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員工《活法》讀后感范文10
如果把人分為積極向上的和消極悲觀的兩種,那諸如《活法》這類作品至少就有兩種解讀:對于消極悲觀的人來說,這些所謂的勵志類作品不過是一個人在成功之后,站在勝利者的角度去肆意的揮灑豪情,去說些謙虛且深奧但確十分淺顯的大道理;對于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來說,這些作品會成為他們失意時的強心劑,挽救他們脆弱的心靈,也可以在他們獲取少許成功時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去貫徹和完善自己的計劃,使他們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走的更加順暢些。不管何種思想,我們都應該帶著敬意去聆聽,對與錯是相對的,只有作用到個人身上的時候才是絕對的。不過不管怎樣,人總是積極向上的好。
在我看來,《活法》呈現的是稻盛先生對人生的認知與感悟,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本能夠傳遞正能量的書,它讓我不斷的思考人生的意義,人應有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一、“心不喚物,物不至”-制定遠大的目標
《活法》提到了一個很著名的關于“水庫式經營”的演講,未建水庫的河流,遭逢大雨,就會引發洪澇,而連日干旱,河水就會枯竭。因此要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免受天氣和環境的影響,而企業經營也要一樣,景氣時要為蕭條期做好儲備,經營應該留有余裕。但是那次演講松下先生之強調了建水庫的重要性,而沒有提到建水庫的方法。很多人都無法理解, 因為人人都知道建水庫很重要,但是卻不知道建水庫的方法,就像人人都知道要將項目做好,卻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實每個人建水庫的方法都不一樣,不存在千篇一律的辦法可教,就像各個項目部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沒有特定的模式可循,所以要“心想”,制定好自己的目標,遠大的目標好比是植物的種子,有了種子才能扎根、開花、結果,種子才是一切的開始,是最重要的因素,抱著這種遠大的目標,才能在工作中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推敲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找出“建水庫”最合適可行的辦法。
二、磨練靈魂、提升心志
《活法》強調活著的意義是不斷的修煉靈魂以及如何去修煉。就像書中講的那樣,“今生之物只限今世”,“在迎接死神的時候,人不得不舍棄今生建立起來的全部的地位、名譽、財產,只能帶上靈魂開始新的旅程”。人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 。人源于自然,總會歸于自然,為了讓這自然自然些,何不“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對于人性的提煉,精神領域的喚醒,并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的簞食瓢飲,也不需要像軍人一樣千錘百煉。只要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本著一顆敬業的責任心去完成每一項需要完成的事情?!皟刃牟豢释臇|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熱愛是點燃工作激情的火把。無論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
文中所說的“我們習慣于認為所謂工作,就是提供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換取相應報酬的手段?!?,“因為勞動是為了獲得金錢而不得不從事的苦差事,所以盡可能輕松地賺到更多的錢,大家認為這種想法是“合理的”。其實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工作就變成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手段。不可否認,在有物質壓力下去工作會更有目的性,這樣的工作純粹但是單一,乏味,也正失去了稻盛所說的用工作去修行的理念。我們要做的僅僅是放慢腳步,在緊張的工作中去體味工作更深層次的目的性,去用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去磨礪自己的心性和能力,使自己習慣于各種壓力下的挑戰,從容的面對各種復雜的事件,可以坦然的接受失敗,也可以平靜的面對成功的到來。
銘記自己的目標,不斷的思考實踐,并且全力以赴,用工作去修行,提升心志,活出自己的“活法”。
篇2:稻盛和夫《活法》讀后感:存在價值
稻盛和夫《活法》讀后感:存在價值
如今生活在這樣一個高速的社會,隨著一切一切都在提速,所以經濟也在不斷的加快,我國的經濟GDP總值今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二經濟實力大國,這與二十年前的環境相比,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質生活也豐富了許多,二十年前的平平矮矮的房子,如今逐漸在被高聳的樓盤所取代著,有人說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就要看它的“交通”設施,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古代的“絲綢之路”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如今的高速公路,各種高架橋,高鐵:最近我國又研制出新型的時速達到的486.1公里高鐵,可見一切的一切都跟“高速”這個詞分不開,我們加快了生活質量的進步卻往往忽視了我們內心世界心靈的發展,為何物質世界的滿足卻加重了心靈世界的空虛。
最近看了本關于企業管理的書籍,是由日本人稻盛和夫所著,其名為《活法》說是管理類的書籍,但我看來倒不如說人生哲學類的更為恰當,他讓無數在迷茫時代的我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此刻的我們處于一個‘不安的時代’,極度混沌,看不清未來。理應豐富的心靈,卻怎么也得不到滿足。衣食無虞卻少了些禮節,看似自由卻常感覺到窒息?!钡拇_我們每年有近百天的休假期,我們可以背上行囊踏上地理上的任一寸土地,卻找不到心靈上的那片田園;我們成為了行動上的強者,卻變為了思想上的弱者。曾經兒少時的夢想就像是否真的已經變成了“夢想”。
這樣的一本書的確給我了一些人生的啟示,在這復雜的社會群體,因為各自的利益關系,人與人的情感變得更加冷漠,各自為利益而活的人是否真找到人生的意義。我們追逐著各自的利益,卻忽略了我們那種人性最高尚最單純的本質,孔夫子曾經說過“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單純、善良、為他人的一面如果都融入到社會之中這又將是一個怎樣和諧美好的世界呢。其實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社會的環境中,但是人們的心態卻各不相同,有人看到美好,有人看到壓抑,有人看到灰暗,這是因為人們各自生活在自己所創建下的擬態環境中,何為擬態環境?就是自己腦海中構造的一種現實生活狀態,社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不同在與我們所建造的擬態環境接收后所轉化的信息的不同。
何謂成功人士,大家往往會認為,政壇要人,演藝明星,集團老板等地位顯赫那就是成功。但我現在并不這樣看,做自己,努力,善待他人,做有益他人之事,永遠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當然我并不是圣人,我只是做好我自己正直、誠實的一面。中國是一個無信仰的人口眾多的國家,但我們有儒家思想的指引,我們崇尚以禮待人,對父母孝順,對國家忠誠。這些品質是我們所不應該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而逐漸消亡的。
稻盛哲學告訴我,每一個渺小事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即使我們身處惡劣的環境只要我們有著一顆堅韌的信念,看待事物的美好心態,其實這一切是在對我們人生的一種磨礪,只有經歷過磨礪的人們,才會找到人生的價值。我們之所以茫然,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人生到底是為什么而活。日本這樣的一個小小島國竟然稱為世紀經濟大國,他的成長離不開他背后的一種企業文化的支撐,其實企業文化,我覺得更像是對人性的感悟。其實在這樣一個商業縱橫的時代,“利他即利己”這樣的一個理念可能多數人會認為這太過空想,其實不然,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能切身為他人著想,他人也會被你的心所感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我們有著這樣一顆簡單、謙虛、善良的心態服務大眾,我相信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利益,更是心靈上的一種添補。
心態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有著良好的心態,不知可以帶動自己的人生軌跡,更能帶動家人、朋友,人生短短幾十年,既然都是活著為什么我們要以一種沮喪,怨恨的視角看待一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經歷呢,如果換種心態磨礪未嘗不是一種收獲,那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所辛苦獲得的成績。簡單、快樂、做利他人之事,這不只是管理經營之道,更是人生之道,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態去生活,生活其實很美好,在于你是否有那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這雙“眼睛”其實就是我們的心靈吧!
篇3:物業員工《活法》讀后感范文7
物業員工《活法》讀后感范文7
最近拜讀了稻盛和夫的《活法》,被一句話所感動:總是積極向前,有一顆感恩的心,樂觀的接受,充滿善意,有理想......
工作中總會經歷大小挫折,我是個容易悲觀的人,有時會有彷徨和迷茫,不知道現在所做的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現在想想,積極的心態才是邁向成功的起點,若總是自怨自艾,工作也好,生活也罷,都將會是停滯不前。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工作上,感謝同事們在我們手無頓措的時候給我們施以援手,感謝領導們對我們的認可和學習環境的創造;生活中,感謝我們遇到過的或讓我們心痛過或讓我們開心過或幫助過我們或詆毀過我們的人,這一切讓我們真正成長。
在《活法》中,我也體會到了一種簡單,簡單生活、簡單工作,如果我們做事總要背負著一顆功利之心,就如同背著石頭行路,累過也不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們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該擁有一份坦然,也是就俗話說的那樣:命里若有終需有,命中若無莫強求。人生在世,我們不會得到所有想要得到的東西,但努力過不也足夠了嗎?
工作中,我們應該端正態度,要有敬業精神。作為物業公司的一員,我們更應該把這種精神無限地放大化,敬業,就要求我們要有責任心,要細心,要小心,要熱心,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為我們的業主服務,我們最終也能從自己的崗位上收獲自己的價值。
稻盛和夫的利他觀點我很是贊同,在工作中,我們應多站在業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為他人考慮一些,我們更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更大的利益。在工作中,這是一種長遠的戰略眼光,在生活中,這是一種處世哲學。
《活法》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更好地工作、生活的良書,是一種大智慧的濃縮,我做的只是用25年的經歷來作為一個總結,但也是一個開端,它的影響將是伴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教我如何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