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小學二年級下冊《品德生活》教學計劃

4723

  小學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二年級兒童已經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學生已經學會了一些知識,培養了能力,并養成了一些好的行為習慣。初步掌握了兒童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的基礎知識和某些技能。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并能及時的整理反思提高。潛能生滯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充分體驗生活,領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教學要體現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

  本冊教學內容分5個單元主題:自己拿主意、獻出我們的愛、我們去發現、你好,祖國媽媽、愉快的收獲。每個單元下設若干二級活動主題,有的二級主題下又分設了三級活動主題,各活動主題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整體地為單元主題服務。每個單元內容結構呈樹狀分布。

  各個單元的目標主要體現如下:

  能初步分辯是非,能為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選擇生活和學習用品時有自己的判斷,不盲從。體驗幫助他人、給他人提供方便的快樂,有同情心,愿意幫助他人。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動成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能分辨是非,能為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

  2、樂于幫助他人。

  3、學習用觀察、比較、小實驗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4、能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教學難點:

  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格:

  1、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2、自信、誠實、求上進。

  三、教學方法及措施

  1、認真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把握課程的實質。

  2、樹立開放的、綜合的課程觀。

  3、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4、確立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習方式。

  5、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

  6、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開拓性地尋找和使用教學資源。

  四、教學進度安排

  每周一部分內容,均為2課時。

篇2:小學二年級品德生活下冊教學計劃

  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教學計劃

  一、班級分析

  本班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四個單元,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置主題。

  2、突出養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動性”和“做中學”。

  4、突出圖畫、圖片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體現一定的開放性。

  三、教學具體目標

  總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ㄒ唬┣楦袘B度方面

  1、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然、誠實、求上進。

 ?。ǘ┬袨榕c習慣方面

  1、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3、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4、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ㄈ┲R與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

  3、了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ㄋ模┻^程與方法方面

  1、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四、教學措施

  1、充分體現教學的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體現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開發性的特點,重視本課程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教材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的方法,使其教學寓于生活。

  3、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對兒童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打下基礎。

  4、積極鼓勵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它實踐活動,使兒童通過活動、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5、珍視兒童的生活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與學生和平相處,以誠相待,使學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

  五、進度安排

  1預備周

  2讓我想想2課時

  3相信自己3課時

  4學習、生活有計劃2課時

  5手拉手2課時

  6爺爺奶奶,你們好3課時

  7幫幫殘疾人2課時

  8我發現3課時

  9我也做研究1課時

  10我們的科學小組2課時

  11可愛的祖國3課時

  12國旗國旗真美麗2課時

  13敬禮,人民英雄2課時

  14我在長大3課時

  15努力才會有收獲2課時

  16豐收會3課時

  17——18復習

篇3:小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品德生活教學計劃

  小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一、課程標準要求

  課程標準規定了該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冊教材體現了該課程的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本教材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活動性。本教材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3.開放性。本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4.兒童的主體性。本教材提供了大量需要兒童自己計劃,自主地觀察、操作、獨立思考的機會,使兒童的學習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而主要是通過其自主的活動來實現,為兒童主體性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課程環境。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并據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指標。

  二、教材地位

  1、教材內容

  本冊書安排了“我愛我的身體”、“收獲中的學習與發現”、“做誠實的好孩子”、“我愛我生活的地方”、“水和我們的生活”和“怎樣做好事”6個單元,共17個主題活動。

  1、重點難點

 ?。?)使學生認識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了解自己的長處。

 ?。?)使學生認識在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合作。

 ?。?)以兒童的生活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兒童學會生活

 ?。?)以品德教育為主線,引導兒童學會做人,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引導兒童學會學習。

  3、編寫特點

  《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是本課程的第一冊,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水平和能力的基礎上,用綜合主題方式編排了校內外學習、做人做事、熱愛家鄉和動手動腦、學科學愛科學等內容。

  三、目的要求

  情感與態度

  1. 樂于助人,愛家鄉,愛祖國。

  2. 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 自信,誠實,求上進。

  行為與習慣

  1. 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2. 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科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

  四、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在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明顯看出大部分的學生都長大了,從不同的方面都能表現出來,尤其是個人的理解問題及懂事程度上都有較大提高。

  雖然是這樣,但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主要采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創造。在游戲中讓學生理解教材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建立學生的表象。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到教者的目的。針對這一特點,在平日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五、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能了解班上同學的特點,對自己充滿信心,與同學團結友愛。

  2.初步形成集體意識,在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的同時,認識到自己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從而主動地用實際行動為集體增光。

  3.了解關于中國的基本知識,知道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并為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愿意用各種方法去學習和探索,在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的同時,提高活動技能和能力。

  六、方法措施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道德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要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七、教學進度安排(每周安排兩課時)

  周次 教學內容

  一周 了解我的身體

  二周 保護我的身體

  三周 收獲的感覺真好

  四周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五周 植物生長的秘密

  六周 我們這里的農產品

  七周 城市故事會

  八周 城市的孩子人人夸

  九周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

  10——11周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方便

  12周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溫暖

  13周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14周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

  15周 變來變去的水

  16周 保護水,節約水

  17周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8周 做好事不是為表揚

  19周 學期總結

  20周 期末復習

  21——22周 期末考試

  八、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ㄒ唬╅_發教材資源

  讓兒童表現而不再傾聽,是對話的卷入者,參與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兒童對話的文本,引導兒童自己去選擇,自己作出判斷,自己去操作、創作教材。留白處有的引發道德問題,有的引導學習科學知識,有的激勵探究學習方法,有的著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對他人的評價,有的是小組合作的結果……對于留白,可以讓學生書寫,有的只需口頭討論,有的可以讓他們繪畫,有的可以把活動時的照片、查到的各種圖文資料進行剪貼。

 ?。ǘ╅_發人力資源

  1.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支持者的教師要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服務,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嘗試

  2.學生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兒童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幫助他們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并讓兒童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變成教學中的重要資源,使課堂教學成為兒童交流已有生活經驗的過程。

  3.家長

  家長的發動與配合,對課程實驗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家長就要在家庭中配合活動,給孩子提供條件,創設情境,檢查督促,以促使孩子盡快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開發環境資源

  1、.充分挖掘學校資源

  2.大膽建立社會網絡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