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傳遞信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各種信息的特征對傳遞信息的方式進行分類;
2.根據生活經驗認識常見的符號的含義。
3.能舉例說明自己所知道的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
教學重點:能舉例說出標志符號在傳遞信息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感悟認識標志符號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幫助。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做一個“猜猜看”游戲。
師:打手勢
生:猜手勢的意思。(舉手答,齊答)
師: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生:多種多樣。(語言傳遞、文字傳遞、燈光和文字兩種、聲像、語言、手勢、表情、標志、信號、圖像、信件、網絡、電話)
師: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來到下圖中的火車站,你能根據標志符號很快找出郵筒、電話、問詢臺、出站口的位置嗎?
生:小組商量分類
認識:出口、問詢、電話、停車場、郵筒、廁所、注意距離、禁止吸煙
生:扮演游客,找到郵筒、電話、問詢臺、出站口。
了解傳遞信息的方式
師:能舉例說出標志符號在傳遞信息的作用及日常生活中常見標志符號的含義
生:把自己見過的其他標志符號畫下來。
師:這個游戲可以鍛煉我們的眼、手、口、腦的協調能力,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多練習練習。剛才大家通過老師的手勢知道了老師想表達的意思,換句話說,老師通過手勢把一些信息傳遞給了大家,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內容——17.傳遞信息。(板書)
二、小組合作,討論分類
師:除了用手勢傳遞信息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傳遞信息呢?
生:自由發言。
師:出示圖片,看看這些圖片是怎么傳遞信息的。
生:就自己喜歡的說說。
師:大家知道了這么多種傳遞信息的方式,你能根據自己制定的標準給圖中傳遞信息的方式分分類嗎?(發放表格,分組討論)
生:先自己分類,然后小組討論出最后意見,也可有不同意見。
師:指導鼓勵;如果遇到分類有困難的小組,及時點撥。
生:小組匯報選出代表分別負責填表,匯報。
師:引導學生自己對各小組的分類情況做出較公正的評價(簡單、科學),評出優勝小組,給予鼓勵。
三、認識標志,情境感悟
師:出示一些標志符號。(消防安全標志、道路交通標志等)
師: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們經常用一些易于識別的標志符號來傳遞信息。
師: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交通道路上,我們會看到很多交通標志,它會告訴我們一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生:分成兩組,分別發放一些交通標志牌,一組舉牌,另一組說說這些標志符號告訴了我們什么,看哪個組說的又快又準確。
師:你知道這樣傳遞信息有什么優點嗎?又有哪些不足?
?。ㄖ笇ё鞔?,注意鼓勵)
四、活動:旗語游戲
1.你能通過旗語向同學傳遞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嗎?
2.把要傳遞的信息(字母.圖形等)編成“數學密碼”,在操場上用旗語發給同學,接收密碼的同學用彩色筆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誰能正確解密?
3.討論:用旗語傳遞信息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
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
優點:能在彼此看得見的范圍內有效的傳遞信息;
不足:距離有限易混,比較麻煩;
4.小組共同學習科學在線中的內容,加深對標志符號的認識。
五、總結評價
篇2:小學三年級科學課下冊教學計劃
小學三年級科學課下冊教學計劃
一、課標要求:
1、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并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二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游戲里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我們吃什么”、“陽光與生活”、“電的本領”5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學目標要求: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本學期以20周計算,每周2課時,大約40課時左右。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篇3: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3)
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三)
一、課標要求:
1、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并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二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游戲里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我們吃什么”、“陽光與生活”、“電的本領”5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學目標要求: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本學期以20周計算,每周2課時,大約40課時左右。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