入結構,治理好污染和高能耗,全面創新創優,從而建立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普遍過上有尊嚴、體面的生活,讓世界普遍尊重、認同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才是我們的目標所在。
大家可能有所疑問,一九一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嗎?孰是孰非?是的,當年,國人痛心于國家的積貧積弱和愚昧,激進分子遷怒于祖先,痛批過去,欣然接受“科學”和“民主”??梢哉f,是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極度腐敗,拖累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所倡導的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節約樸素、為人民服務、忠誠老實、自我批評等等,則是極大地繼承并發揚了傳統文化的精華。
傳統文化中有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價值認知。傳統文化中愛人、濟眾、親民、仁政、溫良恭儉讓的內容有助于我們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就是中國人理想的政治文明。從傳統文化中我們還看到了天下為公、恭謹、禮治、信義、忠恕、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內容,這些都有助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實現。充分發掘一個大國、古國的文化精神資源,不是為了敝帚自珍,而是為了人們提高修養,匡正與充實世道人心,使我們不僅在物資層面上富有、自信,而且在文化上、價值觀上創造出新的更為輝煌的成就。
新文化的運動與中國革命的文化,使我們看到了僅僅一個孔子學說不足以完成使中國強大、文明、幸福所需的精神支撐,我們應該吸取歷史上的一切文化精華,完善我們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吸收一切人類社會的先進成果,才能實現傳統與現代化的對接,才能走向世界,從而做好現代化的轉型,才能更好地傳承、激活、革新與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以拯救、重拾我們當今令人憂心的世道人心,創建現代化的中華文化。
篇2:物業員工《論語里仁》讀書隨想
物業員工《論語里仁》讀書隨想
在《論語里仁》里面孔子有句話“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根據古圣人的說法,意思是看見圣賢,聽見圣道就向他看齊,虛心的學習;看見愚昧的人就反省自身。
通過孔圣人的話,使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小時候,我不喜歡吃苦瓜,奶奶卻說苦瓜好吃,我說是苦的,她卻告訴我苦瓜也是甜的,我不信,奶奶就剝開一個熟透的苦瓜,那出里面的瓜瓤讓我吃??喙先考t紅的看起來不錯,嘗一下果真是甜的。在此就證明了一個問題,“苦瓜雖苦,瓜心卻是甜的”。人要象苦瓜一樣,做到“外面雖苦瓜心卻甜”,為此,想到我們物業這方面,在業內有這樣一句話:“上輩子作孽,這輩子做物業”,就是說我們滿肚子的苦水,有很多人一提到處理業主收費、投訴等問題時都說有許多業主不講理,素質差等情況。但就好比這是個苦瓜,當你有一天感覺到對物業工作不畏懼甚至能感覺樂趣時,也是你真正成為一個物業人的時候。
蘇東坡曾說過:“夏日白荷好,炎日開寒冰?!卑寻缀杀茸魇橇胰障碌暮?,真正達到了炎日見寒的意境,其實就是苦瓜的“苦中見甜”??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也包含這個意思。很多人總是畏苦怕難,一說到物業總是說業主難對付,你不用心鉆研,不去認真的做怎么能感覺到“瓜瓤的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